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起源
( 常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8 | 2018年 | 99 | 2014年 | 103 |
2013年 | 103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87 |
1995年 | 104 | 1987年 | 94 | 1982年 | 94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80 |
常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贏姓。
常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少弟衛(wèi)國康叔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wèi)康叔支庶子孫。據(jù)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封。衛(wèi)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少弟,衛(wèi)國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中記載:“常氏出自姬姓。衛(wèi)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后來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也跟著大肆分封采邑。期間,衛(wèi)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衛(wèi)國,于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淪為魏國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為秦國大軍所滅。
衛(wèi)國滅亡后,其后裔有以國為氏姓衛(wèi),也有以封邑為氏姓常者,史稱常氏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衛(wèi)或常的,是為山東常氏。該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常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傳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氏當(dāng)此出?!毕鄠?,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dāng)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lǐng)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紀(jì)》中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在史籍《史記·五帝本紀(jì)》中,記載有黃帝“舉風(fēng)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于史載最早的常氏。清朝學(xué)者張滿在《姓氏尋源》中記載:“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p>
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應(yīng)該說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常姓起源三
出自姬姓,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封其支庶子孫于常(今江蘇常州),其后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戰(zhàn)國時吳國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學(xué)者羅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記載的“吳后有常氏”。又據(jù)史籍《姓氏考略》所載:“吳后有常氏”。
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但吳國公族后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常姓起源四
源于羋姓,出自贏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趙恒之諱,屬于避諱改姓為氏。據(jù)南宋鄭樵撰寫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古代“恒”、“?!倍滞x。恒氏,本是楚國公族恒思公之后,稱恒氏。到了宋朝時期,宋真宗名趙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諱,改恒氏為常氏,此即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說的:“又有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
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蘇省東部沿海一帶。
常姓起源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邑地常,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常,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地名稱,但實(shí)際上非具體的行政單元,而是魯國南部邊境地區(qū)的一塊地方之稱謂。在史籍《左傳》中記載:“常、許,魯南鄙、西鄙也?!痹隰斸嵐斮夜┘陥?zhí)政時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復(fù)魯國的大國地位,實(shí)施了完全對外擴(kuò)張的政策,包括對邾國、莒國、陳國、項(xiàng)國、齊國等一系列戰(zhàn)爭,其中有在周惠王姬閬十八年(魯釐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魯釐公一即位就發(fā)動的針對莒國的“驪之戰(zhàn)”,不但奪回了失去很久的許邑,還搶占了不少莒國的地盤。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魯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聯(lián)合齊國發(fā)動了針對陳國戰(zhàn)爭,奪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鄭十八年(魯釐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聯(lián)合楚國對齊國開戰(zhàn),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魯釐公在常邑、許邑大動土木,修建宮殿。當(dāng)時的魯國大夫公子奚斯寫了一首詩,頌美魯釐公恢復(fù)疆土、修建宮室的功德,這在典籍《詩經(jīng)·大雅·魯頌·駉之什·閟宮》中有詳細(xì)記載:“……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fù)夏公之宇。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宜大夫庶士,邦國”。
在魯國常邑的軍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常氏,世代相傳。
常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君主左右隨侍官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伯、常任,是一種對常隨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稱謂。在典籍《尚書·立政》中記載:“王左右常伯、常任:王親近左右,常所長事,謂三公也?!痹诤笫?,常伯、常任等成為皇帝近臣的泛稱,皆以此為榮耀。在漢、唐、宋歷朝,所有類如“侍中”的大臣,皆稱常伯。例如在漢朝時期,在少府內(nèi)負(fù)責(zé)掌管天子御輦、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稱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常氏。
