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氏起源
( 樓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7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83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69 |
1995年 | 311 | 1987年 | 321 | 1982年 | 29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樓姓主要源自:姒姓、趙姓。
樓(Lóu 樓)姓源出有:
樓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禹之后婁衢,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傳說,黃帝歷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號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由于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后來禹因治水有功,后受舜禪讓而稱帝。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姒履癸),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因此成湯起而反之,率領(lǐng)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湯賜姒癸為“桀”,關(guān)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稱其為“夏桀”。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皧洹弊止帕x為“系牛”,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發(fā)滅商紂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歷代先帝后裔,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據(jù)傳,當時周武王對婁衢說:“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為“樓”,并舉婁衢為諫議齊侯,公爵,封于杞邑(今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稱“東樓公”。自此,大禹后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樓”為姓氏,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姒姓婁氏、樓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為得姓遠祖、姒仲和、姒仲禮為得姓先族、婁衢(東樓公)為得姓始祖。
樓姓起源二
源于趙姓,晉文公之大夫趙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兒子趙嬰被封在樓(今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此后趙嬰又稱樓嬰,而后人取樓為姓。由于趙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這個起源是嬴姓的子譜系。它在2600年前從趙姓分支出來。
2008年為止,約有22萬人姓樓,是中國總?cè)丝诘?.018%,使其成為中國第269最常見姓氏。樓姓人口的分布極為不均,主要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隨后是上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及江西省。早在宋朝(960年—1279年)時期,有約7萬人姓樓,而浙江已經(jīng)有很大的樓姓人口。蒙古帝國入侵中國及元朝的短暫統(tǒng)治之后,截至明朝,樓姓人口下降到3萬2000人,仍然主要分部在浙江。
樓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譙樓守,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譙樓,就是城樓,亦稱戍樓,負責職守城池、了望敵情、防御攻擊之敵的重要城池構(gòu)筑體。一般地,在矩形建筑結(jié)構(gòu)的城池中,譙樓建筑在各個城門正上方以及城墻四角;而在圓形建筑結(jié)構(gòu)的城池中,譙樓則按八向分建,即東、東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東,各方位均建有譙樓,派重兵把守值崗。譙樓在一座城池中是極其重要的,負責職守譙樓的將領(lǐng)在防御軍隊中都是該城軍政長官的心腹親信,官職稱謂就是“譙樓守”,在漢朝時期,譙樓守的兵餉比同級別的其他軍官要高四成。
在譙樓守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譙樓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譙氏、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煩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煩將,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shè)置的官位,是為軍隊中專門以弓箭射擊進行遠距離攻擊、防御的部隊之指揮軍官,在作戰(zhàn)中,指揮官在戰(zhàn)車小樓上觀察敵情,發(fā)令射擊,因此稱“樓煩”。
