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楚國的建立與發(fā)展
商周時期楚國的建立與發(fā)展,一、商王朝對“荊楚”的征戰(zhàn)與影響??商人之先祖契是帝嚳高辛氏之后,與楚族
一、商王朝對“荊楚”的征戰(zhàn)與影響
商人之先祖契是帝嚳高辛氏之后,與楚族一樣,同是諸夏之族中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妒酚?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烏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薄对?商頌?玄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逼跏瞧淠竿淌承B卵而生,故有“玄王”(《呂氏春秋?有始覽》:“北方曰玄天?!惫视袑W者認為玄王,是為北方之王。)之稱,因佐禹治水有功,為帝舜封之于商,當是堯舜之際的重要軍事首領人物之一?!靶跚谏?,十有四世而興”(《國語?周語下》),由契至湯,共傳十四代,湯興滅夏,祝融各部,或早臣夏被夏滅,或抗商被商滅,楚之直系先祖季連部舉族南徙,在丹、淅一帶,避開商的兵鋒,求得生存與發(fā)展。
商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均有很大的發(fā)展。它在鞏固王畿統治的同時,還不斷地對周邊地區(qū)進行征服戰(zhàn)爭。西北眾多的方國部落,如土方、羌方、面方、芍方、鬼方等均先后被征服。對江淮至山東沿海一帶的群舒、夷方和江漢地區(qū)的荊楚,也常舉兵征討,迫其臣服?!对?商頌?殷武》:“維女荊楚,居國南鄉(xiāng),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可見荊楚是商王朝統治下“南鄉(xiāng)”的一部,也臣服商王朝。“南鄉(xiāng)”諸部由于不堪忍受商王朝的剝削奴役,也常起兵反抗,終商一代,這種征服和反征服的戰(zhàn)爭一直是存在的,至后期,也愈演愈烈。見于殷墟卜辭記載的,如“□□卜貞,弗雀噩在南?”“多 亡禍在南土?”此雀、多 在南土鎮(zhèn)守,兇吉如何,商王朝惴惴不安。又如:“癸亥卜,王曰: 余自征?不征?”由于“南土”(“南鄉(xiāng)”)反抗激烈,商王朝最高統治者競卜問是否親征(卜辭均引自《盤龍城和商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見于史料記載的商與荊楚最激烈的一次戰(zhàn)爭,也正是上述《詩?商頌?殷武》所記的:“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笨梢娺@次戰(zhàn)爭規(guī)模很大,商王朝勢力已進一步深入到更廣闊的地域;但荊楚力量也不小,竟有強兵勁旅與之抗衡。
隨著商王朝對周邊地區(qū)的征戰(zhàn)或征服,先進的商文化也傳播到這些地區(qū)了。根據近年來考古發(fā)現,祖國西北、東北各地和荊楚地區(qū)的漢東、漢西以及湘贛一些地方,也發(fā)現商代文化遺址和遺物,說明商王朝的政治、軍事勢力和文化影響,不僅擴及西北、東北一帶,而且也已深入到荊楚及長江以南地區(qū)了。1954年,武漢地區(qū)人民在防洪搶險中,離漢口北約五公里處,發(fā)現了商代遺址,由于該城址為盤龍湖所環(huán)抱,故名盤龍城遺址。遺址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東南殘存城垣,夯土筑成。城垣外陡內陂,外有14米寬的深溝環(huán)護。城內東北有三座平行排列的大型宮殿基址,其主柱、筑墻技術與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完全一致。城外四周分布著手工作坊、小型墓葬和簡陋民居殘跡。作坊為釀酒、冶煉、制陶各業(yè)。城較遠處另有大型墓葬。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和日用器等。其中有一件青銅鉞和一件大圓鼎,堪稱為商代青銅器珍品。青銅器在器形、制作工藝和紋飾各方面均與二里崗出土的青銅器相類似。遺址還發(fā)現有煉鍋陶片、銅渣、孔雀石、紅燒土和木炭等,說明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是就地取材冶煉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城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它充分說明商文化已深入影響到江漢地區(qū)了(參見《盤龍城和商的南土》、《盤龍城商代二里崗期的青銅器》(《文物》1976年第2期)。
此外,鄂西宜都清江口出土了銅矛(《考古》1986年第1期),江陵張家山出土了銅鏃(《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數量雖少,但說明商青銅文化也已傳播到漢水以西之地了。至于陶器文化,由于江漢地區(qū)先民陶器制作一直很發(fā)達,商代陶器文化雖已傳入,但土著陶器與中原陶器仍是并駕齊驅,各領風騷。見于江陵荊南寺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風格獨特,按其特征不同,可歸類為兩組。一組為鬲、盆、簋、爵等,常見于河南鄭州等地,是典型的商陶器。另一組為豆、鼎、碗、罐等,則為本地所獨有(此為荊州博物館所展出實物。)它表明,土著陶器制作雖一脈相傳,保持不衰,但中原的陶器文化也不斷地傳播過來,這就決定 發(fā)跡于江漢地區(qū)的楚人,必然會采夏夷之長技,創(chuàng)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楚式陶器文化。
殷商是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它除了甲骨文外,還有刻在陶器上的陶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玉和石上的文字。中國文字(漢字)起源于圖畫,當非始自商代。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彩陶文化期,就出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這種陶符,“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于省吾《關于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
甲骨文,上承“陶符”,“六書”俱備,奠定了漢字的基礎。楚地其時迄今雖未發(fā)現自己的文字,但從后來楚國文字的特點看來,它與中原先秦文字結構基本相同,屬于同一個文字系統。
商王朝是當時中原一文明大國。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奴隸主貴族脫離生產,以專門從事管理國家軍政大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傳授明君臣之義長幼之序,這樣,教育的場所學校也就產生了。《孟子》載:“夏曰?!薄ⅰ耙笤恍颉?,《漢書?儒林傳序》則記“殷曰庠”。“序”和“庠”都是學校。在學校里,不僅商王朝的王親貴戚、諸侯大家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就是方國部落后裔亦可前來學習,以利于加強商王朝的統治。見于殷墟卜辭記載,有“戊戌卜,雀,若,教”、“丁酉卜,其乎 多方小子小小臣其教戒”、“丙子卜,多子其[征]止](徒)學”、“多子學”等內容,說明商代學校是接受周邊方國部落,其中也包括荊楚的貴族及其子弟前來學習的。楚國后來在語言、文字及物質文化方面,與諸夏同步發(fā)展,顯然與商文化的浸染是分不開的。
二、商末周初楚國的建立
《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卞餍苁橇d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商周時期,已實行公侯伯子男的班爵制度,以明確貴族的等級和方國部落的地位。此“子”,即周王室給予內附有功的異族酋長的封號,和其他班爵封號一樣,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組織形式。)的封號,臣屬于周?!妒酚?周本紀》亦載在周文王時,有“楚子”“往歸之”。這“楚子”也就是“子事文王”的鬻熊?!杜峤狻芬齽⑾颉秳e錄》記:“鬻子,名熊,封于楚?!彼?,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楚人后來感念其功,把他與祝融一樣,作為祖先祭祀?!蹲髠?[亻喜]公二十六年》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子讓之?!辟缡羌具B的別支,后來不祭祀祝融與鬻熊,楚人先譴責,后除滅。正因為鬻熊有如此崇高地位,所以關于他的傳說也很多。如《楚寶》戴:“鬻熊,……年九十始見于文王,王曰:‘噫,老矣?!髟唬骸钩疾东F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國事,臣年尚少?!耐跎浦煲詾閹??!辟Z誼《新書》說,周文、武、成王三代都以鬻熊為師,問以國事。過三百余年,楚武王還為此自豪地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史記?楚世家》。)鬻熊既是周文王之師,當有許多言談軼事,故后又輯成《鬻子》一書傳世。《漢書?藝文志》就載有《鬻子》二十二篇,并加注說:“鬻子,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始祖?!钡兰以从诔鄠麇餍苡质堑兰业南闰?,《漢書?藝文志》就把他列為“道家”。這樣看來,鬻熊不僅是楚國的締造者,又是道家學說的開拓者,是楚國最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鬻熊死后,其后熊麗、熊狂仍處于周文、武王時期。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同上。)熊繹與魯、衛(wèi)、晉、齊等姬姓國或姻親國一樣,“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蔡啟商,[甘/大/心]間王室”(《左傳?定公四年》),商紂子武庚勾結管、蔡,發(fā)動叛亂。周公果斷東征,歷時三年,最后取得了完全勝利。在此基礎上,又建侯衛(wèi),營成周,鞏固了統治,使西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三個中原強大的奴隸制王朝,并把奴隸制推向極盛階段。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后熊繹封于楚蠻之地,并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所以有學者以為,此時才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張正明《楚文化史》。)從鬻熊至熊繹歷代居丹陽后,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記?孔子世家》記楚昭王時令尹子西語:“楚之祖封于周,號為子男五十里。”看來楚人初居丹陽,只是彈丸之地,其后,即以此為立足點,向南推進,發(fā)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因此,一部楚國歷史與文化史的起點,應從丹陽說起;而丹陽究在何處,也當然就成為我國歷史上長期討論的熱點。《漢書?地理志》謂丹陽屬今安徽當涂境,《水經注》即已否認,故此說已為后人所不取。《水經注》否定了此說后,稱今湖北秭歸為熊繹之始國,故丹陽在秭歸。另外,《史記?楚世家》集解引徐廣語、《左傳?桓公二年》正義引宋仲子語,謂丹陽在今湖北枝江。這兩種說法來源均較早,今天亦多有學者持此兩說。清人宋翔鳳在其著《過夜錄》卷九《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徒郢考》中,則首倡丹陽今河南淅川說。淅州在丹江之北,符合丹陽的地望。此說日漸盛行,今人從此說者甚多。張正明、喻宗漢依據古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進一步認為,鬻熊所居丹陽在今丹水之陽,熊麗所居丹陽在討睢山之間(《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即今湖北南漳境,熊繹所居丹陽則在睢山與荊山(《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熊繹辟在荊山?!?之間,亦在南漳境,故他們認為,丹陽地望,實為異地同名(張正明、喻宗漢《熊繹所居丹陽考》(《楚學論叢》1990.9江漢論壇???。楚人南徙丹、淅一帶后,在商末周初期間,迫于商、周的壓力,是難以向東、向北、向西拓展的,只能向南推進,故從鬻熊至熊繹幾代,以故地丹陽為中心,沿丹、淅水南下至睢山、荊山一帶,進行開辟,是很符合楚人早期的行蹤的。地面擴大了,然熊繹都丹陽,仍有可能在淅川。事實上,今淅川發(fā)掘出了眾多的楚墓群,出土了很多文物,可見其地確為楚國早期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上述各說外,還有學者認為,淅川是西周末至春秋初的都城,熊繹所居丹陽似當在今陜西商縣的丹江河谷(石泉、徐德寬《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3期)。
