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起源
( 蒲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9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77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86 |
1995年 | 174 | 1987年 | 182 | 1982年 | 16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86 |
北宋 | 269 |
蒲姓主要源自:姒姓、己姓、嬴姓、姚姓。
蒲姓來源于封邑名
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jì)西蒲州一帶),于是他的子孫就把封邑名“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蒲姓來源于植物
遠(yuǎn)古時蒲草可當(dāng)食物,長老后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
“端午節(jié)”無蒲草不成節(jié)。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氏的起源和蒲草有關(guān)。來源于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蒲洪(氐族人,后改姓名為苻洪,著名的前秦君主苻堅的祖父)的家中有一個水池,里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異,于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扈氏的后代,同樣來源于蒲草。據(jù)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載,古時西羌的扈氏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jié)子象竹節(jié)一樣,為時人所異,人們于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后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又據(jù)據(jù)《路史》的記載,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襲為西羌的酋長。
蒲姓阿拉伯人后裔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出自阿拉伯人后裔。宋、元兩朝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jīng)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為漢姓。據(jù)《中國伊斯蘭史存稿》中記載:回族中的“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痹缭谀纤螘r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區(qū)就已經(jīng)是“回半城”“蒲半街”了。(因白壽彝出身回民,考據(jù)結(jié)論多傾向性。)
回族蒲氏的來源也比較廣,據(jù)文縣《回教徒與中國歷代的關(guān)系》中記載: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轉(zhuǎn)化為蒲氏。同時,蒲氏又“是由Ab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后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弊鳛榈孛筒孔迕?,也是蒲氏的一個來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稱為“蒲克”,把沿海地區(qū)的外國人(多為穆斯林)和居住地稱為“藩浦”、“蒲(鋪)速滿”等,這些“浦”和“蒲”后來都變成了蒲氏。
此外,中國在北宋時對留居中國的外國人實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長制”管理。這期間,外國人凡加官進(jìn)爵或入籍注冊,就被冠以一個特定的漢姓蒲氏,如蒲思馬應(yīng)、蒲河散、蒲麻勿圖婆離、蒲希密等。再有,據(jù)史籍《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間因亂,摯家駕舟而來,散泊海岸,謂之蕃邦、蕃浦。今編戶人所,三亞里皆其種類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語像貌,與回回相似?!边@一部分蒲氏,是越南穆斯林帶入回民中的。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甘肅天水地區(qū),后有在元末明初,明太祖為懲罰蒲壽庚“導(dǎo)元傾宋之罪”,對蒲氏家族進(jìn)行了嚴(yán)厲懲罰,“蒲氏恐被株連,故相率改為卜氏”。
蒲姓源于姒姓
出自遠(yuǎn)古舜帝之師蒲衣,屬以先祖名字為氏。舜帝時,十八歲的蒲衣為舜帝的老師,他成天穿著用蒲草編織的衣服,被稱作“蒲衣子”。后舜帝要將天下送與他,他不接受,就離開舜帝隱居起來。在蒲衣的后裔子孫中,就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蒲衣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蒲姓源于己姓
出自夏王朝時期舜帝裔孫的封地,屬以封邑名稱為氏。相傳,夏王朝時期,舜帝的裔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濟(jì)蒲州),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蒲姓源于高陽氏
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屬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縣),后建立有蒲國,蒲國王族的后代以國名為姓氏,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
