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起源
( 余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0 | 2018年 | 40 | 2014年 | 44 |
2013年 | 40 | 2007年 | 41 | 2006年 | 40 |
1995年 | 47 | 1987年 | 51 | 1982年 | 61 |
明朝 | 35 | 元朝 | 39 | 宋朝 | 無 |
北宋 | 90 |
余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
源流一: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源流二:夏禹之第三子「罕」封於余山(或作涂山),後裔以余為姓,另一支以涂為姓。
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之秦國上大夫由余后。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孫,祖上因政治避亂逃亡到西戎。后在西戎為官時奉命出使秦國,秦穆公嬴任見由余才德橫溢,遂用計(jì)留由余在秦國為臣,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jì)。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計(jì),率軍先攻占北地郡和隴西地區(qū),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lián)系,之后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歷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詳見史記·秦本記。由余死后,秦王罷朝三日,為由余造墓三處,后代子孫為了紀(jì)念先祖以由余名字為姓氏,一部分稱余氏,一部分稱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稱余氏正宗,讀音作yú(ㄩˊ)。余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黃山歙縣),成為為新安大族。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余之道,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余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锏?,皆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五:源于黨項(xiàng)羌人,屬于漢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遷至河西走廊和今寧夏西部;西夏時期,黨項(xiàng)羌貴族和大戶分布在靈州和西涼府?!段飨臅隆份d:“(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涼府。蒙古主進(jìn)兵攻西涼,宿衛(wèi)官粘合重山執(zhí)大旗指揮六軍,手中流矢,不稍動。守臣斡扎簀力屈,率父老啟門降。于是,搠羅、河羅等縣皆不守?!庇捎谑恰皢㈤T降”,蒙古軍沒有對西涼府百姓進(jìn)行大規(guī)模殺戮,居住在西涼的黨項(xiàng)族大戶得以保全了家業(yè)。余闕的高祖父是“銑節(jié)”一族的首領(lǐng),以族名為姓名,代代世襲。銑節(jié)家族生活在涼州南山,到余闕祖父時,蒙古軍隊(duì)擴(kuò)充兵源,把西涼州的唐兀色目人編為軍戶,開撥內(nèi)地同南宋作戰(zhàn)。余闕父親在戰(zhàn)爭中因功賜官,被元朝統(tǒng)治者賜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廬州駐守。生子五改漢姓余:闑、少剌八、供保、闕、福。第四子即忠宣闕公余闕。沙喇藏卜即為合肥余氏追認(rèn)始祖。
源流六: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余氏、俞氏、于氏、勝氏等。⑵.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 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漢姓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婁氏等。
源流七:源于赤狄、傈僳族、羌族、錫伯族、古氐族,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余氏最早的發(fā)祥地應(yīng)在今陜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于雍(今陜西省風(fēng)翔東南),占有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時應(yīng)繁衍于這一帶。
秦漢以后,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陜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
北方此際戰(zhàn)火連綿,社會動蕩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dāng)其沖,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xù)南遷,進(jìn)入湖北、湖南等地。晉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稱。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余姓將佐隨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賢院學(xué)士余欽。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后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還有余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zhuǎn)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湎?,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后不久余淵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長沙,三子余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余從留居當(dāng)?shù)?。其三子后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yuǎn)、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jì)濟(jì)。
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發(fā)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遷至臺灣,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領(lǐng)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會城市薩克拉門托市市長余福慶(兩次連任)。
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占全國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nèi),屬宏農(nóng)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qū)。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后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yè)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后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復(fù)變。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shè)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qū)。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zhèn)。明朝時期廢黜。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dāng)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盞縣)。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guān)。晉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帶。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肅武威)。元末死節(jié)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謚忠宣余闕公世居地。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闕謚“忠宣”。