《左傳?昭今十二年》記右尹子革答楚靈王語:“昔我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奔,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薄蹲髠?宣公十二年》記晉欒武子語:“楚自克庸以來,……訓之以若敖、[蟲分]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辈菝?、山林意近,故熊繹辟在荊山,實屬山林蠻荒之地。篳路,杜注:“柴車?!笨资瑁骸耙郧G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彼{縷,杜注:“敝衣”?!斗窖浴氛f:“楚謂凡人貧衣被丑敝為藍縷?!薄昂`路藍縷”,是說熊繹等先輩穿的是敝衣,坐的是柴車,帶領部眾在山林草莽之地辛勤開發(fā),建國立業(yè),充分顯示了楚人不畏艱苦,敢于與自然斗爭的精神。從鬻熊至熊繹幾代,隨著楚國的建立,楚族也就從氏族制進入到早期奴隸社會了。
楚人立國后,與中原諸侯一樣,必須按時述職進貢。上文說的“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是說熊繹攜帶桃弧棘矢等地方特產,涉渡漢水、丹江,翻越秦嶺,風塵仆仆,“以事天子”,奉承唯謹。楚人除貢桃弧棘矢外,還貢苞茅?!蹲髠?[亻喜]公四年》記楚成王十六年時,齊桓公率中原諸國南下攻楚,理由之一是“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楚國馬上認錯,表示以后照常進貢就是了。苞茅,杜注:“包(苞),裹束也。茅,菁茅也。束矛而灌之以酒為縮酒?!笨s酒的“縮”字,《說文解字》作[艸/酉],釋為“禮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兇匕]酒,是為[艸/酉],象神歆之也?!盵艸/酉],從酉、草,酉即古酒字,草即茅,祭祀時,束茅而立,以酒自上澆下,其糟則留在茅中,酒汁漸漸滲透下去,狀神之所飲。這就是縮酒的儀式(縮酒之禮)。荊楚盛產茅,《禹貢》、《漢書?地理志》等就有“包匭菁茅”的記載。楚人居丹、淅至睢、荊山一帶后,可能就掌握了這種祭祀方法,后來則傳至中原地區(qū)?!吨芏Y?天官》說:“祭祀供蕭茅?!薄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楚之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彼裕芡跏乙恢笔且揽砍M貢苞茅來進行祭祀的。
《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艸絕],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表f昭注:“置,立也。[艸/絕],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痹卺柮藭希芾[管理置茅縮酒,并與鮮卑酋長一起“守燎”,是無資格參加諸侯盟會的。這一方面說明熊繹地位之低下,另一方面也說明楚國不僅有進貢苞茅的義務,其國君還須親自主管縮酒儀式和“守燎”祭天。在政治上,楚國國君地位不高,在縮酒祭祀上卻享有特權。這可能與楚地獨產苞茅和楚人傳統的掌天人相通的職責有關。楚人對此亦極為重視,引以自豪。楚人姓羋,歷代楚國國君都冠以“熊”字,即以縮酒為職,以職為氏?!靶堋睆摹癧今]酉]”(見于楚器上,楚國國君(王)自稱“[今/酉]某,如湖北隨縣出土的楚王bo,銘文有“[今/酉]章”二字,安徽壽縣出土的楚王鼎,銘文有“[今/酉]肯”、“[今/酉][于/心]”等。),“[今/酉]”即“[艸/酉]”,[艸/酉],像神飲酒;“[今/酉]”像人飲酒,是“[艸/酉]”的人格化,“熊讀入喻紐,[今/酉]讀入影紐,古清濁不分,于聲至近”(商承祚《壽縣新出土楚王鼎考釋》(《國風》第4卷,第3期)。
[今/酉]、熊通假,后來一律把“[今/酉]”寫作“熊”字了(張正明《楚文化史》。)所以楚人姓羋氏熊,即以縮酒祭天(神)為氏。這在“天人合一”的氛圍下,楚人進貢苞茅、主管縮酒祭祀,是極其榮尊的職責。當然,有學者以為楚人的圖騰是熊,故氏熊(持此說學者認為,楚人是黃帝之后,而黃帝據說有“六獸之師”,其中就有以熊和羆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楚人可能就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之一。羅香林在《中夏系統中之百越》一文中說:“楚人首領,世世冠以熊字,似熊為在楚人原所氏,亦即以熊為圖騰祖遺影?!?。
三、周昭王攻楚及其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wèi)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于鬻熊舉族投周之后,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熊繹與呂亻及、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后),鬻熊臣周,奠定了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后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余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只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于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后期,楚靈王就說熊繹與齊、晉、魯、衛(wèi)等國君一樣并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zhàn)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qū)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姜姓國(姻親國)。楚國懾于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fā),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边@里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只,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只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fā)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fā)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四、熊渠對周王朝的公開對抗
周昭王死,子穆王立,西周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國勢日趨衰落。在統治階級內部,由于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等級不同的奴隸主貴族,已呈現升沉興衰的波動,原來地位較高的貴族,政治,田地荒蕪,家境日蹙,而原來地位低下的貴族,則注意生產,招徠奴隸,經濟實力不斷增長。這樣就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和斗爭。在這同時,廣大奴隸人民群眾,由于不堪忍受奴隸主貴族的殘酷剝削奴役,或逃亡,或奮起抗爭,奴隸制危機已日益加劇,江河日下。
周王朝對周邊方國或臣屬民族,除索取貢物外,又不斷地進行征服戰(zhàn)爭,掠奪人口和財富。所以,周王朝與周邊各部一直存在深刻的矛盾。周邊各部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與周王朝的軍事沖突也逐步升級,已非昔日周王朝能輕易地予以征服或壓服了。據《國語?周語上》載,周穆王時,西北境犬戎諸部日益強大起來,有時竟騷擾到宗周(周公東征后,西邊關中平原,以鎬京為中心,稱為“宗周”。東邊的河洛地帶,以東都王城為中心,稱為“成周”。)附近。周穆王親自領兵攻打犬戎,結果,只取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白狼、白鹿或系氏族徽號。)從此,周王朝與西北犬戎各部關系更加緊張。正當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fā)動叛亂,舉兵伐周。周穆王聞訊后急忙回軍東向,并不得不向楚國求援。楚國大舉出兵,與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此從《后漢書?東夷傳》、《博物志》所記。)昭、穆之后,西周進入共、懿、孝、夷、厲諸王統治時期(約公元前912-842年)。在這半個多世紀里,人民群眾反抗斗爭迭起,井田制開始崩潰(據周共王《衛(wèi)鼎》銘文載:裘衛(wèi)以絹帛等交換矩伯一個“里”,說明西周井田制下“田里不鬻”的格局開始瓦解。)周王朝統治更加腐朽沒落。北方的[犭/嚴]狁、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淮夷、南方的荊楚,交相叛周攻周,西周統治岌岌可危?!稘h書?匈奴傳》說:“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約公元前895年(周懿王十五年),周王朝一度被迫自鎬徙都犬丘(今陜西興平東南)。周夷王時,“荒服不朝”,天子始下堂見諸侯,[勤見-力]禮廢。
與周王朝內外矛盾重重、國勢窮蹙相反,楚國經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國勢則蒸蒸日上,由弱而強。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qū)開拓。
熊渠,勇力過人,膽略非凡,是楚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國君。由于他功績卓著,楚國后人也是把他作為神奇人物傳頌的。如《韓詩外傳》說:“昔者熊渠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殷羽,下視,知其為石?!薄妒酚?龜策列傳》甚至還說,連后羿的射技也不及熊渠。熊渠不僅善射,在戰(zhàn)場上勇于作戰(zhàn),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頭腦。他向周圍地區(qū)的開拓,大致執(zhí)行的是近交遠攻、先禮后兵的方針。楚國發(fā)跡于丹、淅,后向睢山、荊山發(fā)展,即沿丹水而下,逐步至漢水流域。其間廣闊地帶,雜居著群蠻百濮等方國部落。此外,西南有巴人,東南還有揚越。在周王朝的壓迫下,楚人一方面臣服姬周,一方面巧與周圍方國部落周旋,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妒酚?楚世家》稱熊渠在江漢地區(qū)甚得人心,“蠻夷皆率服”,可見熊繹以后歷代,為了站穩(wěn)腳跟,對群蠻百濮等方國部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有絲毫怠慢疏忽。熊渠承繼國君后,國力增強,后方穩(wěn)固,開始有重點有選擇地攻打鄰國,開拓邊境。
《史記?楚世家》:
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至于鄂?!?