在樓煩將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樓煩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下都尉,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下都尉,是三國時期孫吳國模仿漢朝時期的“榷酤”所設(shè)置的一種官位,屬于文職官吏,專職負責掌管典氽酤事,就是管理釀酒業(yè),負責酒業(yè)銷售與稅收,并選取精釀保障王室貢與。
在樓下都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即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船將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船將軍,是秦朝時期即有的官職,時稱“樓船令”;到了西漢武帝劉徹設(shè)置為“樓船將軍”,為列將軍之一,負責掌管、訓練水軍。著名的西漢主爵都尉楊仆就曾擔任樓船將軍,他曾于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奉命整理歷史上的軍事類圖書,根據(jù)當時掌握的圖書文獻將兵部圖書編輯為著名的《兵錄》,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颇夸?,也是我國目錄學史上最早的一部目錄書,可惜早佚。后來,樓船將軍楊仆率軍在(公元前111年)擊滅南越國,接著又與中尉王溫舒合兵攻滅東越國,后與漢廷左將軍荀彘一起遠征朝鮮,因意見不和,為荀彘所縛。回來后,漢武帝討厭他倆臨敵互爭,殺荀彘,免楊仆為庶人。楊仆后在郁郁中病逝。到了三國時期,樓船將軍也稱水軍都督,在曹魏政權(quán)中樓船將軍的官秩為第五品。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南陳、北齊,直至兩宋、元、明等朝代,皆保有此官職,元末明初時稱樓船指揮使,清朝時稱水師總督,今稱海軍司令。
在自秦朝起,歷朝歷代樓船將軍如屠睢、楊仆、段志、薛廣德、孫恩、臧質(zhì)、袁顗、宋遙、牛進達、馮弘鐸、徐元、王仁達、楊崇保、耶律·多珍、廖永忠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樓船氏、樓舟氏,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舟氏、船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七
源于地名,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貞部落,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世居于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源出蒙古族蒙郭勒津部,俗稱“蒙古貞”、“蒙古貞部落”,其地理位置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東與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與北票毗鄰;南與北寧、義縣相連;北靠內(nèi)蒙古庫倫旗、奈曼旗?!懊晒战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蒙古族部落,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就有關(guān)于“孛兒只吉歹蔑兒干娶忙豁勒真豁阿為妻”的記載,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三代遠祖,早于成吉思汗三百九十年,忙豁勒真部落的美麗女子與孛兒只吉歹蔑兒結(jié)發(fā),距今大約一千二百多年了。據(jù)史籍《蒙兀兒史記》的記載: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與忙豁勒真豁阿夫婦二人為得姓受氏之祖。成吉思汗家族的“黃金氏族”,以“孛兒只斤”、“博爾濟吉特”為姓,就是從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與忙豁勒真豁阿是得姓受氏開始的,其分支“蒙郭勒津”立于“黃金氏族”之林,被記載于《蒙古秘史》,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其名稱延續(xù)至今,可見其確實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古老部落?!懊晒咆憽币辉~,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和廣義上是漢義“蒙古的”、“蒙古們”。在蒙古語中,人們將用于炒米的農(nóng)作物糜子稱作“蒙古”,這說明蒙古貞部是最早從事農(nóng)耕的一個蒙古族部落。在史籍《遼史》中稱篾兒乞有田禾記載:客里亦惕部首領(lǐng)脫里(即王汗)在年輕里曾在篾兒乞部做人質(zhì),被迫做搗米的苦役,從而要以知悉“蒙古貞”中的“蒙古”一詞來源于“糜子”,因此,可以認定“蒙古貞”即指“種糜子的人”。
在蒙古貞部落世居的今阜新市新民鎮(zhèn),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古城建筑叫“排山樓”,原來是元朝寧宗孛兒只斤·懿瞵質(zhì)班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所建的大玄宮祖碑中的一部分。在明朝時期,以蒙古軍卒駐守該地為哨所,其中即有以駐地名稱為姓氏者,漢化即稱樓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八
