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起源
( 章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2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14 |
1995年 | 102 | 1987年 | 118 | 1982年 | 123 |
明朝 | 56 | 元朝 | 91 | 宋朝 | 59 |
北宋 | 40 |
章姓主要源自:姜姓、任姓、風姓。
章姓起源演變
有關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幾種:
1、源出姜姓說。
出自姜姓,據(jù)《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xiàn)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成王姬誦執(zhí)政時期賜封姜太公于齊地,建立齊國。鄣國被姜太公收為附庸國。后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虎時,被正式封于鄣國,鄣國被齊國滅亡。姜韅輾轉(zhuǎn)數(shù)年,遂定居于武都,于鄣字去邑為章。
2、源出任姓說。
出自任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jù)《元和姓纂》記載,任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黃帝最小兒子與禺陽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令據(jù)史籍《左傳》記載,任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任姓。在任姓之后,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祝氏這十個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據(jù)《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yǎng)子,遂姓章。
源于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金史》記載,金國時期,有古老的章羅海西女真章羅部,原居今黑龍江齊齊哈爾西南七十公里處一帶地區(qū),后其首領章羅·謁蘭冬在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金國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至寧三年,公元1216年)為積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貴德),遂率其部遷至青海地區(qū)。在其后裔子孫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章氏,為女真民族較早即采用漢姓的氏族部落之一。另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章佳(今遼寧新賓章京河流域)、宜漢阿拉()、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尹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滿族章齊氏,滿語為Jangci Hala,漢義“氈衣”,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
滿族彰錦氏,亦稱張錦氏、張金氏、彰錦氏,滿語為Janggin Hala,漢義“將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費雅朗阿(今遼寧新賓)、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zhèn))、長白山、沈陽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遜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uniyaote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
蒙古族章圖哩氏,世居土默特(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ngtur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
蒙古族章穆氏,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阿榮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ngmu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
蒙古族彰扎爾氏,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ngjar Hala。后多冠漢姓為張。
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世居扎魯特(今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和土默特(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后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尹氏。
源于土家族,出自元、明時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土家族,在宋、元時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兩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區(qū)。后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際引為姓氏者。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農(nóng)歷2月壬子,明太祖朱元璋下嚴詔禁用胡姓,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為漢姓章氏。
1、改為章仇姓
雍王章邯為漢所并,子孫皆姓章仇。
2、改為盧姓
隋煬帝對章仇太翼說:卿姓章仇,四岳之胄,與盧同源。賜姓盧氏。
3、改為莊姓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莊姓,先祖章姓。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避朱元璋之諱,改章姓為莊姓。
公元前664年,鄣國被齊國滅亡,章姓始散居齊地,西漢初,有秦將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人章文,甘泉人章贛,匈奴單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漢者章尼,東漢時有揚州人章河,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陜西,南及蘇、贛。魏晉南北朝時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時期享譽青史的吳興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資料表明,河間(今屬河北?。┲滦找喟l(fā)展迅速,后逐漸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間郡望。隋唐之際,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臺),而且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國時,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鈞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兩宋時,見諸史冊之章姓更勝,可謂名家輩出。由于北方動蕩,此際章姓遷徙以南方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蘇蘇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蘇鎮(zhèn)江,章甫由鄱陽(今江西省鄱陽)徙居真州(今江蘇省儀征),章琰由寧國太平徙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章憲由建州浦城遷蘇州。此際,由于章得象、章惇、章鑒入朝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時。明初,山西章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湖南、湖北、陜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際,章姓分布更廣,并有沿海之章姓遷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1949年,蔣介石敗居臺灣,時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隨從者甚眾。