庸,杜預注為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在荊山西,故地處楚國西陲。它歷史悠久,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熊渠攻庸,除了為的后方外,還在于削弱庸這一古國地位,以播揚楚國的聲威。揚粵,即揚越(此揚粵(越),地處荊楚。《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明揚粵(越)在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地區(qū)。舊解揚越因揚州得名,是因戰(zhàn)國后越人散布古揚州各地,說明春秋戰(zhàn)國后,揚越由西而東,向揚州流徙。),指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區(qū)域的越人。熊渠向西攻打庸后,即沿漢水而下攻打長江流域的越人,一直攻打到鄂(今湖北鄂州市境)(鄂,有西鄂、東鄂之別?!独ǖ刂尽氛f:“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惫饰鞫踉诮窈幽相嚳h境。東鄂,則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此鄂,當指東鄂。據《史記正義》說,原鄧之西鄂,是后來東徙至鄂州的。)鄂,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是當時煉銅業(yè)的中心。在鄂境內,今大冶銅綠山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商周時期一直就是一個著名的煉銅基地。熊渠攻打越揚,兵鋒直抵鄂,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奪取那里豐富的青銅原料,并試圖把揚越至鄂一帶,納入楚國管轄范圍之內。當這一戰(zhàn)略目的初步實現后,熊渠不滿足原來子男之國的地位,公開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惫灰惨蕴熳幼跃?,封長子康為句?ネ酰?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史記?楚世家》。)句?ィ?裴[馬因])。熊渠把如此廣闊的“江上楚蠻之地”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就是力圖把楚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增強國力,以與周王室對抗。
楚人長期臣商,后又從周立國,所以在政治上,也仿效商周,實行以王為首、分封諸侯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當然,熊渠的分封,只是一種嘗試,后來隨著周王朝的衰敗,周初大分封的形式在楚國并未實行,但其奴隸主貴族政體的基礎----采邑制則是普遍推廣的。楚國后來出現的許多大貴族,如若敖氏、[艸/為]氏、屈氏等,就是從最初實行采邑制發(fā)展而來的,[艸/為]氏、屈氏并以采邑為氏。
周厲王時,強化,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qū),不斷攻伐,荊楚亦不例外。《史記?楚世家》說:“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毙芮榱吮4鎸嵙Γ苊馀c周王朝正面沖突,于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xù)臣服于周。從熊繹至熊渠(約公元前1027-963年)的一百多年間,楚國由弱變強,與中原各諸侯國一樣,逐步擺脫周王室的束縛,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其時,楚國雖然以丹、淅至漢水上游為根據地,但其勢力已漸南下,并擴大了對周圍地區(qū)的統治。熊渠兵鋒向南而東,表明他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點在南方,企圖先在長江流域確立一強國地位后,然后北上爭雄,決心走與周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后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后來楚國立足于江漢、爭霸中原的戰(zhàn)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謚”,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chuàng)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zhàn)略思想是分不開的。熊渠不愧是楚國歷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五、西周末年周、楚矛盾的繼續(xù)發(fā)展與“漢陽諸姬”
周厲王末年,“專利作威,佐禮進禍”,致使國人財力窮盡,“民不堪命”。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始有準確紀年),“邦人”(國人)、“正人”(百工正長所屬之人)、“師氏人”(宿衛(wèi)王宮的軍卒),怒不可遏,沖進王宮,周厲王狼狽出逃,朝政由諸侯掌管(《史記?周本紀》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竹書紀年》則謂“共伯和干位”。)。楚國自熊渠之后,歷經熊摯紅、熊延、熊勇、熊嚴四代國君,執(zhí)政時間都不長(約公元前857年,周厲王立,熊渠自去其王號(熊渠卒年不詳),前828年,熊嚴卒,前后共約29年。在此期間,歷經四君,除已知熊勇、熊嚴分別執(zhí)政十年外,熊摯紅、熊延兩代不足十年),其事史料記載亦缺乏。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立,楚國也恰為熊霜初立。在周宣王初立、力圖“復文武之境土”時,楚國則一度政治波動,發(fā)生了爭奪君位事件。據《史記?楚世家》載:“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循?!毙芩?公元前822年),由于楚人仍沿襲母權制遺風,“楚國之舉,恒在少者”(《左傳?文公元年》。,君位傳襲并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故熊霜死后,君位未能傳其子,出現了“三弟爭立”。在爭奪君位斗爭中,仲雪死,叔堪逃亡,在濮地避難。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方國部落。《尚書?牧誓》記參與周武王伐紂滅商戰(zhàn)爭的,有“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人”。可見濮是姬周的重要盟國和屬國。西周時期,濮人散居楚之東、西、南境,即漢水兩側,號稱百濮。楚人為能在楚蠻之地立足生根,與濮人關系當屬良好,故叔堪爭君位失敗,逃到濮地,變服從俗?!傲d姓有亂,必季是立”(《左傳?昭公十三年》),君位仍傳到少弟季徇,即熊徇,楚國政局才穩(wěn)定了下來。周宣王因經共和時期的相對穩(wěn)定,繼位后即頻繁對外用兵,號稱“中興”。熊徇在位22年,國勢一度復振,于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卒,子熊[鄂-力]立。公元前791年(周宣王三十七年),熊[鄂-力]卒,子熊儀立,號若敖,周宣王統治進入后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勢復又轉衰。楚國這時可能由守轉攻,對外發(fā)展,與周關系重又緊張了起來。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熊儀二年),周宣王攻伐姜氏之戎,戰(zhàn)于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周軍大敗。在此同時,對南方也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結果也失利。據《史記?周本紀》載:“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蹦蠂?,三國吳人唐固說在南陽。前蜀人韋莊以為在江、漢之間。從西周長期對東南夷和荊楚的用兵看,此“南國之師”,也當指東南和荊楚地區(qū)。周王朝對荊楚等南國用兵失敗,只得又在太原一帶清查戶口人丁,補充軍隊。可見這次失敗是很慘重的?!对娊洝酚嘘P篇章,對周、楚間的爭戰(zhàn),也有反映。如《詩?小雅?采[艸/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無老,克壯其猷。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薄洞笱?江漢》:“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江漢湯湯,武夫[氵光][氵光]。經營四方,告成于王?!薄敖瓭h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边@些詩篇雖然都是歌頌周宣王武功之作,不免有夸大成分,但確也反映了楚國與周王朝激烈沖突的事實。
周王朝為了加強對荊楚的控制,“以蕃屏周”,陸續(xù)在漢水以東以北和江、淮間,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即所謂“漢陽諸姬”(清人易本火良《春秋楚地問答》說“漢陽諸姬”“西自漢水以東,南自漢水以北,東至于光、黃,北至于淮汝”。)“漢陽諸姬”,重要的有如下一些諸侯國:
隨(今湖北隨州市境)?!妒辣尽罚骸半S國,姬姓,不知始封者為誰。”原在汾水流域,昭、穆時期,不斷攻打荊楚,隨亦被徙封于江淮漢水之間。童書業(yè)指出:
汾水流域附近之國名地名常出現于江淮漢水之間,如江淮漢水間有隨、鄂、沈、黃、唐等國,汾水流域附近亦有之(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
隨國國力最強,是漢東大國,并為漢陽諸姬盟國之首。
唐(今湖北隨州市西北境的唐縣鎮(zhèn))(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1版)。姬姓,與隨一樣,原在汾水流域,后徙封于漢東。
申(今河南南陽市北境)。姜姓,姬周姻親國?!秶Z?周語中》:“齊、許、申、呂,由太姜?!惫实貞诮耜兾鳑芪奸g?!蹲髠?隱公元年》孔疏:“申之始封,亦在周興之初,其后申絕。至宣王時,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謝?!贝酥x,《國語?鄭語》說在南陽,《漢書?地理志》說在宛北,《大清一統志》說在南陽北,故申在今南陽市北境。
呂(今南陽市西北境)。呂與申同為姜姓國?!秶Z?鄭語》:“當成周者,南有申、呂?!彼?,呂與申一樣徙封于南陽一帶?!皡巍?,亦作“甫”,呂侯受命制《呂刑》,亦稱《甫刑》??梢妳螄鴼v史悠久,呂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治國經驗。