源于國名,出自兩漢時期西域古國樓蘭,屬于以國名為氏。樓蘭,著名的兩漢時期西域國名。樓蘭國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樓蘭城,故址在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如今,一千六百余年前樓蘭國早已消失,只留下幾處古城遺跡,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處。
在樓蘭王尉屠耆的后裔子孫中,多有內(nèi)附中原留居者,以原國名為漢化姓氏,稱樓蘭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蘭氏等,分別融入漢族、回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九
源于羌族,出自古代東漢時期白馬羌豪族大家樓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世居于廣漢塞外(今四川綿陽北部與甘肅南部武都之間)的白馬羌首領(lǐng)樓登,率族人五千余戶內(nèi)屬,漢光武帝劉秀非常高興,當即敕封樓登為歸義君長。
從此,白馬羌中的樓氏族人,取其族酋名稱的諧音漢字樓為姓氏,稱樓氏,逐漸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樓姓起源十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貴族蓋樓氏、賀樓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蓋樓氏、賀樓氏部落,為后來北魏王朝的中堅力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舉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蓋樓氏、賀樓氏兩族之民多改為漢姓樓氏、婁氏、蓋氏、賀氏等,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大多以代郡為郡望,少數(shù)以洛陽為郡望。
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絕非僅出東樓公、鮮卑蓋樓氏、賀樓氏這幾個來源,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二十七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00169%左右,多以代郡、東陽、洛陽為郡望。
禹姓姒。商滅夏后,大禹的子孫易姒為婁,隱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誦追封皇室后裔時,發(fā)現(xiàn)大禹36世孫婁云衢在會稽,便把他召來,賜“木”為“樓”,封東樓公,食邑杞國(今河南杞縣)。此后,云衢的子孫便姓了“樓”,并將杞國作為樓氏的發(fā)祥地。東漢時,大禹77世孫樓日乞,字重玉,號雄樵,“經(jīng)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卒謚“忠成”,御葬于烏傷(今浙江義烏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長子良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良(馬咼),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陜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樓姓人,都奉重玉為始祖。大禹第102世孫樓晉(853—950),字彥孚,號指城,自烏傷遷仙巖(今浙江蕭山樓塔一帶)。他是樓塔樓姓人的始祖。但據(jù)《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孫樓大溜自山東兗州遷浙江蕭山;唐·神龍二年(706),大禹97世孫樓濡自香山遷蕭山長山。樓晉是唐末戰(zhàn)將,追隨杭州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兼侍御史、兩浙節(jié)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錢镠(后為吳越國國王)東征西討,在攔襲義勝軍節(jié)度使劉漢宏和活捉稱帝越州的叛將董昌諸戰(zhàn)役中,屢建勛業(yè),累官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兵部尚書。他多次在仙巖一帶活動,認為這里山環(huán)水繞,人居環(huán)境優(yōu)越,便于唐·乾寧四年(897)由烏傷遷此肇基發(fā)族。至今已傳39世,有8000余人。據(jù)粗略統(tǒng)計,自南宋至清代,樓氏有舉人4名,武舉人2名,貢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別出任知縣、縣丞、典史、訓導和參將、守備、巡檢等文武官職。自元末名醫(yī)樓英始,樓氏族中業(yè)操岐黃、仁術(shù)濟世者代有傳人,如:明代的樓淇霆、樓宗望,清朝的樓全、樓邦源等等,不唯醫(yī)名播于吳越間,且有著作問世。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qū)、蕭山區(qū)樓塔鎮(zhèn)、富陽縣、湖州市安吉縣、寧波市鄞縣、奉化縣、慈溪縣、余姚市、金華市、義烏市、浦江縣、東陽市、永康市、麗水市、諸暨市、嵊州市、臺州市、三門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昭平縣,河南省原陽市,上海市,北京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河北省的滄州市滄縣,江蘇省的宜興市,海南省,臺灣省等地,均有樓氏族人分布。
