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起源
( 沈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2 | 2018年 | 52 | 2014年 | 51 |
2013年 | 49 | 2007年 | 50 | 2006年 | 49 |
1995年 | 45 | 1987年 | 37 | 1982年 | 28 |
明朝 | 18 | 元朝 | 60 | 宋朝 | 54 |
北宋 | 14 |
沈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姒姓、嬴姓。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jiān)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jié),聯(lián)合東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于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后子逞逃奔楚國,其后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二、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后裔,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今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區(qū)一帶),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于沈鹿,故為沈氏?!庇幸韵茸娣庖孛Q為姓氏者,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門沈氏。
三、出自姒姓:春秋時沈子之后,以祖名為氏。
四、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
五、源于嬴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左傳·昭公元年》、《姓氏考略》等記載,少昊金天氏的裔孫中有臺駘氏(臺胎氏),臺駘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國。古沈國于夏、商時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帶活動。到西周初期,古沈國之地被初建的晉國霸占,第二任晉國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國,其臺駘氏遺族即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為汾陽沈氏。
六、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jù)《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沈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氏,后融入蒙古族,以姓為氏,世居喀喇沁。后有滿族再引為姓氏者,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沈氏;蒙古族森吉德氏,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大草原地區(qū),在明、清之際就已經(jīng)多冠漢姓為沈氏。
七、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都善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世居黑龍江,晚清時多冠漢姓為沈氏、杜氏、單氏等;滿族顏濟哩氏世居沈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扶余)等地。晚清后多冠漢姓為沈氏、閻氏、楊氏、韓氏等;滿族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逐漸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后多冠漢姓為沈氏、申氏。
八、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清康熙年間三百余錫伯族將士攜家屬隨清軍駐守于遼寧丹東,晚清時族人后裔一致取漢字“沈”為姓氏,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鳳山沈氏。
九、出自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沈氏、或受賜沈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近600年期間,沈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區(qū)別,向北、中、南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區(qū)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蘇浙皖、閩臺、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角、湖北東部、江西大部、廣東東部、云貴大部、廣西西北部、黑吉東段、內(nèi)蒙古東北,沈姓占當?shù)厝吮壤?.39%以上,中心地區(qū)達到2.3%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66.3%的沈姓人群。在粵桂大部、湖南、江西西南、貴州北部、四川大部、湖北中部、重慶南部、河南東部、山東中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遼寧東部、黑吉中西段、內(nèi)蒙古東部,沈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26%一o.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20.3%以上的沈姓人群。
沈夢瑤
沈月
沈騰
沈佳妮
沈傲君
沈殿霞
沈星
沈春陽
沈曉海
沈麗君
沈丹萍
