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排門店招牌被改拼音,古代有拼音嗎?
四川成都有棟樓一層的臨街商鋪,緊挨著的幾家商戶的門頭招牌上是大字的漢語拼音點名,只在右下角寫著小字的中文店名。我們從小就學習漢語拼音,以此來認識和掌握大量的漢字,所以古代有拼音嗎?今天就由族譜網小編來講一講。
圖源自網絡
其實在我國古代是沒有拼音的,在長達5000年的文明里,雖然有漢字的存在,但是一直沒有拼音。所以古人都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是產生于漢代末年,所謂直音也就是以讀音相同的較為簡單的字來為生僻字注音,而這種方法操作是比較便捷的,一般只要能找到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不過它也有一定局限性,畢竟不是所有的字都能找到同音字的,而且就算找到同音字,如果說同音字是生僻字的話,就算是注了音也是讀不出來的。
圖源自網絡
而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不過反切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因為取兩個字的部分讀音,可能會有多余的成分,讀起來難免會產生障礙,還有一個是反切上下兩字可以選用的字太多了,從而就造成了注音多而雜的現象,是比較難掌握的,另外有些窄韻,無法找到類似的字音,只能以他韻代之,這就造成了切音的不準確。
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有自己的缺點所在,所以用起來都是不那么方便的,而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反切法得到了改良,在唐代的時候,當時有人就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字母,后來宋朝的時候又補充到三十六,再之后就沒有得到改進,并且這種方法成為此后歷朝歷代最為通行的注音方法。
圖源自網絡
直到明朝末年,當時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使得后來給漢字標引就更加簡單了。在1892年的時候,當時出現了第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制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當時盧戇章把它稱為“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以及其變體來拼寫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可惜這種方法并沒有得到推廣。而真正漢語拼音得到實用,是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后,也就是1958年開始,那時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漢字的地方,都會被標上漢語拼音,而漢語拼音也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族譜網:paydaywaterfall.com)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