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牛氏起源

                  ( 牛氏百科 )

                1. 姓氏
                  拼音niú
                  人口約 17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126 位。
                  位于顏姓之后,岳姓之前。
                  掃一掃手機(jī)查看

                  牛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最新 126 2018年 2014年 104
                  2013年 108 2007年 2006年 98
                  1995年 120 1987年 113 1982年 96
                  明朝 元朝 宋朝
                  北宋 310

                  牛姓 起源

                  牛姓主要源自:子姓、尞姓。

                  牛姓起源一

                  源于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yī)先生”的封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文獻(xiàn)《靈臺牛氏家譜·序》中記載:“當(dāng)周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yī)先生,封牛國,為太常卿、協(xié)律郎。

                  祖牛孝參定雅樂,后附帝意,銷設(shè)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一志也?!边@在《靈臺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牛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一說為微仲衍)。

                  商時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guī)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蔽⒆勇犃烁笌煹膭窀?,便毅然離開王宮。傳說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為“?!弊肿鳛樾帐?。

                  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啟(紂王庶兄)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國。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之記載。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p>

                  牛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shè)官位,專職負(fù)責(zé)飼養(yǎng)國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隸屬于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shè)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周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牛人,掌養(yǎng)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p>

                  牛姓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復(fù)為牛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隋書》及《路史》記載,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fù)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fù)本姓后,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

                  牛姓起源五

                  源于民間,屬于以職業(yè)技能為氏。農(nóng)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yè)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牛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藏族、土家族、東鄉(xiāng)族、回族、朝鮮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牛姓 分布

                  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牛姓的40%左右,另外,安徽、山東、山西、河北、隴西等亦多此姓,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來約占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65%左右。牛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13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4%。

                  據(jù)袁義達(dá)教授統(tǒng)計,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國各姓氏總?cè)丝冢òǜ郯呐_)數(shù)字多少 為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經(jīng)再一次進(jìn)入了前100名!

                  牛姓在春秋時發(fā)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zhàn)國后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之牛姓人有: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陜西等地者。兩漢時期牛姓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hù)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后又到扶風(fēng)任職,牛輔為董卓(董為甘肅臨洮人)親信,從其經(jīng)歷來看,二人也應(yīng)為陜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guī)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dǎo)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shù)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yuǎn)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并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jì),皆有名于當(dāng)世,并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陜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jìn)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于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nèi)蒙、河南牛姓闖關(guān)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并有渡海赴臺,遠(yuǎn)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41%,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占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55%。

                  長期以來,眾多仁人志士為牛姓的研究和發(fā)展孜孜以求,積淀了豐富的史料。由于時事變遷,條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國(乃至世界)分布極廣,始終未形成統(tǒng)一的譜系,社會各界對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眾說紛紜。本文力圖對牛氏始祖的有關(guān)史料加以考證,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從而睦敬族宗,共創(chuàng)文明新風(fēng)。

                  牛姓 名人明星


                  • 牛駿峰

                  • 牛莉

                  • 牛萌萌

                  • 牛欣欣

                  • 牛犇

                  • 牛群

                  • 牛東文

                  • 牛振華

                  • 牛飄

                  • 牛朝陽

                  • 牛青峰

                  • 牛夢堯

                  • 牛桂英

                  • 牛淑賢

                  • 牛銀紅

                  • 牛寶軍

                  牛姓 郡望

                  隴西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牛姓 堂號

                  隴西堂:實際上和牛姓望族郡號通用,隴西是牛姓繁衍發(fā)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論走到哪里,只要打出這個堂號,便會相認(rèn)是同宗,最初都來自“隴西”,相互交談,倍感親切,有事相助,盡心盡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既是紀(jì)念性的專用堂號,自然有歌功頌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

                  牛姓 姓氏源流

                  一、niú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湖北之尚義、阜平、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峽、崇仁,貴州之從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滿、回、白、土、朝鮮、錫伯、納西、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p>

                  2、隋有牛弘,本姓“尞”,賜姓“?!?見《中國人名大辭典》)。鄭樵也注:“牛金之子逃難改為‘牢’,又改‘尞’,后又為牛氏?!被蛟疲罕艹鹬f多非。或省文、或訛音,何必為“避仇”也?據(jù)皇甫謐云:“凡氏,遭秦亂避地添水為汎氏?!贝撕嗡鶓{哉?凡氏者,凡伯之后以國為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於此,其后之人,以邑為氏。自是兩家源流。應(yīng)知避地改姓之說多附會。然踈廣之后為“束”,為太傅;牛金之后為牢、為尞,此又為避地之事明矣。