曾([曾阝] 、繒,今南陽市北一帶)?!秶Z?鄭語》韋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惫士?、申關系密切,當地處今南陽市北一帶(南陽市北方城有繒關,歷代史家認為此即曾的始封地。)郭沫若《中國史稿》說湖北孝感地區(qū)發(fā)現的周成王時代的青銅器,記載著周成王南征經過的曾,后來封有姬姓侯,從此有學者認為周初之曾,還是姬姓之曾,原姒姓曾,已東遷齊地。曾從昭、穆以后也是“漢陽諸姬”的重要古國。
厲(賴,今隨州市東北)。姬姓,與隨、唐比鄰,同為周的重要屬國。
貳(今湖北應山境)。偃姓,周之封國,與隨、鄖比鄰。
軫(今湖北應城境)。偃姓,周之封國,貳、軫關系密切。《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珍貳?!编y([云阝] ,今湖北安陸境)?!锻ㄖ?氏族略》:“[云阝] 氏,亦作[[女云],亦作鄖,又邑作云?!盵[女云]姓,祝融八姓之一,與楚同祖?!堵肥?后紀》說:“云近楚,若敖父子娶焉,后滅之。”按同姓不婚遺制,應非[[女云]姓,故有學者認為是姬姓國。
蓼(今河南唐河境)。偃姓,地處申、呂南,唐、隨北。
以上諸侯國,地處漢東、漢北,猶如漢東北一道屏障,緊緊地束縛住楚國,阻遏著楚國的北上與東進,并可隨時配合周王朝打擊楚國。
在淮水流域,周王朝的主要封國或屬國有: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弦(姬姓,今河南息縣南)、黃(嬴姓,今河南潢川境)、蔣(姬姓,古期思縣,今河南固始境)、蓼(偃姓,今河南固始東,非前述唐河境的蓼)等。在淮北及江、淮間,亦有眾多的封國與屬國,無疑都嚴重地阻障著楚國的發(fā)展。
六、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初步發(fā)展
商末周初楚國的建立,標志著楚國已從氏族制進入早期奴隸制。早期奴隸制的基本特點,是血緣關系與等級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留有氏族制遺風。楚國的國君,既是一國之主,又是楚族一族之長。協助國君料民理國的是大貴族----“敖”。敖即豪(氏族酋豪),是氏族貴族蛻變過來的,成為楚國統治集團的支柱。入春秋后,煊赫一時的若敖、[艸/為]敖,就是“敖”權力膨脹的結果。楚立國后,國君由“敖”擁戴,而有的國君本身亦稱“敖”。如西周末年熊儀,稱若敖、熊儀子熊坎,稱霄敖。楚國國君的繼承制度,也已確立。從鬻熊開始,一般是父死子繼(并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恒在少者”,如前所述),也伴以兄終弟及。如熊摯紅傳弟熊延、熊勇傳弟熊嚴等。從這種君位繼承情況看,君族已牢牢地掌握了最高統治權,國君集政權、族權于一身,已非昔日氏族制民主推舉氏族首領或軍事首領了。
楚人是在臣服商周,又與商周王朝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所以楚國也建立了軍隊,并日益強大。商王武丁時期,商王朝軍隊攻打荊楚,“裒荊之旅”,可見其時荊楚已有一支可觀的軍事力量。當然,這里的荊楚,是泛指居住在江漢地區(qū)的包括楚人在內的眾多方國部落,并非指楚人一族。西周時期,隨著楚國的建立與發(fā)展,楚國軍事力量也日趨強盛。終周一代,周王朝視楚國為敵國強國,不惜傾全國力量,累累攻打,證明楚國確實存在有完善的組織系統,深諳作戰(zhàn)方法的軍隊。熊渠的西擊南征,政治、軍事目的非常明確,表明楚國軍隊無論在指揮作戰(zhàn)或組織行動方面,均已漸趨成熟。
西周是繼夏、商后第三個統一奴隸制王朝,其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各臣屬之邦都有深刻的影響,荊楚地區(qū)也不例外。據目前考古材料所見,在漢水以東的今湖北蘄春境內,1958年發(fā)現了西周時期的大型木構建筑遺址(《湖北蘄春毛家咀西周木構建筑》(《考古》1962年第1期)),其中有木柱、木板、木制的樓梯,是長江流域特有的木構建筑。遺址還出土了陶器、骨器、銅器、漆木器、卜甲骨等。1960年在蘄春之西北、隨州之東的紅安金盤遺址,發(fā)掘出了豐富的文物。其中陶器有鬲、鼎、[缶本]、罐等,青銅器有刀、矛、鏃,還有銅范等(《湖北金盤遺址試掘》(《考古》1960年第4期)。今黃石市境內銅綠山銅礦的冶煉,繼續(xù)得到發(fā)展。
在漢水流域附近,1966年在京山坪壩蘇家垅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共97件,其中7件有銘文,銘文有“曾侯中子[彳才游-氵-方]文”、“曾中[彳才游-氵-方]父”等內容,說明銅器主人為曾國國君。其主要禮器組合為九鼎八簋(缺一簋),此外,還有鬲、豆等器物(筆者在荊州博物館所見。)
在漢水以西,1961年在江陵萬城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銅器17件,有簋、鼎、戈、觚、爵、尊、觶、卣等。其中9件有銘文,文中“邶子”、“邶柞”字樣,當為邶國的遺物(同上。)邶,古邶國。《說文》:“邶,古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编嵭对娮V?北[庸阝]衛(wèi)譜》。熊[鄂-阝]是熊徇之子,于公元前800-791年在位,時值周宣王晚期。
此外,1980年在湖南麻陽發(fā)現了西周之際的古銅礦井,可見西周末楚人已進入這里開采銅礦了。另據西周某些銅器銘文中,有關于周王朝南征“俘金”的記載(如周昭王時《過伯簋》,其銘文說:“過伯從王伐反荊,俘金,用作宗室寶尊彝?!?,楚國有可能在熊渠之前就會鑄造青銅器了。劉彬微說:“就現有資料而言,已發(fā)現的青銅器,其年代上限還到不了西周初期楚人立國之時。最早的楚銅器年代雖可上溯至西周中期,但西周中晚期的楚銅器數量甚少,……?!?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銅器和鐵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7月第1版)??梢娊K西周一代,楚國青銅器的冶煉與鑄造尚不成熟,規(guī)模也不大。
1975年冬至1979年秋,湖北省有關考古人員在湖北當陽趙家湖,發(fā)掘了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中期的楚墓共297座。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棺槨大多保存較好,分一棺一槨墓、單棺墓、無棺墓三類。隨葬器物主要為陶器,組合有鼎、鬲、豆、罐;鬲、盂、豆、罐;鬲、盂、罐;鬲、孟、長頸罐;鼎、敦;鼎、敦等。銅器組合有鼎、簋;鼎、簋、盞;鼎、敦等。還出了一定數量的兵器和少量的漆木器。高應勤、王光鎬把墓葬分為四類七期。四類,即甲類、乙A類、乙B類和丙類。甲類墓出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乙A類春秋戰(zhàn)國后,先出陶生活用器,后出仿銅陶禮器。乙B類則自始至終出陶生活用器。丙類墓無隨葬器物。其中屬于西周后期和兩周之際墓葬,是迄今各地發(fā)現的楚墓時代最早的一批(高應勤、王光鎬《當陽趙家湖墓葬的分類與分期》(《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從墓葬形式和隨葬器物分析,王光鎬認為,甲類墓純屬中原風格,即姬周文化因素。乙A類墓周式多于蠻式,乙B類則蠻式多于周式。此蠻式,即指江漢土著鬲文化,鬲稱“蠻式鬲”或“苗式鬲”,并非名符其實的“楚式鬲”。楚文化因素的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則始自春秋晚期,才在甲類墓和乙類墓中所見(王光稿《楚文化源流新證》。)因此,西周后期 趙家湖墓群中,尚不見有楚國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明顯跡象。
張正明認為,趙家湖楚墓出土器物就種類、形制而言,雖與中原文化因素大同小異,但畢竟是楚文化遺物,說明從西周晚期到戰(zhàn)國中期,這里是楚人的聚落。甲類墓出有銅禮器鼎和簋,陶禮器有鼎、簋、鬲、罐、豆等,其墓主是楚國國人中的下等部落貴族。他們受華夏文化浸染,總是模仿華夏禮制。乙A墓無銅禮器出土,陶禮器基本組合為鬲、盂、罐、豆,墓主是平民和下等部落貴族,既受華夏文化影響,又吸收了蠻夷文化因素。乙B類墓主大抵是土著蠻夷,當屬野人。丙類墓無隨葬品,墓主地位當更低下。由于墓葬規(guī)格的不同,說明當時已存在國野、貴賤、貧富的分化,原始社會正在解體,階級社會即將形成(張正明《楚文化史》。)從上述兩位學者論述中,可知楚人建國后,既模仿華夏文化,又吸收土著居民文化因素,逐漸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荊楚文化。終西周一代,楚國經濟、文化獲得初步發(fā)展,為入春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西周末、春秋初楚國君若敖、蟲分冒時期,還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蹲髠?昭公二十三年》又說:“若敖、蟲分冒,至于武、文,土不過同?!睆倪@些記載看,楚國尚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勢力還不強大,仍屬所謂“荊蠻”階段。但從熊渠西擊南征、勢力直抵長江流域看,又證明楚國經濟實力已大為增強,政治、經濟中心亦開始南移。上述所引有關考古發(fā)掘材料,與《左傳》、《史記》有關記載,大致是吻合的,反映了西周時期楚國經濟、文化初步發(fā)展的粗略狀況。)
商人之先祖契是帝嚳高辛氏之后,與楚族一樣,同是諸夏之族中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妒酚?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烏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薄对?商頌?玄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逼跏瞧淠竿淌承B卵而生,故有“玄王”(《呂氏春秋?有始覽》:“北方曰玄天?!惫视袑W者認為玄王,是為北方之王。)之稱,因佐禹治水有功,為帝舜封之于商,當是堯舜之際的重要軍事首領人物之一?!靶跚谏?,十有四世而興”(《國語?周語下》),由契至湯,共傳十四代,湯興滅夏,祝融各部,或早臣夏被夏滅,或抗商被商滅,楚之直系先祖季連部舉族南徙,在丹、淅一帶,避開商的兵鋒,求得生存與發(fā)展。
商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均有很大的發(fā)展。它在鞏固王畿統治的同時,還不斷地對周邊地區(qū)進行征服戰(zhàn)爭。西北眾多的方國部落,如土方、羌方、面方、芍方、鬼方等均先后被征服。對江淮至山東沿海一帶的群舒、夷方和江漢地區(qū)的荊楚,也常舉兵征討,迫其臣服?!对?商頌?殷武》:“維女荊楚,居國南鄉(xiāng),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可見荊楚是商王朝統治下“南鄉(xiāng)”的一部,也臣服商王朝。“南鄉(xiāng)”諸部由于不堪忍受商王朝的剝削奴役,也常起兵反抗,終商一代,這種征服和反征服的戰(zhàn)爭一直是存在的,至后期,也愈演愈烈。見于殷墟卜辭記載的,如“□□卜貞,弗雀噩在南?”“多 亡禍在南土?”此雀、多 在南土鎮(zhèn)守,兇吉如何,商王朝惴惴不安。又如:“癸亥卜,王曰: 余自征?不征?”由于“南土”(“南鄉(xiāng)”)反抗激烈,商王朝最高統治者競卜問是否親征(卜辭均引自《盤龍城和商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見于史料記載的商與荊楚最激烈的一次戰(zhàn)爭,也正是上述《詩?商頌?殷武》所記的:“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笨梢娺@次戰(zhàn)爭規(guī)模很大,商王朝勢力已進一步深入到更廣闊的地域;但荊楚力量也不小,竟有強兵勁旅與之抗衡。
