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氏起源
( 湯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9 | 2018年 | 100 | 2014年 | 99 |
2013年 | 101 | 2007年 | 100 | 2006年 | 101 |
1995年 | 101 | 1987年 | 90 | 1982年 | 115 |
明朝 | 91 | 元朝 | 67 | 宋朝 | 97 |
北宋 | 72 |
湯姓主要源自:子姓、風(fēng)姓。
湯(tāng)姓,源出有:
湯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湯之號,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湯氏其得姓始祖為成湯。夏朝末年,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落首領(lǐng)名契,本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賜姓子氏。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統(tǒng)治時期。履,字湯,他即位后愛護(hù)民眾,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擁護(hù),周圍一些小國也慕名前來歸附,因之勢力迅速擴(kuò)大。夏朝末期,帝桀為君。夏桀殘暴無道,國內(nèi)日趨動蕩不安,諸侯們也不聽從他的號令。湯見其形勢,便產(chǎn)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順從民意,不斷積聚力量,開始有計劃地討伐夏桀。在賢臣伊尹的輔佐下,他先滅掉了商國附近的夏王朝死黨葛國,接著經(jīng)過十一次的出征,逐個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附庸國韋國、顧國、昆吾國,成為了當(dāng)時最強(qiáng)的諸侯國。湯在徹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領(lǐng)軍一舉滅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區(qū))去悔過。之后,成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稱商湯。湯逝世后,被后世謚為“成湯”,歷史上尊稱為“帝乙”。在成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字“湯”為姓氏者,是為河南湯氏,史稱湯氏正宗。
該支湯氏正確讀音亦作yáng(ㄧㄤˊ),湯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湯(子履、成湯)為得姓始祖。
湯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國國王湯子偃,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湯子偃:子姓;陜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國國王,生卒年與具體在位時間待考,諸羌始祖、湯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鎮(zhèn)壓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遺賢微子啟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負(fù)責(zé)治理部分商商遺民。微子啟逝世后,傳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傳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時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厲公嬴利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476~443年),大舉出兵伐渭首,震動湟中,當(dāng)時唐旄羌、發(fā)(亳)羌隨羌王卯被迫南出賜支河(今青海境內(nèi)黃河河曲),西徙數(shù)千里進(jìn)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駐牧于藏北羌塘,成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謂發(fā)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稱“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區(qū),建有“大蕃國”,漢音譯為“大亳國”,就是后來在唐朝時期強(qiáng)盛一時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國王松贊干布移都拉薩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國于山巔,建立西藏第一個統(tǒng)一國家“吐蕃”,漢史音譯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薩,在藏語中讀“惹薩”,“惹”的藏譯為“羊”,“薩”的藏譯為“土”,全譯就是“羊土”。而羊與湯可通用,土與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薩又稱“湯杜”,顯然大亳國之都拉薩之名,源自于陜西杜亳國的唐(湯)杜氏,而湯(唐)氏則成為吐蕃國貴族,吐蕃贊普即稱“湯(唐)”。湯(唐)在藏語中譯為“千里之王”;而蒙古語稱藏族為“湯(唐)古特”,或“湯(唐)?!?、“湯(唐)兀惕”等。因唐與湯同音同義,所以吐蕃唐氏音譯即為湯氏。到了隋、唐之時,吐蕃將帥中有著名的湯乞髯、湯忠義、湯沒藏等歷史名人;在明朝時期的史籍記載中,藏民族中就有湯湯部族,因而湯氏一直為后來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則大多通譯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壓政策所至,只有少數(shù)族人一直沿用湯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稱湯氏、唐氏者,讀音皆作tāng(ㄊㄤ)。
湯姓起源三
出源于蕩氏,出自春秋時宋國蕩姓家族,屬于簡改姓字為氏。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蕩姓,后去掉草字頭成湯氏。周武王滅殷商后,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于宋,以奉湯祀。至春秋宋國大臣蕩原,任司城,其子公孫壽不愿繼父位,由其子子蕩意諸繼任,后子孫去草頭稱湯氏。蕩侯的子孫為避禍,便去掉“蕩”字的“草”字頭,而改為遠(yuǎn)祖共工氏的湯姓。對此,在江蘇省蘇州《湯氏家譜》中記載道:“吾祖宋公子意諸,以祖封邑為蕩氏,其子孫因避禍,去草字頭為湯氏。”唐朝時期,湯姓族人為避唐太宗的廟號(大唐文武大圣大廣孝帝),多改為陽氏。例如吐蕃的大將蕩沒藏降唐軍后,亦改稱陽沒藏。實際上,湯姓族人實在聰明,因為古陽字“陽”與湯字“湯”是同義字。
