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2 | 2018年 | 82 | 2014年 | 82 |
2013年 | 83 | 2007年 | 82 | 2006年 | 85 |
1995年 | 71 | 1987年 | 80 | 1982年 | 76 |
明朝 | 83 | 元朝 | 49 | 宋朝 | 48 |
北宋 | 63 |
史姓主要源自:媯姓、姬姓。
史姓起源一
源于媯姓,出自黃 帝時創(chuàng)造文字的史皇氏倉頡,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jù)傳說,倉頡為河南南樂人,另一說為馮翊人(今陜西大荔),黃帝時期為史官,人稱“史皇氏”。相傳在上古時候,黃帝屬下有一位史官,名叫倉頡,史稱“史皇”。倉頡頭上長著四只眼睛,模樣怪異,舉止不同于常人。但是他善于觀察事物,天生就能寫會畫,因而深受人民愛戴。在史籍《路史》中記載,他能夠“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后來,史皇創(chuàng)立了象形文字,結(jié)束了遠古時期結(jié)繩記事、刻痕為史的漫長歷史,將人類帶入文明。據(jù)說,在倉頡創(chuàng)制出文字的當(dāng)夜,鬼神都為之哭泣。在他逝世后,人們把他葬在昌意城(今河南南樂)。
倉頡的后裔子孫們?yōu)榱思o念先祖為人類做出的卓越貢獻,便取他在世時擔(dān)任的“史官”官職稱謂作為姓氏,稱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氏族人大多尊奉史皇倉頡為得姓始祖。
史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尹佚是見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獻多把他推為史氏始祖。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職,為人嚴正,后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并將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稱為“西周四圣”。據(jù)史籍《新唐書》、《元和姓纂》等書的記載,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相傳尹佚為人正直,忠于職守,與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稱為當(dāng)時“四圣”。他曾經(jīng)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歷法并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極受周王的賞識。
尹佚終身為周朝太史,歷史上又稱他為史佚,后人贊揚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據(jù)說他的子孫世襲史官一職。在姓氏制度發(fā)生變化,逐漸成為單純個人或家庭代稱的時代,史佚的子孫后便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史氏。
史姓起源三
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史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西域康國支系(今祁連昭武城)史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為“昭武九姓”諸小國之一。
史國在唐朝時期遭受大食國人(古阿拉伯帝國)的逼迫,有不少族人遷居中原以尋求唐王朝的保護,唐王朝當(dāng)時將其安置于水草肥美的蒲昌海之地(今新疆羅布泊),其族人中有按漢俗以故國名漢化為姓氏者,稱史氏,時代相傳至今。
史姓起源四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北魏末期,突厥民族的阿史那部族還比較弱小,在隋王朝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中,有部分族人依附于太原王李淵。后突厥民族阿史那部族逐漸強大起來,這部分族人回歸阿史那部的頡利可汗,與唐王朝對抗。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大將軍李靖與阿史那部戰(zhàn)于定襄(今山西定襄),徹底擊破突厥阿史那部,并千里追蹤俘頡利可汗,“戮阿史那部,兵刃盡卷。”阿史那部十余萬人被卷裹內(nèi)遷,安置于唐王朝指定的五各州府。
其時,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漢姓為史氏者。如后來唐朝 發(fā)動 安史之亂的著名的營州寧夷州刺史 史思明,原本就是寧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
史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遼國時期官吏史館學(xué)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遼國時期,設(shè)置有史館學(xué)士這一官職,于遼景宗耶律·賢在保寧八年(公元976年)所設(shè),歸屬于南面朝官國史院,地位在兼修國史之下,主要職責(zé)是編纂契丹民族的國史,即內(nèi)史,多為耶律氏族人中有學(xué)識之人擔(dān)當(dāng)。
在史館學(xué)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漢化為姓氏者,稱史氏。
史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實哷氏,亦稱什勒氏,世居烏葉爾拜柴(今黑龍江左岸俄羅斯境內(nèi))。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e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
⑵.蒙古族蘇穆察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ca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
史姓起源七
源于滿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赤盞部,滿語為Sigiya Hala,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石氏。
⑵.滿族石富察氏,滿語為Sifuca Hala,世居倭濟(今黑龍江寧安),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石氏。