隨著商王朝對周邊地區(qū)的征戰(zhàn)或征服,先進的商文化也傳播到這些地區(qū)了。根據近年來考古發(fā)現,祖國西北、東北各地和荊楚地區(qū)的漢東、漢西以及湘贛一些地方,也發(fā)現商代文化遺址和遺物,說明商王朝的政治、軍事勢力和文化影響,不僅擴及西北、東北一帶,而且也已深入到荊楚及長江以南地區(qū)了。1954年,武漢地區(qū)人民在防洪搶險中,離漢口北約五公里處,發(fā)現了商代遺址,由于該城址為盤龍湖所環(huán)抱,故名盤龍城遺址。遺址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東南殘存城垣,夯土筑成。城垣外陡內陂,外有14米寬的深溝環(huán)護。城內東北有三座平行排列的大型宮殿基址,其主柱、筑墻技術與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完全一致。城外四周分布著手工作坊、小型墓葬和簡陋民居殘跡。作坊為釀酒、冶煉、制陶各業(yè)。城較遠處另有大型墓葬。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和日用器等。其中有一件青銅鉞和一件大圓鼎,堪稱為商代青銅器珍品。青銅器在器形、制作工藝和紋飾各方面均與二里崗出土的青銅器相類似。遺址還發(fā)現有煉鍋陶片、銅渣、孔雀石、紅燒土和木炭等,說明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是就地取材冶煉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城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它充分說明商文化已深入影響到江漢地區(qū)了(參見《盤龍城和商的南土》、《盤龍城商代二里崗期的青銅器》(《文物》1976年第2期)。
此外,鄂西宜都清江口出土了銅矛(《考古》1986年第1期),江陵張家山出土了銅鏃(《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數量雖少,但說明商青銅文化也已傳播到漢水以西之地了。至于陶器文化,由于江漢地區(qū)先民陶器制作一直很發(fā)達,商代陶器文化雖已傳入,但土著陶器與中原陶器仍是并駕齊驅,各領風騷。見于江陵荊南寺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風格獨特,按其特征不同,可歸類為兩組。一組為鬲、盆、簋、爵等,常見于河南鄭州等地,是典型的商陶器。另一組為豆、鼎、碗、罐等,則為本地所獨有(此為荊州博物館所展出實物。)它表明,土著陶器制作雖一脈相傳,保持不衰,但中原的陶器文化也不斷地傳播過來,這就決定 發(fā)跡于江漢地區(qū)的楚人,必然會采夏夷之長技,創(chuàng)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楚式陶器文化。
殷商是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它除了甲骨文外,還有刻在陶器上的陶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玉和石上的文字。中國文字(漢字)起源于圖畫,當非始自商代。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彩陶文化期,就出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這種陶符,“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于省吾《關于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
甲骨文,上承“陶符”,“六書”俱備,奠定了漢字的基礎。楚地其時迄今雖未發(fā)現自己的文字,但從后來楚國文字的特點看來,它與中原先秦文字結構基本相同,屬于同一個文字系統。
商王朝是當時中原一文明大國。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奴隸主貴族脫離生產,以專門從事管理國家軍政大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傳授明君臣之義長幼之序,這樣,教育的場所學校也就產生了。《孟子》載:“夏曰?!薄ⅰ耙笤恍颉?,《漢書?儒林傳序》則記“殷曰庠”。“序”和“庠”都是學校。在學校里,不僅商王朝的王親貴戚、諸侯大家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就是方國部落后裔亦可前來學習,以利于加強商王朝的統治。見于殷墟卜辭記載,有“戊戌卜,雀,若,教”、“丁酉卜,其乎 多方小子小小臣其教戒”、“丙子卜,多子其[征]止](徒)學”、“多子學”等內容,說明商代學校是接受周邊方國部落,其中也包括荊楚的貴族及其子弟前來學習的。楚國后來在語言、文字及物質文化方面,與諸夏同步發(fā)展,顯然與商文化的浸染是分不開的。
二、商末周初楚國的建立
《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卞餍苁橇d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商周時期,已實行公侯伯子男的班爵制度,以明確貴族的等級和方國部落的地位。此“子”,即周王室給予內附有功的異族酋長的封號,和其他班爵封號一樣,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組織形式。)的封號,臣屬于周?!妒酚?周本紀》亦載在周文王時,有“楚子”“往歸之”。這“楚子”也就是“子事文王”的鬻熊?!杜峤狻芬齽⑾颉秳e錄》記:“鬻子,名熊,封于楚?!彼?,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楚人后來感念其功,把他與祝融一樣,作為祖先祭祀?!蹲髠?[亻喜]公二十六年》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子讓之?!辟缡羌具B的別支,后來不祭祀祝融與鬻熊,楚人先譴責,后除滅。正因為鬻熊有如此崇高地位,所以關于他的傳說也很多。如《楚寶》戴:“鬻熊,……年九十始見于文王,王曰:‘噫,老矣?!髟唬骸钩疾东F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國事,臣年尚少?!耐跎浦煲詾閹??!辟Z誼《新書》說,周文、武、成王三代都以鬻熊為師,問以國事。過三百余年,楚武王還為此自豪地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史記?楚世家》。)鬻熊既是周文王之師,當有許多言談軼事,故后又輯成《鬻子》一書傳世。《漢書?藝文志》就載有《鬻子》二十二篇,并加注說:“鬻子,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始祖?!钡兰以从诔鄠麇餍苡质堑兰业南闰?,《漢書?藝文志》就把他列為“道家”。這樣看來,鬻熊不僅是楚國的締造者,又是道家學說的開拓者,是楚國最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鬻熊死后,其后熊麗、熊狂仍處于周文、武王時期。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同上。)熊繹與魯、衛(wèi)、晉、齊等姬姓國或姻親國一樣,“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蔡啟商,[甘/大/心]間王室”(《左傳?定公四年》),商紂子武庚勾結管、蔡,發(fā)動叛亂。周公果斷東征,歷時三年,最后取得了完全勝利。在此基礎上,又建侯衛(wèi),營成周,鞏固了統治,使西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三個中原強大的奴隸制王朝,并把奴隸制推向極盛階段。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后熊繹封于楚蠻之地,并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所以有學者以為,此時才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張正明《楚文化史》。)從鬻熊至熊繹歷代居丹陽后,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記?孔子世家》記楚昭王時令尹子西語:“楚之祖封于周,號為子男五十里。”看來楚人初居丹陽,只是彈丸之地,其后,即以此為立足點,向南推進,發(fā)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因此,一部楚國歷史與文化史的起點,應從丹陽說起;而丹陽究在何處,也當然就成為我國歷史上長期討論的熱點。《漢書?地理志》謂丹陽屬今安徽當涂境,《水經注》即已否認,故此說已為后人所不取。《水經注》否定了此說后,稱今湖北秭歸為熊繹之始國,故丹陽在秭歸。另外,《史記?楚世家》集解引徐廣語、《左傳?桓公二年》正義引宋仲子語,謂丹陽在今湖北枝江。這兩種說法來源均較早,今天亦多有學者持此兩說。清人宋翔鳳在其著《過夜錄》卷九《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徒郢考》中,則首倡丹陽今河南淅川說。淅州在丹江之北,符合丹陽的地望。此說日漸盛行,今人從此說者甚多。張正明、喻宗漢依據古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進一步認為,鬻熊所居丹陽在今丹水之陽,熊麗所居丹陽在討睢山之間(《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即今湖北南漳境,熊繹所居丹陽則在睢山與荊山(《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熊繹辟在荊山?!?之間,亦在南漳境,故他們認為,丹陽地望,實為異地同名(張正明、喻宗漢《熊繹所居丹陽考》(《楚學論叢》1990.9江漢論壇???。楚人南徙丹、淅一帶后,在商末周初期間,迫于商、周的壓力,是難以向東、向北、向西拓展的,只能向南推進,故從鬻熊至熊繹幾代,以故地丹陽為中心,沿丹、淅水南下至睢山、荊山一帶,進行開辟,是很符合楚人早期的行蹤的。地面擴大了,然熊繹都丹陽,仍有可能在淅川。事實上,今淅川發(fā)掘出了眾多的楚墓群,出土了很多文物,可見其地確為楚國早期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上述各說外,還有學者認為,淅川是西周末至春秋初的都城,熊繹所居丹陽似當在今陜西商縣的丹江河谷(石泉、徐德寬《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3期)。
