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起源
( 于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1 | 2018年 | 41 | 2014年 | 34 |
2013年 | 39 | 2007年 | 38 | 2006年 | 38 |
1995年 | 30 | 1987年 | 28 | 1982年 | 41 |
明朝 | 85 | 元朝 | 88 | 宋朝 | 無 |
北宋 | 82 |
于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fā)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后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于,是為河南于氏。春秋戰(zhàn)國混亂,邘叔有后裔遷山東郯城,為山東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xué)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于氏。據(jù)《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
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fù)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fù)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國之亂于平城而改姓的萬忸于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fù)本姓于。據(jù)《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后隨鮮卑俗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fù)于姓。實際上,他們是漢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國戰(zhàn)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并為了適存于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到后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復(fù)姓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賜姓或少數(shù)民族改于姓而來
①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于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于姓。
②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shù)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誕,乃周武王次子。武王滅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國。此后,姬誕號稱邘叔,成為于姓的始祖。
于姓遷徙傳播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里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的發(fā)祥地。
邘國滅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nèi),播遷也以河南境內(nèi)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往西遷的則去了陜西、甘肅。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qū)為繁衍播遷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nèi)。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
魏晉南北朝時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國。由于軍閥長期紛爭割據(jù),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很多于姓族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qū)。“五胡亂華”期間,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讓中原地區(qū)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zhàn)亂,處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輾轉(zhuǎn)于四川、湖南。
隋唐時期,由于國家統(tǒng)一,戰(zhàn)亂減少,也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于無,卻繁衍昌盛起來,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并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后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
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多省人口銳減,山西位置優(yōu)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蘇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闖關(guān)東謀生并定居。
宋朝時期,于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姓氏僅居第103位。當時于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于姓總?cè)丝诘?1.3%。于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四川、浙江,這四省于姓大約占全國于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廣西、湖北、江西、江蘇等,其他地區(qū)缺少資料。全國形成了以魯豫、四川、浙江為中心的三大塊于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于姓大約有2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人口增長率。當時于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河北,這三省于姓大約占于姓總?cè)丝诘?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東仍為于姓第一大省,約占于姓總?cè)丝诘?0%。宋元明期間,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部和東南方地區(qū)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為中心,向四周散發(fā)的于姓分布特點。
當代,于姓的人口已達到642萬,為全國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約占于姓總?cè)丝诘?1.9%,其次分布于江蘇、內(nèi)蒙古,這兩省區(qū)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東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總?cè)丝诘?1.8%,一千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遼寧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區(qū)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于姓,長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當中,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qū)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現(xiàn)向東北地區(qū)的移民。
