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祖 : 巴弘,字仁道 ; 巴瓚 ; 巴成 ; 巴瑛 ; 巴璽.
巴璽相關文獻
解璽璋
解璽璋,解璽璋解璽璋,男,1953年生于北京,文化批評家。曾做過工人、記者、報紙主編
玉璽考
玉璽考,中國人用印信來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
張璽
生平1922年,張璽留學法國,攻讀海洋科學。兩年后,齊雅堂(后來另一位海洋動物學家齊鐘彥的父親)亦到了法國留學,攻讀植物學。張璽和齊雅堂二人結識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為日后張璽和齊鐘彥的合作埋下了伏筆。1932年,張璽回流中國。1933年,與齊雅堂一同出任北平中法大學生物學系的教授。重要著作以下為張璽部分常被引用的著作:
璽
中國秦、兩漢、新、魏、西晉、前趙、東晉、宋、南齊、梁、陳、隋、唐、后梁、后唐各朝沿用秦始皇之傳國玉璽,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以和氏璧制造,其中在王莽篡漢時,曾向當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王政君非常憤怒,便將玉璽取出摔砸于地,為此傳國璽還碎了一角,雖然日后王莽以黃金補上缺角,卻仍看的出摔碎的痕跡。傳國玉璽是在后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失蹤。在宋朝以前,皇帝通常也同時沿用秦朝乘輿七璽的制度,即在僅用于禮儀場合的傳國璽外,另作皇帝日常辦公用璽六方(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重大禮儀時與傳國璽一道作為禮器同列于御座御輿之前,象征皇權至上。惟唐初失傳國璽,唐太宗另作一方寶璽代替,后復得傳國璽,則自作寶璽易名“皇帝神璽”,傳國璽稱“受命璽”,與皇帝天子六璽合為乘輿八璽。五季紛擾,璽制混亂,至宋,皇帝就只用三方寶璽,一方為禮儀用璽受命寶(但并非秦傳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