⑶.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石氏、穆氏、魯氏、蕭氏等。
⑷.滿族松吉氏,滿語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
⑸.滿族松顏氏,滿語為Sungyan Hala,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史氏。
史姓起源八
源于土族,出自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屬于帝王以部落名稱賜姓為氏。土族史氏,源出史卜氏部落。土族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自稱為“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土昆”(土人,吐渾人)、“土戶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稱他們?yōu)椤盎魻枴?藏北游牧民的泛稱),漢、回族人稱他們?yōu)椤巴寥恕薄ⅰ巴撩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意愿,統(tǒng)一稱為土族。在土族的民間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蒙古人和當(dāng)?shù)氐幕魻柸送ɑ榉毖艿暮蟠?。傳說中的霍爾人是吐谷渾人,所以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渾人的后裔。土族人早期從事畜牧業(yè)。至今,土族人仍有養(yǎng)羊的愛好和習(xí)俗,幾乎家家戶戶都精于養(yǎng)羊,且愛羊至深。今土族同胞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寧市威遠鎮(zhèn)一帶地區(qū)。
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首領(lǐng)主動歸附大明王朝,“并貢方物,太祖甚喜,賜酋史姓”,此后該部落皆稱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白族、土家族、瑤族、傣族、回 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周時期,宮廷設(shè)置有掌管記事、文書、典籍、祭祀等職責(zé)的官吏,通稱為史官,也稱作史臣。王宮之下所設(shè)置的六官之斯府內(nèi)(天、地、春、夏、秋、冬),亦皆設(shè)有史官。春官之屬下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等。史官多分左、右二史。在典籍《禮記·王簿》中記載:“王,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亦設(shè)有史官。到稀罕時期稱作太史令,到東漢時期,太史令除了相關(guān)的記事、文書、典籍管理職能,海負責(zé)掌管天文、歷法,屬太常寺管轄,不過左、右換置,在史籍《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直到西漢初期,各諸侯國的史官后裔子孫多為世襲,亦多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姓起源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國時期后趙政權(quán)史學(xué)祭酒,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史學(xué)祭酒,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政權(quán)石勒所設(shè)置的官位,專門聘請學(xué)識淵博之士擔(dān)任,職責(zé)是教授王族子弟有關(guān)的史學(xué)知識。后趙政權(quán),為羯族人石勒所建,立都于襄國(今河北邢臺),后遷鄴(今河北臨漳)。后趙國強盛時,疆域包括有今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最強大的時候曾統(tǒng)一了中國大部,僅有淮南的東晉、河西的前涼,遼東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權(quán)。惜乎后趙政權(quán)殘暴不仁,以殺伐占天下,自己也內(nèi)亂不止,因而僅存在了三十二年,卻歷了七主。
在史學(xué)祭酒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漢化為姓氏者,稱史氏。
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約三百零七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9%左右。
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氏就相當(dāng)廣泛地分布于全國各地。
西漢時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陜西長安縣西北)。史丹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溧陽縣)。史丹裔孫東漢史苞的后代,于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健康(今甘肅高臺縣)。史丹后代又有一支遷至高密(今屬山東),還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東漢時,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屬四川)。
今河南開封、洛陽、柘城、民權(quán)皆有史氏;唐五代時,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還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遷往海外者,僑居于新加坡等國家。
史氏起源復(fù)雜,自以官為姓稱史氏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至魏晉南北朝時,在中國北方就已形成了五個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于漢朝史丹之后。
另據(jù)學(xué)者考證,源于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為倉頡之后,從湖北武昌分支出來的史氏族人則為尹佚(史佚)的后裔。