至于蕩氏一族,今已經(jīng)成為極其罕見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陜西、福建等省發(fā)現(xiàn)有極少幾戶蕩氏族人還在頑強(qiáng)續(xù)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蕩氏族人均已回復(fù)成為湯氏。該支湯氏正確讀音作yáng(ㄧㄤˊ),今讀作tāng(ㄊㄤ)亦可。
湯姓起源四
源于風(fēng)姓,出自遠(yuǎn)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個兒子湯,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神人腳印,好奇的華胥就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yīng)受孕。懷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國時期學(xué)者皇甫謐《帝王世紀(jì)》說:“太昊帝庖犧氏,風(fēng)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jì)?!睎|晉學(xué)者王嘉在《拾遺記》中記載:“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碧扑抉R貞《補(bǔ)史記·三皇本紀(jì)》說:“太暤包犧氏,風(fēng)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jì)。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當(dāng)年帶領(lǐng)族人的主要活動范圍,在中國的河南淮陽和山東濟(jì)寧、曲阜一帶,所以在山東濟(jì)寧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農(nóng)歷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華人都集中在那里舉行古會,祭祀這位中華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傳說,當(dāng)時洪荒,伏羲與妹妹女媧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陽,將十子稱“旪”,后史也記載為“暘”、“陽”等,分居于湯山(杜縣、杜陵,今陜西西安一帶),其后裔子孫多以居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湯氏正確讀音作yáng(ㄧㄤˊ),湯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媧為得姓始祖者,且不與子姓湯氏合譜。
湯姓起源五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時期商紂王庶兄微子啟之后裔,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qū)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傳至宋國君主偃,自立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傳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國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齊國聯(lián)合了魏、楚兩國攻滅。子偃有個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贏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個兒子叫子隆,據(jù)說他學(xué)識雅博,后因秦始皇為建立強(qiáng)大的中央集權(quán)封建體制,大興“焚書坑儒”,乘機(jī)剿滅舊諸侯國的殘余勢力,子隆在其時畏其禍及,遂改子姓為湯氏,其后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湯氏正確讀音亦作yáng(ㄧㄤˊ)。
湯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湯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宮廷少府設(shè)置有湯官令、湯官丞,負(fù)責(zé)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點。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太官主膳食,湯官主餅餌?!钡搅藮|漢時期,廢黜了湯官令,僅保留了湯官丞。后該官職并入“尚食府”。
在湯官令、湯官丞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湯官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湯氏,正確讀音作tāng(ㄊㄤ)。
湯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湯沐食侯,屬于以官爵稱號為氏。湯沐食侯,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高祖武皇帝陳霸先設(shè)置的一種爵位,其地位在開國男爵之下,又在鄉(xiāng)亭侯之上,官秩為正七品,相當(dāng)于今天的市局級干部待遇,主要封賜于王族。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陳國被隋文帝楊堅所滅后,有湯沐食侯的后裔子孫不敢稱陳氏,便以爵號為姓氏,稱湯沐氏,后省文分稱湯氏、沐氏。
當(dāng)時隋軍士兵雖然殘暴,但都不敢對楊氏族人怎么樣,因為湯氏的讀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軍將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輕易就避過大難。該支湯氏世代相傳至今。
湯姓起源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時期大司空殷崇義,屬于避諱改姓為氏。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記載,宋朝時期有人叫湯悅,他本來姓殷。湯悅,原來的姓名叫殷崇義,池州青陽人(今安徽池州青陽)。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進(jìn)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南唐政權(quán)被北宋王朝滅亡之后,殷崇義繼續(xù)在宋朝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名諱,改姓名為湯悅,其子孫后代皆以湯氏相傳至今。湯悅后來參與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覽》的編修工作。
該支湯氏讀音作yáng(ㄧㄤˊ),今讀作tāng(ㄊㄤ)亦可。
湯姓起源九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湯務(wù)氏,亦稱唐古氏、陶古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唐括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anggu Hala,漢義“百”,世居哈達(dá)(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前就多冠漢姓為湯氏、唐氏、陶氏等。
