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詞條 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是老子的主要著作。老子是哲學家、詩人及道家創(chuàng)始人,一般認為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紀。該書分為《道經(jīng)》三十七章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全書共計五千余言,故亦稱《老子五千文》。本書以“道”為核心展開論述,闡述道法自然、清靜虛無的主旨,是先秦(公元前 221 年之前)道家學派的重要文獻?!兜赖陆?jīng)》問世以來,歷代注釋者甚多,現(xiàn)存各注本中以漢人《河上公章句》版本影響最大。此版本以傳奇人物河上公為名,據(jù)說他生活在漢文帝年間(公元前 180 年 – 公元前 157 年)。存世最早的兩個版本是出土于河北郭店一處陵墓的楚簡《老子》,成書于公元前 300 年;以及發(fā)掘于馬王堆的帛書《老子》,成書于公元前 168 年。展示于此的是宋建安虞氏家塾刻本的序、目錄和卷上,該版刊刻較早,傳世絕少。在成為中國圖書館館藏之前,曾為黃丕烈、瞿氏鐵琴銅劍樓、陳清華郇齋舊藏。
                  道德經(jīng)簡介資料
                  相關(guān)人物
                  道德經(jīng)相關(guān)文獻
                  《道德經(jīng)》養(yǎng)生要順“自然”
                  《道德經(jīng)》養(yǎng)生要順“自然”,《道德經(jīng)》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被道家奉為經(jīng)典。它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
                  查看全文
                  《道德經(jīng)》養(yǎng)生要順“自然”
                  《道德經(jīng)》養(yǎng)生要順“自然”,《道德經(jīng)》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被道家奉為經(jīng)典。它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
                  查看全文
                  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jīng)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jù)《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故名《道德經(jīng)》。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chǎn)生,《道德經(jīng)》已演變?yōu)榈澜痰慕?jīng)典,張陵、張魯?shù)奶鞄煹兰匆浴兜赖陆?jīng)》教誨道徒;并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jīng)》。漢初對老子之書稱《老子》,而不稱《道德經(jīng)》。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亦無經(jīng)的名稱。晉王羲之書河上公古本《老子》雖然稱為“太上玄元道德經(jīng)”,但卻無道經(jīng)、德經(jīng)或上經(jīng)、下經(jīng)名目,而僅稱上篇、下篇。目前所見的《老子想爾注》六朝寫本已殘,但有“老子道經(jīng)上”字樣,由此可知此時該本已有“道經(jīng)”、“德經(jīng)”名目,但仍稱《老子》,而不稱《道德經(jīng)》。西漢末楊雄已稱《道德經(jīng)》,但為數(shù)很少。三國時王弼注《老...
                  查看全文
                  道德經(jīng)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查看全文
                  《道德經(jīng)》和《論語》的比較
                  來源:中華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網(wǎng)《老子故里論老子叢書——探源卷》 秦維聰 記得在我六七歲時,我祖父曾教我背誦《論語》。每次講兩句,背兩句,當時我感到易懂有趣。但在我退休之后研讀《道德經(jīng)》時,很難理解其談論的重心。基于本人一生從事[注:
                  查看全文
                  道德經(jīng)相關(guān)標簽
                  哲學 & 心理學
                  上古
                  中古 & 東方哲學
                  東方哲學
                  歷史 & 地理
                  約至公元499年的古代世界史
                  至公元420年的中國史
                  道家
                  道家哲學
                  東方古籍
                  道德經(jīng)導讀知識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道德經(jīng)》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shuò)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甲g文〗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載(zài)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zhì)乎?天門開闔(hé),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hùn)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繩繩(mǐnmǐn)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甲g文〗 【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sì)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zhuì)行。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guàn),燕處超然,奈何萬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zhé),善數(shù)(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xū)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hào)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yào)殺人。夫樂(yào)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sāng)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bó)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bó);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fèi,“發(fā)”通“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賤為本邪(yé)?非乎?故致數(shù)(shuò)輿(yù)無輿。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yú)。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為稱(chēng)。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jiào),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甲g文〗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zhǎng);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獸不據(jù),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sè)。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chóng)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xù)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xíng)無行(háng),攘(rǎng)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xiá)其所居,無厭(yà,“厭”同“壓”)其所生。夫唯不厭(yà,“厭”同“壓”),是以不厭(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xiàn);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xiàn)賢。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遠徙(xí)。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瀏覽量:1091次
                  老子的道德經(jīng)10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經(jīng)10大名句
                  《道德經(jīng)》是我國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寫的一本哲學作品,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上下兩篇,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在書中有很多的名言名句,從古至今一直被大家所引用和學習,《道德經(jīng)》中包含了對自然、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為人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的延申觀點,在國內(nèi)外廣泛流傳,其中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或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薄ⅰ巴诘勒?,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等,以下搜集的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中較為知名的名句。[道德經(jīng)10大名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jīng)》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薄献印兜赖陆?jīng)》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jīng)》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經(jīng)》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jīng)》6、“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老子《道德經(jīng)》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經(jīng)》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9、“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jīng)》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道德經(jīng)》
