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起源
( 俞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3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19 |
1995年 | 87 | 1987年 | 117 | 1982年 | 126 |
明朝 | 57 | 元朝 | 59 | 宋朝 | 71 |
北宋 | 57 |
俞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
俞(Yú)姓源出有:
俞姓起源一
傳統(tǒng)的說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屬臣跗之后,屬于以物事稱謂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yī)跗,其醫(yī)術(shù)高超,精于腧經(jīng)之治,為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經(jīng)脈理論的奠基人。腧,為“脈之所注”,就是人們俗稱的“穴道”、脈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稱名醫(yī)跗為腧跗。在古代,“腧”與“俞”二字相通,后簡筆寫作俞跗。
相傳在俞跗的后裔子孫中,為光大先人的經(jīng)典醫(yī)術(shù),多稱為俞跗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國的杏林之祖為黃帝大臣付。他曾跟神農(nóng)嘗百草,熟知各種藥草的性能,被視為神醫(yī)。有一次黃帝的小兒子禺陽只剩下一口氣。黃帝很疼愛這個兒子,見狀十分悲痛。付就剖開禺陽的肚子,把他的內(nèi)臟清洗干凈,終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問他:“快死的人了,你剖開他肚子,萬一救不活豈不是要承擔(dān)罪責(zé)?”他說:“當(dāng)醫(yī)生的首要條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醫(yī)術(shù)高明,不管多么嚴(yán)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人們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來就稱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記載俞姓的來源只有一種說法。
俞跗,見于《列子·力命篇》。據(jù)說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經(jīng)之治,是經(jīng)脈理論奠基人,人們因此稱他俞跗(“俞”與“腧”字通)。這就是說“俞”并不是一個姓氏,而且這個“俞”字應(yīng)該讀作“輸”,與俞姓的讀音大相徑庭,怎么可以說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國的文字,一般認(rèn)為不會超過夏朝。黃帝的時候還沒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創(chuàng)時期,一般都比較簡單,也只能是象形、會意字而已?!坝帷弊謸?jù)說是一個象形字,或者初創(chuàng)期有可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像“跗”這樣的形聲字是決不可能有的,俞跗這個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見徐鐵生《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2014)。
清末學(xué)者俞樾(1821-1907)曾經(jīng)寫過一篇《說俞》一文,對俞姓的來源作了詳細(xì)的考證,似乎也不得要領(lǐng)。那么,先秦考古文獻中有沒有留下一點有關(guān)俞姓來源的蛛絲馬跡呢?我們可以從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書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兩件西周青銅器銘文。銘文中的俞伯,原文寫作艅伯。吳鎮(zhèn)烽教授認(rèn)為這個艅伯(俞伯)是艅國族的首領(lǐng)。也就是說西周時存在著一個伯爵小國,叫艅國。艅國的國族稱為艅氏,也可以稱為俞氏(這叫假借)。春秋時吳王闔廬有一條船,名叫“俞皇”,也寫作“艅艎”。這就給“艅”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jù)。
俞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公子泄堵俞,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泄堵俞,為魯國王室公子,是魯莊公姬同的小兒子。在周襄王姬鄭十六年魯國公子泄堵俞率魯軍征伐滑國(原在今河南睢縣,后遷費,即今河南偃師氏緱鎮(zhèn),故又稱為費滑,后被秦國所滅),后被魯僖公(魯釐公)姬申封賜于俞地。俞,又稱符俞,亦稱先俞、西俞,即今江蘇省泗陽市。周安王姬驕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魯國聲援鄭國而發(fā)動了進攻魯國的戰(zhàn)役,符俞之地成為兩軍戰(zhàn)場,之后歸于楚國。兩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韓、魏、趙三國聯(lián)手討伐楚國,大敗楚軍于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guān)(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為魏國的都城,而符俞則被趙列侯趙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歸魯無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孫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起源三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俞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jù)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傳至今?!逼鋵崳崛耍⒉皇橇d姓直接衍派的血緣氏族,而是官職稱謂,就是執(zhí)掌建造船只的官員。俞,在遠(yuǎn)古時期就是指挖空樹干做船(獨木舟),“以為河徑”,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徑。后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泛指船。俞人,開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變?yōu)槎焦艽唤ㄔ斓墓俾毞Q謂,直接隸屬于尹司。由于楚國地處江淮平原,渡河運輸、作戰(zhàn)十分頻要,因此“俞”是楚國令尹轄下的重要職能部門,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職位。至戰(zhàn)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懷王熊槐改稱其為更明確的“舟節(jié)”,與“車節(jié)”一起歸由工尹啟之府統(tǒng)一管轄。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節(jié)”是“?!钡囊馑?,舟節(jié)就是專職掌管水路營造、運輸?shù)墓傥?,車?jié)就是專職掌管陸路營造、運輸?shù)墓傥?。后世漢、唐朝時期的“節(jié)度使”之官稱,就是從此而來。
在俞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yè)為姓氏者,稱俞人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欽察部首領(lǐng)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元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東路蒙古元帥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為蒙古欽察部國主后裔,后為元朝敕贈武平王。其侄子燕鐵木耳、·撒敦、以及侄孫唐其勢等,均為元朝丞相,家族中還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顯赫一時。在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繼位后,元朝政權(quán)實際上掌握在燕鐵木耳與伯顏兩大丞相家族手中,兩派斗爭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發(fā)動政變,被伯顏乘機鏟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鐵腕太師”伯顏勢力的打擊而失勢后,族人退出政界,舉族返回其封地鳳陽府安豐縣(今安徽壽縣)。在元朝末期,該家族為躲避政敵殺戮,逃到廬陽(安徽合肥古代的別稱),取原姓首字“玉”的諧音,更姓為俞氏?,F(xiàn)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孫,廣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貴州、重慶、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區(qū)。