《左傳?昭今十二年》記右尹子革答楚靈王語:“昔我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奔,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薄蹲髠?宣公十二年》記晉欒武子語:“楚自克庸以來,……訓之以若敖、[蟲分]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辈菝?、山林意近,故熊繹辟在荊山,實屬山林蠻荒之地。篳路,杜注:“柴車?!笨资瑁骸耙郧G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彼{縷,杜注:“敝衣”?!斗窖浴氛f:“楚謂凡人貧衣被丑敝為藍縷?!薄昂`路藍縷”,是說熊繹等先輩穿的是敝衣,坐的是柴車,帶領部眾在山林草莽之地辛勤開發(fā),建國立業(yè),充分顯示了楚人不畏艱苦,敢于與自然斗爭的精神。從鬻熊至熊繹幾代,隨著楚國的建立,楚族也就從氏族制進入到早期奴隸社會了。
楚人立國后,與中原諸侯一樣,必須按時述職進貢。上文說的“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是說熊繹攜帶桃弧棘矢等地方特產,涉渡漢水、丹江,翻越秦嶺,風塵仆仆,“以事天子”,奉承唯謹。楚人除貢桃弧棘矢外,還貢苞茅?!蹲髠?[亻喜]公四年》記楚成王十六年時,齊桓公率中原諸國南下攻楚,理由之一是“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楚國馬上認錯,表示以后照常進貢就是了。苞茅,杜注:“包(苞),裹束也。茅,菁茅也。束矛而灌之以酒為縮酒?!笨s酒的“縮”字,《說文解字》作[艸/酉],釋為“禮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兇匕]酒,是為[艸/酉],象神歆之也?!盵艸/酉],從酉、草,酉即古酒字,草即茅,祭祀時,束茅而立,以酒自上澆下,其糟則留在茅中,酒汁漸漸滲透下去,狀神之所飲。這就是縮酒的儀式(縮酒之禮)。荊楚盛產茅,《禹貢》、《漢書?地理志》等就有“包匭菁茅”的記載。楚人居丹、淅至睢、荊山一帶后,可能就掌握了這種祭祀方法,后來則傳至中原地區(qū)?!吨芏Y?天官》說:“祭祀供蕭茅?!薄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楚之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彼裕芡跏乙恢笔且揽砍M貢苞茅來進行祭祀的。
《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艸絕],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表f昭注:“置,立也。[艸/絕],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痹卺柮藭希芾[管理置茅縮酒,并與鮮卑酋長一起“守燎”,是無資格參加諸侯盟會的。這一方面說明熊繹地位之低下,另一方面也說明楚國不僅有進貢苞茅的義務,其國君還須親自主管縮酒儀式和“守燎”祭天。在政治上,楚國國君地位不高,在縮酒祭祀上卻享有特權。這可能與楚地獨產苞茅和楚人傳統的掌天人相通的職責有關。楚人對此亦極為重視,引以自豪。楚人姓羋,歷代楚國國君都冠以“熊”字,即以縮酒為職,以職為氏?!靶堋睆摹癧今]酉]”(見于楚器上,楚國國君(王)自稱“[今/酉]某,如湖北隨縣出土的楚王bo,銘文有“[今/酉]章”二字,安徽壽縣出土的楚王鼎,銘文有“[今/酉]肯”、“[今/酉][于/心]”等。),“[今/酉]”即“[艸/酉]”,[艸/酉],像神飲酒;“[今/酉]”像人飲酒,是“[艸/酉]”的人格化,“熊讀入喻紐,[今/酉]讀入影紐,古清濁不分,于聲至近”(商承祚《壽縣新出土楚王鼎考釋》(《國風》第4卷,第3期)。
[今/酉]、熊通假,后來一律把“[今/酉]”寫作“熊”字了(張正明《楚文化史》。)所以楚人姓羋氏熊,即以縮酒祭天(神)為氏。這在“天人合一”的氛圍下,楚人進貢苞茅、主管縮酒祭祀,是極其榮尊的職責。當然,有學者以為楚人的圖騰是熊,故氏熊(持此說學者認為,楚人是黃帝之后,而黃帝據說有“六獸之師”,其中就有以熊和羆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楚人可能就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之一。羅香林在《中夏系統中之百越》一文中說:“楚人首領,世世冠以熊字,似熊為在楚人原所氏,亦即以熊為圖騰祖遺影?!?。
三、周昭王攻楚及其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wèi)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于鬻熊舉族投周之后,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熊繹與呂亻及、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后),鬻熊臣周,奠定了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后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余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只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于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后期,楚靈王就說熊繹與齊、晉、魯、衛(wèi)等國君一樣并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zhàn)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qū)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姜姓國(姻親國)。楚國懾于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fā),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边@里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只,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只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fā)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fā)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四、熊渠對周王朝的公開對抗
周昭王死,子穆王立,西周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國勢日趨衰落。在統治階級內部,由于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等級不同的奴隸主貴族,已呈現升沉興衰的波動,原來地位較高的貴族,政治,田地荒蕪,家境日蹙,而原來地位低下的貴族,則注意生產,招徠奴隸,經濟實力不斷增長。這樣就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和斗爭。在這同時,廣大奴隸人民群眾,由于不堪忍受奴隸主貴族的殘酷剝削奴役,或逃亡,或奮起抗爭,奴隸制危機已日益加劇,江河日下。
周王朝對周邊方國或臣屬民族,除索取貢物外,又不斷地進行征服戰(zhàn)爭,掠奪人口和財富。所以,周王朝與周邊各部一直存在深刻的矛盾。周邊各部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與周王朝的軍事沖突也逐步升級,已非昔日周王朝能輕易地予以征服或壓服了。據《國語?周語上》載,周穆王時,西北境犬戎諸部日益強大起來,有時竟騷擾到宗周(周公東征后,西邊關中平原,以鎬京為中心,稱為“宗周”。東邊的河洛地帶,以東都王城為中心,稱為“成周”。)附近。周穆王親自領兵攻打犬戎,結果,只取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白狼、白鹿或系氏族徽號。)從此,周王朝與西北犬戎各部關系更加緊張。正當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fā)動叛亂,舉兵伐周。周穆王聞訊后急忙回軍東向,并不得不向楚國求援。楚國大舉出兵,與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此從《后漢書?東夷傳》、《博物志》所記。)昭、穆之后,西周進入共、懿、孝、夷、厲諸王統治時期(約公元前912-842年)。在這半個多世紀里,人民群眾反抗斗爭迭起,井田制開始崩潰(據周共王《衛(wèi)鼎》銘文載:裘衛(wèi)以絹帛等交換矩伯一個“里”,說明西周井田制下“田里不鬻”的格局開始瓦解。)周王朝統治更加腐朽沒落。北方的[犭/嚴]狁、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淮夷、南方的荊楚,交相叛周攻周,西周統治岌岌可危?!稘h書?匈奴傳》說:“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約公元前895年(周懿王十五年),周王朝一度被迫自鎬徙都犬丘(今陜西興平東南)。周夷王時,“荒服不朝”,天子始下堂見諸侯,[勤見-力]禮廢。
與周王朝內外矛盾重重、國勢窮蹙相反,楚國經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國勢則蒸蒸日上,由弱而強。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qū)開拓。
熊渠,勇力過人,膽略非凡,是楚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國君。由于他功績卓著,楚國后人也是把他作為神奇人物傳頌的。如《韓詩外傳》說:“昔者熊渠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殷羽,下視,知其為石?!薄妒酚?龜策列傳》甚至還說,連后羿的射技也不及熊渠。熊渠不僅善射,在戰(zhàn)場上勇于作戰(zhàn),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頭腦。他向周圍地區(qū)的開拓,大致執(zhí)行的是近交遠攻、先禮后兵的方針。楚國發(fā)跡于丹、淅,后向睢山、荊山發(fā)展,即沿丹水而下,逐步至漢水流域。其間廣闊地帶,雜居著群蠻百濮等方國部落。此外,西南有巴人,東南還有揚越。在周王朝的壓迫下,楚人一方面臣服姬周,一方面巧與周圍方國部落周旋,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妒酚?楚世家》稱熊渠在江漢地區(qū)甚得人心,“蠻夷皆率服”,可見熊繹以后歷代,為了站穩(wěn)腳跟,對群蠻百濮等方國部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有絲毫怠慢疏忽。熊渠承繼國君后,國力增強,后方穩(wěn)固,開始有重點有選擇地攻打鄰國,開拓邊境。
《史記?楚世家》:
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至于鄂?!?
