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在兩張制作在不同年代、形制不同的帛(一種致密而輕薄的絲織品)上,用不同字體的朱絲欄墨形式,分別都抄有《德》和《道》這兩篇文章,由于這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與傳世的《道德經(jīng)》貌似形同,學(xué)者們根據(jù)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后,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tǒng)稱為帛書《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都已證明,下葬在漢文帝時期的帛書《老子》,下葬時就已是舊物或古董,其下葬時間比成書在漢昭帝時期的《道德經(jīng)》至少早幾十年。
帛書《老子》是所見《
老子》寫本中后人改篡最少的版本,它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重新認(rèn)識傳世各本《老子》或《道德經(jīng)》。
考古發(fā)現(xiàn)已證明,帛書《老子》的下葬時間約在距今2170年以前,這個時間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經(jīng)》(河上公版)約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證明,帛書甲乙本《老子》的謄抄時間都比下葬時間更早,而謄抄時間還和母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