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氏起源
( 宗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0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17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68 |
1995年 | 283 | 1987年 | 281 | 1982年 | 234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76 |
宗姓主要源自:子姓、偃姓、媯姓、羋姓。
宗姓起源一
宗氏出自子姓。春秋前期的宋國(今河南商丘)君主宋襄公(子茲甫)同母之弟子敖,子遨奉其兄宋襄公之命出使晉國,他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務(wù),但再也沒有回宋國。公子遨在晉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伯宗,伯宗成為了晉國大夫,因為他耿正直言,結(jié)果被把持朝政的三郤所殺。伯宗之子州犁逃到楚國,出任楚國太宰,受封食邑於鍾離。生有二子。長子郤宛,其嫡支子孫后來就稱鐘離氏或鐘氏;其次子伯連,遷居于南陽(今河南南陽),其后裔子孫以先祖伯宗的名字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宗氏正宗。此系宗氏有宰相二人:宗秦客、宗楚客。
子姓宗氏唐朝部分世襲表
宗明,隋司隸刺史。宗岌,魏王府記室、巴西主簿。宗秦客,相武后。
宗楚客字叔敖,相武后、中宗。
宗晉卿,司農(nóng)卿。
宗鄭卿。
宗姓起源二
源于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宗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有一個偃
姓宗國(今安徽樅陽),為子爵,因此稱宗子國。據(jù)史籍《左傳·文公十二年》記載,“楚子孔執(zhí)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注:“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弊谧訃谥芟逋跫о嵍?楚成王羋頵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熊惲(羋頵)展開了滅群舒的系列戰(zhàn)役,到周頃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先后叛楚,楚穆王派遣上將軍子孔率大軍鎮(zhèn)壓,抓捕了舒、宗兩個子爵國君主,宗子國遂亡。
亡國后的宗子國貴族及子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三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宣公裔孫宗來,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陳宣公媯杵臼的第六世孫叫宗來,他的后裔子孫以先祖抿子為姓氏,稱宗來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遠古四岳之后宗伯,屬于以職官稱謂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四岳,為堯帝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彼脑赖暮蟠谥芡醭瘯r期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亦稱秩宗、咨伯、祝宗、太宗、上宗,相當于后來的禮部尚書。諸多史書記載:“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痹诘浼稌に吹洹分幸灿涊d:“咨伯,汝作秩宗。主郊廟之官,掌敘鬼神尊,故曰秩宗,周禮謂之宗伯。又曰祝宗?!痹诘浼吨芏Y·春官·大宗伯》中記載:“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弊诓氃谖髦軙r期多由德高望重的大祭司擔任,到了東周時期,則由姬姓家族宗親長者擔任,而且為世襲。
在宗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秩宗氏、咨伯氏、祝宗氏、太宗氏、上宗氏等,后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殷商時期官吏瞽宗,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瞽宗,殷商王朝時期的學官職名,也就是太學之教官。太學,是古代的官家學校名,即國學。相傳,為了提高統(tǒng)治階級的執(zhí)政能力,從虞帝開始設(shè)庠(校長稱庠長),夏禹設(shè)為校(校長稱校長),商湯設(shè)為序(校長稱瞽宗),姬周亦設(shè)為庠(校長稱辟癰),都是古代太學的稱謂。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改其稱為“太學”,由五經(jīng)博士掌管。隋朝初期改設(shè)為國子寺,后來隋煬帝楊廣改設(shè)為國子監(jiān)。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分設(shè)國子、太學、四門、律法、書禮、數(shù)算七學,皆屬于國子監(jiān)。宋朝時期也兼設(shè)國子、太學。一直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太學,只設(shè)國子監(jiān),但在國子監(jiān)里讀書的學子仍稱為太學生。到了清朝時期,經(jīng)過官學初步考試合格的庠生,相當于今天的小學畢業(yè)。
在瞽宗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瞽宗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六
源于羋姓,出自漢朝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屬于以官職為姓。劉交的曾孫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wù)的官員。
在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后改稱宗政氏,今多已簡化為單姓宗氏。
宗姓起源七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后期女真完顏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隨著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女真完顏氏成為國姓,產(chǎn)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完顏·宗翰、完顏·宗望、完顏·兀術(shù)、完顏·宗浩、完顏·襄等著名將、相。