⑵.滿族湯佳氏,亦稱唐佳氏,滿語為T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長白山區(qū)、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伙房水庫)、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湯氏、唐氏。
滿族、蒙古族湯氏讀音皆作tāng(ㄊㄤ)。
湯姓起源十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瑤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湯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湯氏,世代相傳至今。
當(dāng)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50萬,為全國第九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湯姓人口由19萬增到200余萬,近11倍,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湯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占全國湯姓總?cè)丝诘?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江西,這五省的湯姓又集中了27%。湖南為湯姓第一大省,占湯姓總?cè)丝诘?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qū)高比率湯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湯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由東部向華中和四川的移動成為湯姓遷移的主流。湯姓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湯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浙滬、閩臺、皖蘇南部、湖北大部、廣東大部、云南大部、黑龍江西北、內(nèi)蒙古東北,湯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氵_(dá)到0.27%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dá)0.7%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63%的湯姓人群。在皖蘇北部、山東東部、北、川渝貴、云南西部、廣西、廣東西部、海部,湯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09%一0.27%。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32%的湯姓人群。
湯唯
湯芳
湯燦
湯加麗
湯鎮(zhèn)業(yè)
湯夢佳
湯鎮(zhèn)宗
湯晶媚
湯寶如
湯潮
湯嬿
湯子星
湯家琦
湯旭
湯天奇
湯俊明
湯怡
湯曉菲
湯希銘
湯吉靚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zhàn)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fù)國后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于巨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shè)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zhí)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后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有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古稱“中山”,緣于溧水本是南京湯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湯氏大本營就在溧水永陽街道秋湖社區(qū)的石灘頭村。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qū)、房山區(qū)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fù)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zhèn)。唐朝寶應(yīng)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盧龍。唐朝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湯悅,安徽貴池人,夢見飛星入盤,后來文思日進(jìn),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為正一品光祿大夫、上柱國,封陳縣男,食邑三百戶。因而湯悅的堂號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湯顯祖是臨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書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納忠臣的諫議,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于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于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繼續(xù)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一、湯(湯)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青海之西寧,湖北之監(jiān)利,安徽之蚌埠,江西之崇仁,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漢族、水族、土家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謚法,堯、舜、禹、湯,皆名也。”此當(dāng)以祖輩名為氏,系出子姓。
2、為殷姓所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姓》載:“宋湯悅,本姓殷,名崇義,建隆初,避宣廟諱,改姓名湯悅。”建隆乃宋太祖趙匡胤年號。望出中山、范陽?!赌鲜贰酚械廊藴荩惶曝懺g有湯靈徹,道士;又有宗州剌史湯桑,并吳人;宋代有湯鵬舉,金壇人,御史中丞;明代有湯顯祖,臨川人,戲劇家;清代有湯右曾,仁和人。
二、湯(湯)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內(nèi)蒙古之烏海市有分布。未祥其源。一音tāng,亦現(xiàn)行姓氏。參見該條。