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氏族人就相當(dāng)廣泛地分布于全國各地,因政治,戰(zhàn)爭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離開中原遷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為姓石。
西漢朝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陜西長安)。史恭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溧陽埭頭鎮(zhèn))。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漢時期,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四川青神)。今河南開封、洛陽、民權(quán)皆有史氏族人分布。
史丹裔孫、后漢歸義侯史苞的后人,在西晉時期因避永嘉之亂遷河西建康(今甘肅高臺),遂形成當(dāng)?shù)赝澹皇返O史均,其兒子崇東漢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陽縣侯(今江蘇溧陽埭頭鎮(zhèn)),后遂率子孫定居溧陽,形成溧陽史氏望族;史丹裔孫史節(jié)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山東高密),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有一孫史壙留居長安(今陜西西安),其中遂為京兆望族。這期間,突厥阿史那氏改姓為史氏后,在河南一帶繁衍,成為當(dāng)?shù)匾淮笮帐稀N鳚h末,史氏族人已入遷廣東、廣西。東漢時,遷入四川。
史氏族人大舉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之時,至唐、宋之際已分布江南許多地方,宋、明以后,史氏族人遍布全國。
三十世惟則公由山東遷浙江四明鄞縣洗馬橋,傳至三十七世賓之公又由鄞城徙湖田布金寺興柿樹下。賓之公生杺卿、榘卿,榘卿妣娶三,子十四,其子居浙江者九,余昭、旺、晄、暻、曜五子于宋末元初兵燹之余,自浙江徙湖南桂陽州北衡陽鄉(xiāng)調(diào)梅里亭下。昭公在亭下立基,生子三,政公、何公、興公。政公裔由亭下分徙雷坪鄉(xiāng)花園里、橋市鄉(xiāng)天塘及楓樹、宜章分水坳等外。旺公生公粲,公粲生可貫、可庚,貫、庚二公裔思族廣人眾,欲另開基址,於洪武八年遷永興平樂胡碑下及新田清水洞。晄公由亭下徙居黃田北斗塘頭等外。暻公由亭下徙居永興寨嶺背大沖洞等外。曜公由亭下徙居族里塘下山塘白石嶺桐江破寨等外。晹公由亭下徙居水尾渡江邊。樂公由浙江省紹興府諸暨縣調(diào)任桂陽州州牧,其后裔在此定居。
唐末五代時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
宋朝時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
至明朝時期,史氏族人還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遷往海外者,僑居于新加坡等國家。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東為多,兩省史氏約占全國史氏人口的37%以上。
史蘭芽
史可
史小諾
史妍
史林子
史恒俠
史鑫
史力嘉
溧陽郡:始建于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后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qū)。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展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qū)。由于地處山區(qū),歷年戰(zhàn)禍動亂,該地區(qū)均為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為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fēng)景區(qū)。
高密郡:西漢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高密國,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ぁN鲿x復(fù)置國,南朝宋改為郡,移治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南北朝后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桂陽郡:亦稱南平郡,治所在郴縣,即今湖南郴州,轄今湘南粵北。桂陽歷史悠久。桂陽上龍泉村有距今一萬八千多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遺址,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年代相符,被譽為“龍泉文化”。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祖神作耒于郴,教民耕種,桂陽之嘉禾(今嘉禾縣)被視為禾倉堡,桂陽留下“神田占歲”的歷史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桂陽屬荊州楚地,《史記》記載:“游騰為公仲畫策曰:請中封以桂陽為小令尹,則有楚。”可見桂陽與楚國的開成與興旺同齡。至秦統(tǒng)一六國,施行郡縣制,全國設(shè)三十六郡,桂陽為郴縣地,屬長沙郡。秦末漢初,漢高祖劉邦(己亥,公元前202年)分湖南地一國四郡始置桂陽郡,轄長沙郡南部及粵北地區(qū),先后領(lǐng)郴、臨武、便(永興)、耒(耒陽)、南平(藍山)、桂陽(連州)、陽山、含匡、曲江、湞陽、陰山等十一縣。至宋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郴州桂陽郡設(shè)桂陽郡軍事(郴州軍)廢去郡的建制,桂陽郡史長達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南北朝時期,桂陽郡曾一度改為桂陽國,唐朝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朝廷設(shè)桂陽監(jiān)于平陽縣城,直屬朝廷管轄,專事冶煉。宋朝紹興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陽監(jiān)升為桂陽軍,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桂陽軍升為桂陽路,設(shè)總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桂陽路改為桂陽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桂陽府改為桂陽州。清朝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桂陽州升為桂陽直隸州,隸衡永郴桂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桂陽直隸州改為桂陽縣至今。