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省稱宗氏,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八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宗佳氏,亦稱周佳氏,滿語為J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后多冠漢姓為宗氏、周氏、鐘氏等。
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八位,人口約二十二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7%左右。
宗氏族出多源,先秦時期宗氏族人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wèi)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
漢朝時期,河南南陽宗氏族人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nèi)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之子),漢司空宗俱(宗意之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之孫),宗資之子宗承以及從事歷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時期以后,宗氏在陜西西安落籍,并從此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
三國時期,河南南陽宗預(yù)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陽。
兩晉時期,已有宗氏族人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愨、宗測、宗懔等。
隋、唐時期南陽宗氏族人徙于蒲州河?xùn)|(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后梁南弘農(nóng)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xùn)|。
唐末五代時期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于浙江義烏,此際宗氏族人已廣布于黃河中下游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
宋朝以后,宗氏族人的發(fā)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來的夷族入侵則導(dǎo)致了他們逃亡于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qū)。
明朝初期,山西宗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
清朝時期,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愈廣,并有山東等地之宗氏族人入居?xùn)|北三省。
如今,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為多。
宗峰巖
宗利群
宗曉軍
宗平
宗華
宗揚
宗靈
宗妮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xùn)|郡:古代河?xùn)|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qū)。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隋、唐兩朝為蒲州河?xùn)|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xùn)|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xùn)|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xùn)|道,又設(shè)河?xùn)|節(jié)度使,道治在蒲州,節(jié)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xùn)|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nèi)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xùn)|南路、河?xùn)|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qū)。明朝時期并河?xùn)|縣入蒲州。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fù)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fù)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fù)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
南陽堂:以望立堂。
河?xùn)|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忠簡堂:源出宋朝時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皆捷。金人呼為“宗爺爺”。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fù)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臨終時,還三呼“渡河”(渡過黃河收復(fù)失地),卒謚忠簡。
安西堂:源出后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一、宗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湖北之監(jiān)利、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宗氏)又為宗伯氏,周大夫宗伯之后。以官命氏?!薄吨袊帐洗笕贩Q:“周代有官名宗伯,輔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后人以官名為氏。”疑此當系出姬姓。
2、又,其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注云:“宗氏,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晉,孫伯宗為三郤所殺,子州犂奔楚。少子連家於南陽,以王父字為氏?!眲t此以字為氏,系出子姓。