清嚴(yán)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yán)”。
忠惠堂:宋朝時期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yuǎn)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后,命天錫在王族里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后來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錫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謚號“忠惠”。
八賢堂:北宋仁宗時余靖,曲江人(今廣東曲江),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圣年間,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廣東的余氏人士,都對這位杰出先人的事跡津津樂道。
四諫堂:余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世稱“四諫”?;实v間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廣州10年,勤政廉潔,歸時不帶南海一草一木,廣州建“八賢堂”,靖為八賢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書。余氏四諫堂、八賢堂即由此而來。
其余有紹賢堂,培元堂,端本堂,敬義堂,敦睦堂,親睦堂,敦本堂,白華堂,風(fēng)采堂,永言堂,豐樂堂...等。(詳見百度文庫余姓來源)
一、余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及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回、鮮、苗、壯、白、水、羌、彝、畬、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據(jù)《風(fēng)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被虬矗骸坝?,隗姓?!秶Z》稱:‘潞、洛、泉、余、滿,皆赤狄隗姓’?!?/p>
2、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圖騰崇拜。白族語稱“烏”,漢意為“魚”,遂以為姓,或以其漢意“魚”之音諧以漢姓“余”而為姓。
3、彝族之余姓,則出自“絲古普”。本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為姓。后或改為單姓“余”。
4、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岸砣铡蹦饲颊Z,漢意為“魚”。本為房名,遂以為氏。后或取其漢意“魚”之音諧以漢姓“余”而為單姓。
5、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魚氏族,后或取魚音諧以漢姓“余”而為之姓。注(2)——(5)參見《中國人的姓名》。南朝宋有余齊民;唐代有余欽,集賢院學(xué)士;元代有余闕;明代有余柵;清代有余蕭客。
余姓古代名人
余善春秋,
余昭元晉朝,
余深北宋,
余天錫北宋,
余復(fù)南宋,
余繼登明朝,
余子俊明朝,
余曰德明朝,
余朝貴清朝,
余三勝清朝,
余靖北宋,宋仁宗時期的諫議大夫。
余隱之北宋,著作:尊孟辨。
余志明朝,天順進(jìn)士福建建寧縣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進(jìn)士,明朝政治人物,擔(dān)任廣州府通判、右阡縣知縣。
余姓近代名人
余秋里(開國中將,國務(wù)院副總理,原總政治部主任)
余立金(開國中將,原空軍政委)
余成斌(開國少將)
余光茂開國少將
余非開國少將
余潛開國少將
余克勤開國少將
余國禎革命烈士
余貴(烈士特等功,二級戰(zhàn)斗英雄)
余天云(紅軍高級指揮官,革命烈士)
余嗣貴開國少將
余致泉開國少將
余魯生少將
余起芬少將
余庭少將
余愛水空軍少將
余漢謀民國一級上將
余伯泉民國二級上將
余祿慶民國中將
余俊賢監(jiān)察院長,正國級
余政憲內(nèi)政部長余井塘:民國部長
余錦源民國中將
余仁美民國部長
余啟佑民國少將
余占鰲民國少將
余輝庭民國少將
余躍龍民國少將
余子武民國少將
余灑度民國少將
泗水余氏宗譜 (58頁)
余氏宗譜 [12卷] (59頁)
余氏宗譜 [10卷,首4卷] (61頁)
余氏族譜, 9, 卷7, 詔房 遠(yuǎn)豐 暉登 11世才乾公起 (69頁)
泗水余氏宗譜 (76頁)
余氏世譜家傳 (84頁)
余氏族譜[14卷] (94頁)
余氏族譜 (99頁)
余氏族譜[14卷] (102頁)
守籍房余氏家譜 (111頁)
余氏宗譜 [3卷] (113頁)
毘陵余氏宗譜 江蘇常州 (130頁)
余氏族譜 (134頁)
毘陵余氏宗譜 江蘇常州 (144頁)
余氏族譜 (145頁)
毘陵余氏宗譜 江蘇常州 (147頁)
余氏宗譜 [3卷] (234頁)
木瓜余氏宗譜42-45冊 (卷118-125) (260頁)
余氏族譜 [10卷] (1451頁)
書林余氏重修宗譜 (11-12冊) (1597頁)
口傳到甲骨文到家譜電子版,族譜網(wǎng)研究家譜20余年
2024-05-30
口傳家譜,即心授口傳流傳,來記錄家族世系的家譜,家譜文化中最原始古老的。目前,我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有流傳口傳家譜的習(xí)俗,一直到現(xiàn)代。族譜網(wǎng)成立于2016年3月,注冊資金3000萬,是一家基于族譜大數(shù)據(jù)的血脈社交平臺。記錄百姓家族歷史,弘揚(yá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老百姓的檔案館)。目前公司已經(jīng)推出族譜網(wǎng)、族譜APP、族譜軟件、祭拜網(wǎng)等產(chǎn)品,分別獲得相關(guān)發(fā)明專利及著作權(quán),匯集超過十萬冊族譜及上千萬頁家族檔案資料,同時也是基于族譜大數(shù)據(jù)的網(wǎng)絡(luò)祭拜平臺。公司將通過云計(jì)算存儲族譜、家庭譜,VR/AR技術(shù)建設(shè)網(wǎng)上陵園、宗祠,區(qū)塊鏈打造遺囑及生前契約,大數(shù)據(jù)尋根等服務(wù)。俗語說: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追本溯源,乃為人之本。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xiàn)(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xué)、民俗學(xué)、人口學(xué)、社會學(xué)和經(jīng)濟(jì)學(xué)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dú)特功能。(zupu.cn)
浙江百姓家譜研究會考察余姚五谷集團(tuán)紀(jì)實(shí)——攜手共謀發(fā)展,共繪文化新篇章
2024-09-13
攜手共謀發(fā)展,共繪文化新篇章——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考察余姚五谷集團(tuán)紀(jì)實(shí)在金秋送爽、碩果累累的美好時節(jié),8月30日下午,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一行四人,在會長黃金寶的帶領(lǐng)下,踏上了前往余姚五谷集團(tuán)的考察之旅。此次考察旨在加強(qiáng)文化領(lǐng)域與企業(yè)界的交流合作,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