沈凌
沈卓盈
沈玉琳
沈潔
沈悅
沈泰
沈暢
沈嚴
沈海蓉
沈保平
沈世朋
沈志明
沈人杰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xué)能文,累官翰林學(xué)士三司使。他對天文,歷算,方志,音樂,醫(yī)藥無所不通。他開始制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chuàng)了隙機,渾圓兩術(shù)和弧矢,割圓術(shù)的先河。著有《夢溪筆談》。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其他堂號:三易堂、九思堂、肅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樹本堂、文肅堂、永思堂、聚順堂、敘倫堂、敦倫堂、憩石堂、六宜堂、三善堂、清俊堂、享睦堂、四支堂、八韻堂、敦睦堂、追遠堂、聿懷堂、淵源堂、誦芳堂、余慶堂、世德堂、師儉堂、務(wù)本堂、有余堂、友善草堂。
一、沈
現(xiàn)行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內(nèi)蒙古之烏海,河北之固安,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廣東之新會等地均有。漢、滿、鮮、回、瑤、撒拉、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四年蔡滅之。其地,——杜預(yù)云:“汝南平輿縣沈亭(按:平輿故蔡州汝陽縣東北)——沈,國也。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jù)《姓譜》注云:“沈姓出吳興。本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輿沈亭。以國為氏。與鄭樵所注不同?;驌?jù)《唐表》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沈,成八年為晉所滅。沈子生成,字循之,奔楚,遂為沈氏。生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戊子仲達,奔楚,隱於零山,為楚司馬,生諸梁。’據(jù)《春秋釋例》:沈,國。今言‘食采’,則邑耳。又,《釋例》所記沈子揖,沈子嘉,沈子逞,皆本《春秋》,不知《唐表》言‘聃季字子揖’何所本也?‘逞字循也’,‘嘉字惟良’,此非正書之言,不足取也。”
3、鄭樵又注:“楚莊王之子公子正封於沈鹿,其后以邑為氏。”(按:《姓氏詞典》引作“公子貞封于沈,故為沈氏。”)《姓氏考略》亦注:“楚有沈尹戌(按:《唐表》引作‘尹戊’)、沈諸梁(按:《唐表》以其為姬姓之后。)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則系羋姓。非一族?!?/p>
4、《姓氏考略》引《左傳》“沈姒蓐黃”(注)云:“四國臺駘之后,系出金天氏?!苯鹛焓霞垂诺凵訇唬鄠髋_駘即其苗裔,世為水官之長,顓頊封之于汾川,后為汾水之神。
5、清代高麗族亦有沈姓,世居得州地方?!肚逋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一音chén,亦姓。三國時吳有沈友,曾注《孫子兵法》;宋代有沈括,科學(xué)家;明代有沈周;清代有沈德潛;當代有沈雁冰。
二、沈
罕見姓氏。今多寫作“沉”?!缎帐峡悸浴肥蛰d。其注云:“直深切。為實沈之后。與音‘審’者不同?!薄缎帐显~典》據(jù)《姓苑》注云:“以祖輩名字為姓氏。實沈之后。實沈,相傳高辛氏之子?!?/p>
三、沈
沈姓起源:見《姓苑》。相傳為帝嚳(即高辛氏)之子實沈之后。
郡望:泰山。
沈姓古代名人
沈戎東漢(?—58),祖籍安徽,東漢初,為光祿勛,九江從事,累遷濟陽太守。
沈瑩著《臨海水土志》,詳述夷州。
沈君諒唐朝,唐朝,湖州武康縣,684年—685年擔(dān)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沈千運唐朝(713—756),原籍浙江吳興,盛唐天寶年間著名詩人。
沈阿翹原是吳元濟家中藝伎,善跳《何滿子》
沈約南北朝 441~513,南北朝梁,吳興武康,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聲律學(xué)家。首創(chuàng)“四聲”之說。
沈括北宋 1031-1095,北宋,杭州錢塘,科學(xué)家、改革家。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
沈周明朝,明代,江蘇蘇州,吳門畫派四家之一。著《石田集》,《石田雜記》等。
沈和杭州,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
沈仕明朝 1488-1565,明代,浙江仁和,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
沈璟明朝,明代,吳江,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官至光祿寺丞等職。
沈德符明朝,明朝,浙江秀水,文學(xué)家,撰有《萬歷野獲編》等。
沈銓1682—1760,湖州德清縣,創(chuàng)“南蘋派”寫生畫,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
沈法興隋末唐初,隋末唐初,湖州武康,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
沈慶之南朝,南朝·宋,吳興武康,將領(lǐng)、太尉,封始興郡公。
沈亞之唐朝,唐代,吳興,文學(xué)家,善文辭,且能詩,有,《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唐朝,唐代,河南省內(nèi)黃,擅長七言詩,與宋之問并稱“沈宋”。
沈既濟唐朝,唐代,蘇州,文學(xué)家,長于史學(xué),又善作小說。
沈傳師唐朝,唐代,蘇州,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
沈度明朝 1357-1434,明代,華亭(上海),書法家,《敬齋箴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沈鯉明朝 1531~1615,明代,歸德(商丘),政治家、理學(xué)家。
沈欽韓江蘇蘇州,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沈德潛清朝,清朝,江蘇長洲,主張作詩應(yīng)符合理學(xué),有《唐詩別裁》,《古詩源》