【“彬縣”應(yīng)為“郴縣”,“彬州”應(yīng)為“郴州”?!?/p>
建康郡: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高臺西南。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廢黜。唐朝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王孝杰曾于今高臺東南置建康軍,后其地歸入吐蕃(今新疆)。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郡存州則為宣州。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quán)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淅川、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陽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陽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xué)士督師揚州抗清。當(dāng)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并且交待說:“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背瞧埔院?,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jié)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后,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懷溧堂:江蘇溧陽是史氏起源處,因以為堂。
一、史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朝鮮族有此姓?!多嵧ㄖ尽贰ⅰ肚逋ㄖ尽分妒献迓浴芬嗑闶蛰d。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jù)《路史》注云:“倉頡后有史氏。”相傳倉頡乃黃帝的史官,其后或以官為氏。
2、鄭樵亦注:“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為氏。”此例當(dāng)與倉頡之后以史為氏者同。史之為氏,非獨佚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興;晉有史蘇、史黯、史趙、史龜、史墨;楚有史猈、史皇;衛(wèi)有史?、史狗、史朝;齊有史囂;秦有史顆,凡此之類并以史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內(nèi)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無別。
3、《辭?!份d:相傳古代史國人來中國,有的即以史為姓。《中國姓氏大全》以為“史國”有二:“隋代古康國的支系有史國,遂以史為姓?!?;“古代史國(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的南方人)來中國,有以史為姓者?!薄缎帐显~典》引《姓氏考略》注云:“‘隋時康國支庶分王有史國,即以史為氏?!祰?,古國名、為昭武諸國之一。一度屬唐朝管轄,故地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按:今已獨立,稱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焙稀吨袊帐洗笕匪Q二史國為一,當(dāng)以此為是。北齊之史丑多者是。
4、鄭樵又注:“阿史那氏改為史氏?!卑⑹纺鞘蠟橥回首逍?。唐代史思明者是。
5、《姓氏考略》又注:唐代有史繼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肅宗時賜姓史?!睉?zhàn)國時魏有史起;漢代有史恭、史高;唐代有史維則,吳人,書法家;南宋有史達祖;明代有史可法;當(dāng)代有史良。
史姓古代名人
史佚西周,西周太史令。因官而得姓。
史鰌春秋,春秋時衛(wèi)國史官。
史起戰(zhàn)國,東周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魏襄王執(zhí)政時期,史起曾引漳水灌溉良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
史恭漢朝,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yǎng)、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
史丹西漢,西漢大臣。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今西安市東南)。初以父任為中庶子,侍從十余年。元帝即位,為駙馬都尉侍中,護太子家。竟寧元年(前33年),元帝寢疾,欲易太子。丹直入臥內(nèi),頓首伏青蒲上,梯泣固諫。太子得不易。及成帝即位,擢為長樂衛(wèi)尉,遷右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給事中。后徙左將軍、光祿大夫。鴻嘉元年(前20年)封武陽侯。丹為人足知,愷弟愛人,心甚謹密,尤得信于上。極滋味聲色之樂。為將軍前后十六年,卒于永始年間,謚頃侯。
史崇東漢,東漢溧陽侯。
史渙東漢末年,東漢末曹操早期將領(lǐng)
史萬歲隋朝,隋朝軍事將領(lǐng),開國四大名將之一,京兆杜陵人,父親是史靜,曾經(jīng)擔(dān)任北周的滄州刺史,家族世代為將。有一個兒子叫史懷義。
史務(wù)茲唐朝,唐朝武后之宰相。
史思明唐朝,唐朝安史之亂首謀之一。
史浩南宋,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
史彌遠南宋,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
史嵩之南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