章姓人口分布
如今,章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約占全國漢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在古代百家姓上排名第四十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章澤天
章子怡
章齡之
章金萊
章賀
章紹偉
章艷
章雯淇
章申
章婷婷
章明
章佳怡
章紅艷
章家瑄
章遏云
章功力
章晨佼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農(nóng)歷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后裔,鄣國的后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陜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后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yè)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tǒng)轄范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全城郡:即今甘肅生中部地區(qū),郡治即今蘭州市。蘭州市位于甘肅省中部,隴海、包蘭、蘭新、蘭青等鐵路交點。為甘肅省省會,全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區(qū)的交通要沖。蘭州是我國的古老城市之一,漢朝時期為全城郡,隋朝時期改為蘭州治,清朝時期為蘭州府治,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設市。
武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間堂:以望立堂。
全城堂:以望立堂。
萊山堂:以望立堂。
復生堂:源出宋朝時期的章王容,他追思懷念其亡母,其摯情感動萬物,連枯竹亦復蘇,于是章氏遂有“復生”堂號。
一、章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峽江,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隴川、河口、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鮮、侗、土、仡佬、納西、布依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即鄣國之后也。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為紀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p>
2、或為劉姓所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冒氏》:“元章卿孫,蜀人,本姓劉氏。自幼章提刑子之,遂冒姓章氏?!?/p>
3、或為滿族姓章佳氏所改(按:章佳,劉慶華《滿族姓氏錄》引作“彰錦”,改姓“張”)。
4、土族之章姓,則由“姜加·孔”、“姜加·阿寅勒”所改。土族語“姜加·孔”漢意為“姜加人”;“姜加·阿寅勒”漢意為姜加村?;蛞源迕麨樾?,后或取“姜加× ×”之首音,諧以音近之漢字“章”(或“張”)而為單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秦代有章邯;宋代有章惇;清代有章大來;現(xiàn)代有章炳麟、章士釗、章乃器。
章姓古代名人
章邯秦末,名將,投降項羽后被封為雍王
章要兒南朝(506-570),陳武帝陳霸先皇后
章惇北宋(1035-1105),參知政事,新黨重要人物
章學誠清代(1738-1801),史學家
章姓近代名人
章乃器實業(yè)家,七君子之一,著名“右派”
章太炎(1869-1936),後易名為炳麟,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
章亞若蔣孝嚴、蔣孝慈生母
章士釗(1881-1973),民國教育家
章伯鈞(1895-1969),民主人士,著名“右派”
章宗祥(1879-1962年),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青龍章氏宗譜 (103頁)
青龍章氏宗譜 (315頁)
青龍章氏宗譜 (318頁)
青龍章氏宗譜 (379頁)
青龍章氏宗譜 (384頁)
青龍章氏宗譜 (401頁)
青龍章氏宗譜 (499頁)
章氏宗譜 (66頁)
章氏宗譜 十四卷 (248頁)
章氏宗譜 [14卷] (296頁)
章氏宗譜 十四卷 (310頁)
青龍章氏宗譜 [3卷] (318頁)
章氏宗譜 [14卷] (372頁)
章氏宗譜 [14卷] (372頁)
青龍章氏宗譜 [3卷] (384頁)
章氏宗譜 十四卷 (388頁)
青龍章氏宗譜 [3卷] (499頁)
章氏宗譜 (560頁)
合明章氏家乘 (2504頁)
黃田章氏寵房支譜 [4卷首2卷] (3045頁)
浙江百姓家譜研究會考察余姚五谷集團紀實——攜手共謀發(fā)展,共繪文化新篇章
2024-09-13
攜手共謀發(fā)展,共繪文化新篇章——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考察余姚五谷集團紀實在金秋送爽、碩果累累的美好時節(jié),8月30日下午,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一行四人,在會長黃金寶的帶領下,踏上了前往余姚五谷集團的考察之旅。此次考察旨在加強文化領域與企業(yè)界的交流合作,共
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高層互訪:共謀發(fā)展新篇章
2024-09-23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9月21日,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迎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交流訪問。這一天,研究會會長周全行,攜手副會長劉鑫以及組織聯(lián)絡處的錢鑫明,一行3人從風景秀麗的溫州虹橋鎮(zhèn)出發(fā),驅(qū)車前往臺州溫嶺市,對本研究會的副會長周鶴銘進行了深入的拜訪與交流。此行不僅加深了研究會內(nèi)部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推動家譜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午時分,隨著車輛緩緩駛?cè)霚貛X市,一行人受到了周鶴銘副會長的熱情接待。在溫馨而莊重的氛圍中,雙方首先就臺州各姓氏分會的工作計劃展開了細致的商討。周鶴銘副會長詳細介紹了當前臺州地區(qū)家譜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以及各姓氏分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他指出,隨著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家譜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其研究與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各分會應積極響應研究會號召,加強資料收集、整理與編纂工作,同時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等,讓家譜文化更加貼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