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氏起源
( 藺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2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8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92 |
1995年 | 241 | 1987年 | 301 | 1982年 | 28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78 |
藺姓主要源自:姬姓。
藺( lìn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后裔韓
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姬佹諸將自己的的小兒子姬成師封于曲沃,又號曲沃恒叔,恒叔子姬萬因功被曲沃武公封于韓地(今陜西韓城),由于姬萬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后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韓氏,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档姆庖?,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傳到韓厥(韓獻(xiàn)子),使為晉國上卿,擔(dān)任大司馬之職,以執(zhí)法無私著稱。
韓厥在春秋晚期晉國內(nèi)部的一系列爭斗之中,一直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姿態(tài)。周簡王姬夷三年(晉景公姬孺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欒氏、邯氏兩大家族協(xié)助晉景公攻滅了趙氏家族。韓厥雖然與趙氏家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fā)難,但在事后在保全趙氏后裔上起了關(guān)鍵作用。
周簡王十二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公元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于情勢,驟起發(fā)難,殺胥童、廢晉厲公,當(dāng)時也曾請韓厥參與其事,但是韓厥斷然予以拒絕了。這兩次晉國大家族之間的斗爭都與國君有牽連,所以韓厥說:“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實際上,他是不愿意參與家族之間的爭權(quán)奪利。正是由于他這種超然的態(tài)度,使得后來韓氏家族得以保全、壯大,最終成為后來“政在私門”時的六卿之一。
周簡王二十年(晉悼公姬周七年,公元前566年),韓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壇,其子韓起(韓宣子)繼位為晉國上卿。此后韓氏家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始終沒有衰落。到了“三家分晉”之后,韓氏家族赫然成為諸侯,在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上顯赫一時。
韓起的重孫子名叫韓康(韓厥之元孫),后來在趙國為官,因功被趙襄子趙毋恤封賜到藺地(即今山西柳林縣孟門)。
在韓康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藺氏,世代相傳至今,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使“完璧歸趙”、并使趙國強(qiáng)大一時的趙國丞相藺相如。
藺氏是一個典型的單源漢姓,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百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2%左右。
藺氏出自韓姓。春秋時候的韓國,其先祖名叫作韓闕,謚號獻(xiàn),歷史上稱為韓獻(xiàn)子。韓獻(xiàn)子有一個元孫叫作韓康,后到了趙國,被封到藺地。韓康的后代有的以封地作為姓氏,稱為藺氏,是今天藺氏的起源。
根據(jù)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卿韓厥的玄孫名字叫康,在趙國做官,食采于藺這個地方,就以邑命氏,稱為藺氏??档囊釋O藺相如為趙國上卿,他的子孫在秦國做官,跟隨司馬錯伐蜀,因而家族就遷居在成都。望族出于馮翊、中山、華陽。而根據(jù)史籍《廣韻》記載,東周時晉穆公的兒子成師被封于韓,韓獻(xiàn)子(韓厥)的玄孫康,食采于藺地,從此世有藺氏。因此,藺氏是韓氏分支出來,以邑為氏的,得姓于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
藺氏家族發(fā)源于馮翊郡(陜西)、中山郡(河北)、華陽郡(四川)一帶,后來以這三個地方為中心,逐步向全國各地擴(kuò)遷和繁衍,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區(qū):
陜西洛川有林臺(藺臺)村,藺家川,崾睍等村,大都為藺姓封地。人口約為800(其中林臺人口約400)。
陜西省渭南市華縣華州鎮(zhèn)藺家村,全村人皆姓藺。
陜西省吳起縣有沙洼子村,藺砭子村、藺臺、藺新莊、藺澗、曹陽臺等地約5000多姓藺人家,其中沙洼子村中人皆姓藺。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藺店鎮(zhèn)和豐原鄉(xiāng)阿干村藺家巷,全村皆為藺姓,此二村為隋朝藺剛、藺久二兄弟的后人。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恒口鎮(zhèn)運(yùn)溪鄉(xiāng)華洲村一組(原來住在藺家坡上)此村為張氏、王氏、李氏、何氏姓氏為主,藺氏只有藺金奎以及他的兄弟四人的后代,目前人數(shù)約80人。
甘肅武威有藺家寨子,村中人皆姓藺。所生之子皆稱藺子。會寧縣有藺家灣,村中人皆姓藺。