史達祖南宋,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韓侂胄的幕僚,任“省吏”,負責(zé)撰擬文稿,“奉行文字,擬帖撰旨,俱出其手”,頗得韓的倚重。宋寧宗開禧三年韓侂胄因北伐事敗被殺,達祖遭到牽連,被處以黥刑。流放到江漢。晚年困頓而死。
史天澤宋末元初,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zhèn)陽王。
史可法明末,明末抗清名將。明朝東閣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
史夔清朝,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滴踝值湫拮牍?。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江蘇省鎮(zhèn)江府溧陽縣人,中國清朝官員,清朝文源閣大學(xué)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史繼諧
史云卿
史晨春秋,春秋時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于 孔廟,史稱“ 史晨碑”。該碑建于東漢靈帝的建寧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時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時魯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為前后兩碑,前碑載奏章,后碑?dāng)嫸Y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誦,隸書神碑超逸,端正謹嚴,為后世 書法研習(xí)之宗。
史式(1922-),字執(zhí)中,1922年8月生,安徽省全椒縣人,幼年失學(xué),自學(xué)成才,走過了一條坎坷而漫長的治學(xué)道路,因長期自學(xué),練出了一些絕技,記憶力雖老不衰,能記住數(shù)以千計的電話號碼,外出不需要帶電話簿,被友人戲稱為“電腦”。
史魚春秋,衛(wèi)國史官。
史萬歲隋朝,杜陵人(今陜西西安)。隋朝名將。長于騎射,好讀兵書。
史大奈唐朝,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史務(wù)茲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朝義唐朝(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籀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后裔。著名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春秋,著名春秋晉國大夫。
史游西漢,著名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弘肇五代,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著名五代后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倫宋朝,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際明朝,江蘇溧陽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明朝,江蘇宜興人。著名明朝理學(xué)家。
史震林清朝,字岵岡;江蘇金壇人。著名清朝文學(xué)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清朝,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qū))。著名清朝抗英將領(lǐng)。
史氏族譜[14卷,首4卷] (43頁)
史氏族譜[14卷,首4卷] (45頁)
史氏族譜 (47頁)
宜興虞山史氏宗譜[10卷] (55頁)
史氏宗譜[5卷,首1卷] (56頁)
史氏族譜 (60頁)
史氏宗譜[5卷,首1卷] (67頁)
宜興虞山史氏宗譜[10卷] (70頁)
史氏族譜[14卷,首4卷] (71頁)
史氏族譜 (89頁)
宜興虞山史氏宗譜[10卷] (89頁)
史氏泗陽東支宗譜 [8卷,含卷首] (95頁)
史氏族譜[14卷,首4卷] (95頁)
金澤史氏家譜 [4卷] (95頁)
史氏宗譜[5卷,首1卷] (133頁)
史氏族譜 [4卷] (172頁)
史氏宗譜 [不分卷] (352頁)
餘姚史氏宗譜 [12卷, 首2卷, 末3卷] (378頁)
餘姚史氏宗譜 [12卷, 首2卷, 末3卷] (1062頁)
蕭山史氏宗譜 [24卷] (1184頁)
辜姓的起源與歷史名人
2024-12-30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姓氏不僅是家族傳承的紐帶,也是文化身份的象征。在眾多姓氏中,辜姓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據(jù)最新統(tǒng)計,辜姓人口約98萬,位居全國第273位,占全國人口的0.08%。在揭陽地區(qū),辜姓人口達到7149人,排名第72位,占當(dāng)?shù)厝丝诘?.12%。辜姓的起源與歷史名人辜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子姓,具體來說,是唐朝時期江南道觀察使林正的后代。林正,字達中,生于隋煬帝大業(yè)六年(610年),原姓林,是殷商比干之子林堅的后裔。林正在二十二歲時中舉人,貞觀八年(634年)甲午科進士及第,后被任命為江南道觀察使。在任期間,他以勤政愛民、興學(xué)除苛著稱,深受百姓愛戴。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南道遭遇嚴重旱災(zāi),林正未及請示朝廷,便開官倉放糧賑災(zāi)。這一行為雖然出于對百姓的同情,卻被當(dāng)?shù)睾兰潣?gòu)陷,導(dǎo)致唐太宗大怒,將林正下獄。然而,江西百姓不忍林正受冤,聯(lián)名上書朝廷為其辯冤。經(jīng)過...
廖姓的起源與歷史:帝顓頊血脈、周文王后裔
2025-01-14
廖姓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姓氏之一,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從帝顓頊的后裔到周文王的血脈,再到歷代杰出人物,廖姓在歷史長河中展現(xiàn)出璀璨的光輝。本文將探討廖姓的多元起源、歷史傳承以及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杰出代表,為您揭示廖姓背后的輝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