沈永年清朝,清代。江蘇華亭,畫家,所畫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萬三元末明初 1330-1379,元末明初,巨富。
沈國模明末 1575~1656,明末,浙江余姚,王學(xué)傳人,姚江書院首創(chuàng)者之一。
沈鈞儒浙江嘉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
沈復(fù)清朝,長洲(蘇州),清代文學(xué)家。著《浮生六記》。
沈雁冰浙江嘉興,革命文學(xué)家。有《子夜》,《林家鋪子》等作品。
沈演之南北朝,字臺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演之出身江東豪族吳興沈氏,是王敦之亂時支持王敦的沈充玄孫,沈勁孫,沈叔子。南朝宋官員,有能名,得宋文帝重用,官至吏部尚書,領(lǐng)太子右衛(wèi)率,文帝召見時暴卒。
沈璞南北朝,字道真,南朝宋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林子少子,沈約之父。好學(xué)善文,始興王劉濬的心腹,頗受劉濬倚重,隨從劉濬出鎮(zhèn)揚州、南徐州,先后擔(dān)任其主簿、始興國大農(nóng)、正佐、宣威將軍、盱眙太守。曾與臧質(zhì)堅守盱眙,抵抗北魏大軍。先后獲得宋文帝劉義隆和始興王劉濬的稱贊,累遷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太子劉劭與始興王劉濬合謀政變,弒殺宋文帝。不久,劉駿起兵討伐劉劭和劉濬,沈璞守于湖不迎義師,劉劭和劉濬被殺后,沈璞遲遲不向孝武帝投誠,遂以二兇舊黨,伏誅被殺。
沈攸之南北朝,字仲達,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zhèn))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將領(lǐng)。沈攸之是宋太尉沈慶之的堂侄,然卻曾遭到慶之所抑,更在宋前廢帝指令下親手殺死他。攸之在宋屢立功勛,終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卻在宋末起兵反對權(quán)臣蕭道成失敗,被逼自殺。
沈文季南北朝,字仲達,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西)。南朝宋、南朝齊政治人物。太尉沈慶之之子。宋孝武帝時征為秘書郎,以父勛封山陽縣五等伯,轉(zhuǎn)任太子舍人,官至中書郎。宋明帝時,再被起用為寧朔將軍,轉(zhuǎn)任太子右衛(wèi)率。后為宣威將軍、廬江王太尉長史、征北司馬、廣陵郡太守。轉(zhuǎn)任黃門郎,領(lǐng)長水校尉。后來被褚淵推薦,擔(dān)任寧朔將軍、驃騎長史、南東海太守。元徽初年,歷任散騎常侍、領(lǐng)后軍將軍,轉(zhuǎn)任秘書監(jiān),并以秘書監(jiān)出為吳興郡(今湖州)太守。后沈攸之叛亂,沈文季擔(dān)任冠軍將軍,為蕭道成督吳興、錢塘軍事,出力不少。蕭齊時,沈文季為侍中兼任秘書監(jiān),封西奉縣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轉(zhuǎn)任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官至尚書右仆射,侍中、尚書左仆射,加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置府。后與其侄沈昭被蕭寶卷召入賜藥毒殺,后贈侍中、司空,謚號忠憲。沈文季一向以寬雅正直聞名。舉止進退極有風(fēng)采,言論談吐恰到好處。朝野內(nèi)外皆刮目相看。
沈妙容陳朝,文帝皇后,初為臨川王妃。
沈婺華陳朝,后主皇后,擅長經(jīng)史,工書翰,后得煬帝寵幸。
沈珍珠唐代,宗睿真皇后,唐德宗李適生母,唐代宗李俶為皇長子及廣平王時的妾室,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氏。安史之亂中玄宗倉皇出逃,沈氏以及部分宗親未能有幸隨駕出逃。李俶收復(fù)洛陽后,于掖庭宮中見到沈氏,其收復(fù)北地重任在身,沒有迎回長安,遂將沈氏安排在洛陽。不久洛陽再次陷落,沈氏從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唐代宗即位后立皇長子李適為皇太子,并下旨尋太子之母沈氏。之后李適即位為唐德宗,次年冊封生母沈氏為皇太后,舉辦封冊之禮在含元殿,好像皇太后親自來臨,李適親奉冊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805年,沈氏的曾孫唐憲宗即位,追尊沈氏為太皇太后,上謚號為睿真皇后,認為沈氏己死(生死未卜),為其發(fā)喪,葬衣冠豖,神位主祔代宗廟。尋訪幾十年沈氏的工作方才停止。
沈粲明朝,書法家。華亭(屬今上海淞江)人,字民望,沈度之弟。善真、草書,飄逸遒勁,自成一家。尤長于詩,有集二千余首。永樂初,與兄度同事秘閣,度為翰林學(xué)士,粲為侍讀學(xué)士,人咸以大小學(xué)士、二沈稱焉。歷成、仁、宣、英四朝,俱受殊寵。自兄歿后,凡玉冊金簡,國家大制作,皆出粲筆。累遷大理寺少卿,與兄子藻同致仕歸。有《草書千字文卷》《草書古詩軸》《梁武帝草書狀卷》《重建華亭縣治記》等傳世。著《簡庵詩稿》。
沈一貫明朝,字肩吾,鄞縣(今浙江寧波)櫟社沈家人。明朝萬歷年間內(nèi)閣首輔,也是學(xué)者、詩人、史學(xué)家、外交家。當時著名詩人沈明臣從子,具有較高的詩文造詣。隆慶二年登進士第,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充纂修官,南京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身后贈太傅,謚文恭。沈一貫是萬歷朝鮮之役中方幕后主要策劃者之一,力主出師抗日保衛(wèi)藩國朝鮮。
沈有容明朝,著名將領(lǐng),曾參與萬曆援朝戰(zhàn)爭,曾大破倭寇及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於澎湖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
沈光文臺灣沈姓的開基始祖,沈光文1651年到臺灣,他在島上開設(shè)學(xué)堂,辦診所,廣泛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他去世後,臺灣百姓為他建廟立像,並譽之為「臺灣文獻初祖」。