山東省沾化縣流鐘鄉(xiāng)以藺姓人巨多,有藺家灣、流鐘村藺姓巨多,藺姓約有人口1000多人。根據(jù)家譜記載均 為“藺芳”后人。
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藺家莊村以藺姓居多占全村90%。
山東省菏澤牡丹區(qū)有藺莊村幾百口人皆姓藺。族譜顯示為藺相如之后。
尖足布
山東省萊蕪市多有姓藺者,有多處村莊名曰藺家莊、藺家樓等。其中高莊街道辦事處有一個藺家莊,于明朝天啟年間建村,有族譜說是山西洪洞藺姓后人,后因重名改稱為東藺家莊(另有一村稱為西藺家莊),該村大部分人姓藺,據(jù)了解也是萊蕪市內(nèi)最大的藺姓村莊,達(dá)千余口。
河南省鎮(zhèn)平縣賈宋鎮(zhèn)育茂張村有藺姓,幾百口人。
河南省洛陽市的偃師市山化鄉(xiāng)藺窯村,就有一千五百余人。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梁莊鄉(xiāng)藺莊村 全村500余口人,全是藺姓。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高峰頭鎮(zhèn) 南藺村,北藺村,兩村約1200余人口全村皆姓藺。
山東省郯城縣南藺村
山東省聊城市藺皋村百分之八十姓藺1000余口人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
河南省鶴壁市 ??h藺莊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藺姓
河集鄉(xiāng)藺莊村,600余人口,大都為藺姓。
河南省安陽縣許家溝鄉(xiāng)北莊村(原名藺家灣)、五里廟、道德溝、王家窯、太平崗村等都是藺氏集中地區(qū),這里世代相傳為藺氏守墓人的后代,有藺氏祠堂。
云南省騰沖縣藺家寨及云南德宏州梁河縣一帶,目前共有萬余戶,近5萬人,明朝洪武年間,始祖藺宗賢隨沐英征云南,任騰沖守御千戶所正錢戶、有藺氏祠堂。
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寨里村中村民有50%是藺姓,約有上千口人。
山東省平度市白埠鎮(zhèn)有藺姓數(shù)百人。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qū)棘洪灘鎮(zhèn)前海西村有50%姓藺,3000左右吧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上港鄉(xiāng)梁營村藺灣,基本都是藺姓后人,有1000多人。
河北省沙河市冊井鄉(xiāng)蛇身村有藺姓后人600余人。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一時戰(zhàn)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fù)國后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于巨鹿郡。二是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shè)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zhí)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后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三是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四是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為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陜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陜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fù)為華州,故城在現(xiàn)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
中山堂:以望立堂。
華陰堂:以望立堂。
完璧堂:戰(zhàn)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dāng)時秦國很強(qiáng)大,騙趙國說,愿意拿15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于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后,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于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夸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相如接到璧后,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3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F(xiàn)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nèi)绻胍?,大王也需齋戒沐浴3天,然后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頭而死?!鼻赝鯖]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相如回驛館后,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3天后,他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dú)⒕驼垰?!”秦王認(rèn)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就以禮送相如回趙國。
二、藺(藺)
藺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藺姓人口18%。