湯姓古代名人
湯厘元朝,元代理論家。精通古代文物和書畫鑒賞,著有《畫鑒》1卷。
湯世澍清朝,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jiān)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xué)米芾。
湯鵬清朝,字天池,南京溧水人,祖籍蕪湖,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shù)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云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chuàng)始人。
湯惠休南朝,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yuǎn)。原為僧,宋世祖命他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常從鮑照游,以詩贈答,時人稱為“休鮑”。其詩多情語,辭采綺艷。鐘嶸《詩品》云:“惠休淫靡,情過其才?!痹屑木恚沿?。今存詩十余首,載《玉臺新詠》及《樂府詩集》,以《怨詩行》較著名。事見《宋書·徐湛之傳》。
湯思退南宋(?—1164),南宋臣。字進(jìn)之,處州人。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奸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湯和明初(1326—1395),明初將領(lǐng)。字鼎臣。濠州人。與朱元璋同鄉(xiāng),一同起兵。渡江后,守常州,御張士誠。統(tǒng)兵取浙東、福建、四川,守備西北,均有戰(zhàn)功。洪武十八年,自請解除兵權(quán),深得朱元璋歡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設(shè)防,以御寇。死后,追封東甌王。
湯克寬明朝,明抗倭名將。邳州衛(wèi)人。將門出身。官至都督僉事、廣東總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御敵有功。嘉靖三十四年,又與張涇等大破倭寇于王江涇。旋從俞大猷人粵,破倭寇,留駐廣東。萬歷初年,調(diào)赴薊鎮(zhèn)。萬歷四年(1576),韃靼攻古北口,他率軍追擊,遇伏戰(zhàn)死。
湯顯祖明朝(1550—1617),明戲曲作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yuǎn)道人。明臨川人。萬歷進(jìn)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遂昌知縣。后以抑豪強(qiáng)觸怒權(quán)貴被劾,居家20余年,精研詞曲與傳奇,以著述為事。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尤以《還魂記》最負(fù)盛名,另有詩文《玉茗堂全集》。
湯應(yīng)曾明末,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蘇邳州人。家貧。幼愛音樂。從蔣山人習(xí)藝。后為藩王召見,奏《胡笳十八拍》,為世所知。善彈古曲百余首。人稱“湯琵琶”。曾隨邊軍至嘉峪、張掖、酒泉等勞軍,彈《塞上曲》。后辭歸。明亡攜母流落淮浦。
湯斌清朝(1627—1687),清朝順臣,清末民初被列入漢奸名人榜。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人。順治進(jìn)士,官嶺北道參政,乞歸從孫奇逢學(xué)。康熙間應(yīng)博學(xué)鴻詞科。歷《明史》總載官、內(nèi)閣學(xué)士等。禁書坊刻小說,令州縣建學(xué)社講孝經(jīng)。疏減田賦,濟(jì)江北災(zāi)民。終官工部尚書。治程朱理學(xué),也不廢王守仁之說,提倡“身體力行”。有《洛學(xué)篇》、《睢州志》等。湯斌以漢人知識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滿清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漢文化政策,學(xué)者稱其“以偽行宋學(xué)”,而“配享仲尼”,從此“偽學(xué)之風(fēng)昌”,是“偽道學(xué)”。章太炎說“自湯斌、二魏、熊賜履、張伯行之徒,…誠謂媚于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與于理學(xué)之林也?!?/span>
湯貽汾清朝(1778—1853),清畫家。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居南京。世襲云騎尉,曾任三江守備等太平軍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畫山水,亦寫墨梅、花卉,筆致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有《琴隱園集》、《畫筌析覽》等。
湯球清朝(1804—1881),清史學(xué)家。字伯玕,安徽黟縣人。同治舉人。師從俞正燮、汪文臺,博通經(jīng)史,特精考據(jù)輯佚。輯有王隱等九家《晉書》,陸機(jī)等九家《晉紀(jì)》、崔鴻《十六國春秋》、譙周《古史考》等多種,貢獻(xiàn)卓著。
湯王夏末商初,陜西始平人,周任亳國國王,為諸羌始祖。
湯思退宋朝,浙江青田人,宋宰相、封慶國公、岐國公、榮國公。
湯漢宋朝,江西余江人,宋工部尚書、封安仁(余江)開國子,南宋儒學(xué)旗手、理學(xué)宗師。
湯金釗清朝,浙江蕭山人,清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入閣拜副相。
湯玉麟遼寧阜新人,安國軍第五方面軍第12,軍軍長、熱河省省長兼熱河軍區(qū)司令、第五軍團(tuán)總指揮、熱河省駐防軍總司令、上將。
湯恩伯(1898.9.20 ~1954.6.29 ),字恩伯。浙江武義縣人。黃埔系骨干將領(lǐng)??箲?zhàn)時期表現(xiàn)突出,被日軍視為勁敵。
湯化龍民國,湖北浠水人,民國開國元勛、清全國各省咨議局聯(lián)合會主席、創(chuàng)立湖北革命軍政府任民政長、民國首任眾議院議長。
湯姓近代名人
湯一介湯用彤之子,曾任《儒藏》編纂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湯元普第十七任黃埔軍校校長,籍貫江蘇邳縣,為該校第29期畢業(yè)
湯壽潛晚清,立憲派的領(lǐng)袖人物,因爭路權(quán)、修鐵路而名重一時。
湯德章臺灣臺南人,知名律師。1947年被國民黨軍殺害。
新會湯氏族譜 (35頁)
湯氏宗譜 [5卷,首1卷] (73頁)
湯氏七修族譜 (96頁)
湯氏四修族譜 (150頁)
湯氏四修族譜 (155頁)
湯氏七修族譜 (164頁)
瀏南湯氏族譜 (184頁)
瀏南湯氏族譜 [22卷] (198頁)
瀏南湯氏族譜 [22卷] (226頁)
瀏南湯氏族譜 (256頁)
瀏南湯氏族譜 [22卷] (282頁)
湯氏信譜 (364頁)
瀏南湯氏族譜 [22卷] (382頁)
湯氏宗譜 [34卷,卷首末] (629頁)
皖桐壽墳湯氏宗譜 (745頁)
麻山湯氏六修族譜9-16冊 (814頁)
湯氏家乘 [16卷,首末各一卷] (820頁)
中山湯氏族譜 (1120頁)
湯氏六修族譜 [5卷,首1卷] (1355頁)
湯氏族譜 [21卷] (3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