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首頁 > 專欄首頁 > 宗祠印跡
                  寧遠奉氏宗祠
                  云潭奉氏宗祠,始建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同造中廳并門而上,左右兩廊陸續(xù)早就。隆慶二年(公元1668年),思聰公之子玉環(huán)公、玉城公、玉璣公三派,共立祠堂并造公廳。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合族議定,接造家塾宏開寒門子侄求知之所,春涌夏詠、和唱有佳、人材輩出。當代祠堂是全族宗親清明祭祖、家族聚會、商議公事、聚餐、休閑、娛樂、學習集中之地。光緒十年(1884年)合族新建戲臺一處,以為娛樂之所,歷經(jīng)1962年大整修,面貌煥然一新,十全縣為數(shù)不多大古戲臺之一。1969年戲臺大后半部在原地重建,把原來的學室改為現(xiàn)在的禮堂。一九九五年全村籌資重新裝修煥然一新。 云潭奉氏宗祠別稱玉璣宗祠,即新屋地宗祠,玉璣后裔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新屋地興造宗祠,祭祀先祖。公祠由于管理不善,年代久遠,已成危房。在族人地要求下,村支兩委大力支持下,集體籌資,族人捐獻在原地基礎上再造,于一九九屋年竣工。新屋地宗祠,煥然一新,矗立在云潭東方。為清明祭祖、設席、族人議事、休閑、娛樂場所。
                  2526次瀏覽
                  潘氏宗祠
                  徽州歙縣北岸鎮(zhèn)大阜村潘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始建于1585年,清朝同治年間重修。整個建筑依“來龍山”地形而建,座北朝南,氣勢恢宏,做工之巧妙,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F(xiàn)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為三進,通寬19米,通進深42.6米,門廳為五鳳樓,中有庭院,兩側(cè)為廡廊,中進五開間。雀替、平盤頭等處雕藏百駿,俗稱“百馬圖”。月梁上高懸歷朝潘氏名人匾額。現(xiàn)存13塊,這在徽州祠宇中不多見。后進七開間,有樓,青石檐柱,重檐。該祠氣勢壯觀,雕飾獨特。
                  2061次瀏覽
                  西安黃帝陵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喬山,古城“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8月,黃帝陵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 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約一千米處,是子午嶺向東延伸的部分。子午嶺南北而行,北為“子”,南為“午”,故稱“子午嶺”。橋山總面積566.7公頃,山體渾厚,氣勢雄偉,沮水三面環(huán)流。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蓋面積為89.1公頃,計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1530次瀏覽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一般就是指“陳家祠堂”,俗稱陳家祠,是廣東省廣州市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經(jīng)過六年的時間,在清光緒二十年的時候落成,這個陳氏書院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當時興建陳氏書院主要是為了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陳氏書院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廣府傳統(tǒng)建筑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還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shù)的明珠”。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主體建筑面寬、縱深均為80米,它的平面呈正方形,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整個陳氏書院的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建筑結(jié)構(gòu)一般可以分為三軸、三進,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陳家祠堂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鑄一畫”即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建筑裝飾的高超技藝。 陳氏書院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還被收錄進了德國的《世界建筑藝術(shù)》和英國的《中國古代藝術(shù)建筑》兩本巨著中。另外陳氏書院作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一直在書院內(nèi)舉辦各種展覽。
                  1620次瀏覽
                  德遠堂
                  德遠堂,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zhèn)塔下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德遠堂為張氏家廟,是塔下張姓族人在明朝后期修建的,為了敬奉仙祖,弘揚祖德。德遠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設計精致,古樸典雅,屬于“二進建筑”。這座祠堂是中國可見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 德遠堂包含諸多文物遺存,德遠堂大門兩邊各擺著一個大石鼓,石鼓屏風穿鑿雕刻著二十四孝傳統(tǒng)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國志、八仙、封神榜等歷史流傳人物。大殿橫梁上鐫刻著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贝髲d兩邊紅柱上寫著清太宗張翱作的取材于張姓家族歷史名仕的一對長聯(lián):“得姓由軒轅大儒一人銘垂二篇扶漢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葉猶是清河旅派,揚名顯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興十策忍書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靈億尊依然文獻宗支”等。德遠堂最為罕見的是其23根石龍旗桿,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多的石龍旗。
