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祝氏起源

                  ( 祝氏百科 )

                1. 姓氏
                  拼音zhù
                  人口約 14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140 位。
                  位于藍姓之后,柴姓之前。
                  掃一掃手機查看

                  祝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402018年2014年
                  2013年1382007年2006年135
                  1995年1501987年1411982年13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26



                  祝姓 起源

                  祝姓主要源自:祁姓、己姓、任姓、姬姓。

                  有關祝(Zhù)姓出處有四種說法,一說出自祁姓,為堯之裔;一說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說以官職為姓。祝姓發(fā)源于今山東長清,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41位的姓氏。是非常少見的姓氏之一。

                  祝(Zhù)姓,源出有:

                  祝姓起源一

                  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給一支堯族后裔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堯族后裔于祝地(今山東禹城,一說為山東長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國(今山東濟南),為子爵小國,亦稱鑄國、??聡⒆0?、東阿國。在史籍《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古祝國,黃帝之后。按古東阿,齊為柯,漢為祝阿縣,屬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豐齊縣東北二里,宋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齊州。唐天寶元年,改為禹城縣,以縣西南三十里有廢禹息故城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國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為齊國所吞滅,其地成為齊國之邑。祝國子孫們遂以國名為氏,稱??率?,后分衍為單姓祝氏、柯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確祝氏讀音作zhù(ㄓㄨˋ)。

                  祝姓起源二

                  源于任姓,出自黃帝之裔顓頊之孫重黎,為高辛氏火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左傳》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源耸畤匀涡找??!睋芳对托兆搿酚涊d,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顓頊任命其為火正,專門管理火。顓頊死后,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任命重黎為“祝融”之官稱。后來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遣重黎前去鎮(zhèn)壓,重黎多次鎮(zhèn)壓而不成功,帝嚳大怒,將重黎召回論罪處斬,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xù)為祝融之官。按史書如《史記》中的記載:“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亂,帝嚳遣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敝乩璞徽D殺之后,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而在吳回的后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皆稱祝融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祝氏正宗。

                  該支祝氏正確讀音作zhōu(ㄓㄡ)。

                  祝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動的祭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姓譜》、《路史》等的記載,古代有官職掌管部落、氏族、國家的祭祀活動,通鬼神、問吉兇,官名即稱為“巫?!薄T诠糯氖献迳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類巫師皆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待遇極高,上古時期稱為巫史、祝史、祝司、祝師、巫師等等。在典籍《國語》中記載:“楚令尹建嘗問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陳信不媿,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痹谑芳蹲髠鳌分幸灿涊d:“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逼渲兴傅摹白J贰?,都屬于這一類職官。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師、巫師這類行業(yè)中,教派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襲方式繼承其職務,因此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或職業(yè)稱謂為姓氏者,稱祝史氏、祝司氏、祝師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確讀音作zhōu(ㄓㄡ)。

                  祝姓起源四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北魏時期,鮮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盧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于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吐缶氏(叱盧氏)皆改為漢姓祝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確讀音作zhù(ㄓㄨˋ)。

                  祝姓起源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滿語為Sitara 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屬于滿族大姓,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長白山蓋吉(今長白山地區(qū))、佛克順(今遼寧新賓)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祝氏、趙氏、圖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滿族祝氏讀音皆作zhù(ㄓㄨˋ)。

                  祝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時期屬臣祝鳩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祝鳩,為上古時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種官職,專門負責教化民眾,商、周時期改稱司徒。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祝鳩氏,司徒也。祝鳩,鷦鳩也,故為司徒,主教民。”在祝鳩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祝鳩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祝氏正確讀音作zhù(ㄓㄨˋ)。

                  祝姓起源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姬祝聃,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祝聃,亦稱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鄭國上大夫,大將軍,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有:“鄭大夫祝。”傳說,祝聃驍勇善戰(zhàn),箭法尤精,在鄭莊公姬寤生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負責執(zhí)掌鄭國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軍。在祝聃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祝聃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聃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確讀音作zhōu(ㄓㄡ)。

                  祝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祝詶,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祝詶,亦稱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時期的瘍醫(yī)官,專職掌管醫(yī)藥,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內藥膳司官員,負責君主、王族、貴胄們的醫(yī)藥甄別、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監(jiān)制膏、丹、丸、散、湯、劑等一系列成藥。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瘍醫(yī)掌祝藥。祝,讀如注病之注,謂附著藥也?;蜃鲄?,亦作詋詶?!痹谧T?、瘍醫(y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祝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確讀音作zhù(ㄓㄨˋ)。

                  祝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秘祝,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姓氏大觀》中記載:“漢有秘祝之官,以官為氏,望出天水。”秘祝,乃是秦朝時期所設置的一個官職,其職責是天下一旦遇到災禍,他就秘密地禱告上天,請求上天把災禍從皇帝身上轉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仿效秦朝,也設置了秘祝官。在秘祝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祝氏、秘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確祝氏讀音作zhōu(ㄓㄡ)。