常姓起源七
源于古教,出自遠(yuǎn)古時期舜帝五典,屬于以傳統(tǒng)教義為氏。遠(yuǎn)古時期舜帝執(zhí)政時期,制定了五典,這就是后世詮釋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當(dāng)時稱為“倫”。在春秋晚期新興封建地主階級興起之時,孔子就極端強(qiáng)調(diào)這終“倫?!?,將“仁、義、禮、智、信”定為五常之標(biāo)。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綱五?!崩碚?,它是儒家學(xué)說中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極端適應(yīng)封建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會中成為一直延續(xù)不絕、不可或缺的道德行為準(zhǔn)則,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確然起到了一定的維護(hù)社會秩序、規(guī)范人際關(guān)系的歷史作用。而且,今現(xiàn)代社會中,其仍舊在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戰(zhàn)國時期,在孔子的門徒弟子中,以及分裂為其家的儒教學(xué)派中,均有以“倫?!睘樾帐险?,或稱倫氏,或稱常氏,皆世代相傳。
常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常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是秦、漢時期設(shè)置的一種官稱,全稱為“中常侍”,簡稱“常侍”。在東漢時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擔(dān)當(dāng)。常侍的官秩起先為一千石,沒有定員限制,視帝王的需要而設(shè),后將官秩增至“比兩千石”。專職負(fù)責(zé)侍從皇帝左右、從入內(nèi)宮、贊導(dǎo)內(nèi)眾之事、顧問應(yīng)對之事,為皇帝所有侍從中的親近之官。到了魏、晉時期,常侍被稱為”散騎常侍”,在隋、唐時期則稱作“內(nèi)常侍”,均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學(xué)識淵博,勤勞神武等特點(diǎn)。
在常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常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常侍曹,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書,本文治之官的總領(lǐng)大夫之稱,在秦朝時期就基本確定了“尚書”之稱。由于文治政務(wù)繁復(fù)復(fù)雜,因此在西漢時期,尚書之職分曹治事,其一稱“常侍曹尚書”,為漢武帝劉徹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設(shè)置,歸由少府管轄,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書,均由常侍曹尚書來處理。由于文山書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書之下設(shè)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屬官位。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書”位“吏部曹尚書”,為六曹尚書之一,也成為后世歷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書”之始。
在常侍曹尚書、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書、吏部尚書等的后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常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東漢時期官吏常侍謁者,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謁者,是東漢時期所設(shè)置的一種官職,任官者身手敏捷,長相威武雄壯,文武具備,專職掌管朝堂威儀之事,兼最高政令的傳達(dá)等。在史籍《后漢書·百官志》中記載:“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時節(jié)威儀?!痹缭诖呵飸?zhàn)國時期,國君左右掌傳達(dá)等事的近侍,已用“謁者”之稱。秦、漢時期屬郎中令(光祿勛)管轄,西漢時期定員七十人。到東漢時期,人員減半,以謁者仆射為主官;而常侍謁者僅有五人,分中宮常侍謁者令一人、中宮常侍謁者四人,權(quán)力頗巨,直接聽從皇帝指令。
在常侍謁者令、常侍謁者的后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常姓起源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常平署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設(shè)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長官稱“常平署令”,專職掌管平倉出納、平準(zhǔn)糧、帛、鹽價格,如同國家物價總局局長。常平署令的官秩為從七品上,之下設(shè)有副職屬員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屬常平署,官員稱常平署丞,相當(dāng)于各省、市、自治區(qū)物價管理局的局長,不過官任在中央王朝,時常下巡檢視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常姓起源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常和署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dá)在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于禮部儀鳳司之下設(shè)置有“常和署”,專職掌管回族音樂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稱為“管勾司”,后改稱為“常和署”,長官稱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貴的穆斯林擔(dān)當(dāng),官秩為正九品,屬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師等附屬官員。隨著伊斯蘭教徒的不斷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為從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師等的后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常氏,是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常姓起源十三
出自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dan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常氏。
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ng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陳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丹東鳳凰城,屯墾于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后代多取漢姓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大堡蒙古族鎮(zhèn)。