                  2041次瀏覽
                  羅東舒祠
                  東舒祠,全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原屬歙縣)呈坎鎮(zhèn)呈坎村內(nèi),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祠堂規(guī)模宏大,營造精細,其建筑融“古、雅、美、偉”于一體,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蘊含的建筑歷史文化,以及這種祠堂文化對古祠堂建筑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shù)價值。 羅東舒祠坐西朝東,包括照壁、欞星門、前天井、左右兩座碑亭、儀門、兩廡、拜臺、廳堂、后天井、后寢以及南側(cè)的女祠和北側(cè)的廚房、雜院等部分組成,共四進四院,依軸線對稱分布,占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
                  1857次瀏覽
                  己略黃公祠
                  己略黃公祠是潮州市湘橋區(qū)的祠堂建筑,位于潮州市湘橋區(qū)義安路鐵巷2號。己略黃公祠建于清光緒十三年,是一座二進院,面寬15.4米,進深 25.7米,門樓樓屋架飾以精美的石雕,門額到“己略黃公祠”,背鐫“孝思維則”。 己略黃公祠可以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潮州木雕藝術(shù)的殿堂,在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銅雀臺”、“張羽煮?!?、“水漫金山”等戲曲傳奇、民間故事則是木雕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韓江麗景”地方風光類也有體現(xiàn)。己略黃公祠木雕的裝飾,在技法上所用手法是比較多的,有圓雕、沉雕、浮雕、鏤空等手法。當然了,己略黃公祠規(guī)模雖然不大,除了木雕外,還有石雕、金漆畫、嵌瓷,這些做工都是比較精巧華麗的。 當我們走過古城義安路,來到鐵巷頭,就可見到己略黃公祠,最先看到的是祠堂的正面外觀,在他的正中間有一個橫額正面陰刻“己略黃公祠”,背面鐫有“孝思維則”,走過門樓,進入前廳,過前進屏門,可見到祠堂中央的天井,天井種有花草,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色,另有一番情趣。在主座大廳前,天井中央,有一拜亭;拜亭位于祠堂平面構(gòu)圖中心,又是人們進入祠堂后的視角中心,后走過拜亭,就是祠堂大廳了。 己略黃公祠以精美絕倫的潮汕木雕裝飾藝術(shù)著稱,又集中體現(xiàn)清末潮汕民居建筑的藝術(shù)特色,可以說是一顆嵌在古城潮州上的明珠,它于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那些來參觀己略黃公祠的人看到那精美的金漆木雕裝飾,都非常贊嘆。
                  1654次瀏覽
                  陜西韓城司馬遷祠
                  陜西韓城司馬遷祠,是陜西省韓城市4A級景點,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zhèn)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 司馬遷祠,又被稱為司馬廟,其就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而創(chuàng)建的祠墓,始建于西晉永嘉4年,距離現(xiàn)在已有1700年的歷史了,根據(jù)縣志的記載:“水經(jīng)注:子長墓有廟,廟前有碑。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太史公曰:遷生龍門,是其墳虛所在矣。”司馬遷祠在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寢宮,后來的時間里,也有過修繕和增建。 關(guān)于修建太史祠,在歷史上是有一次大規(guī)模擴建太史祠的,時間是在清康熙七年,是由當時的縣令翟世琪以及芝川鄉(xiāng)老揚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議,甚至還在司馬坡上架了一座天橋,用車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馬祠前。沒過幾天,就填起堂基長9.6丈,寬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寬。為求鞏固又將堂基及右岸用灰磚三層,從外嚴加封裹?;伦髠?cè)溝澗,自東繞而前,也填溝數(shù)丈為神路,并用磚石砌成九十九層臺階,拾級而上,高入云表。 司馬遷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huán)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也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yè)績。
                  1586次瀏覽
                  東陽盧宅