                  3、土族之牛由土族語“拉西”而得?!袄鳌敝疂h意為“牛圈”,且其指稱牧牛人為“拉西北”,可能因善養(yǎng)牛而著名,后因以牛為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戰(zhàn)國時秦有牛缺,趙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師;宋代有牛皋,岳飛部將;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軍師。

                  牛姓 歷史名人

                  牛姓古代名人

                  牛邯東漢,狄道人,名將,官護(hù)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氣勇力俱全,雄威邊陲,官護(hù)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金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后軍將軍,在軍中很有威望。司馬懿怕“牛隨馬后”,取代了他們的權(quán)力和地位,牛金將軍慘遭司馬懿毒酒暗殺。

                  牛興祖元朝,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官吏。歷中書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天畀清朝,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將領(lǐng)。乾隆年間武進(jìn)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后屠戮上萬,后被苗民擊斃。

                  牛富南宋,安徽霍邱人,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有一次在戰(zhàn)斗轉(zhuǎn)移時,令城內(nèi)居民,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zhàn)斗中身負(fù)重傷,為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yuǎn)激勵著后人,他死后,贈靜江軍節(jié)度史,謚“忠烈”。

                  牛嶠五代(850?—920?年),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jìn)士。歷任拾遺、補(bǔ)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后蜀,牛嶠在后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牛嶠一生博學(xué)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xué)李賀,詞聞于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fēng)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后世詠物詞的發(fā)展具有較大影響。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牛僧孺唐朝(779—847),以方正敢言進(jìn)身的宰相,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后代。其父牛幼簡,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數(shù)頃為生。好讀書,善作文。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考取進(jìn)士。元和三年(808年),憲宗皇帝策試賢良方正。僧孺與李宗閔、皇甫?三人在對策中,痛詆時政,一條一條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處,以方正敢言,名聞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后,升任御史中丞。長慶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臟當(dāng)死,穆宗為他求情說:“直臣的事情雖超越本分,有違法之過,但他有經(jīng)度之才,可免死,委之邊任?!鄙嫱褶D(zhuǎn)地對皇上說:“昔日安祿山、朱?以才過人,但他們卻亂我大唐江山,受到嚴(yán)懲,何況李直臣和他們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說情,并升其為戶部侍部,同平章事。還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當(dāng)時韓弘因有前科,就和兒子公武以豐厚的家產(chǎn),賄賂各路權(quán)貴。事發(fā),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閱納賄記載,唯僧孺名下,記不受退還。穆宗甚悅,及之議誰可任宰相時,穆宗第一個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年)后,又任僧孺為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賢殿大學(xué)士,兼修國史。僧孺為相時,政績較佳,他整頓綱紀(jì),清理刑獄。審治不法,朝野肅然。文宗時,僧孺與李德裕轉(zhuǎn)入朋黨之爭,親近同黨,排拆異己,權(quán)震天下,時稱牛李黨爭。寶歷年間,貶至武昌軍鄂岳靳黃觀察使,大和四年(830年),召還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武宗時,會昌二年(842年),罷僧孺兵權(quán),貶為循州長史。宣宗繼位后,還為太子少師,大中初年(847年)卒,謚曰“又簡”。著有《幽怪錄》十卷。

                  牛存節(jié)五代,戰(zhàn)功赫赫、威名遠(yuǎn)揚(yáng)的后梁宰相,字贊正,他本名禮,后梁太祖朱溫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東省博興)人。少年時代以雄勇自負(fù),為人木強(qiáng)忠厚,初任河陽節(jié)度使,后率十余人歸朱溫,朱溫愛之,授宣義軍小校,后追隨太祖,屢建戰(zhàn)功。天復(fù)元年(901年),授潞州馬步指揮使,法令嚴(yán)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絕于道。天佑元年(904年),授邢州團(tuán)練使,當(dāng)時州兵只有二百人,晉人知道后,就以大軍來進(jìn)攻。太祖急在鄴發(fā)兵二千人赴援,存節(jié)臨危不懼,率軍迎敵,并以自己的家財,獎勵將士。終于化險為夷,使敵人久攻難克,自動逃離。太祖招之慰勞,獎嘗金帛馬匹,加檢校司徒、元帥府左都押衙。天估四年(907年),太祖即位,存節(jié)拜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其秋攻潞州,以存節(jié)為行營馬兵軍都排練使。開平二年(908年),王師敗于上黨,晉人乘勝進(jìn)迫,河南留守張全義召存節(jié),共謀退敵之策,遂率軍接應(yīng)上黨王師,至天井關(guān),存節(jié)對諸將說:“這次行軍,雖不是奉詔,但至關(guān)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睍r晉人新勝,鋒芒畢露。存節(jié)毫不畏懼,引眾而前。夜至澤州,存節(jié)剛?cè)氤?,晉軍也到,于是存節(jié)即命士兵分布守御。晉軍四面攻斗,并開地道以入城,存節(jié)乃以隧道應(yīng)之,道戰(zhàn)于地中,晉軍不能進(jìn),又以強(qiáng)弩射之,晉軍人仰馬翻,經(jīng)十三日苦戰(zhàn)晉軍死傷不計其數(shù),只好焚營而退。太祖對此大加稱贊,并予以嘗賜,授絳州刺史。開平三年(909年),又任同州節(jié)度使。乾化二年(912年),加檢校太傅,進(jìn)封開國公。末帝朱友貞繼位后,對存節(jié)加封中書門下平章事,徙鎮(zhèn)天平,為保衛(wèi)邊疆又屢立戰(zhàn)功,詔加太尉。正當(dāng)梁、晉雙方苦戰(zhàn)河上時,存節(jié)病重,召還京師即卒。冊贈太師。史臣評價存節(jié)說:武鷙慷慨有大節(jié),野戰(zhàn)壁守有所長,威名聞于境內(nèi)外。