藺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時晉穆公之少子成師,封邑于韓,裔孫韓厥之玄孫康,仕趙,食采于藺(故城在今山西離石西),因以為氏。
2、土家、滿、蒙古、裕固等民族均有此姓。
藺姓名人:
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名相。
郡望:中山、華陰。
藺姓古代名人
藺相如戰(zhàn)國(前329年—前259年),戰(zhàn)國時趙國丞相,中華名相。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曾為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fù)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道人唐朝(841-846年),長安人。醫(yī)僧。一作藺道者。原名佚,長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會昌間曾結(jié)庵于宜春修道,因嘗治愈一彭翁子墜地折頸傷肱,其醫(yī)術(shù)遂廣為人知,求醫(yī)者甚眾。道者厭其煩,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術(shù)遂行于世。此方為后人刊刻,書名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為中醫(yī)現(xiàn)存最早之骨傷科專書,現(xiàn)有多種刊本行世。
藺從善明朝,磁州人。著名學(xué)士。明洪武年間舉人,明永樂年間授翰林院編修。
藺子云南北朝,著名南朝宋名將,曾官至冀州刺史。
藺軟南北朝,藺子云之子,著名南朝宋名將。以謀略及勇決善戰(zhàn)而被稱為“智武將軍”,并且立下大破魏軍的功勞,任衡州刺史,又能惠政愛民。
藺亮隋朝,名將。名帝甚愛其驍勇。他曾屯兵于浦口山上,所以當(dāng)時的人把山上的巖石叫做藺將軍巖。
藺敏修宋朝,朝奉郎。
藺剛中(?―1644年待考),字坦生;山東陵縣人。著名明朝末期大臣。初為南京給事中,曾上疏言保護(hù)留都六事。山東饑荒連年,請求清查戶口,以解決民死丁存、田荒賦在的積弊,皆切中時病。后升為山西副使。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陷太原,不降被殺。
藺芳明朝,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樂時為志安知府,治績卓著,先后遷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藺以權(quán)明朝,應(yīng)天府尹。
藺養(yǎng)成明末,號爭世王,不過《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五,記左金王為藺養(yǎng)成,爭世王為賀錦?!镀娇苤尽肪砹舱f“左金王名藺養(yǎng)成”。其真實情況如何,目前尚不可考。陜西延安人。著名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起義軍革左五營首領(lǐng)之一。明代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與賀一龍等投李自成。次年,李自成殺賀一龍,命分領(lǐng)其眾,任大順軍通達(dá)衛(wèi)左威武將軍。
藺姓近代名人
藺秀義(1899-?),1899年出生,吉林柳河人,幼時在家鄉(xiāng)讀過4年書,1928年,參加本村的反日會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投身抗日救國斗爭。1932年春,發(fā)起組織柳河縣的第一支抗日武裝柳河游擊連,任連長。帶領(lǐng)戰(zhàn)士接連開展奪槍斗爭,逐步壯大游擊連力量。1932年8月,率部加入遼寧民眾自衛(wèi)軍第九路軍,任二營營長。同年9月,自衛(wèi)軍失敗后,重建柳河游擊連,憑借涼水河子、大荒溝、三源浦、五道溝一帶險要山地,與日偽軍周旋斗智,堅持抗日武裝斗爭,取得了很多戰(zhàn)果。1933年10月,積極配合楊靖宇率領(lǐng)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dú)立師進(jìn)行攻打三源浦,進(jìn)占涼水河子等戰(zhàn)斗。楊靖宇認(rèn)為他有勇有謀,稱其為“藺敢干”。1934年春,率部攻打大荒溝日偽據(jù)點(diǎn)。戰(zhàn)斗打響后,迅速指揮炸開屯子圍墻,逼近敵人北炮臺。這時敵人組織反擊,他負(fù)傷撤到灰家溝隱蔽,治傷期間遭敵人逮捕。敵人接連殘酷地拷問折磨他,始終堅貞不屈。在解往孤山子的路上,不幸犧牲。
藺欣民國,詩人,著作有《芳草集》、《我想握住你的手》
藺氏族譜 二十卷 (94頁)
藺氏族譜 [20卷] (94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122頁)
藺氏族譜 [20卷] (154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154頁)
藺氏族譜 [20卷] (156頁)
藺氏族譜 [20卷] (156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174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186頁)
藺氏族譜 [20卷] (186頁)
藺氏族譜 [20卷] (194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194頁)
藺氏族譜 [20卷] (208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224頁)
藺氏族譜 [20卷] (224頁)
藺氏族譜 [20卷] (252頁)
藺氏族譜 [20卷] (254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256頁)
藺氏族譜 [20卷] (264頁)
藺氏族譜 二十卷 (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