俞姓起源五
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哈爾察氏,亦稱薩哈爾察氏,滿語為Harca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等地,后多冠漢姓為俞氏、哈氏。
⑵.滿族尼瑪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國時期稱作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俞氏、于氏、余氏、勝氏等。
⑶.滿族裕爾庫哷氏,滿語為Yurkure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后多冠漢姓為俞氏。
⑷.滿族俞窟里氏,亦稱玉庫哷氏,滿語為Yukure Hala,世居洪愛(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帶)、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空科巴賽(今俄羅斯結(jié)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兩岸等地,后多冠漢姓為俞氏、于氏等。
俞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起源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甯俞,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贊其智猶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執(zhí)政上卿甯速的兒子,后亦為衛(wèi)國大夫,以聰慧、忠誠著稱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分稱俞氏、甯氏,世代相傳至今。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于俞林,可能其為古代少數(shù)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一帶)人俞文俊斗膽進言,稱新豐之地?zé)o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當(dāng)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中國南方的俞姓人氏,應(yīng)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據(jù)《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布有四,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興旺,族大人眾。進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無籍貫外,其余均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為眾。明初,俞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際,俞姓仍以華東之地為眾,但散居之地漸多。如今,俞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占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河?xùn)|郡:秦置河?xùn)|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qū)。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zhèn),按即劉裕滅后秦時)。隋唐為蒲州河?xùn)|郡。隋又分蒲坂置河?xùn)|縣為治所。明并河?xùn)|縣入蒲州。
河內(nèi)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nèi)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
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獻縣。隋唐時為瀛州河間郡。北宋后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為河間路。明清為河間府。據(jù)《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dāng)為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江陵郡:漢代設(shè)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轄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qū),或在郊區(qū)。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于市郊。
“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氣堂”、“思本堂”、“四公堂”等。
一、俞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新會、貴州之從江、云南之隴川及河口等地有分布。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氏?!多嵧ㄖ尽贰ⅰ肚逋ㄖ尽分妒献迓浴芬嗑闶蛰d?!缎帐峡悸浴纷⒃疲骸包S帝臣有俞拊。見《周禮·疏》(按:俞拊,《鄭通志·氏族略》作‘俞跗’),當(dāng)為俞姓之始。望出河間、河?xùn)|?!编嶉宰⒃疲骸捌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按:即武則天)時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為平聲之氏甚多,望出漢東(按:漢東,似為河?xùn)|之誤)、河間。”(按:俞,《姓氏考略》本作“俞”,又有“俞”。)俞豆,則作“俞豆”。其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注“俞”稱:“今衡州有此姓。音‘丑’?!堵肥贰罚河幔瑒染惹?。漢有俞連?!惫眉媸找詡淇?。南朝宋有俞僉,永嘉郡吏;唐代有俞文?。凰?、元之際有俞琰;明代有俞允文,昆山人;清代有俞樾。
二、俞
罕見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平聲;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時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為平聲之氏甚多。望出河?xùn)|、河間?!币灰魕ú,為現(xiàn)行常見姓氏。
三、俞
俞姓分布:宋時衡州有此姓。
俞姓起源:漢時人姓,見《廣韻》。
變化:或即鄃。疑與侴同。
四、俞
俞姓起源:俞,漢時侯國,來布所封,見《集韻》?;蛞試鵀槭?。
俞姓名人:
俞兒,古時識味人,見《莊子·駢拇篇》。
變化:一作鄃。
五、俞
俞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12%。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3省俞姓約占全國漢族俞姓人口70%。
俞姓起源:
1、相傳為黃帝太古醫(yī)俞附之后。
2、春秋時鄭國公族有此姓,見《路史》 。
3、春秋時楚國公族有此姓,見《路史》。
4、清滿洲人姓,出沈陽、遼陽、章羅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尼瑪哈氏后有改姓俞氏者。
5、彝、土家、回、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俞姓名人:
俞縱,晉時宣城人,成帝時為桓彝部將。
郡望:河間、河?xùn)|。
俞姓古代名人