                  牛鳳山清朝(1806—1880),官授頭等侍衛(wèi)的武狀元,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jù)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wèi),賜進(jìn)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后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xiāng),他急家鄉(xiāng)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dāng)?shù)刭x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后,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fā)樹碑,記載此事,表達(dá)他們的感激之情。

                  牛畜戰(zhàn)國,為趙國國君趙籍師傅,趙國的賢達(dá)之土,生卒年月不詳。趙國的國君叫趙籍,思賢若渴,是個年輕有為的君王。有一天,他問相國公仲連:“愛卿,你很好賢,做相國已四年多了,你曾經(jīng)推薦過賢人嗎?”公仲連回答說:”沒有,臣下一定盡力物色?!碑?dāng)時有個叫番吾君的人,聽說公仲連正為國君物色賢達(dá)之士,就向公仲連竭力推薦牛畜等三人,說了他們許多優(yōu)點。公仲連就接見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認(rèn)真了解考察后,向國君正式舉薦了他們。趙王在召見牛畜時,牛畜用仁義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約束他。君王欣然而聽,遂以牛畜師傅。

                  牛弘隋朝(545—610),任人唯賢的吏部尚書,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鶉觚人。先祖為避禍改姓遼,祖父遼熾,在郡中為“中正”官,父親遼允,為后魏侍中,賜姓牛。牛弘年輕時,性情寬厚,好學(xué)博聞,隋開皇二年(582年),授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收集典籍,不遺余力,三年拜禮部尚書,奉詔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于當(dāng)世。開皇六年(586年),牛弘以其豐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樂”、“設(shè)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贊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后文才,務(wù)在審慎”。因此“所有進(jìn)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為之佩服。隋煬帝繼位后,賜弘以詩,贊揚(yáng)之美,無書其右者。大業(yè)二年(606年),牛弘進(jìn)位上大將軍,六年(610年)跟隨皇帝巡視江都,其年十一月卒,歸葬安定。皇上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定侯,謚曰“憲”。牛弘一生,權(quán)高位重,榮寵當(dāng)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納于言而敏于行”。一生手不釋卷,著書頗富,有文集十三卷傳于后世。史臣評價他時說:牛弘篤好攻籍,學(xué)優(yōu)而仕。有淡雅之風(fēng),懷曠遠(yuǎn)之度。采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濁,可謂大雅君子矣!

                  牛希濟(jì)五代(930年左右在世),不忘忠孝的詞人,(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五代詞人牛嶠之侄。前蜀時,官至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前蜀亡,降后唐,明宗時,任雍州節(jié)度副史。牛希濟(jì)擅長詩,精于詞,詞風(fēng)接近“花間派”重要人物韋莊,風(fēng)格清麗,常用白描手法抒寫情懷,也是“花間派”的一名重要詞人。堯山堂外記: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滅前蜀,唐主命舊蜀臣賦蜀亡詩,牛希濟(jì)寫了一首七律詩:,滿朝文武欲朝天,不覺臨師犯寒煙。,唐主再懸新日月,蜀王還?舊山川。,非干將相扶持拙,自是君臣數(shù)盡年。,古往今來亦如此,幾曾歡笑幾潛然。,唐主聽后感慨地說:“希濟(jì)不忘忠孝也”。于是賜緞百匹,予以獎勵。他的詞在《花間集》中共收十一首,以愛情為主,多有傳世名句。如《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末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受到一致好評,常常被當(dāng)作名句作用。