庸,杜預注為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在荊山西,故地處楚國西陲。它歷史悠久,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熊渠攻庸,除了為的后方外,還在于削弱庸這一古國地位,以播揚楚國的聲威。揚粵,即揚越(此揚粵(越),地處荊楚。《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明揚粵(越)在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地區(qū)。舊解揚越因揚州得名,是因戰(zhàn)國后越人散布古揚州各地,說明春秋戰(zhàn)國后,揚越由西而東,向揚州流徙。),指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區(qū)域的越人。熊渠向西攻打庸后,即沿漢水而下攻打長江流域的越人,一直攻打到鄂(今湖北鄂州市境)(鄂,有西鄂、東鄂之別?!独ǖ刂尽氛f:“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惫饰鞫踉诮窈幽相嚳h境。東鄂,則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此鄂,當指東鄂。據《史記正義》說,原鄧之西鄂,是后來東徙至鄂州的。)鄂,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是當時煉銅業(yè)的中心。在鄂境內,今大冶銅綠山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商周時期一直就是一個著名的煉銅基地。熊渠攻打越揚,兵鋒直抵鄂,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奪取那里豐富的青銅原料,并試圖把揚越至鄂一帶,納入楚國管轄范圍之內。當這一戰(zhàn)略目的初步實現后,熊渠不滿足原來子男之國的地位,公開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惫灰惨蕴熳幼跃?,封長子康為句?ネ酰?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史記?楚世家》。)句?ィ?裴[馬因])。熊渠把如此廣闊的“江上楚蠻之地”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就是力圖把楚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增強國力,以與周王室對抗。
楚人長期臣商,后又從周立國,所以在政治上,也仿效商周,實行以王為首、分封諸侯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當然,熊渠的分封,只是一種嘗試,后來隨著周王朝的衰敗,周初大分封的形式在楚國并未實行,但其奴隸主貴族政體的基礎----采邑制則是普遍推廣的。楚國后來出現的許多大貴族,如若敖氏、[艸/為]氏、屈氏等,就是從最初實行采邑制發(fā)展而來的,[艸/為]氏、屈氏并以采邑為氏。
周厲王時,強化,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qū),不斷攻伐,荊楚亦不例外。《史記?楚世家》說:“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毙芮榱吮4鎸嵙Γ苊馀c周王朝正面沖突,于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xù)臣服于周。從熊繹至熊渠(約公元前1027-963年)的一百多年間,楚國由弱變強,與中原各諸侯國一樣,逐步擺脫周王室的束縛,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其時,楚國雖然以丹、淅至漢水上游為根據地,但其勢力已漸南下,并擴大了對周圍地區(qū)的統治。熊渠兵鋒向南而東,表明他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點在南方,企圖先在長江流域確立一強國地位后,然后北上爭雄,決心走與周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后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后來楚國立足于江漢、爭霸中原的戰(zhàn)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謚”,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chuàng)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zhàn)略思想是分不開的。熊渠不愧是楚國歷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五、西周末年周、楚矛盾的繼續(xù)發(fā)展與“漢陽諸姬”
周厲王末年,“專利作威,佐禮進禍”,致使國人財力窮盡,“民不堪命”。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始有準確紀年),“邦人”(國人)、“正人”(百工正長所屬之人)、“師氏人”(宿衛(wèi)王宮的軍卒),怒不可遏,沖進王宮,周厲王狼狽出逃,朝政由諸侯掌管(《史記?周本紀》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竹書紀年》則謂“共伯和干位”。)。楚國自熊渠之后,歷經熊摯紅、熊延、熊勇、熊嚴四代國君,執(zhí)政時間都不長(約公元前857年,周厲王立,熊渠自去其王號(熊渠卒年不詳),前828年,熊嚴卒,前后共約29年。在此期間,歷經四君,除已知熊勇、熊嚴分別執(zhí)政十年外,熊摯紅、熊延兩代不足十年),其事史料記載亦缺乏。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立,楚國也恰為熊霜初立。在周宣王初立、力圖“復文武之境土”時,楚國則一度政治波動,發(fā)生了爭奪君位事件。據《史記?楚世家》載:“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循?!毙芩?公元前822年),由于楚人仍沿襲母權制遺風,“楚國之舉,恒在少者”(《左傳?文公元年》。,君位傳襲并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故熊霜死后,君位未能傳其子,出現了“三弟爭立”。在爭奪君位斗爭中,仲雪死,叔堪逃亡,在濮地避難。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方國部落。《尚書?牧誓》記參與周武王伐紂滅商戰(zhàn)爭的,有“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人”。可見濮是姬周的重要盟國和屬國。西周時期,濮人散居楚之東、西、南境,即漢水兩側,號稱百濮。楚人為能在楚蠻之地立足生根,與濮人關系當屬良好,故叔堪爭君位失敗,逃到濮地,變服從俗?!傲d姓有亂,必季是立”(《左傳?昭公十三年》),君位仍傳到少弟季徇,即熊徇,楚國政局才穩(wěn)定了下來。周宣王因經共和時期的相對穩(wěn)定,繼位后即頻繁對外用兵,號稱“中興”。熊徇在位22年,國勢一度復振,于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卒,子熊[鄂-力]立。公元前791年(周宣王三十七年),熊[鄂-力]卒,子熊儀立,號若敖,周宣王統治進入后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勢復又轉衰。楚國這時可能由守轉攻,對外發(fā)展,與周關系重又緊張了起來。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熊儀二年),周宣王攻伐姜氏之戎,戰(zhàn)于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周軍大敗。在此同時,對南方也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結果也失利。據《史記?周本紀》載:“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蹦蠂?,三國吳人唐固說在南陽。前蜀人韋莊以為在江、漢之間。從西周長期對東南夷和荊楚的用兵看,此“南國之師”,也當指東南和荊楚地區(qū)。周王朝對荊楚等南國用兵失敗,只得又在太原一帶清查戶口人丁,補充軍隊。可見這次失敗是很慘重的?!对娊洝酚嘘P篇章,對周、楚間的爭戰(zhàn),也有反映。如《詩?小雅?采[艸/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無老,克壯其猷。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薄洞笱?江漢》:“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江漢湯湯,武夫[氵光][氵光]。經營四方,告成于王?!薄敖瓭h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边@些詩篇雖然都是歌頌周宣王武功之作,不免有夸大成分,但確也反映了楚國與周王朝激烈沖突的事實。
周王朝為了加強對荊楚的控制,“以蕃屏周”,陸續(xù)在漢水以東以北和江、淮間,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即所謂“漢陽諸姬”(清人易本火良《春秋楚地問答》說“漢陽諸姬”“西自漢水以東,南自漢水以北,東至于光、黃,北至于淮汝”。)“漢陽諸姬”,重要的有如下一些諸侯國:
隨(今湖北隨州市境)?!妒辣尽罚骸半S國,姬姓,不知始封者為誰。”原在汾水流域,昭、穆時期,不斷攻打荊楚,隨亦被徙封于江淮漢水之間。童書業(yè)指出:
汾水流域附近之國名地名常出現于江淮漢水之間,如江淮漢水間有隨、鄂、沈、黃、唐等國,汾水流域附近亦有之(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
隨國國力最強,是漢東大國,并為漢陽諸姬盟國之首。
唐(今湖北隨州市西北境的唐縣鎮(zhèn))(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1版)。姬姓,與隨一樣,原在汾水流域,后徙封于漢東。
申(今河南南陽市北境)。姜姓,姬周姻親國?!秶Z?周語中》:“齊、許、申、呂,由太姜?!惫实貞诮耜兾鳑芪奸g?!蹲髠?隱公元年》孔疏:“申之始封,亦在周興之初,其后申絕。至宣王時,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謝?!贝酥x,《國語?鄭語》說在南陽,《漢書?地理志》說在宛北,《大清一統志》說在南陽北,故申在今南陽市北境。
呂(今南陽市西北境)。呂與申同為姜姓國?!秶Z?鄭語》:“當成周者,南有申、呂?!彼?,呂與申一樣徙封于南陽一帶?!皡巍?,亦作“甫”,呂侯受命制《呂刑》,亦稱《甫刑》??梢妳螄鴼v史悠久,呂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治國經驗。
曾([曾阝] 、繒,今南陽市北一帶)?!秶Z?鄭語》韋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惫士?、申關系密切,當地處今南陽市北一帶(南陽市北方城有繒關,歷代史家認為此即曾的始封地。)郭沫若《中國史稿》說湖北孝感地區(qū)發(fā)現的周成王時代的青銅器,記載著周成王南征經過的曾,后來封有姬姓侯,從此有學者認為周初之曾,還是姬姓之曾,原姒姓曾,已東遷齊地。曾從昭、穆以后也是“漢陽諸姬”的重要古國。
厲(賴,今隨州市東北)。姬姓,與隨、唐比鄰,同為周的重要屬國。
貳(今湖北應山境)。偃姓,周之封國,與隨、鄖比鄰。
軫(今湖北應城境)。偃姓,周之封國,貳、軫關系密切。《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珍貳?!编y([云阝] ,今湖北安陸境)?!锻ㄖ?氏族略》:“[云阝] 氏,亦作[[女云],亦作鄖,又邑作云?!盵[女云]姓,祝融八姓之一,與楚同祖?!堵肥?后紀》說:“云近楚,若敖父子娶焉,后滅之。”按同姓不婚遺制,應非[[女云]姓,故有學者認為是姬姓國。
蓼(今河南唐河境)。偃姓,地處申、呂南,唐、隨北。
以上諸侯國,地處漢東、漢北,猶如漢東北一道屏障,緊緊地束縛住楚國,阻遏著楚國的北上與東進,并可隨時配合周王朝打擊楚國。
在淮水流域,周王朝的主要封國或屬國有: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弦(姬姓,今河南息縣南)、黃(嬴姓,今河南潢川境)、蔣(姬姓,古期思縣,今河南固始境)、蓼(偃姓,今河南固始東,非前述唐河境的蓼)等。在淮北及江、淮間,亦有眾多的封國與屬國,無疑都嚴重地阻障著楚國的發(fā)展。
六、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初步發(fā)展
商末周初楚國的建立,標志著楚國已從氏族制進入早期奴隸制。早期奴隸制的基本特點,是血緣關系與等級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留有氏族制遺風。楚國的國君,既是一國之主,又是楚族一族之長。協助國君料民理國的是大貴族----“敖”。敖即豪(氏族酋豪),是氏族貴族蛻變過來的,成為楚國統治集團的支柱。入春秋后,煊赫一時的若敖、[艸/為]敖,就是“敖”權力膨脹的結果。楚立國后,國君由“敖”擁戴,而有的國君本身亦稱“敖”。如西周末年熊儀,稱若敖、熊儀子熊坎,稱霄敖。楚國國君的繼承制度,也已確立。從鬻熊開始,一般是父死子繼(并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恒在少者”,如前所述),也伴以兄終弟及。如熊摯紅傳弟熊延、熊勇傳弟熊嚴等。從這種君位繼承情況看,君族已牢牢地掌握了最高統治權,國君集政權、族權于一身,已非昔日氏族制民主推舉氏族首領或軍事首領了。