                  祝姓 分布

                  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三十六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85%左右。

                  祝姓發(fā)源于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于其發(fā)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陜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wèi)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wèi)(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陜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御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這些史實說明,此際之祝姓已成為北方名門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蕩,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臺,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陜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陜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山東、陜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葉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臺謀生。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占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安徽阜陽的界首市、太和縣共有祝姓村莊19個,均為同姓同族,系明朝年間由山東棗林莊遷來的5兄弟繁衍開來,現有位于黑茨河北岸的祝樓村明代樓院建筑遺址和村內散落的諸多建筑構件為證。

                  【祝樓】位于黑茨河北岸,隸屬太和縣洪山鎮(zhèn),因古時候有多處樓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戶人家,均同族、同姓。

                  樓院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原先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處院落,東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毀壞,西南院于1948年因一場大火而倒塌,東北院文革期間雖然遭到破壞,部分建筑構件被拆掉,但整體完好,后因建洪山大禮堂及祝樓村中學用磚才將主樓和東西廂房拆除,前客廳因當時有人居住未被拆掉,80年代初,因兩家房主人翻蓋新房拆除了前客廳,部分磚雕、木雕等建筑構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來,一塊堂匾用在了門板上?,F殘存墻體一段,為大青磚壘砌,墻厚約60公分,縫隙為糯米汁滲草木灰澆灌,中間為松散夾層,概為保溫防潮之用。

                  村內青灰色碎磚爛瓦隨處可見,時代特征明顯,幾個散落在草叢里的青石鼓又大又高,不同于常見的清代扁石鼓,太和縣境內很少有。村內的兩口老井早已干涸,但遺址還能看到。據村里的老年人介紹,明代由祝姓人家從山東遷到這里,原村名為“李瓦房”,后蓋起了樓院才改名為“祝樓”,蓋樓院用的磚是用秫秸(高粱桿)燒的,磚燒好后幾百個人排成隊從1公里外的窯后陳莊南地的窯場傳過來的,樓院主人家的祖墳在2公里外的倪邱鎮(zhèn)“文同寺”一帶,可見當時樓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

                  祝樓村周圍的地名也能見證它的歷史悠久與樓院存在,南園頂、南牌坊、西莊戶、東窯場、東西南北寨墻、寨海子、寨門口、東敵樓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

                  祝樓,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時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們生活富庶,當時一個村莊有多處樓房院落,在皖北地區(qū)也不多見,據說在明代有萬畝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題字嘉獎,不知祝樓村現存的“勤貽堂” 牌匾出自何人之手,祝樓村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留存下來的一些建筑構件已很稀有,需要很好地保護,不然的話稍縱即逝。

                  陜西也有祝氏后人,商洛,西安都有分布,商洛市洛南縣洛源鎮(zhèn)祝氏家譜記載明代末由洞庭湖遷徙而來,現有約一二百人,當代字輩有“萬”、“幫”、“建”,現存家譜6本有幾本已經遺失。

                  祝姓 名人明星


                  • 祝緒丹


                  • 祝延平


                  • 祝新運


                  • 祝東寧


                  • 祝川


                  • 祝元昆

                  祝姓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zhèn)。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于冀州,分置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陜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于汾水東岸增筑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后,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祝姓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晉陽堂:以望立堂。

                  勤貽堂:以望立堂。

                  東魯堂:以望立堂。

                  祝姓 姓氏源流

                  一、zhù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甘肅之永登,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苗、傈僳、仡佬、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己姓,黃帝之后。周武王封黃帝之裔于祝,祝阿、祝邱是其地,因氏焉。”此則以國為氏,系出己姓(按:己,浙江書局刻本《通志·氏族略》、《九通分類總纂·氏族類》皆作“已”,誤,據史改)。祝邱,或作“祝丘”,在今山東臨沂縣東南;祝阿,或作“??隆?,在今山東長清縣東北。

                  2、鄭樵又注:“或云祝史之后,以官為氏?!薄缎帐峡悸浴窊对托兆搿芬嘧ⅲ骸肮庞形资纷V?,其子孫因以為氏?!?/p>

                  3、鄭樵又注:“叱盧氏改為祝氏?!?/p>

                  4、傈僳族之祝氏,則出自“瑪達扒”,漢意為竹氏族。遂以族為氏,或取其漢意“竹”之音,諧以漢姓“朱”、“?!倍鵀樾?。參見《中國人的姓名·傈僳族》。周代有祝跪,為大夫;春秋時鄭有祝耼,且有祝;漢代有祝龜;明代有祝允明。

                  祝姓 歷史名人

                  祝姓古代名人

                  祝融上古,帝顓頊的孫,名重黎,為高辛氏火正。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命重黎殺而不盡。帝以庚寅日殺重黎,以其弟吳回代重黎,復居火正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為火神。