                  東陽盧宅,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盧宅街與花廳路交叉口西北100米,縱深230余米,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占地面積2.68萬平方米,共40多處園林、書院、寺觀和26座牌坊,是一座由許多軸線組成的建筑群,也是包含了宗祠、書院、寺觀、牌坊的江南古建筑群落,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名列2006年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東陽盧宅古建筑風格多樣,別具特色,如肅雍堂宏敞肅穆,樹德堂高大巍峨,東吟堂小巧精致,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文化思想。其建筑形式也異常豐富,僅屋頂就有多種懸山和硬山式,既代表了不同的等級,也增加了建筑形式的變化。盧宅的府第廳堂院落重重,雕飾華麗,融東陽木雕、石雕、磚雕及彩繪藝術(shù)于一體,其中尤以木雕藝術(shù)最為突出,各處的梁枋、斗拱、雀替、門窗格扇等均雕刻精美,顯示了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藝。
                  1765次瀏覽
                  潮州市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城東筆架山麓,韓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宇。2006年5月25日,韓文公祠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文公祠背靠韓山,面臨韓江。主體建筑分前后二進,祠內(nèi)梁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祠前甬道盡端處之五十一級筆直石蹬道,祠體正面墻壁近90厘米高工整的石裙板上砌筑平整、堅實的淡綠色砍磨磚墻面(與廣州陳家祠、越秀山上五羊樓砍磨磚壁面甚為一致),磚墻至坡屋面與桁桷銜接處,皆沿各自曲面仔細鑿挖,使磚、木之間如同其下之砍磨磚縫一樣緊密吻接。淡綠色壁面,襯托著當中凹肚門上方“韓文公之祠”藍色隸書匾額之清淡文雅與沉靜端肅。
                  1786次瀏覽
                  淮安韓侯祠
                  韓侯祠位于淮安市鎮(zhèn)淮樓東約200多米處,是淮安城著名的名勝古跡。韓侯祠是紀念漢初軍事家韓信的祠。 韓侯祠始建年代不詳,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及一些附設建筑。大殿門朝南,典雅古樸,建筑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大殿中置有韓信及侍從的泥塑偶像。過了中殿來到前殿,前殿大門額-有“漢韓侯祠”四個大字,祠中存有“精白乃心”、“國上無雙”、“興漢三杰”等匾額。祠內(nèi)懸有幾副檻聯(lián):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奠數(shù)千里長淮,神留桑粹;開四百年帝業(yè),功冠蕭曹。
                  2569次瀏覽
                  顧炎武故居
                  顧炎武故居位于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zhèn),占地60畝,建筑面積5450平方米。顧炎武故居包括顧炎武起居生活區(qū)、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和顧園等多個區(qū)域。故居朝東落西, 自東而西依次為水墻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cè)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后花園。 除此之外,在北京宣武區(qū)廣安門內(nèi)大街路北報國寺西院也建有顧炎武故居。 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紹基、張穆等人集資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與黃宗羲、王夫之合稱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稱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顧炎武強烈批判君主專制,提出“眾治”的主張;主張經(jīng)世致用,注重實學。梁啟超歸結(jié)其思想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的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1892次瀏覽
                  佴氏祠堂
                  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茂為佴氏始祖,佴姓姓氏源流有四:1、源于黃帝后裔商湯。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茂為佴氏始祖。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歷史。但晉代以后,佴氏很少見。2、源于器物,出自古代制做爵冠弼珥之工匠后裔,屬于以器物名稱改字為氏。3、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時期洱海地區(qū)住民,屬于以地名改字為氏。4、源于古波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記載中,目前佴姓主要有四個分布地區(qū)。1、在江蘇南京江浦縣石橋鎮(zhèn)有一個佴家莊,分佴南組和佴北組,每隔三年祭奠祖先一次,整個佴家莊依據(jù)祖先后人繁衍尊卑分出佴氏八大家。2、句容市陳武有佴池,那里的佴姓人士都按詞典上稱“姓 Nài”。3、江蘇省揚州市東南40公里處有座奇特的村莊--波斯村,不過這里的佴姓人稱自己姓“l(fā)i”。4、云南昆明有條街道叫“佴家灣”,云南佴姓家族據(jù)家譜記載系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調(diào)山東濟陽衛(wèi)都督佴勇任云南臨安衛(wèi)(建水縣)。后人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人讀ní。
                  2350次瀏覽
                  關(guān)羽墓在哪里