楚人是在臣服商周,又與商周王朝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所以楚國也建立了軍隊,并日益強大。商王武丁時期,商王朝軍隊攻打荊楚,“裒荊之旅”,可見其時荊楚已有一支可觀的軍事力量。當然,這里的荊楚,是泛指居住在江漢地區(qū)的包括楚人在內的眾多方國部落,并非指楚人一族。西周時期,隨著楚國的建立與發(fā)展,楚國軍事力量也日趨強盛。終周一代,周王朝視楚國為敵國強國,不惜傾全國力量,累累攻打,證明楚國確實存在有完善的組織系統,深諳作戰(zhàn)方法的軍隊。熊渠的西擊南征,政治、軍事目的非常明確,表明楚國軍隊無論在指揮作戰(zhàn)或組織行動方面,均已漸趨成熟。
西周是繼夏、商后第三個統一奴隸制王朝,其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各臣屬之邦都有深刻的影響,荊楚地區(qū)也不例外。據目前考古材料所見,在漢水以東的今湖北蘄春境內,1958年發(fā)現了西周時期的大型木構建筑遺址(《湖北蘄春毛家咀西周木構建筑》(《考古》1962年第1期)),其中有木柱、木板、木制的樓梯,是長江流域特有的木構建筑。遺址還出土了陶器、骨器、銅器、漆木器、卜甲骨等。1960年在蘄春之西北、隨州之東的紅安金盤遺址,發(fā)掘出了豐富的文物。其中陶器有鬲、鼎、[缶本]、罐等,青銅器有刀、矛、鏃,還有銅范等(《湖北金盤遺址試掘》(《考古》1960年第4期)。今黃石市境內銅綠山銅礦的冶煉,繼續(xù)得到發(fā)展。
在漢水流域附近,1966年在京山坪壩蘇家垅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共97件,其中7件有銘文,銘文有“曾侯中子[彳才游-氵-方]文”、“曾中[彳才游-氵-方]父”等內容,說明銅器主人為曾國國君。其主要禮器組合為九鼎八簋(缺一簋),此外,還有鬲、豆等器物(筆者在荊州博物館所見。)
在漢水以西,1961年在江陵萬城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銅器17件,有簋、鼎、戈、觚、爵、尊、觶、卣等。其中9件有銘文,文中“邶子”、“邶柞”字樣,當為邶國的遺物(同上。)邶,古邶國。《說文》:“邶,古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编嵭对娮V?北[庸阝]衛(wèi)譜》。熊[鄂-阝]是熊徇之子,于公元前800-791年在位,時值周宣王晚期。
此外,1980年在湖南麻陽發(fā)現了西周之際的古銅礦井,可見西周末楚人已進入這里開采銅礦了。另據西周某些銅器銘文中,有關于周王朝南征“俘金”的記載(如周昭王時《過伯簋》,其銘文說:“過伯從王伐反荊,俘金,用作宗室寶尊彝?!?,楚國有可能在熊渠之前就會鑄造青銅器了。劉彬微說:“就現有資料而言,已發(fā)現的青銅器,其年代上限還到不了西周初期楚人立國之時。最早的楚銅器年代雖可上溯至西周中期,但西周中晚期的楚銅器數量甚少,……?!?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銅器和鐵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7月第1版)??梢娊K西周一代,楚國青銅器的冶煉與鑄造尚不成熟,規(guī)模也不大。
1975年冬至1979年秋,湖北省有關考古人員在湖北當陽趙家湖,發(fā)掘了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中期的楚墓共297座。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棺槨大多保存較好,分一棺一槨墓、單棺墓、無棺墓三類。隨葬器物主要為陶器,組合有鼎、鬲、豆、罐;鬲、盂、豆、罐;鬲、盂、罐;鬲、孟、長頸罐;鼎、敦;鼎、敦等。銅器組合有鼎、簋;鼎、簋、盞;鼎、敦等。還出了一定數量的兵器和少量的漆木器。高應勤、王光鎬把墓葬分為四類七期。四類,即甲類、乙A類、乙B類和丙類。甲類墓出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乙A類春秋戰(zhàn)國后,先出陶生活用器,后出仿銅陶禮器。乙B類則自始至終出陶生活用器。丙類墓無隨葬器物。其中屬于西周后期和兩周之際墓葬,是迄今各地發(fā)現的楚墓時代最早的一批(高應勤、王光鎬《當陽趙家湖墓葬的分類與分期》(《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從墓葬形式和隨葬器物分析,王光鎬認為,甲類墓純屬中原風格,即姬周文化因素。乙A類墓周式多于蠻式,乙B類則蠻式多于周式。此蠻式,即指江漢土著鬲文化,鬲稱“蠻式鬲”或“苗式鬲”,并非名符其實的“楚式鬲”。楚文化因素的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則始自春秋晚期,才在甲類墓和乙類墓中所見(王光稿《楚文化源流新證》。)因此,西周后期 趙家湖墓群中,尚不見有楚國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明顯跡象。
張正明認為,趙家湖楚墓出土器物就種類、形制而言,雖與中原文化因素大同小異,但畢竟是楚文化遺物,說明從西周晚期到戰(zhàn)國中期,這里是楚人的聚落。甲類墓出有銅禮器鼎和簋,陶禮器有鼎、簋、鬲、罐、豆等,其墓主是楚國國人中的下等部落貴族。他們受華夏文化浸染,總是模仿華夏禮制。乙A墓無銅禮器出土,陶禮器基本組合為鬲、盂、罐、豆,墓主是平民和下等部落貴族,既受華夏文化影響,又吸收了蠻夷文化因素。乙B類墓主大抵是土著蠻夷,當屬野人。丙類墓無隨葬品,墓主地位當更低下。由于墓葬規(guī)格的不同,說明當時已存在國野、貴賤、貧富的分化,原始社會正在解體,階級社會即將形成(張正明《楚文化史》。)從上述兩位學者論述中,可知楚人建國后,既模仿華夏文化,又吸收土著居民文化因素,逐漸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荊楚文化。終西周一代,楚國經濟、文化獲得初步發(fā)展,為入春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西周末、春秋初楚國君若敖、蟲分冒時期,還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蹲髠?昭公二十三年》又說:“若敖、蟲分冒,至于武、文,土不過同?!睆倪@些記載看,楚國尚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勢力還不強大,仍屬所謂“荊蠻”階段。但從熊渠西擊南征、勢力直抵長江流域看,又證明楚國經濟實力已大為增強,政治、經濟中心亦開始南移。上述所引有關考古發(fā)掘材料,與《左傳》、《史記》有關記載,大致是吻合的,反映了西周時期楚國經濟、文化初步發(fā)展的粗略狀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楚國建立于什么時候?它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
楚國,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妒酚洺兰摇?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楚王族屬于華夏。楚人先祖鬻熊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勞,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建國于丹陽,領地50里。楚國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熊繹以及其后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fā)者,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是艱苦卓絕的?!蹲髠鳌氛压辏骸拔粑倚芾[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鼻G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蹲髠鳌沸辏骸俺钥擞挂詠?,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穬裳浴昂`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余代君王??梢姵诮?..
· 楚國的歷史發(fā)展是什么樣子的又是何人建立這個國家的呢
楚國的歷史是什么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中原地區(qū)周天子,鄭國,齊國的故事說得差不多,讓我們看看南面一個被中原人稱為蠻夷的國家正在悄悄地崛起。這個國家就是楚國。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訴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妒酚洝こ兰摇犯鶕酚浀挠涊d,楚國的歷史是從一段神話開始的:據說楚國是帝顓頊的后代,傳了幾代后當了祝融這個專門管理火正的官。到了陸終這一代,娶了鬼方氏的妹妹女嬇,這個女嬇估計是世界上最早的剖腹產產婦,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六胞...
· 夏商周歷史-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
夏商時期城市是王朝和各方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城市設有防御設施,或修筑高峻的城墻,或挖掘巨大的壕溝,或利用天然屏障。城市內最重要的主體建筑是貴族居住的宮殿和祭祀祖先神靈的宗廟。城市內的居民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體現了宗族社會結構的特點。城市內還有手工業(yè)作坊,分工細致。夏商時期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但貴族中一夫多妻現象非常普遍。貴族政治聯姻的特征較為明顯。夏商王朝與異族方國常常政治聯姻,娶異國之女為妻,也將本國女子外嫁。夏商時期的飲食用器有炊器、飲器、食器三大類。炊器主要有鬲、鼎、?p、罐、甑等,用于煮蒸食物;飲器有?V、爵、?[、觚、杯等,多數為飲酒之器;食器主要有簋、豆、缽等。夏代多為陶器,商代則主要是青銅器。當時人們主要的進食方式是抓食,匕、勺、箸是比較常見的餐具。商代的食物中,谷物有粟、黍、麥、稻等。肉類食物有兩類,一類是家畜,有牛、羊、豕、犬、馬、雞;一類是野生動物。飲酒盛行...
· 古代封建時期官職:太子太師的由來與發(fā)展
太子太師,古代官職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于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職事官。"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復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清代承襲明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太子太師,古代官職,西晉始置。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主要是追贈死去的重臣。著名的太子太師有姜太公,董卓,顏真卿,龐籍,李時,嚴嵩。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于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職事官"。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復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清代承襲明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俱東宮大...
· 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西涼的建立和發(fā)展
西涼(400年-421年),河西走廊一帶曾先后產生過五個涼政權,史家為區(qū)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于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自西漢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匈奴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占領后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周圍幾省,史稱涼州。李廣后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zhàn)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涼軍繼續(xù)圍攻敦煌,李恂戰(zhàn)敗,乞降不成后自殺。西涼就此被北涼攻滅。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圣皇帝。因其統治地區(qū)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于涼州西部,故名"西涼"。李氏為西州大姓。李暠先祖仕晉為郡守。北涼神璽元年(39...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