3、《姓氏考略》據(jù)《漢宗俱碑》注稱:“四岳之后?!彼脑?,相傳為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lǐng)。
4、為清代滿族姓宗佳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宗資;南朝宋有宗炳;宋代有宗澤,元祐進士,抗金名將;清代有宗元鼎,江都人。
宗姓古代名人
宗魯西周,按左傳,魯為衛(wèi)國公孟驂乘,衛(wèi)國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一帶)。
宗樓東周,按左傳,樓為齊國將下軍。齊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
宗伯鳳漢朝,按漢書王莽傳,宗伯鳳先明禮為少府,后為仆射。姓宗伯,名鳳,字君房。
宗宣漢朝,按漢書王莽傳,宗宣為太史令。晉伯宗之后,見宋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
宗佻東漢,(tiao):宗佻為驃騎大將軍,潁陰王,南陽安眾人。劉秀在宛城的故交,參加昆陽大戰(zhàn)了,是昆陽十三騎之一。使一口鳳鳴刀,相傳是用古時鑄造干將、莫邪劍留下的一塊寒鐵鍛成。宗佻為人敦厚、學識不多,但刀術(shù)精、功夫極深,可惜在昆陽突圍時痛失一只胳臂。
宗廣東漢,相傳是宗佻之弟,南陽安眾人,光武時任尚書令。
宗紺東漢,(gan):梁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天文學家。初任蒙縣公乘,善星歷,因成功預(yù)測出日食發(fā)生的時間而遷為待詔。其孫宗誠亦能成功預(yù)測出日食發(fā)生的時間,并指出官歷之誤,官至舍人。其孫宗整,宗誠之兄也善星歷。
宗均東漢,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后任司隸校尉、河內(nèi)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廣韻:宗姓,周卿宗伯之後,出南陽。
宗資漢朝東漢,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于海內(nèi)”也。
宗慈漢朝,按后漢書宗慈傳,慈字孝初,安眾人,東漢修武令,因太守多取賄賂,遂棄官去拜議郎。道疾,卒南陽,群士皆重其義行。
宗世林漢朝,楚國先賢傳曰:「宗承字世林,南陽安眾人。父資,有美譽。承少而修德雅正,確然不群,徵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屢造其門,值賓客猥積,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請交,承拒而不納。帝後為司空,輔漢朝,乃謂承曰:『卿昔不顧吾,今可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猶存。』帝不說,以其名賢,猶敬禮之。敕文帝修子弟禮,就家拜漢中太守。武帝平冀州,從至鄴,陳群等皆為之拜。帝猶以舊情介意,薄其位而優(yōu)其禮,就家訪以朝政,居賓客之右。文帝徵為直諫大夫。明帝欲引以為相,以老固辭?!钩萄渍鹪疲骸坝[三十七引宋躬孝子傳曰:‘宗承字世林,父資喪,葬舊塋,負土作墳,不役僮仆。一夕閑土壤高五尺,松竹生焉?!褐臼髫鼈髯⒁凉h末名士錄曰:‘袁術(shù)與南陽宗承會于闕下,術(shù)發(fā)怒曰:“何伯求兇德也,吾當殺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于天下。”,術(shù)乃止?!?/span>
宗預(yù)三國,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建興初,丞相諸葛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yù)將命使吳,孫權(quán)問預(yù)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預(yù)對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睓?quán)大笑,嘉其抗直,甚愛待之,見敬亞於鄧芝、費祎。遷為侍中,徙尚書。延熙十年,為屯騎校尉。時車騎將軍鄧芝自江州還,來朝,謂預(yù)曰:“禮,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預(yù)答曰:“卿七十不還兵,我六十何為不受邪?”。芝性驕傲,自大將軍費祎等皆避下之,而預(yù)獨不為屈。預(yù)復(fù)東聘吳,孫權(quán)捉預(yù)手,涕泣而別曰:“君每銜命結(jié)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復(fù)相見!”遺預(yù)大珠一斛,吳歷曰:預(yù)臨別,謂孫權(quán)曰:“蜀土僻小,雖云鄰國,東西相賴,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君臣憑恃,唯陛下重垂神慮?!庇肿哉f“年老多病,恐不復(fù)得奉圣顏”。乃還。遷后將軍,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景耀元年,以疾徵還成都。后為鎮(zhèn)軍大將軍,領(lǐng)兗州刺史。時都護諸葛瞻初統(tǒng)朝事,廖化過預(yù),欲與預(yù)共詣?wù)霸S。預(yù)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咸熙元年春,預(yù)內(nèi)徙洛陽,道病卒。
宗炳南朝(375--443),字少文。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于琴書,尤喜書畫,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杰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愿,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睔v封鎮(zhèn)武將軍、左衛(wèi)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干。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wèi)軍長史。天監(jiān)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wèi)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yè),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于行障上,坐臥對之。又永業(yè)寺佛影臺。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懔南北朝,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于世。