俞跗上古,據(jù)《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jīng)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y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shù)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shù)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yī)的醫(yī)術(shù)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水準(zhǔn)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y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于“對癥,下藥”,而已經(jīng)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xiàn)代外科技術(shù),這種表現(xiàn),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征宋朝,字子清,號且軒,吳興人。善畫,竹石得文同筆意。以蔭入仕。中刑法科,官福建檢法。光宗時除大理少卿。寧宗慶元初知常德府。官至刑部侍郎。卒年七十八。事見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其家園林為中國園林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俞桂宋朝,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余,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琰宋末元初,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以詞賦聞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綱明朝,浙江嘉善人,大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予機務(wù),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復(fù)辟,調(diào)南京禮部侍郎。
俞山明朝,浙江省秀水人,字積之,號梅莊,大臣。土木之變后,擢山鴻臚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詩,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莊集》
俞樾清朝,浙江省德清人,著名學(xué)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xué)政。罷職后,一意治經(jīng),主講杭州詁精經(jīng)舍三十一年。著述甚豐,有《群經(jīng)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賓萌集》、《春在堂詩編》等。為一代宗師,聲名遠(yuǎn)極日本。
俞文俊唐朝,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cè)?,故地氣隔塞山變?yōu)闉?zāi),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dāng)然激怒了當(dāng)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獻可宋朝,歙(今安徽省歙縣)人,官吏。太宗端拱初進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時為廣西轉(zhuǎn)運使,平定撫水蠻亂。官終龍圖閣待制。
俞庭椿宋朝,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官吏、學(xué)者。孝宗年間進士,仕至新淦令。師事陸九淵,博通經(jīng)術(shù)。有《周禮復(fù)古篇》、《北轅錄》。
俞德鄰宋朝,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耍瑢W(xué)者。度宗年間進士。宋亡不仕,遁跡以終。其詩自然深遠(yuǎn),在宋末諸人中,特為高雅,文亦簡潔有清氣。有《佩韋齋輯聞》、《佩韋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明初,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將領(lǐng)。兄俞通海長于水戰(zhàn),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zhàn)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后戰(zhàn)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為中書省平章政事,轉(zhuǎn)戰(zhàn)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俞寓程前明時期,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xiāng)縣(今梅州),此為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貴房》后人留東粵。
俞安期明朝,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詩人,字公臨,后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為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大猷明朝,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并曾屢率水軍打敗倭寇,被稱為“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后戰(zhàn),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坝峒臆姟彼林帲U番望風(fēng)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俞宗禮清朝,畫家。字人儀,號凡在,上海人,僑居吳郡。十二歲上便得了個潁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寫真,尤善白描道釋人物,筆墨精細(xì),有“龍眼復(fù)生”之譽
俞作豫廣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級將領(lǐng)。曾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后,加入共產(chǎn)黨。1930年率領(lǐng)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在左江地區(qū)的龍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任軍長。后遭敵圍攻而失敗,同年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大綱(1908-1978),1908年出生于浙江紹興,一生在大學(xué)和研究所教授中國傳統(tǒng)戲曲和詩詞等古典藝術(shù)課程,并且透過研究出版,為臺灣在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提出貢獻。而他在人生最后十余年的時光當(dāng)中,更影響并提攜了臺北藝文圈的一群年輕人,包括“云門舞集”創(chuàng)辦人林懷民、“雅音小集”創(chuàng)辦人郭小莊、一起創(chuàng)辦《漢聲雜志》的吳美云和姚孟嘉、藝術(shù)學(xué)院校長邱坤良、學(xué)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為受到他的“身教”與“言教”而得到啟發(fā)。1978年過世,享年71歲。
俞文漪福建長汀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進士,授禮部侍郎,吏部郎中,貴陽司馬。以博學(xué)正直授知于大學(xué)士,外放嘉興知府,后遷溫州知府,乾隆二十年(1755)率眾重修建講堂,命府學(xué)教授王
九郎溪俞氏宗譜 [24卷] (93頁)
九郎溪俞氏宗譜 [24卷] (101頁)
九郎溪俞氏宗譜 [24卷] (109頁)
南里俞氏宗譜 [6卷] (130頁)
金山俞氏宗譜 [13卷] (141頁)
金山俞氏宗譜 [13卷] (144頁)
俞氏四修族譜 [8卷] (146頁)
俞氏四修族譜 [8卷] (146頁)
九郎溪俞氏宗譜 [24卷] (148頁)
俞氏四修族譜 [8卷] (150頁)
九郎溪俞氏宗譜 [24卷] (155頁)
俞氏四修族譜 [8卷] (210頁)
俞氏四修族譜 [8卷] (210頁)
金山俞氏宗譜 [13卷] (229頁)
金山俞氏宗譜 [13卷] (262頁)
古虞百官俞氏家乘 [10集] (463頁)
古虞百官俞氏家乘 [10集] (516頁)
俞氏宗譜 (1190頁)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 [共275卷] (2487頁)
俞氏續(xù)修族譜 [20卷] (3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