                  牛皋北宋(1087—1147),末年奮起抗金的民族英雄,字伯遠(yuǎn)(1087—1147),河南省魯山縣人。出身射士,精通武功,有強(qiáng)烈的愛國精神。北宋末年,朝政腐敗,金兵入侵中原,牛皋組織義軍,奮勇抵抗,屢屢取勝。由于戰(zhàn)功卓著,先后任滎州刺史、安州觀察使等要職。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統(tǒng)制江西、湖北軍務(wù)時,牛皋奉命加入岳家軍。岳飛一見牛皋,甚為歡喜,即命皋為唐、鄧、襄、郢四州的安撫使。岳飛出任神武后軍都統(tǒng)后,隨及又任牛皋為中部統(tǒng)領(lǐng)。紹興四年(1134年),偽齊大將李成勾結(jié)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敵將王嵩占據(jù)隨州,岳飛派大將張寬、徐慶去收復(fù),數(shù)日攻城不破,岳飛心急如火,牛皋自告奮勇,帳前請戰(zhàn),當(dāng)場立下軍令狀,只帶三天口糧,誓死拿下隨州。果然三天口糧尚未用完,就一舉攻下隨州,活捉王嵩,俘敵五千。李成退據(jù)襄陽,岳飛又派牛皋以騎兵擊敗,收復(fù)了襄陽。金兵攻打淮西,岳飛又令牛皋迎敵。當(dāng)時,偽齊派騎兵五千,氣勢洶洶,抵達(dá)廬州城外,牛皋領(lǐng)兵上陣,望著金將,大喝一聲:“牛皋在此,爾輩胡為?”敵軍一聽,如雷貫耳,膽顫心驚,不戰(zhàn)而潰。牛皋乘勝追擊,一鼓作氣,追擊三十余里,殺死金兵大半,斬其副都統(tǒng)及“千戶”五人,“百戶”數(shù)十人,軍聲更加威名遠(yuǎn)揚(yáng)。紹興十年(1140年),牛皋隨岳飛進(jìn)軍中原,在岳飛的指揮下,牛皋率部所向披,靡,直抵黃河沿岸,在攻打許昌、汴京的多次戰(zhàn)斗中,出生入死,屢戰(zhàn)屢勝,為收復(fù)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職務(wù)不斷變化,官位節(jié)節(jié)升遷,直至任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秦檜害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飛后,十分懼怕岳飛部將牛皋,為了斬草除根,解除心腹之患,就處心積慮,置牛皋于死地。紹興十七年(1147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秦檜密令都統(tǒng)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將牛皋害死。牛皋臨死前悲憤地說:“皋年六十一,官至侍從,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馬革裹尸,故死牖下耳!”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真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

                  牛仙客唐朝,善于理財、清勤不懈的宰相,唐安定鵯觚人,先祖為牛通,通生會,會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為縣小吏,后遷洮州司馬、太仆少卿。他勤奮上進(jìn),堅持不懈,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升為河西節(jié)度使、朔方軍大總管。仙客任河西節(jié)度使時,省用所積巨萬,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聞皇上,帝查明后大悅,將用為尚書,宰相張九齡以為不可,乃封隴西郡公,張九齡下臺后,仙客升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知門下事。仙客居相位,獨善其身,不久封幽國公,進(jìn)拜侍中,兼兵部尚書。天寶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歲,贈尚書左丞。仙客在為官期間,以善于理財著名、“嗇事省用,倉庫積實”,是對他政績的評價,“為官清正,僅身無它”,又是對他人品的真實寫照。

                  牛文科1984年-,山東淄博人,本科學(xué)歷。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會員,山東青年作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北京寫作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中國鄉(xiāng)土詩人協(xié)會理事。自由撰稿人,傳媒公司法人代表。作品散見于《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新作文》雜志編輯。詞條被《中國散文家大辭典》(作家出版社)收錄。