                  瀏覽量:1615次
                  道德經(jīng)最霸氣的一句話
                  道德經(jīng)最霸氣的一句話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寫的一本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是一本關(guān)于古代道家哲學思想相關(guān)的著作,主要論述修身、用兵、治國以及養(yǎng)生之道,從語句的理解上不能簡答的從霸氣相關(guān)的理解來看待,但在《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中老子也寫明了關(guān)于得道之人應有的性格,例如灑脫、融合、純樸、謹慎、嚴肅、濃厚豁達等相關(guān)語句的描述。 此外,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三章,中也有較為灑脫且凌厲相關(guān)的描述語句,如果要迎合霸氣兩個字也是可以的,如這句:“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這句話直截了當?shù)闹赋龇饨A級腐朽思想的一面,及對“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的感嘆。
                  瀏覽量:1556次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著的著名古代哲學作品,全文原文共分為上篇《德經(jīng)》和下篇《道經(jīng)》,原版本不分章節(jié),在后來后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共有字數(shù)5162字。老子道德經(jīng)中主要講的是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往往以政治為旨歸,在后世傳承中對傳統(tǒng)哲學以及政治、用兵、治國等有著深遠的影響。道德經(jīng)原文全文及部分翻譯:《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shuò)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載(zài)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zhì)乎?天門開闔(hé),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hùn)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繩繩(mǐnmǐn)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sì)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zhuì)行。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guàn),燕處超然,奈何萬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zhé),善數(shù)(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xū)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hào)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yào)殺人。夫樂(yào)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sāng)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bó)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bó);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fèi,“發(fā)”通“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賤為本邪(yé)?非乎?故致數(shù)(shuò)輿(yù)無輿。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yú)。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為稱(chēng)。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jiào),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zhǎng);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獸不據(jù),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sè)。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chóng)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xù)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xíng)無行(háng),攘(rǎng)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xiá)其所居,無厭(yà,“厭”同“壓”)其所生。夫唯不厭(yà,“厭”同“壓”),是以不厭(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xiàn);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xiàn)賢。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遠徙(xí)。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部分翻譯參考:●第一章中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zhì),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guī)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第一章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tài)。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耥穑╩iao):通妙,微妙的意思?!袷ト司訜o為之事:圣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nèi)ジ墒??!裉撈湫模禾摚仗?。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里空虛,無思無欲?!袢跗渲荆菏顾麄儨p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裼懈ビ河?,通又。盈:滿,引申為盡。●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同其塵:把自己混同于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穸嗦剶?shù)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shù):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裉煜律衿鳎禾煜?,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窕蜉d或隳:載,安穩(wěn)。隳,危險?!裎⒚鳎何⒚畹南日住!駠鞑豢梢允救耍豪?,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給人看,向人炫耀?!駸o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不見形象的東西?!衲W匀唬翰桓缮婊蛑髟兹f物,而任萬物自化自成?!裥拢杭瓷系?。它產(chǎn)生萬物而不居為己有,養(yǎng)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裰稳耸绿欤褐稳耍卫戆傩?;事天,保守精氣、養(yǎng)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為保養(yǎng)天賦?!裼袊福河袊?,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裆茷槭空撸菏?,即武士,這里作將帥講。此句意為善作將帥的人?!衽涮旃胖畼O: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說“古”字是衍文?!袢酥溃褐溉祟惿鐣囊话惴▌t、律例?!袷且允ト藶槎皇眩Τ啥惶?,其不欲見賢:陳鼓應先生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復出。此處仍予保留。●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nèi),但據(jù)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nèi)?!袼緩兀赫乒芏愂盏墓俾?。●圣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占有的欲望?!窦纫詾槿艘延校阂呀?jīng)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窭缓Γ菏乖谌f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瀏覽量:1232次
                  姬姓道德經(jīng)
                  姬姓道德經(jīng)
                  《姬氏道德經(jīng)》是圣師老聃西出函谷關(guān)回歸祖源靈臺后,傳給姬氏宗族的道德經(jīng)版本,并通過姬氏先祖世代相傳?!都系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主要分為6個方面,分別是道經(jīng)、德經(jīng)、道理、道政、道法、道術(shù)。并且通過分卷不分章的排版形式組合在這一版道德經(jīng)中?!都盏赖陆?jīng)》和《道德經(jīng)》都是出自老子的思想,但兩者有所差別?!兜赖陆?jīng)》主要分為上下兩篇,即《德經(jīng)》和《道經(jīng)》,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與上一段所說的《姬姓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有重合的部分,也有相異的部分。有說法是《姬姓道德經(jīng)》是民間新發(fā)現(xiàn)的《道德經(jīng)》版本。細分《姬姓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可以發(fā)現(xiàn)它是自形而上到形而下貫穿的層次,每卷分初、中、上三節(jié)。道經(jīng)、德經(jīng)、道理屬于形而上,道政、道法、道術(shù)屬于形而下。無論是《姬姓道德經(jīng)》,還是《道德經(jīng)》都在多方面對個人和社會造成重要的積極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經(jīng)典作品。
                  瀏覽量:11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