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易經(jīng)八卦陰風水學的起源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jīng)》,“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zhàn)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zhuǎn)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以陰陽五行為其基本線路,所以稱為“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先秦學派之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zhì)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tǒng)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兑捉?jīng)》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shù)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jié)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現(xiàn)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zhuǎn)化”八字括之。
陰陽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jīng)”。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jīng)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nèi)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贊嘆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范》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上,亦“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diào)“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