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時期官職:太子太師的由來與發(fā)展
太子太師,古代官職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于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職事官。"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復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清代承襲明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
太子太師,古代官職,西晉始置。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主要是追贈死去的重臣。著名的太子太師有姜太公,董卓,顏真卿,龐籍,李時,嚴嵩。
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于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職事官"。
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復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清代承襲明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
漢、魏東宮師保,只置太子太傅、少傅。晉武帝咸寧中,備六傅之職,加置太師、少師、太保、少保。因避司馬師諱,太師缺筆作太帥。南朝不置,北魏復置,以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為東宮三太,正二品。北齊沿置,稱三師,掌師范訓導,輔翊皇太子。隋、唐沿置,隋為正二品,唐為從一品,宋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作為加官,只授給宰相相官未至仆射者與致仕的樞密使,實非東宮官。遼南面朝官,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起,都有太子三師、太少。元不常置。明初以朝臣兼東宮師傅。成祖后,太子三師、三少只用為兼官、加官、贈官。清同明制。
官職由來
在古時皇族中,因太子常居東宮,"東宮"便成了太子的別稱,此為"宮"。而"太子少保"是負責教導太子的官員,便得"宮保"的簡稱。此官制在漢代始置,對于它的由來,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設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又設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三孤",為"三公"之副。當中的"少"即副也,他們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職。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統(tǒng)稱為"師保"。"師""傅""保"三者均含有輔佐和教導的雙重意義。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為"師",周武王尊他為"師尚父"。其后,漢代沿襲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設了"太子六傅"之職,專事對太子的教導,他們分別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稱"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稱"東宮三少"。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職異,只作為贈官加銜的名號,約為現(xiàn)代的"軍銜",并非實職。如宋代的岳飛、明代的于謙等因軍功彪炳,亦曾加封過"太子少保"的榮銜。
官職終結(jié)
到了清代雍正朝目睹了康熙廢立太子和諸皇子爭儲斗爭的雍正,深知建儲一事如不妥善解決,清朝政權將永無寧日。因此,他在登基不久的雍正元年(1723年)便創(chuàng)建了"秘密建儲"制度。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選已定,但不公開其名,只將其名寫于密詔;密詔一式兩份,一份帶在身邊,一份封存在建儲匣內(nèi),置于乾清宮正間寶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后;皇帝死后,顧命大臣會同廷臣核看兩份密詔,并擁戴密詔內(nèi)所定皇子為皇帝。"秘密建儲"是皇位繼承制度上的一個有特色的突破,它否定了兩千多年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tǒng)。擴大了選任范圍,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爭權過程中的骨肉相殘,有利于皇族內(nèi)部的穩(wěn)定,以更好地管理家天下。這種立儲方式被清朝統(tǒng)治者奉為"建儲家法"。乾隆、嘉慶、道光三帝皆因循其則。但是咸豐皇帝死的時候,其子尚幼,故仍然采取了"臨終托孤"的辦法;載淳(同治)、載湉(光緒)二帝均無子嗣,無儲可立;溥儀(宣統(tǒng))也是慈禧臨終指定的。未及親政,清朝就覆亡了,因此,從咸豐起,"秘密建儲"制度就名存實亡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