樓學賢
東陽郡:即古縉州,后稱婺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qū),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shè)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lǐng)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shè)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qū)有婺城之稱,后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xù)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lǐng)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代 郡:亦稱代國。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后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后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后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于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后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稱代國堂、高柳堂、平城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縉州堂、婺州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一、樓(樓)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大同,陜西之韓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浦城,廣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樓氏,亦為東樓氏,姒姓,夏少康之后。周封杞東樓公,支孫以樓為氏。城陽諸縣有婁鄉(xiāng),是其地?!贝艘試鵀槭?,望出東陽。
2、《姓氏考略》據(jù)《后漢書·西羌傳》注云:“后漢白馬羌豪有樓氏?!?/p>
3、又據(jù)《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蓋樓氏、賀樓氏并改為樓氏?!睉?zhàn)國時秦有樓緩;漢代有大尚書樓堭;又有樓護、樓登;宋代有樓大年、樓鑰、樓郁;明代有樓英、樓璉。
樓姓古代名人
樓護字君卿,父乃世醫(yī)。他本人少年時就讀過數(shù)十萬字的本草、醫(yī)經(jīng)、方術(shù)書籍。醫(yī)術(shù)高明,又善辭令,“樓君卿唇舌”為時人稱道,甚得名譽。他做京兆吏時,認識了漢成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這五位同時被封侯的“五侯”,經(jīng)常串行走動,關(guān)系親密。五侯各家經(jīng)常用山珍海錯款待他,吃多了,也會厭倦的?!懊康?,五侯家各遺餉之。君卿口厭滋味,乃試合五侯所餉之鯖而食,甚美。世所謂五侯鯖,君卿所致?!睒亲o把五侯各家饋贈的菜肴用一鍋雜燴出來,竟然出現(xiàn)了新的口味。此事,《語林》、《世說》、《西京雜記》等書都有記載。當時長安有說:“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唇舌”,是說他為人守信用。后舉方正,歷官諫大夫、天水太守,封息鄉(xiāng)侯。
樓璽南北朝(502-557),字肇基杞國東樓公38代孫,南朝梁代人,封南昌郡王。
樓郁北宋,字子文,號城南,著名教育家。人稱西湖先生,鄞縣人,居城南。好書不倦,自六經(jīng)至百家傳記,無所不讀,家藏書萬卷,手抄居半。樓郁志操高遠,學以窮理為先,為本州人所尊重。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仁宗詔令各郡縣興辦學校,延致鄉(xiāng)里有文學行義者為之師。樓郁掌教鄞縣“縣庠”數(shù)年,又教授明州郡學,前后三十余年。學行篤美,信于士友,一代英俊,皆在帳下。其中著名的有清敏公豐稷,光祿大夫袁轂(轂博貫群書,擅名詞藻),天臺羅適等。樓郁登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進士,授廬江縣主簿。自以為祿不及親,無從政之意,以大理寺評事終于家。他喜愛讀書,人稱其“自六經(jīng)至百家傳記,無所不讀。”家藏圖書達萬卷。他著有《唐書編題》、《正議集》三十卷。
樓常北宋,樓郁長子,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后因其子樓異貴顯,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樓光北宋,樓郁次子,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其彌孫樓鑰的《紙閣詩序》說他“才氣俊偉不群?!鄙褡谠S年間,調(diào)任婺州浦江尉,升任新無為州判官,調(diào)杭州仁和縣縣丞,后以承議郎任縣尹。權(quán)貴以勢逼之,不為所動,罷職歸。
樓肖北宋,樓郁幼子,徽宗政和八年(1117年)進士,任職和州助教。