                  牛姓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主要謀士,字啟東,河南寶豐人。明朝嘉靖舉人。自小天資聰穎,滿腹文才,常抱經(jīng)邦濟(jì)世之志,但他年青時,深受貪官豪紳欺壓,郁郁不得志。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對他十分仰慕,為他的遭遇也憤憤不平,因此當(dāng)起義軍到達(dá)河南西部時,就千方百計尋找他,開導(dǎo)他認(rèn)清形勢,共圖大業(yè)。牛金星最終下定決心,帶領(lǐng)全家老少加入了起義軍。牛金星的博才多學(xué),精于計謀,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嘗識和重用,成為義軍的一名重要謀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張的北進(jìn)計劃,起義軍于1641年正月,一舉攻克軍事重鎮(zhèn)洛陽,活抓了福王朱常洵,并火燒福王府,散發(fā)了王府大量金錢與糧食,使廣大饑民得到賑濟(jì)。1644年3月19日,農(nóng)民起義軍打進(jìn)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文武官員陪同下,從大明門進(jìn)皇城,行至“承天之門”(今天安門)時,李自成對“承天之門”四字匾額射了一箭說:“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睋?jù)說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點,未能正中。牛金星賀道:“中共下,當(dāng)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李自成等將領(lǐng)進(jìn)京后,被勝利沖昏頭腦,迅速腐敗墮落。他們新選的官吏為了找靠山,爭請宰相牛金星、軍師宋獻(xiàn)策等頭頭飲“到任酒”,表示感激,有人逢人便夸“牛老師知遇”。牛金星得意忘形,錄用降人,皆以“金星目矚之力為衡”。4月29日,李自成在清軍先頭部隊已進(jìn)入北京近郊時,卻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大典,由已授為天佑閣大學(xué)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禮。即位后第二天,起義軍即被迫放棄京城,退往關(guān)中,從此節(jié)節(jié)敗退。李自成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一曲悲慘的壯歌,牛金星也從自己輝煌的頂點跌到了谷底,有人說他逃亡不知下落,有人說他后來與兒子一起投降了清廷。

                  牛皐南宋,岳家軍抗金名將。

                  牛洛紅清朝末年,捻軍名將。

                  牛姓近代名人

                  牛思瑄清朝(1806—1880),不走后門的欽點傳臚,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jù)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wèi),賜進(jìn)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后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xiāng),他急家鄉(xiāng)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dāng)?shù)刭x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后,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fā)樹碑,記載此事,表達(dá)他們的感激之情。風(fēng),牛思瑄的卷子吹到地上污染了一點。評卷時,慈安太后以牛思瑄寫的文章最當(dāng)意,想點為狀元。主考官以卷面污染為理由,力爭不能為狀元。變?yōu)槎滓幻ㄒ步袀髋F)?;拾窠視詴r,主考才知道自己力爭不許當(dāng)狀元的正是牛思瑄,大為懊悔?;馗娕??說:“你不讓我看看你的字體,以致這次失掉了一個狀元?!迸K棘u知道后,不以為意,也不懊悔。牛思瑄雖未能點為狀元,但慈安太后和皇上又非常喜愛他的文章和書法,所以欽點金殿傳臚,以補(bǔ)狀元之損,故世人都知牛門父子文武雙狀元。牛思瑄一直在翰林院任職,工文善書,很有名氣,當(dāng)時得到他寫的字,都視為珍寶。牛思瑄性情耿直,為官清廉,熱愛鄉(xiāng)鄰。光緒三年(1877年),河南大災(zāi),餓死人很多,甚至人相食。這時,牛思瑄的朋友吳元炳在江蘇任巡撫,牛思瑄就親往拜訪,想請求發(fā)些糧食賑濟(jì)家鄉(xiāng)災(zāi)民,因憂勞過度,不幸病逝于去上海途中。

                  牛子厚著名京劇科班“喜連成”的創(chuàng)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是在吉林城擁有幾十家商號,并在東北各主要城鎮(zhèn)都布有“買賣”的大東家。他創(chuàng)建了“喜連成科班”,為中國京劇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xiàn)。牛子厚聲名顯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樂善好施。在吉林市開設(shè)“粥棚”,無償向窮苦人施舍稀粥;捐款修建了“凌云寺”;創(chuàng)辦了“三皇會”(盲人聚會之所);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進(jìn)攻北京時,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門外設(shè)一粥場,施舍粥飯。因為他施舍行善,市民多有贊譽(yù),“牛善人”之稱遠(yuǎn)近聞名。清光緒皇帝、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曾分別向牛家頒發(fā)“樂善好施”的匾額。永吉縣長送楹聯(lián)一副,稱牛子厚是“泊然與人無爭,修世服疇,應(yīng)共松江流澤遠(yuǎn);富而好行其德,賑災(zāi)濟(jì)困,料諸廬室感恩多”。牛子厚對培養(yǎng)京劇人才傾注心血,梨園弟子也給予他盛情回報。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遷居北京。梅蘭芳、蕭長華等倡議梨園界給牛先生義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為牛子厚購買了位于北京宣武門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間,又用1500元銀大洋購買香木棺材一口。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后歸葬于吉林市。

                  按姓氏首字母選擇: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牛氏族譜地區(qū)分布 更多>>
                  | 牛氏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