                  關(guān)羽的墓有三處。一是關(guān)羽故里山西解州衣冠冢,稱為關(guān)廟;二是河南洛陽厚葬關(guān)羽首級處,稱為關(guān)林;三是當陽關(guān)陵。 1、解州關(guān)帝廟 山西運城解州是關(guān)羽的老家,在隋開皇九年(589),解州建立了關(guān)于的衣冠冢。經(jīng)過歷代帝王赦封重建等等,逐漸就成了最大我國現(xiàn)存始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的關(guān)帝廟宇,被美譽為:武廟之祖。 2、洛陽關(guān)林 洛陽關(guān)林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關(guān)林鎮(zhèn),康熙敕封關(guān)帝陵為“忠義神武關(guān)圣大帝林”。洛陽關(guān)林現(xiàn)在是我國唯有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群。 3、當陽關(guān)陵 關(guān)陵,原稱“大王?!保挥诤碑旉柍菂^(qū)西北,是三處陵寢中唯一按皇帝陵寢定制的墓葬地。 4、成都關(guān)羽墓 這個墓只在史書上有記載,清朝吳振棫的《養(yǎng)吉齋叢錄》中記載:“成都萬里橋南,亦有(關(guān)羽)墓,相傳招魂以葬者,歲久荒圮?!蔽挥谒拇ǔ啥嫉囊鹿谮R呀?jīng)找不到了。
                  1931次瀏覽
                  吳氏著存堂
                  吳氏著存堂也就是河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又被稱為賀隴老祠。其位于河隴村老寨內(nèi)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 吳氏著存堂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河隴村吳氏祖始天元公的家廟,因為在之前的朝代政策不同,所以民間不能立祠,直到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允許民間聯(lián)宗立廟,但是又不能稱其為“家廟”“家祠”,可以“祖祠”“宗祠”名之。自明萬歷始至清乾嘉300年間,河隴吳氏子孫已播衍15輩子孫,人口近2000。隨著勞力物質(zhì)不斷發(fā)展,亦為附風雅,族人乃倡議建祠以祭祖認宗,命名“吳氏祖祠”。而河隴吳氏著存堂天元公世下自公元1500年傳至2000年共500年間,已傳25代,分河隴、洋美2個自然村,人口11075。 吳氏著存堂的建筑是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jié),后埕為生化腦,后溝水環(huán)抱繞過面前,前掘“水門仔”風水池,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 整體建筑為三進旁門磚瓦木結(jié)構(gòu)“臥獅”造型,前中后脊俱飛火星檐,三山略去,設倒反照壁,內(nèi)設正殿正龕,拜亭,灰崗巖石旗桿夾多座,雕欄畫棟,氣象萬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藝隨處可見。吳氏著存堂不設旁龕,正龕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 現(xiàn)存的吳氏著存堂是2005年的時候,各派系子孫捐資重修,勒石為記。設定一年一祭,祀日為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
                  2061次瀏覽
                  甘肅李家龍宮
                  甘肅李家龍宮現(xiàn)在位于定西市隴西縣南安鄉(xiāng)一心村廟兒巷,其實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nèi)外。 甘肅李家龍宮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宮廷式的古建筑群,不過后來唐王朝末年的時候,李唐王朝沒落,隴西李氏的族人舉族南遷,李家龍宮也遭到毀壞,變成廢墟,如今李家龍宮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仍然堆積厚厚的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shù)厝朔Q為“瓦渣坡”。宋、元時期也曾陸續(xù)修復了部分建筑,亦因戰(zhàn)火遭毀。到了明朝萬歷年間隴西知縣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后又多次被毀,直到2002年對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開放。 甘肅李家龍宮的建筑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其被稱之為宮,但是規(guī)模并不是很大,規(guī)格只是高于廟,分為上中下三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環(huán)境肅穆,頗為壯觀。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主祭堂上懸掛“隴西堂”巨匾。自古李姓族人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 甘肅李家龍宮也算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性建筑之一,是隴西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筑群,也是開發(fā)隴西旅游產(chǎn)業(yè)的重點項目。在2011年12月的時候,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889次瀏覽
                  永嘉郡祠