蒲姓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東晉時期氏羌西戎酋長苻洪,屬以植物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路史》記載,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之后代,世襲為氏羌西戎的酋長,至東晉時期,有酋長名。而嬴姓出自姚姓:漢代 司馬遷著作《史記 秦本紀(jì)第五》:伯益“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舜帝并把 女兒姚氏嫁給他為妻,嬴姓開始。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即歷史上所稱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生于西晉太康六年(公元二八五年),其父親懷歸為氐族部落的小帥,家族世為西戎酋長。據(jù)十六國時期《前秦錄》載,有扈氏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無姓氏。后因苻洪家中有一水池,池中蒲草“高五丈,五節(jié),如竹形”,為時人所異,人們即稱酋長一家為蒲家,后他們家也以蒲為姓氏。三國曹魏時期,蒲家由武都遷于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秦安),世為部落小帥。晉永嘉四年(公元三一〇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為盟主,自稱護(hù)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劉曜建前趙國,稱帝長安,以蒲洪為寧西將軍、率義侯,曾徙居于高陸(今陜西高陵),晉升為氐王。前趙國亡后,蒲洪退居隴山。東晉咸和八年(公元三三三年),蒲洪降于后趙國石虎,拜冠軍將軍、涇陽伯。后蒲洪率氐、羌兩萬戶下隴東,至馮翊郡(今陜西大荔),勸石虎徙雍州豪杰及氐、羌十多萬戶于關(guān)東地區(qū),以實京師,被石虎采納,并拜其為龍驤將軍、流民都督,率戶兩萬居于枋頭(今河南??h)。晉永和六年(公元三五〇年)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東晉王朝任命蒲洪為征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當(dāng)時冉閔殺胡羯,關(guān)隴流民相率西歸,路經(jīng)枋頭,大多歸之,蒲洪擁眾至十余萬,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祈告天神中,得讖文“草付應(yīng)王”,又其孫蒲堅背上有紋如同草書付字,遂取“苻”為姓氏,改稱苻氏。不久,苻洪被后趙國石虎的舊部將麻秋下毒殺死。苻洪死后,其子苻健繼統(tǒng)其眾。苻健因“民心思晉”,在從枋頭向關(guān)中進(jìn)軍的過程中,打著晉朝征西大將軍、都督關(guān)中諸軍事、壅州刺史的旗號,當(dāng)年冬抵達(dá)關(guān)中后,又遣使向晉王朝稱臣,直至其稱帝建號后,才正式和東晉王朝斷絕關(guān)系。史書評價苻洪:“好施,多權(quán)略,驍武善騎射”,是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為世傳姓氏,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后亦有簡略“艸”部首簡稱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蒲姓源于族氏
源于蒙古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時期原為今緬甸地區(qū)的一個泰族氏族部落,與今傣族的民族屬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軍隊,被元軍殲滅,后族人被裹脅分散為蒙古奴役,逐漸融入蒙古族。明朝時期,蒲甘氏即隨改土歸流運(yùn)動以原部落名稱首音改漢姓為蒲氏,世代相傳至今。
蒲姓源于女真族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后裔子孫,屬于以先祖姓名漢化為氏。蒲鮮·萬奴,公元?至1233年(待考),女真族,亦稱布?!とf奴、完顏·萬奴;東海女真人。著名金國將領(lǐng)、東真國創(chuàng)建者與君主。宋嘉定八年(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蒲鮮·萬奴逃往東京,之后叛金自立,占領(lǐng)咸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zhèn))、東京、沈州等地,進(jìn)攻婆速府路(今遼寧丹東)、上京城(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等地,在農(nóng)歷10月自稱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宋嘉定九年(金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受耶律·留哥和蒙古軍木華黎的夾擊,蒲鮮·萬奴兵敗,逃于渤海海島。蒙古軍元帥木華黎率軍攻陷錦州后,蒲鮮·萬奴投降蒙古。蒙古軍撤退后,他又叛蒙自立。宋嘉定十一年(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蒲鮮·萬奴由海島返回曷懶路(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改國號為東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古城),又追隨蒙古、高麗軍圍剿耶律·喊舍為首的契丹起義軍。此后,一直割據(jù)遼東東部地區(qū),轄有南京、恤品和開元三路,控制東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松花江、西與耶律·留哥領(lǐng)地接壤的大片領(lǐng)土。宋理宗趙昀紹定六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命皇子孛兒只斤·貴由及諸王孛兒只斤·按赤帶率左翼軍征討蒲鮮·萬奴,蒲鮮·萬奴在抵抗中兵敗被殺,東真國就此滅亡,其立國共十九年。蒲鮮·萬奴的后裔,稱蒲鮮氏,亦稱布希氏、步鮮氏,滿語為Busi Hala,漢義“去毛的狍皮氏、鹿皮”,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后多改漢字姓為蒲氏、步氏、布氏等。