常姓起源十四
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時期撒馬耳汗人常志美,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刈宄J?,據(jù)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記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yùn)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后至濟(jì)寧,與當(dāng)?shù)爻J下?lián)宗遂姓常。”在文獻(xiàn)《江蘇六合常氏譜序》中也記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遠(yuǎn),明永樂年間,祖泰云,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yǎng)老,為遷棠始祖?!?/p>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氏回族皆自稱是明朝開國大將、開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常姓起源十五
出自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覺爾察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iorca Hala,世居長白山、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溫家窯)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常氏、趙氏、肇氏、孫氏、陳氏等。
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常氏、烏氏、吳氏、蘇氏、關(guān)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滿族周延氏,滿語為Jo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漢姓為常氏、周氏。
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8%左右。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fā)源地,此種發(fā)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據(jù)載,戰(zhàn)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qū)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顺;?,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后又有數(shù)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睍r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nèi)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xiāng)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后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nèi)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笕艘喽喙倩?,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和陜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后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恒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后入云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占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姓發(fā)源于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zhàn)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陜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并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后到達(dá)云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陜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遼寧(大連)次之。
潁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相當(dāng)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
南康郡:晉太康三年置郡。東晉移治贛縣,相當(dāng)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此支賴氏,為賴光之后。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當(dāng)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河內(nèi)郡:楚漢置郡。相當(dāng)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qū)。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
松陽郡: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縣。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賴光。賴光3世孫遇公,晉寧康年間任江東太守,上書朝廷,晉帝御筆親書《松陽郡》封松陽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賴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為江西賴氏始祖,稱松陽賴氏。
潁川堂:賴氏族譜載:“賴氏之先本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孫穎公。宣王時錫封潁川,是為賴國。潁公之后,計十四世而國并于楚,子孫遂隱居潁川,以賴為姓,以潁川為郡焉?!惫蕽}川為賴氏發(fā)祥之地,堂號潁川源此。潁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陽縣。
秘書堂:唐代賴棐,從小聰明,7歲會寫文章。20歲通九經(jīng)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進(jìn)士,拜崇文館校書郎。他不愿干,退居鄉(xiāng)里,人們把他的家叫做“秘書里”。
此外,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陽堂”、“五常堂”、“五美堂”、“錫美堂”、“懷德堂”、“積善堂”、“思敬堂”、“水聲堂”等。
一、常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馬關(guān)、隴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壯、彝、瑤、哈尼、土家、裕固、柯爾克孜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云:“(常氏)或言黃帝臣常先之后。”“常先為大司空”(《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黃帝相常先之后。”(《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則知常先乃黃帝族人,為重臣,其后以名為氏。
2、或?yàn)槌x之后?!包S帝使常儀占月……常姓宜出此?!?見《姓氏考略》)。