                  祝午西漢,齊人,齊王劉襄的郎中令。呂后死后,其親屬欲作亂。祝午獻計給齊王,將瑯邪王誘騙到齊國,而盡發(fā)瑯邪國之兵。

                  祝恬東漢,中山盧奴人,大臣。初任司隸校尉,后遷光祿大夫、司徒。

                  ?;?span id="njm8g3d" class="ml">明朝(1568-1634),江西臨川人,字文柔,號懷復。與湯顯祖、邱兆麟、帥機齊名,被譽為明代臨川前四大才子。與邱兆麟、帥機并稱為臨川“三大名士”。官至山東道臨監(jiān)察御史。

                  祝嘉清朝,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號西澗,詩人、畫家。乾隆二十五年舉人。會試屢不中,閑門力學。善畫梅,工詩。有《西澗詩鈔》。

                  祝英臺東晉,會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游學三年。后梁山伯知其為女兒身,欲娶為妻,而英臺已許配他人,遂郁悒而終。次年,英臺出嫁過山伯墓,其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同穴。宰相謝安上奏朝廷,封為義婦冢。

                  祝欽明唐朝,京兆始平(今陜西省興平)人,大臣。中六經科選,為太子率更令。中宗復位,擢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同宰相),歷刑部、禮部尚書,后以崇文館學士卒。

                  祝象器宋朝,五經博士。樂善好施,名聞州郡。家財萬貫,幾乎有州郡的一半,時稱“祝半州”。

                  ??删?span id="mzaqyh7" class="ml">宋朝,信州鉛山(今屬江西?。┤耍?。立功邊陲,官至貴州刺史。父亡后歸隱山林,樂于行義事,與弟??纱蠊步ㄠl(xiāng)校,士林稱之。

                  祝夢熊宋朝,衢州江山(今屬浙江?。┤?,大臣。進士出身,官至監(jiān)察御史。因得罪權臣韓,胄,被貶職。后被農民起義軍所殺。

                  祝彬南宋(1260一l336),字文夫,號悠然。生于景定庚申年四月。江西省修水縣何市鎮(zhèn)人,名臣。

                  祝世祿明朝,江西省德興人,學者。萬歷進士,官至尚寶司卿。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環(huán)碧齋小言》、《環(huán)碧齋詩集》等。

                  祝允明明朝(1460—1527),字希哲,漢族,長洲人,文學家、書畫家。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舉人出身,曾任廣東興寧知縣,應天通判。他博覽群籍,為文多奇氣;尤工書法,小楷、狂草無一不精。與唐伯虎、徐禎卿、文征明并稱吳中四才子。有《前聞記》、《九朝野記》、《蘇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懷星堂集》30卷等

                  祝允明明朝(1460—1527),個人著作《懷星堂集》30卷、《蘇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浮物》1卷、《野記》4卷、《前聞記》,1卷、《志怪錄》5卷、《讀書筆記》1卷。

                  祝世昌明末清初,遼陽(今屬遼寧?。┤?,將領。原為明將,后降后金(清),隸漢軍鑲紅旗。入關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

                  祝維誥清朝,浙江秀水人,詩人。舉人出身,官內閣中書。工詩,有《綠溪詩稿》。

                  祝德麟清朝,浙江海寧人,官吏、詩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歸。工詩,以性靈為主。有《悅親樓詩鈔》。

                  祝萬齡明朝,陜西咸寧人,明代進士,累官保定知府。天啟中,魏忠賢毀天下書院,萬齡嘆息。其黨李魯生劾之。遂罷仕。崇禎初起知黃州,集諸生講學,時號“關西夫子”。

                  祝姓近代名人

                  祝孝承清朝,河南固始人,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五十四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嘉慶二十年六月初四(1815年7月10日),由直隸通永道道員升任廣西按察使。嘉慶二十二年三月初一(1817年4月16日),升任云南布政使。

                  祝洪財山東省臨朐縣人士。

                  祝大椿清末,江蘇無錫人,資本家。怡和洋行及上海電氣電車有限公司買辦。開設源昌號,經營煤鐵五金,兼營輪船運輸,航線遠至新加坡、日本,又經營房地產。從1888年起,獨資開辦源昌機器碾米廠、機器繅絲廠、機器五金廠,合資興辦華興機器面粉公司、公益機器紡織公司等。工業(yè)資本總額達一百萬元,男女工4000余人。

                  祝炎(1903-1933),江西省德興縣人。1910年7歲時入私塾,后考入德興縣高等小學。1923年考入芝陽師范。1925年6月經方志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祝光燾(1904-1932.2),浙江省建德縣人。192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九中學師范部。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祝自清(1898-1933.3),湖北省蒲圻縣人。出生于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1905年7歲啟蒙讀書,后到羊樓洞就讀。雖出生富貴之家,但對貧富不均的舊社會頗多訾議。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追認為革命烈士。

                  按姓氏首字母選擇: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祝氏族譜地區(qū)分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