蒲姓源于滿族
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富色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速烈部,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Fusere Hala,漢義“花椒”,世居屯昂阿(今內(nèi)蒙古海拉爾河北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蒲氏、富氏等。
2、滿族樸佳氏,亦稱飄佳氏,滿語拼音為Piaogiya Hala,祖先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為遼東百濟(jì)國民。百濟(jì)國被唐高祖李治所滅后,該氏族逐漸演化為女真族和朝鮮族,世居薩穆占(今遼寧新賓木奇鎮(zhèn)),清朝中葉以后多改漢字姓為蒲氏、樸氏等。
3、滿族普佳氏,滿語拼音為P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后多冠漢姓為蒲氏。
4、滿族博和哩氏,亦稱博和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古里部,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Bohori Hala,漢義“豌豆”,世居愛湖和屯(今黑龍江省璦琿)、白都魯(今黑龍江北岸流域)、黑龍江沿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漢字姓即為蒲氏。
蒲姓在全國分布漸廣主要分布在在四川、江蘇、浙江、廣東、青海、山東、重慶、陜西寶雞、臺灣、香港、上海以及國內(nèi)外等地,尤以四川、上海、重慶、臺灣、香港、浙江、福建、海南、江蘇最為集中。蒲姓子孫遍布臺北、臺南、彰化和高雄及國內(nèi)外。
春秋時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縣北),后建立蒲國,蒲國王族的后代稱為蒲氏。
遠(yuǎn)古時蒲草可當(dāng)食物,長老后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關(guān)。十六國春秋中說:“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謂之蒲家,因以為氏?!币馑际庆枋嫌泻蟠?,家里面的池子里長了很多蒲草,當(dāng)時人們就成他們?yōu)槠鸭?,后來也就漸漸地干脆用蒲作為姓氏了。按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jīng)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回族中的“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國伊斯蘭史存稿》)早在南宋時,福建泉州就已經(jīng)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來源比較廣。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轉(zhuǎn)化為蒲姓。同時,蒲姓又“是由‘Ab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后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回教徒與中國歷代的關(guān)系》)作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個來源。蒲姓望族居于河?xùn)|郡,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省夏縣北部。
河?xùn)|郡:秦朝時期置郡,地點在今天的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揖讓堂、帝師堂:均源出舜帝的時候,十八歲的蒲裔子是舜帝的老師。舜帝要把天下送給他,他不接受,后來就消失了。
一、蒲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邱北、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苗、瑤、黎、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姒姓,有扈氏之后,為啟所滅,世為西羌酋長?!稌x書·苻洪傳》:因其家池水生昌蒲,長五丈,五節(jié)。形如竹,時人遂以為蒲家,后改為苻(按:原文如此,‘苻’當(dāng)作‘蒲’)。今蜀中多此姓。望出河?xùn)|。”此以事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夏封舜后於州蒲,因氏?!贝艘缘貫槭希党鰦傂?。
3、為滿族姓氏“普佳”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漢代有蒲昌;宋代有蒲永升,成都人;明代有蒲大順,永州人;清代有蒲松齡。
蒲姓古代名人
蒲元三國,三國時期蜀國人,是劉備的大臣。是一個鑄造刀的能人,他為諸葛亮鑄造3000把刀,他說漢水不能使刀很鋒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來以后,他告訴取水人說這水要是不純就不能用,取水人說是純水,蒲元用刀劃了一下水就斷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馬上承認(rèn)了。后來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鋒利無比。
蒲元禮宋朝,蒲遠(yuǎn)猶長子,進(jìn)士,任職禮部,黃庭堅作詞《送蒲元禮南歸》
蒲國寶宋末元初,宋朝狀元。對宋朝很忠誠,進(jìn)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對經(jīng)史很有研究。
蒲堯元宋朝,宋朝時期的泰和知縣,福州人。紹興進(jìn)士,為官清廉。
