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潘氏起源

                  ( 潘氏百科 )

                1. 姓氏
                  拼音pān
                  人口約 84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36 位。
                  位于董姓之后,袁姓之前。
                  掃一掃手機查看

                  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最新 36 2018年 36 2014年 36
                  2013年 35 2007年 37 2006年 36
                  1995年 28 1987年 52 1982年 51
                  明朝 31 元朝 42 宋朝 45
                  北宋 43

                  潘姓 起源

                  潘姓主要源自:姬姓、姚姓。

                  (一)始于羋姓

                  源于“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huán)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后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fā)展特別快,其后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后裔。

                  (二)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于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后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又,番,邾國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后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慶)。后將潘地移至今陜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漢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遷徙傳播分布

                  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fā)展,此后,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shù)潘姓人。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龂鴷r發(fā)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fā)干(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

                  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后又發(fā)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

                  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并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yè)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shù)亍?/p>

                  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jié)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yè)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shù)?,其間并有移居陜西的潘勖的后人興旺發(fā)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jiān)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的后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后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于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固陽)、陜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shù)孛T望族。

                  宋時有潘節(jié)后人遷廣東、云南。韓國潘氏的祖先都是從福建莆田遷過去的。由宋朝大理學家朱熹作序的《莆陽潘氏族譜》記載,潘源于唐儀鳳二年入閩平亂,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敘自莆田遷北燕,承敘子潘處常遷江陵;處常子潘佑

                  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為南唐端明殿學士,因諫被南唐李后主處死,其四子文煥、文振、綬(文壯)、文亮入宋后,文煥官金紫光祿大夫、文振官銀青光祿大夫,二人子孫遷居福州義序及閩侯瓜山等地;綬與文亮后9世有潘阜,遷高麗巨濟,任高麗元宗和忠烈王時的左司議大夫、諫議大夫等職,受封岐城府院君,謚號文節(jié),為韓國和朝鮮的潘姓開祖,現(xiàn)有后代10萬余人。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潘基秀不久前來中國參加世界潘氏宗親聯(lián)誼活動時表示,根據(jù)韓國巨濟潘氏族譜記載,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麗為官的潘文節(jié)、潘文壯兄弟,兄弟倆的父親名字叫潘佑高麗末朝鮮初,潘氏族人從巨濟分遷韓國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孫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書,是朝鮮開國功臣,封為海陽君,光州伯。潘阜謚號文憲。潘基文是文節(jié)公的26代孫,文憲公的20代孫。

                  元明清時,潘姓已分布于全國各地。

                  潘姓 分布

                  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廣泛,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qū)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占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

                  潘姓 名人明星


                  • 潘瑋柏

                  • 潘春春

                  • 潘粵明

                  • 潘虹

                  • 潘長江

                  • 潘之琳

                  • 潘迎紫

                  • 潘時七

                  • 潘陽

                  • 潘美辰

                  • 潘倩倩

                  • 潘安邦

                  • 潘辰

                  • 潘斌龍

                  • 潘星誼

                  • 潘儀君

                  • 潘泰名

                  • 潘越云

                  • 潘志文

                  • 潘彥妃

                  • 潘慧如

                  • 潘曉莉

                  • 潘元甲

                  • 潘馨

                  潘姓 郡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后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后期改鐘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后。

                  潘姓 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榮楊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yōu)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滎陽堂”等。

                  潘姓 姓氏源流

                  一、pān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辛集、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壯、水、瑤、彝、鮮、京、侗、高山、仫佬、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p>

                  2、《廣韻》載:“潘,又姓。周文王(子)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出廣宗、河南二望。”則此以邑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據(jù)《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改破多羅氏為潘氏?!?/p>

                  4、或為趙姓所改,《續(xù)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云:“元潘紹,本姓趙,系廷美之后,因避難改姓為潘氏?!?/p>

                  5、又,《中國人的姓名·高山族》注引《小琉俅漫志》云:“初,熟番(按:指高山族之平埔人。)有名無姓,既準與試(按:指參加科舉),其時巡臺掌學政,就‘番’旁加水三點為潘字,故諸童多潘姓……”此乃高山族姓之所由始。春秋時楚有潘黨,大夫,喜射;西漢有潘瑾;東漢有潘勛;三國時吳有潘璋,右將軍;晉代有潘岳;明代有潘士達;清代有潘奕雋。

