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1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387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61 |
酆姓主要源自:姬姓。
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個兒子姬子于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豐氏、酆氏始祖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豐,本為商王朝末期崇國君主崇侯虎的屬地。周文王滅崇國后,改其地名為豐邑。到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豐邑,拱衛(wèi)京畿,爵為侯爵,史稱“豐侯”。這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為:“豐國,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陜西西安戶縣東五里有豐城。”杜預(yù)注“豐國在始平戶縣東?!钡搅酥艹赏跫дb執(zhí)政后期,就改變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讓豐侯當(dāng)豐國的首領(lǐng)了。按史籍《竹書紀(jì)年》的記載:“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歸于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币簿褪窃诠?084年(待考),周成王廢黜了愛酗酒誤事的豐侯,這個姬姓豐國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在豐侯被廢黜后,豐國亦消,其后裔子孫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氏,稱豐氏。到了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期,詔令規(guī)范漢字,在許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而“豐”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為后世的“酆”字,諸多史書因之改豐為酆。此后,豐氏一族逐漸形成了豐氏、酆氏兩大支系,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豐氏、酆氏正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由于“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誤簡為豐氏者。
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于為得姓始祖。
酆氏或是典型的漢族姓氏,而今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一位門閥。
酆氏遠祖始于西周王朝,據(jù)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陜西戶縣),封為侯爵,稱酆侯。其子孫后代就世代以國號“酆”為姓氏。因此,酆氏出自周朝王室,起源于姬姓。
古時酆邑的農(nóng)作物和桑葉都盛產(chǎn),是個好地方。酆氏子孫世代繁衍于京兆北部一帶。
唐朝時期,京城建于長安,是當(dāng)時酆氏族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據(jù)典籍《辭海》的注釋,酆侯之地古名為“鄠”,位于長安西南,澇水東岸,夏時扈國,秦為鄠邑,漢置鄠縣,即今陜西省戶縣。這便是全國酆氏人家最早的發(fā)源地。
追溯中國的歷史,在周朝以前沒有這個“酆”字,至周文王分封第十七子酆侯之后,“酆”字開始出現(xiàn),只有兩種意思:一是姓氏,二是地名。
“酆”字三千年以來在筆畫和結(jié)構(gòu)上沒有發(fā)生過任何變化,是相當(dāng)古老的姓氏。雖然酆氏人口比較少,在中國歷史上也比較低調(diào),但是作為酆氏的人應(yīng)引以為自豪是:酆氏代表了姬姓血脈的“純正”。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京兆堂:以望立堂。
二、酆
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酆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酆(故城在今陜西戶縣東,亦為周文王之都)為酆侯,其后為酆氏。
酆姓名人:
酆舒,春秋時潞人,執(zhí)政于潞,為晉景公所殺。
郡望:京兆。
酆姓古代名人
酆舒春秋,曾經(jīng)在潞國當(dāng)過首領(lǐng),而被記入史書。
酆慶明朝,字文慶,鄞縣(今浙江?。┤?,正統(tǒng)年間進士,官給事中。景泰年間,代宗廢太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他直言諫阻,言詞懇切。
酆去奢宋朝,衢州龍丘人,家住于九峰山下。少入道,游學(xué)道術(shù),精思忘疲。年三十余,便居處州松陽縣安和觀,其觀即葉靜能故鄉(xiāng)學(xué)道之所。而觀北五里有卯山,高五十余丈,相傳云漢張?zhí)鞄熂叭~靜能,皆居此山修道。去奢慕前事,登其山結(jié)庵以居。后觀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為構(gòu)屋,及造堂殿。設(shè)老君、張?zhí)鞄熛?,及葉靜能真影,朝夕焚修朝禮。山東南有一方石,闊二丈余,平若砥,蓋天然也。去奢常坐其上,拱默靜想,一旦感神人,謂之曰:張?zhí)鞄熡袛匦皠Χ?,并瓶貯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去奢謝神人曰:此石天設(shè),非人力可加。自惟荒謬,守真而已。托茲山棲獲安,久蒙圣佑,丹之與劍,詎可輒取?神人曰:但勤修無怠,劍丹自可立致。后三年,神人乃以劍丹送于去奢。劍乃張?zhí)鞄熎咝莿Α5ひ允徊刂?,一瓶貯之,傾藥有斗余,如麻子,紅色光明。去奢自服及施人,有疾皆愈。時麗水縣人華造,因中和年荒亂之后,擁土人據(jù)巖險。浙東連帥具以上聞,朝廷議欲息兵,乃授造以刺史。而造兇險,聞去奢神與劍丹,乃以兵圍其山,取去奢并劍丹,到州奪其劍丹,而囚鎖去奢于空室中。時方炎暑,一月日不與之水,造為去奢已斃矣。及開室,見神色儼然,顏狀紅白,愈于來時。造驚異,乃卻送去奢歸山,劍丹留之。一夜風(fēng)雷,飛鳴失所,去奢聞劍卻歸石下爾。后居后居山十五年余,每言常見龍虎異鳥,行于庭際。安和觀道士多寓山頂燒奏,見龍虎鳥跡,咸驚異之。去奢不食多年,或人穢觸其山,春冬則猛獸來驚,秋夏則毒蛇所螫。去奢又言,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見云龍、雷公、電姥、神鬼甚眾,或到此相見,咸有禮焉。又寄宿道士,夜聞去奢所居靜室,若與人談話,竊窺之,惟聞異香滿室,及環(huán)佩聲?;蛞娪写鬟h游冠、絳服、螺髻垂發(fā)、碧綃衣男女四人對坐,侍從皆玉童玉女,光明照身,復(fù)有神人遠立于側(cè),而道士皆不敢驚,但虔敬而已。一日,去奢告道士曰:恐當(dāng)離此山去,不長相見也。后數(shù)日,有彩云鸞鵠,聲樂滿空,徘徊山頂。后有綍輿幡幢,靈官駕龍鹿,皆五色,亦騎鸞鳳迎,去奢升天而去,山下道俗觀望者甚眾。
酆伸之宋朝,進士,為嚴(yán)州望門子弟。
酆寅初元末明初,字復(fù)初。博學(xué)多才,不愿為元朝做官而隱居,洪武年間任國子司業(yè),后棄官務(wù)農(nóng),活至105歲。
酆隆西晉,封新城侯,始居洛陽。
酆姓近代名人
酆悌國民黨將領(lǐng)。
平江酆氏支譜 (88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48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49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57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64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66頁)
38.酆氏族譜, 38, 卷42, 世系: 大亮 13世維友 14世之泰公起, 1942 (66頁)
3.酆氏族譜, 3, 卷5, 世系: 志貞 大憲 10世世相公起, 1942 (70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73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77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79頁)
31.酆氏族譜, 31, 卷35, 世系: 大鼎 13世維昌 14世之瑞公起, 1942 (88頁)
36.酆氏族譜, 36, 卷40, 世系: 福十 5世志聰公起, 1942 (90頁)
24.酆氏族譜, 24, 卷28, 世系: 大鼎 13世維世 14世之松公起, 1942 (91頁)
酆氏族譜[總卷數(shù)不詳] (98頁)
25.酆氏族譜, 25, 卷29, 世系: 大鼎 13世維貢 14世之烈公起, 1942 (98頁)
酆氏族譜 [42卷,序傳4卷] (106頁)
酆氏族譜 [42卷,序傳4卷] (134頁)
酆氏族譜 [42卷,序傳4卷] (142頁)
酆氏族譜 [42卷,序傳4卷] (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