蒲宗瑞明朝,明代有名的縣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時候愛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蒲松齡清朝(1640-1715),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yīng)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bǔ)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yīng)同邑人寶應(yīng)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蒲華晚清,晚清“海上畫派”代表人物,與虛谷,任伯年,吳昌碩齊名。
蒲壽庚(1205-1290年),又稱蒲受畊,號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蒲開宗之子(參見《泉州人名錄·蒲開宗》)。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時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后叛宋降元,終生顯赫。中國宋元時期著名穆斯林海商、政治家、軍事家。其先輩系10世紀(jì)之前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集團(tuán)。經(jīng)營商舶,成為首屈一指的富豪。
蒲宗孟(1022-1088年),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jìn)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調(diào)夔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召試學(xué)士院,為館閣校勘。六年,進(jìn)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轉(zhuǎn)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元豐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資政殿學(xué)士,徙亳、揚(yáng)、杭、鄲州支持王安石新法和蘇軾司馬光周敦頤同時代人,周敦頤乃其妹夫。
蒲遠(yuǎn)猶北宋,進(jìn)士黃庭堅同年好友,四川西部人,曾任重慶知府。其詩詞書法皆精,在宋代被譽(yù)為川西大儒,有子蒲元禮、妹蒲幼芝(宋史中作蒲芝),俱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晚清著名金石學(xué)家葉昌熾在他所著的《語石》(評石刻專著)中,評論黃庭堅所書的《蒲遠(yuǎn)猶墓志銘》為宋第一碑此自傳墓志銘指其家族唐僖宗時從河?xùn)|遷往四川
蒲將軍秦朝,其名失傳,秦朝末年項羽部下知名將領(lǐng)。
蒲壽晟宋代,蒲壽庚之兄,當(dāng)代詩人。
蒲姓近代名人
蒲殿俊(1875.05.17-1934.10.29),蒲殿俊,男,字伯英,四川廣安人,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領(lǐng)導(dǎo)人,辛亥保路運(yùn)動的重要領(lǐng)導(dǎo)人。1934年,蒲殿俊因傷寒病逝于北京,享年59歲。
蒲大義(1916-1973),少將,四川省平昌縣人。1933年紅四方面軍到平昌,蒲大義參加兒童團(tuán),同年率領(lǐng)11名兒童團(tuán)員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tuán)。1936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蒲安臣1820年11月14日-1870年2月23日,AnsonBurlingame)是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國對華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還是絕無僅有的既擔(dān)任過美國駐華公使又擔(dān)任中國使節(jié)的一位美國人。
大埔蒲氏家譜節(jié)鈔 (47頁)
蒲壽庚行誼與先世籍貫 (996頁)
蒲氏族譜 (49頁)
南海甘蕉蒲氏家譜 (113頁)
蒲氏族譜(崇本堂) (0頁)
蒲氏族譜(崇本堂) (25頁)
大埔蒲氏家譜節(jié)鈔 (47頁)
洋溪鎮(zhèn)蒲氏 (0頁)
蒲氏族譜 (49頁)
南海甘蕉蒲氏家譜 (113頁)
蒲氏本立堂家譜, 2, bef. 1907 (64頁)
蒲氏本立堂家譜 (72頁)
1.蒲氏族譜, 1, 1661–2015 (96頁)
泉州古榕蒲氏宗譜圖文集 (172頁)
2.蒲氏族譜, 2, 1369-2006 (522頁)
2.蒲氏族譜, 2, 1369-2006 (522頁)
2.蒲氏族譜, 2, 1369–2006 (524頁)
1.蒲氏族譜, 1, 1369-2006 (527頁)
1.蒲氏族譜, 1, 1369-2006 (527頁)
1.蒲氏族譜, 1, 1369–2006 (541頁)
賀氏在蒲圻可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
2016-09-04
賀氏在蒲圻可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國有史志,族有家乘。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
蒲松齡家訓(xùn)的修德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文獻(xiàn)綜述:道德修養(yǎng)與家風(fēng)建設(shè)
2023-08-29
蒲松齡是一位傳世之作《聊齋志異》的作者,他不僅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才華出眾,而且在家風(fēng)家訓(xùn)上也有深刻思考和重要貢獻(xiàn)。本文將系統(tǒng)綜述蒲松齡家訓(xùn)中的修德思想及其在當(dāng)代的借鑒價值,探討他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和家風(fēng)建設(shè)的思想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