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0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37 |
秋姓主要源自:子姓。
秋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公孫氏),起源于上古,相傳為黃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為氏。
據(jù)《路史》記載:“少昊之后有秋氏?!鄙訇粸榈蹏恐樱S帝裔玄孫。
少昊后裔傳至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仲孫湫,其裔孫叫胡,世稱湫胡,在陳國當卿士,其支庶子孫以祖父之字去水為秋姓,稱為秋氏。
秋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商時期官吏司寇,屬于以官職稱號為氏。
殷商時期,王朝設置有大司寇之官,時稱“秋官”,號稱“秋卿”,主要職責就是職掌刑律之法和牢獄。由于古制判戕罪犯皆在秋季(立秋之后執(zhí)行死刑),因此后世人多稱刑官為“秋卿”。
在司寇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秋氏、司寇氏,后司寇氏又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司氏、寇氏。秋氏、司寇氏、司氏、寇氏世代相傳至今。
秋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大長秋,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大長秋,專職負責宣達皇后旨意、管理皇后所居的長秋宮諸般事務,官秩為二千石,后歷朝歷代多有沿設。北魏時期更名為“大長秋卿”,北齊政權(quán)則稱為“長秋寺卿”。隋朝前期設置了內(nèi)侍省,不用“長秋”為官名,但在隋煬帝時期改內(nèi)侍省為長秋監(jiān),主官復稱為“長秋監(jiān)令”,一直沿用至唐朝。唐朝以后則再無此官名,但在倭奴、朝鮮、安南等國卻曾一直沿用其官名。
在大長秋、大長秋卿、長秋寺卿、長秋監(jiān)令等的后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長秋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秋氏,世代相傳至今,包括今朝鮮、韓國、日本的秋氏。
秋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秋官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秋官正,是唐高祖設置的官位,主管天文歷法,為了與“長秋監(jiān)令”有所區(qū)別,遂“以天為正”加稱“秋官正”。在秋官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秋氏,世代相傳至今。
秋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秋卿,屬于以官職稱號為氏。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置有秋卿之官稱(實為南朝梁衛(wèi)尉、廷尉、將作大匠三卿的合稱)。
在秋卿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這,稱秋氏,世代相傳至今。
秋姓起源六
源于鄂溫克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亦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該氏族共有五個分支,即吾庫薩依爾千氏、布勒吉依爾千氏、昭倫千氏、烏永那千氏、查拉巴克千氏,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墨爾根城(今黑龍江支流嫩江流域)。后有鄂倫春族、錫伯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inger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秋氏、白氏等。
秋姓起源七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秋佳氏,滿語為Ci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后多冠漢姓為秋氏、邱氏。
⑵.滿族秋舒哩氏,滿語為Ciosuri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下營子一帶),所冠漢姓即為秋氏。
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人口總數(shù)僅兩萬兩千八百余人,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三十六位。
秋氏主流發(fā)源于今山東中西部地區(qū),后遷播擴散到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并在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形成郡姓望族。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qū)。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qū)。
隴西郡:戰(zhàn)國時期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天水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鑒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號鑒湖女俠。與徐錫麟相約起義,事泄犧牲。稱當代女杰。
一、秋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河北之圍場、景縣,山東之魚臺、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黑龍江之嫩江縣,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廣東之吳川,廣西之灌陽,云南之蘭坪等地均有。漢族、白族、朝鮮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缎帐峡悸浴纷⑵湓矗?/p>
1、其據(jù)《路史》注云:“少昊之后有秋氏?!鄙訇幻麚矗智嚓?,號金天氏。且或稱秋天為“金秋”、“金天”,故金天氏之后,或以秋為氏。系出己姓(一說贏姓)。
2、其注引《姓譜》云:“秋胡之后。”秋胡,春秋魯人。望出天水。明代有秋茂,山東僉事;又有秋允,弘治舉人;清初,沈陽、遼陽地方有秋氏,見《清通志·氏族略》;近代有秋謹,民主革命家。
二、秋
《姓氏詞典》引《姓苑》收載并注此音。
秋姓古代名人
秋胡春秋,魯國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陳國作官,五年才回來。到家之前,見到路旁有一個婦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贈與金飾,婦人不顧而去。到家后,秋胡將金子奉給母親。等他妻子到時,才發(fā)現(xiàn)就是采桑的那個婦人。其妻忍無可忍,數(shù)以不孝不義之罪,東走投河而死。
秋君漢朝,王莽時任蘇郡太守。官員
秋英明朝,官員,明洪武年間任典史。
秋茂明朝,官員,明永樂年間任山東僉事。
秋允明朝,學者,明弘治年間舉人。
秋逢慶明朝,官員,任遂寧知縣。
今日“秋分”秋分的傳統(tǒng)習俗
2024-09-20
景逢三五秋分夜,光異尋常月滿時宋·楊公遠《癸未中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唐·劉禹錫《秋詞》9月22日,是秋分時節(jié),秋分和春分一樣,晝夜平分,之后暑氣退卻,慢慢進入深秋。一、物候現(xiàn)象雷始收聲:一年里,春夏打雷比較多,而秋分之后,就很少回出現(xiàn)打雷的現(xiàn)象了。蟄蟲坯戶:溫度逐漸降低,蟲子逐漸在洞穴里,用土把洞口封閉,抵御冷空氣。水始涸:秋高氣爽,水蒸發(fā)的速度變快,江河湖里面的水減少,小一點的沼澤,水池慢慢干枯。二、農(nóng)忙秋收:稻谷,玉米,各中豆子類開始收割,秋收冬藏,是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而豐收的季節(jié),是讓人開心的。秋種:小麥開始播種。秋耕:農(nóng)民會翻耕田地,撒草木灰等,增加土壤的肥力。三、傳統(tǒng)習俗秋祭月:在商朝,周朝祭祀盛行的年代,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規(guī)定。現(xiàn)在祭月節(jié)主要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然而祭月在某些地方還存在這樣的風俗。豎雞蛋:小孩子的游戲,雞蛋煮熟以后,把它豎著放,若是能夠立起來...
春秋戰(zhàn)國衛(wèi)國——衛(wèi)姓起源,最后一個被滅的諸侯國
2024-10-28
在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各種小國林立,一個縣的領(lǐng)土,就可以算做一個國家,而當年春秋末期,戰(zhàn)國七雄紛紛吞并這些小國,小國滅亡之后,國民以國為姓,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如魯國,衛(wèi)國,曹國,陳國等等。其中的遺民衛(wèi)姓的出處衛(wèi)國,可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它是秦始皇滅六國后,仍然存在的國家。衛(wèi)國存在大約900余年,都城在現(xiàn)在的河南淇縣,滑縣,濮陽,焦作等地變動。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平定武庚(紂王的兒子)叛亂后,將武庚的封地劃分給了康叔,康叔是衛(wèi)國的開國之君,稱為衛(wèi)康叔,也是衛(wèi)姓的始祖。衛(wèi)國一共29代、44位國君(還有一種看法是41個),存在了834年(還有說法從立國前后計算是907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存在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小國,是諸侯國里面最后滅亡的。在衛(wèi)武公時期,衛(wèi)國輝煌一時,他派兵支持平王東遷,晉升為公爵,在諸侯國里也算排名靠前。公元前660年,翟人伐衛(wèi),第一次滅國,在齊國的協(xié)助下復國。然而此后再也沒有出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