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氏起源
( 荊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9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63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66 |
1995年 | 284 | 1987年 | 288 | 1982年 | 27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99 |
荊姓主要源自:羋姓、姜姓。
荊(Jīng )姓源出有四:
荊姓起源一
源于羋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荊州),國號為荊,君主稱為荊君。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的記載,楚國的舊國號是荊,荊氏是未改號為楚之前的姓氏,又說周朝楚國的別稱為荊,國民以國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帝之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屬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就是楚之先祖。
周襄王姬鄭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鄭國,與宋國軍隊大戰(zhàn)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并擊敗宋軍,楚國軍威大振,其時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繼位改荊為楚以后,以前歷代荊君的庶出子孫者,即有以原國號為姓氏者,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荊氏正宗。
荊姓起源二
源于羋姓,出自為居于秦國的楚氏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所改,屬于以國名為氏,或避諱改姓為氏。羋姓之后原有以國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國,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時期因避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名諱,改以原國名“荊”為姓氏,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荊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繹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姜姓荊氏合譜。
荊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戰(zhàn)國末期齊國慶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戰(zhàn)國末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后裔子孫,后因故有改姓為荊氏者,逐漸形成江南荊氏一族。公孫慶克,是齊桓公姜小白的庶孫,即齊桓公之子姜無虧的兒子。公孫慶克的兒子后來以父名命氏,稱慶氏,形成了一個慶氏大家族。在春秋時期,齊國公孫慶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慶封,在晉國還有慶鄭,皆為齊桓公之支庶。在先秦時期,被燕國太子丹收買并派往秦國去刺殺秦王嬴政的著名“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之刺客荊軻,即是該支由慶氏分衍的荊氏族人。
姜姓荊氏皆尊奉公孫慶克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荊氏合譜。
荊姓起源四
始祖荊王賈(高帝從兄也)后人
歷史上荊姓的分布與遷徙
宋朝時期,荊姓大約有4萬人,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5%,約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湖北一帶。明朝時期,荊姓人口驟減,大約有1萬8干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山東、湖南、河北等地。山西為荊姓第一大省,約占荊姓總?cè)丝诘囊话搿?/p>
當(dāng)代荊姓分布與圖譜
荊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當(dāng)代荊姓的人口大約有23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1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六十六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荊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內(nèi)蒙古、山西、河南、黑龍江,這四省區(qū)大約占荊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河北、吉林、山東、陜西、遼寧、江蘇等地。荊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黑龍江、內(nèi)蒙古東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陜西中部和東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慶北端,荊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1%以上,最高可達1.7%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47%的荊姓人群。在內(nèi)蒙古中部、寧夏大部、甘肅東南、陜西北部和西南、晉冀魯遼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東部、江蘇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東北,荊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05%--0.1%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4%居住了大約36%的荊姓人群。
今黑龍江省的安達市、虎林市、蘭西縣、齊齊哈爾市、五大連池市、哈爾濱市,河南省的洛陽小浪底市、鞏義市、鄭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縣、新鄉(xiāng)縣、開封市、南陽市、漯河市舞陽區(qū)、平頂山市、靈寶市、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德州市齊河縣、日照市莒縣、龍口市、聊城市莘縣、淄博市桓臺縣、蓬萊市、臨沂市、棗莊市、萊陽市、濰坊市高密、東營縣、菏澤市、金鄉(xiāng)縣、臨清縣、聊城市、茌平縣、威海市石島、日照市嵐山區(qū),吉林省的長春、延邊地區(qū)、白城市,河北省的滄州市、泊頭市、黃驊市、香河縣,山西省的陽泉市、平陸縣、臨猗縣、永濟市、太原市、石鹿縣、朔州市,陜西省的安康縣、楊凌縣、洛川縣,遼寧省的沈陽市、撫順市、丹東市、鞍山市,江蘇省的徐州市、鎮(zhèn)江市、沛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銀川市,重慶市的合川縣,湖南省的辰溪縣,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太和縣、渦陽縣和鳳臺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等地,均有荊氏族人分布。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廣陵邑。秦朝時期置為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dāng)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yīng)、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yīng)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fù)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廣陵并入江都。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
邠慶堂:宋朝的將領(lǐng)荊嗣,累立戰(zhàn)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宋真宗時,為邠慶、環(huán)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經(jīng)一百五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
此外,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受祉堂”、“臨保堂”、“篤慶堂”、“保慶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啟佑堂”、“寶善祠”、“廣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貽堂”、“留青堂”等。
一、荊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昌樂、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長治,陜西之韓城,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朝鮮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羋姓。楚國舊號荊,此未號楚之前受氏也?!贝艘試鵀槭?。
2、《姓氏考略》注云:“又有慶姓改荊者,荊卿是也。”荊卿,即戰(zhàn)國時荊軻,齊人,本慶姓,遷居於衛(wèi),稱慶卿,后到燕國,稱荊卿。望出廣陵。后梁有荊浩;宋代有荊伯玠,太平興國登科;明代有荊茂;清代有荊道乾,安徽巡撫。
荊姓古代名人
荊軻戰(zhàn)國(?-公元前227年),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敗被殺。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人,漢族,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jié)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于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于期,荊軻只好私見樊于期,告以實情,樊于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于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帮L(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荊浩五代,后梁畫家,沁水人。他擅畫山水,常常攜帶筆墨摹寫山中古松,畫云中山頂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氣勢。著有《筆法記》,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荊嗣宋朝,名將,累立戰(zhàn)功。歷官天武軍校、田重進部將,太宗時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真宗時,為邠慶、環(huán)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經(jīng)150余戰(zhàn),未嘗敗北。
荊政芳明初,進士。
1.荊氏宗譜, 1, 1430-2017 (27頁)
1.荊氏族譜, 1, 1404-1933 (56頁)
荊氏族譜 (0頁)
荊氏族譜 (0頁)
荊氏族譜 (0頁)
11.1-19冊 (868頁)
8.1-11冊 (1115頁)
10.46-66冊 (1724頁)
12.20-36冊 (1793頁)
9.12-45冊 (30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