                  永嘉郡祠原名為劉氏宗祠,其位于碧蓮鎮(zhèn)上村。永嘉郡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封劉基上三代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祠,后來在明朝中期的時候重建過,是明朝初年開國功臣劉基的世祖的祠堂。劉基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其精通天文、兵法、數(shù)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tǒng)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永嘉郡祠占地面積大概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其為二進二廂四合院木構(gòu)建筑,前為門廳,面闊五間,達20.4米,進深二間,達22.8米,抬梁式梁架,懸山頂。后為正殿,面闊五間,達22.8米,進深六間,達 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懸山頂,脊飾龍頭鳳尾吻獸。天井東西為廂樓,面闊各四間,中有戲臺,四柱歇山頂,施八角重栱覆斗式藻井。永嘉郡祠是研究祠堂建筑重要的實物資料。 永嘉郡祠中還有長方形的戲樓,歇山頂,八角復斗式藻井。祠中的楹柱上有多幅如宋濂、劉基等名家的聯(lián)語,祠中還藏有劉基所著《諸葛攻守戰(zhàn)略》兵書,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整個永嘉郡祠布局嚴謹,用料粗壯,是典型的明代祠宇建筑。 由此可見永嘉郡祠的歷史是比較久了,在1997 年被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楠溪江宗祠建筑群(永嘉郡祠)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16次瀏覽
                  誠敬堂
                  誠敬堂是福田鎮(zhèn)王家村的古跡,始建于明朝中期,是江西省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古宗祠,有“江南第一祠”的稱號。祠堂長82.3米,寬44.3米,總面積為3645.89平米。 北宋端拱年間(公元988~989年),王家村開基祖王經(jīng)信(字誠敬)由廬陵七十六都甲村遷入富田,繁衍至今已有1200余戶、近8000人,并漸漸發(fā)展成為當?shù)氐拇蠹易逯?。后人為了紀念開基祖,將這座祠堂稱為誠敬堂。王家人的祖先是從商的,這為建造如此之大的祠堂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 誠敬堂建筑整體呈“丁”字形,當時建造誠敬堂的先祖為了為了祈愿后代繁榮昌盛,特意將祠堂建成“丁”字形,同時將祠堂前的照壁建成“人”字形,合起來正好是“人丁”,寓意家族人丁興旺。除整體建筑之外,王家祖先對子孫的殷切希望體現(xiàn)在多方面。祠堂門樓牌匾上的“蘭桂馥馨”四個大字,聚巢閣上的“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兒孫個個賢”楹聯(lián)等,也都體現(xiàn)了建造者對于子孫后代的期冀。
                  2389次瀏覽
                  汨羅屈子祠
                  汨羅屈子祠現(xiàn)在位于湖南省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 汨羅屈子祠的前身其實是漢代所建的屈原廟,根據(jù)歷史文獻的記載,汨羅屈子祠原地址是在屈原沉江地汨羅鳳凰鄉(xiāng)河泊潭淵北的汨羅戍地汨羅山上,鳳凰山鳳凰臺南、玉笥山西;唐始也稱三閭祠、宋代確定此廟為屈原正廟,端午祭祀屈之地,所以三閭廟相沿稱之為汨羅廟。后來因為這個地址在湘水之中,常年會遇水,歷代多有重修,因此到了乾隆二十一年的時候,就被移建于玉笥山東,民國時改稱屈子祠,現(xiàn)辟為屈原紀念館。 汨羅屈子祠中的建筑面積是有1651平方米,其整體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江南古建筑。汨羅屈子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站在屈子祠上南眺,大江南岸諸峰歷歷在目。而汨羅屈子祠最熱鬧的時候,應該是每年端午的時候,人們都會在這個地方舉辦龍舟競渡,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織,格外熱鬧。 汨羅屈子祠正屋大概有三進,中、后進之間有過亭,前后、左右兩側(cè)有天井。天井里各栽有兩株200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在過道的墻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后人憑吊屈原的詩文祠賦。 屈子祠為磚木結(jié)構(gòu),坐北向南,三進,祠正面為三孔大門,中門為牌坊式,下面鑲嵌五龍捧白垂石雕刻,鐫“屈子祠”三字。門坊和山墻上有17幅關(guān)于屈原的浮雕,如漁父談心圖、懷沙投江圖等。由正門入中殿,可見巨幅雕屏,上刻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全文,其上梁則懸一幅“光爭日明”橫匾。 屈子祠整個建筑系磚木結(jié)構(gòu),由五十六根木柱支撐。整個建筑廳、堂、池、廊、樓、閣渾然一體,結(jié)構(gòu)嚴謹,雕花精細。屈子祠內(nèi)現(xiàn)辟八個陳列室,對屈原的生平、著作,屈原在汨羅江一帶的遺跡以及后人紀念屈原的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 屈子祠前有寬闊的石坪,石坪南側(cè)有石階梯119級直通汨羅江邊。屈子祠周圍還有獨醒亭、騷壇、桃花洞、招屈亭等紀念性的建筑。祠東的屈原碑林嵌當代名家書法碑刻356塊。
                  2063次瀏覽
                  汪家祠堂
                  汪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位于安徽宏村。整個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闊24.40米,進深32.70米,脊高10.20米?,F(xiàn)為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家祠堂建筑結(jié)構(gòu)】 正廳七開間,中有天井,前有圍廊,門旁有抱鼓石。全飼布柱70根,屬"滿堂柱"建造。正廳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實,呈棱形。明間金柱也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頭科之間有"平身科",均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頭科16朵,平身科18朵,轉(zhuǎn)角鋪作"小拱頭"。曲梁與柱子銜接處均有丁頭拱承托,拱眼如單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鏤刻精細,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2181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