樓異宋朝,字試可,樓郁之孫,樓常之子。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任汾州司理參軍,調(diào)任永興軍虞幕府,又任東京文繡院監(jiān)正,知大宗正丞。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登封縣令。三年后,遷度支員外郎,以養(yǎng)親求知泗水。復為吏部右司員外郎、左司郎中、太府鴻臚卿,除直秘閣、知秀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以館閣學士知隋州事。他在上任前向皇帝辭別時,奏請在明州設(shè)置高麗一司(即明州高麗使館),依照宋神宗元豐年間舊制,重開中朝貿(mào)易。建議造海船一百艘,以備使者之用。建議將明州廣德湖開墾為田,收其田租以給國用。他的建議受到宋徽宗的贊許,于是改任明州知州,賜金紫。支出內(nèi)帑錢(皇帝私儲蓄)六千萬,作為建造海船的經(jīng)費。明州鄞西依賴廣德湖湖水灌溉,是有名的水利工程。但湖面一部分已被土豪侵占為田。樓異到任后,令盡泄湖水,廢湖為田。墾辟湖田七萬二千余畝,每年可收租谷三萬六千石。因而徽宗對他很稱意,令他連任明州牧,加直龍圖閣秘閣修撰,又升至徽猷閣待制。在月湖的松島建造“書錦堂”。
樓鑰南宋(1167-1213),字大防南宋鄞縣(今寧波)人。著名文學家.宋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歷官太府宗正寺丞等,著有《北行日錄》等傳世。
樓屯(1880-1950),原名卓力字肖嵩、辛壺、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縉云人,久居上海。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篆刻得吳昌碩指授,合秦、漢和浙派之長,自成一格,所作馭刀如筆,氣韻渾古蒼媚。
樓大年南宋,字元齡,徐僑弟子。嘉定十六年進士,歷官遂安、南昌知縣,承議郎,戶部犒賞所主管文字,朝奉郎。理宗為“訓廉”、“謹刑”二銘。著有《銘心偶錄》。
樓緩戰(zhàn)國(公元前3世紀),使者、秦國丞相
樓玄(公元3世紀),東吳官員
鳳山樓氏宗譜 (101頁)
鳳山樓氏宗譜 (103頁)
鳳山樓氏宗譜 (105頁)
鳳山樓氏宗譜 (109頁)
鳳山樓氏宗譜 (110頁)
鳳山樓氏宗譜 (123頁)
鳳山樓氏宗譜 (129頁)
鳳山樓氏宗譜 (135頁)
鳳山樓氏宗譜 (136頁)
鳳山樓氏宗譜 (139頁)
鳳山樓氏宗譜 (140頁)
鳳山樓氏宗譜 (149頁)
鳳山樓氏宗譜 (162頁)
鳳山樓氏宗譜 (163頁)
鳳山樓氏宗譜 (180頁)
鳳山樓氏宗譜 (182頁)
鳳山樓氏宗譜 (183頁)
鳳山樓氏宗譜 (194頁)
鳳山樓氏宗譜 (201頁)
鳳山樓氏宗譜 (211頁)
上海一飯店偷倒垃圾后砌墻致整樓惡臭,古代垃圾是怎么處理的?
2023-05-10
上海江寧大樓一家餐飲店在裝修的時候把垃圾偷倒在地下室又砌了墻,然后讓這些垃圾“藏身”在地下室4年之久,沒有被及時發(fā)現(xiàn),導致整棟樓都發(fā)臭了。自古以來,人們就講究環(huán)境的保護,而現(xiàn)代為了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同時還實現(xiàn)資源的回收利用,很多城市都在實行垃圾分類的管理條例,那么古代垃圾是怎么處理的?今就由族譜網(wǎng)小編來說一說。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開始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問題了,而為了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制止隨意丟棄生活的垃圾,在殷商時期就設(shè)立了相關(guān)的法律,如《韓非子》中提到“一曰:殷之法,刑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其中的“灰”就是指生活垃圾,按照“殷之法”的規(guī)定,如果亂丟垃圾就把手給剁了;在《漢書·五行志》中也講到“秦連相坐之法,棄灰于道者黥?!边@“黥”就是指在臉上刺字,還要涂以顏色,由此說明古人對于亂丟垃圾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而且還有相關(guān)的處罰。圖源自網(wǎng)絡(luò)對于生活垃圾,是由個人來處理的,而類似于落葉、塵土這種城市垃圾...
上海熱門樓盤出現(xiàn)“一日夫妻”買房,古代買房需要什么條件?
2023-05-18
5月15日,上海熱門樓盤認購現(xiàn)場驚現(xiàn)“一日夫妻”,男的66歲,女的30來歲,被當場發(fā)現(xiàn)是假的。現(xiàn)代很多城市買房都是有條件的,要么是在當?shù)爻鞘新鋺?,要么是繳納一定年限的社保等等,也就是說有錢還不一定能在大城市買房,還需要一定的條件,那么古代買房需要什么條件?今就由族譜網(wǎng)小編來講講。圖源自網(wǎng)絡(luò)根據(jù)相關(guān)的考古實物和歷史文獻的證明,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土地交易了,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房屋買賣,古代雖然沒有房地產(chǎn)登記制度,一般談好價格就可以直接交易,然后立個書面協(xié)議,土地與房屋一起賣出。但是在古代買房,并不是你想要買就能買的。比如在西漢時期規(guī)定,你想要買房可以,但是必須就近買,在《二年律令·戶律》中講到“欲益買宅,不比其宅,勿許”,也就是說當時的房屋買賣,除了鄰里之間,其他居民是不能進行不動產(chǎn)交易的。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有兩個原因,首先是西漢初年土地私有化還不明顯,政府不希望出現(xiàn)土地兼并的狀況,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