3、《唐書·世系表》云:“出康叔支孫,食采於常,因以為氏?!笨凳?,乃周武王弟,衛(wèi)之始封君,古常邑在今山東滕縣東南。此則系出姬姓,以邑為氏。
4、《姓氏考略》注引《路吏》云:“吳后有常氏?!贝艘嘞党黾铡?/p>
5、或?yàn)楹闶纤?。鄭樵注云:“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彼握孀诿w恒,故恒氏避諱而改。
6、土族之常姓,原駐牧於肅兆羌水、解水之地,后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人們稱之為“羌鮮人”。其所居村莊,稱“羌鮮阿寅勒”,意為從羌鮮地方遷來的村莊,居者以村名為姓。羌,土族音cháng,故或取“羌鮮”之首音諧“?!币詾閱涡?。
7、裕固族之常姓,則為常曼氏所改。常曼,本戶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諧“?!币詾閱涡铡?/p>
常姓古代名人
?;?span id="zjopzpi" class="ml">西漢,西漢太原人,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
常璩東晉,蜀郡江原人,東晉時史學(xué)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后居建康,著《華陽國志》。
常播漢末三國,江原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
常林三國,三國時魏國溫人,官至大司農(nóng),封高陽鄉(xiāng)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善南北朝,北周高陽人,累有戰(zhàn)功,封永陽郡公,歷任刺史,政績卓然。
常景南北朝,北魏河內(nèi)溫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
常爽南北朝,北魏河內(nèi)溫人,不受禮命,后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
常何唐朝,長安人,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曾將賢臣馬周推薦于太宗。
常建唐朝,長安人,唐代詩人,開元中進(jìn)士第。
常粲唐朝,唐代畫家。與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善為上古衣冠。
常倫明朝(1492-1525),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
常得志漢朝,京兆人。博學(xué)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
常重胤唐朝,唐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畫人物、故實(shí)畫。
常遇春明朝,安徽懷遠(yuǎn)人,明代名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
常大淳清朝,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jìn)士。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xué)者。其教義發(fā)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jīng)堂教育中的山東學(xué)派。
常玉著名畫家。
常富寧福斯體育臺(前身為ESPN)主播。
常東昇中國摔角大師。
常寶華中國相聲演員。
常袞唐朝,宰相。
常姓近代名人
常連安(1899-1966),原名常安,北京人,滿族。相聲演員。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等都說相聲,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常香玉豫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張妙玲,河南省鞏縣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
常蔭槐(1876-1929),祖籍山東壽光,生于吉林梨樹。
常春恒(?一1928),老生演員。河北寶坻人。與周信芳、劉筱衡、李桂春并稱為“海上劇壇四大金剛”。
常氏族譜 (0頁)
格常公房譜圖 (3頁)
常氏族譜 (154頁)
常氏家譜[上下卷] (257頁)
1.常氏家譜, 譜序 名目 派行 世系等, 1990 (257頁)
1.常氏族譜匯集, 1, 字輩 世系: 1世興公起 編后語 等, 2012 (20頁)
常氏族譜匯集[1冊] (20頁)
常氏家譜 (89頁)
常氏家譜 (89頁)
1.[山西夏縣]常氏五房譜 (330頁)
常氏續(xù)修支譜 [4卷] (387頁)
常氏家乘 (680頁)
1.常氏家乘 (692頁)
1.常氏宗譜 (700頁)
[山西夏縣]常氏五房譜 (1026頁)
1.常氏家乘 (1047頁)
1.常氏族譜, 1, 1404-2010 (43頁)
3.常氏族譜, 3, 1404-1942 (61頁)
4.常氏家乘, 4, 1500-2000 (96頁)
1.乜司馬常氏家族史, 1, 1854–2011 (206頁)
跨地域文化交流:江蘇常州修譜師訪問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
2024-10-11
10月6日上午,秋風(fēng)送爽,陽光明媚,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在寧波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辦公室溫馨展開。此次訪問由紹興市新昌縣知名高級修譜師丁懷新老師親自帶隊(duì),攜手江蘇省常州市金壇蘭陵印務(wù)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柯強(qiáng)及陸希丹老師,一行三人跨越地域界限,共赴這場家譜文化的盛宴。他們的到來,受到了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周全行的熱情接待,雙方圍繞家譜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進(jìn)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上午十時許,隨著一陣輕快的腳步聲,丁懷新老師一行準(zhǔn)時抵達(dá)研究會辦公室。周全行會長早已在此等候,他面帶微笑,熱情地迎上前去,與每位來賓親切握手,并引導(dǎo)他們進(jìn)入會議室。座談會上,周會長首先對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的成立背景、發(fā)展歷程以及近年來在家譜文化保護(hù)、研究與推廣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強(qiáng)調(diào),家譜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榮耀,更是連接過去與未...
常見的復(fù)姓有哪些?
2024-10-14
在一些電視劇,古典名著,古文里能夠看到有一些復(fù)姓,在大陸,復(fù)姓并不是很常見,在臺灣,則有很多,下面來談?wù)勅粘5膹?fù)姓:歐陽:人數(shù)最多的復(fù)姓,也是最常見的復(fù)姓,像有歐陽修、歐陽詢、歐陽珣,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的歐陽鋒。司馬:來自于古代的官職,如大司馬,少司馬,小司馬,春秋戰(zhàn)國時候的官職名稱。司馬姓的名人如司馬昭,司馬懿,司馬氏建立過晉朝,然而在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后被劉裕滅門,很多司馬姓紛紛改姓,所以到現(xiàn)在,姓司馬的比較少。上官:最出名的是上官婉兒,唐朝著名的才女,詩人,輔佐武則天,可惜后來卷入相關(guān)皇權(quán)爭斗被清算,被李隆基處死。諸葛:最出名的是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諸葛一姓也成為聰明,智慧的代名詞。尉遲:胡人鮮卑族的姓氏,如隋唐時期的尉遲恭,也有簡化的姓,單一個尉字。東方:根據(jù)方位而命名的姓氏,女演員東方聞櫻,《紅樓夢》電視劇飾演賈探春,西漢名臣東方朔,還有金庸小說人物東方不敗。獨(dú)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