于毅
于丹
于曉光
于小彤
于謙
于和偉
于朦朧
于文文
于明加
于魁智
于正
于文華
于藍
于震
于海
于承惠
于波
于月仙
于小偉
于莎莎
于淑珍
于娜
于越
于慧
河南郡、東???、河內(nèi)郡、京兆郡、廣陵郡
河內(nèi)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郯郡堂、海州堂。
忠肅堂、救民堂、興駟總記(大駟堂)
一、于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雞澤及尚義、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有分布。漢、鮮、彝、滿、回、傈僳、達斡爾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贰ⅰ独m(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國。京相璠云:‘野王縣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臺?!巴酰甯脑缓觾?nèi),今懷州治。子孫以國為氏,其后去邑但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
2、又注:“后魏《官氏志》有萬(萬)紐(于)氏,改為于氏。始有自東海于公裔孫隨拓跋鄰(按:《姓氏詞典》引作‘拓跋’陵)徙代,為萬紐于氏,后魏孝文時復(fù)為于氏?!?/p>
3、又注:“淳于氏唐元和初避憲宗嫌名改為于氏。”
4、《續(xù)通志·氏族略·總論》載:“明賜元人姓名:巴延達哩曰于忠?!贝藶槊晒湃诵彰摹?/p>
5、達斡爾族之于姓,或由額勒圖哈拉所改。《中國人的姓名·達斡爾族》有載,未道其詳。漢代有于定國,丞相,西平侯;三國時魏有于禁,左將軍;唐代有于宣道;明代有于謙。
二、于
于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為中國人口最多50個姓之一。尤以山東最多,約占全國漢族于姓人口25%。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陜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6省于姓約占全國于姓人口67%。
于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陽西北邘臺鎮(zhèn)),號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后有改邘為于者。唐時淳于氏為避高宗永淳年號,改為于氏。匈奴有于氏。北魏孝文帝改萬忸于(一作勿忸于)氏為于氏。北魏石刻《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載: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域宇闐國主女也。宇闐即于闐,蓋以國為氏。又宋時有于天寶,其先為胡人,見《宋書》,疑亦為于闐人。故此“于”與“萬忸于”之“于”有別。明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于名忠。今蒙古族有此姓。清時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一帶。清滿洲八旗尼瑪哈氏后有改姓于者。今滿族姓。清時貴州安順府康佐副長官姓于,始于明永樂元年。達斡爾族海楞氏,漢姓為于。鄂倫春、土家、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于姓名人:
于軍,漢時匈奴人,安陵侯。于禁,三國時魏將軍。
郡望:河南、東海。
于姓古代名人
于叔周朝,周代初年,生卒年不詳, 陜西西安,周武王第二子,封邘,為邘叔。
于公西漢,西漢,生卒年不詳,山東郯城,縣獄吏,曾經(jīng)平雪孝婦冤案,傳為千古美談。
于定國西漢(?~前40),西漢,山東郯城,漢朝宰相,擔任廷尉一職時,秉公斷案,天下悅服。
于永西漢,西漢,生卒年不詳,山東郯城,光祿勛,御史大夫,駙馬都尉。
于吉東漢(?~200),東漢末期,山東膠南,道士,著《太平經(jīng)》,信民太眾,為孫策所猜忌,遭冤殺。
于禁三國(?~221),三國時期,山東泰安,曹魏五子良將之一,青州愛民,封益壽亭侯。
于栗磾南北朝,南北朝時期,生卒年不詳,山西平城,魏朝開國元勛,勇武絕倫,體恤民力。
于烈南北朝(437~501),南北朝時期,河北蔚縣
于忠南北朝(460~516),南北朝時期,河南洛陽,魏朝名將,禁衛(wèi)總領(lǐng)。忠勇愛民。
于謹南北朝(493~568),南北朝時期,河南洛陽,周朝軍事將領(lǐng),戰(zhàn)略家,贈三老,百官典范。
于仲文隋朝(545~613),隋朝,河南洛陽,隋朝名將,曾率師平齊、陳,征伐高麗。
于志寧唐朝(588~665),唐朝,陜西高陵,唐朝宰相,為成乾太子詹事,李治太子太師
于濆唐朝,唐朝晚期,生卒年不詳,陜西西安,唐朝詩人
于燾宋朝宋朝,山東壽光,翰林學(xué)士
于欽元朝(1283~1333),元朝,山東青州,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方志編纂家,歷史地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
于賓明朝明朝,山東莒縣,洪武二年進士,給事中
于敬明朝明朝,山東諸城,洪武十八年廉孝賢良舉貢,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
于謙明朝(1398~1457),明朝,浙江杭州,兵部尚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于玭明朝(1507~1562),明朝,山東東阿,文人
于慎行明朝(1545~1608),明朝,山東平陰,政治家,學(xué)者,詩人,文學(xué)家
于振清朝,清朝,江蘇金壇,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恩科狀元
于成龍清朝(1617~1684),清朝,山西永寧,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任兩江總督
于氏宗譜 [14卷] (62頁)
于氏宗譜 [6卷,首1卷] (69頁)
蕭山于氏宗譜 [3卷] : 天英公派支譜 (73頁)
于氏宗譜 (126頁)
于氏宗譜 (128頁)
于氏宗譜 (130頁)
于氏宗譜 (132頁)
于氏宗譜 (144頁)
于氏宗譜 [14卷] (144頁)
于氏宗譜 [總卷數(shù)不詳] (150頁)
于氏宗譜 [14卷] (168頁)
于氏宗譜 (174頁)
于氏宗譜 [殘卷] (188頁)
浦陽于氏宗譜 [3卷] (194頁)
于氏宗譜 (198頁)
西平縣于氏家譜, 1943-2013 (203頁)
浦陽于氏宗譜 [3卷] (242頁)
于氏宗譜 [5卷,首1卷] (244頁)
于氏宗譜 [殘卷] (250頁)
于氏宗譜 [殘卷] (268頁)
河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基于七普),看看你的姓氏排第幾?
2024-04-25
河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基于七普),看看你的姓氏排第幾?
古代人為什么熱衷于科舉?
2024-11-08
在1400多年前,隋朝開科舉,唐朝把科舉之風(fēng)進一步擴大,唐太宗李世民看著魚貫而入的考生,興奮的說“天下英雄入吾轂中矣”,科舉制在封建朝代地位非常高,幾乎是寒門子弟走出階級固化的唯一一條路。然而即便是屢試不中,也有很多人窮經(jīng)皓首,為之奮斗一輩子,那么就證明科舉不止是為了做官這一條路,對于古代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1,為了功名“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朝詩人孟郊寫下了高中進士之后的歡暢心情。昨天還是普通老百姓,通過科舉,就能夠面見皇帝,獲得官職,這種巨大的落差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在古代,生產(chǎn)力落后,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是掙扎溫飽線上,然而一旦科舉成功,就能夠獲得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這個也是最直接的因素。2,為了家族古代的參加科舉,是一個家族的行為,類似于風(fēng)險投資,供養(yǎng)如韓姓,朱姓家族里有學(xué)習(xí)天賦的人讀書,若是科舉金榜題名,對于一個家族而言,是非常大的榮耀,這個家族在當?shù)氐牡匚痪偷玫搅撕艽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