宗元饒南朝,南朝陳吏部尚書,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為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元饒性公平,善持法,諳曉故事,明練政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時,及于名教不足者,隨事糾正,多所裨益。遷南康內(nèi)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課,存問高年,拯救乏絕,百姓甚賴焉。以課最入朝,詔加散騎常侍。后為吏部尚書。
宗楚客南朝,字叔敖,武后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后梁南弘農(nóng)太守,梁亡入隋,居河?xùn)|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志》。
宗澤宋朝(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宗臣明朝(1525~1560),字方城,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lǐng)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于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靖七子。
宗元鼎清朝,字定九,江都人。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滴醭?,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宗稷辰清朝(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后,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宗姓近代名人
宗白華(1897—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zhèn)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yī)科預(yù)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fā)現(xiàn)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shù)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宗白華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唐河宗莊宗氏家譜[不分卷] (38頁)
河北唐縣宗高和村 : 宗氏家譜 (280頁)
如皋宗氏家譜 [20卷] (3176頁)
宗氏世家堂四房家譜 (83頁)
宗氏族譜 [3卷] (269頁)
唐河宗莊宗氏家譜 (38頁)
如皋宗氏家譜 (51頁)
如皋宗氏家譜開源系 (104頁)
1.膠東宗氏家乘, 1, 1404-1963 (35頁)
1.上塘宗家塘宗氏家譜, 1, ca. 1477–ca. 2015 (103頁)
宗氏家譜 : 上塘宗家塘 (103頁)
1.上塘宗家塘宗氏家譜, 1, 1477–2015 (104頁)
宗昌湖宗氏族譜 (0頁)
宗姓族譜 (0頁)
宗氏族譜 (1頁)
宗氏族譜 (0頁)
秦郵談氏宗譜 (0頁)
7.1-7 冊 (729頁)
8.8-20 冊 (1429頁)
劉氏28世族譜 (0頁)
下凌村宗祠宗譜雙竣工,村民祭祖盛況空前
2024-10-08
在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里,金華蘭溪市永昌街道下凌村迎來了一場盛大的慶典。這一天,不僅是下凌村宗祠重建竣工的日子,更是凌氏家族宗譜新編完成的重要時刻。雙喜臨門,讓整個下凌村沉浸在一片歡樂與祥和之中,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共襄盛舉,祭祖活動更是如同過大年一般熱鬧非凡。下凌村,這個歷史悠久的村落,自古以來便是凌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凌氏家族在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傳承。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原有的宗祠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無法滿足村民們祭祖和傳承家族文化的需求。為此,下凌村凌氏宗祠理事會經(jīng)過深思熟慮,決定重建宗祠,并同時啟動新編宗譜的工作。重建宗祠的工程浩大,耗資巨大,但下凌村的村民們卻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jié)和熱情。他們紛紛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共同為宗祠的重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經(jīng)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一座嶄新的宗祠終于在下凌村拔地而起。這座宗祠不僅恢復(fù)了原有的風貌,更在設(shè)計和建造...
蘭溪市長樂古村的金大宗祠懷古
2024-10-21
在金華蘭溪市,有著非常多的老祠堂,它們既是家族歷史的真實見證,也是一種傳承。長樂村,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的村落,它靜靜地躺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走進村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古樸的民居和錯落有致的巷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面斑駁的墻壁,都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在褚姓向?qū)У膸ьI(lǐng)下,我們來到了金大宗祠前。這座宗祠,是長樂金氏家族的圣地,也是整個村莊最為莊重的建筑。它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呈“回”字形結(jié)構(gòu),前后共三進,總建筑面積達一千五百平方米。站在宗祠前,我深深地被它的氣勢所震撼。那高聳的馬頭墻、精美的雕刻、以及那歷經(jīng)風雨仍顯威嚴的牌樓,都讓人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走進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對高2米、直徑1.3米的游龍吐珠抱鼓石。這對抱鼓石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寓意深遠,它們象征著金氏家族的尊貴與顯赫。穿過門廊,我們來到了中廳。中廳為單檐歇山頂,四根金柱分別選用柏木、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