沈葆楨清代,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他在福建開設(shè)造船廠,創(chuàng)辦學(xué)堂;培養(yǎng)新式人才。他曾兩度巡視臺灣;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臺灣,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赴臺辦理防務(wù)。沈葆楨到達臺灣後,在臺南安平建造了三合土炮臺,他題寫門額為「億載金城」。
沈姓近代名人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沈乃熙祖籍開封,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者之一,作家,文藝評論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學(xué)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沈曾植清末 1850-1922,清末,浙江嘉興,書法家。原上海南洋公學(xué)(上海交通大學(xué)前身)監(jiān)督
沉壽清末民初,刺繡名家。
沉鈞儒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政治活動家。曾任中國民主同盟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沉從文原名沉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小說家、散文家和考古學(xué)專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20世紀20年代起蜚聲文壇,與詩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雜文家魯迅齊名。沉以其小說創(chuàng)作著稱。1928年到1930年任教于上海中國公學(xué),兼任《大公報》、《益事報》等文藝副刊主編;后曾先后在輔仁大學(xué)、國立青島大學(xué)(山東大學(xué))、武漢大學(xué)、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等校任教。著作有《邊城》、《長河》、《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shù)》、《戰(zhàn)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小說和學(xué)術(shù)專著。后因心臟病猝發(fā)在家中病逝,享年86歲,臨終遺言:“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么好說的”。
茅盾原名沉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xué)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qū)者之一,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夏衍原名沉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開封,生於浙江省余杭縣。中國著名文學(xué)、電影、戲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組織者和領(lǐng)導(dǎo)者之一。1994年10月被國務(wù)院授予“國家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shù)家”稱號。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細菌》。話劇劇本有:《秋瑾傳》《上海屋簷下》。出版的選集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報告文學(xué):《包身工》。創(chuàng)作改編的電影劇本有:《狂流》《春蠶》《祝福》《林家鋪子》等。
沉尹默近代著名書法家,原名君默,別號鬼穀子,祖籍浙江湖州,早年兩度留學(xué)日本,后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和校長、輔仁大學(xué)教授。1949年后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職務(wù)。民國初年,書壇有“南沉北于(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沉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代表著作有《沉尹默書法集》、《沉尹默手稿墨蹟》、《書法論叢》、《書法藝術(shù)的時代精神》和《二王法書管窺》。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39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65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81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88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89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92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92頁)
沈氏宗譜 [13卷] (95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103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105頁)
沈氏宗譜 [13卷] (107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114頁)
沈氏宗譜 [43卷,首1卷] (116頁)
沈氏宗譜 [13卷] (119頁)
嘉興將莊村沈氏家譜 (833頁)
沈氏上祠族譜 (855頁)
清溪沈氏家乘 [20卷] (1008頁)
寶安縣觀瀾鄉(xiāng)沈氏族譜 (1748頁)
沈氏族譜 (2755頁)
沈氏宗譜 (29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