                  潘姓 歷史名人

                  潘姓古代名人

                  季孫中華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孫公,周畢公高之四子也,畢公高歷相文武成康封于畢,世子襲爵,季孫公食采潘地,從而得姓,是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huán)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fā)干人。

                  潘岳西晉,字安仁,滎陽中牟人,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于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xiàn)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

                  潘綜晉朝,晉代烏程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

                  潘尼西晉,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朝,唐代駙馬,尚懿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國公,歷事四朝。

                  潘美北宋,大名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yè)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潘仝宋朝,字會道,漢族,祖籍河南滎陽。宋朝廣州觀察推官升秘書閣學士。

                  潘任宋朝,字肩宏,漢族,潘仝之孫。宋景炎元年從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宋祥興元年趙昺帝晉升其為兵部尚書。宋亡后絕食而終,明太祖朱元璋頒謚“忠節(jié)”。

                  潘良貴(1094—1150),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婺州金華人。宋代官吏、學者。

                  潘宗亮宋朝,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進士。遷居杭州。

                  潘閬宋朝,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潘翼宋朝,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潘璋明朝,字栗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陜西按察副使。

                  潘耒清初,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jīng)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大臨宋朝,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潘自中宋朝,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潘季馴明朝,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恒明朝,歙縣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并有詩集《涉江集》。

                  潘振承十八世紀,福建龍海市白礁村人,廣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潘檉章明末清初,江南吳江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平格明末清初,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亦雋清初,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潘作梅清朝,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澤清朝,字惠昔,清代山東省東昌府冠縣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遷來至此。

                  潘清清朝,雍正四年間與翁巖、錢堅創(chuàng)立清幫,史稱青幫,為青幫三祖之一。

                  潘世恩(1769-1854),乾隆五十八年狀元。清朝大臣。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xiāng)試挑取謄錄。

                  潘宗耀清朝,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潘閬宋初,著名隱士、文人。

                  潘阜南宋,官翰林學士、南宋滅亡后亡命高麗貴和、在朝鮮半島潘姓始祖。

                  潘清簡福建出身越南貴和人、越南阮朝時期的政治家、學者。

                  潘和清未,嶺南畫家。

                  潘文杰清末,是一位在清朝末年至日治初期統(tǒng)領恆春、臺東東南海岸各族群諸社的地方領袖。

                  潘姓近代名人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縣卡房鄉(xiāng)老葉灣村潘家下灣人。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編入光山縣獨立營。1988年7月被黨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寧鄉(xiāng)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著名文學家周立波作序,給予這本遺著很高的評價。

                  潘壽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光山縣游擊隊。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常德縣秋收暴動。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瀏陽縣人。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時期,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軍,隨軍北伐,因作戰(zhàn)勇敢,相繼升任排長、連長。

                  潘濤(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潘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第5軍隨營學校學習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縣人。學徒出身,1929年參加革命,從事地方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先后在紅1軍、紅4軍12師36團當戰(zhàn)士。1932年調入紅25軍75師225團2營4連當文書。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陽新縣人。早年家庭貧苦,從小在煤窯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約煤礦工人成立工會,常去參加開會。后參加了??谵r(nóng)民軍。1927年5月任七約山農(nóng)民協(xié)會委員會會長。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與敵作戰(zhàn),不幸犧牲,時年28歲。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員,化名彭清泉。湖南省瀏陽縣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從事工農(nóng)運動和武裝斗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蒼南縣五鳳鄉(xiāng)上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4年在福鼎黃仁加入赤衛(wèi)隊,任交通員。

                  潘永階(1910-1934),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

                  潘壽德(1900-1931),河南省新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受農(nóng)民土地革命運動的影響,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參加弦南革命紅學會。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2年,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黃安縣人。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縣人。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192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最后因傷勢過重,被戰(zhàn)友們抬出城門后壯烈殉職,時年21歲。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黃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積極參與組建七里區(qū)防務會,不久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潘榮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縣人。出生豪門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黃安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少年時期當過學徒。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以做裁縫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發(fā)動農(nóng)民革命,發(fā)展黨的組織,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

                  按姓氏首字母選擇: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潘氏族譜地區(qū)分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