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吳語趣談—閑話“十三點”
一次閑聊,說及《梁山伯與祝英臺》,一位朋友說,“梁山伯”是吳語“兩”、“三”、“八”的諧音,三個數(shù)加起來是“十三”,“梁山伯”就是“十三點”的意思;他的書童四九,兩數(shù)相加也是“十三點”:主仆二人一對“十三點”。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妙”。你想那梁山伯與祝英臺三載同窗,朝夕相處,十八相送,情深意切,祝英臺就差唱“情哥哥,我愛你到永遠——”,可是梁山伯這只“呆頭鵝”就是“拎勿清”,不是“十三點”是什么?
“梁山伯是十三點”,不知是源于說書先生的插科打諢,還是民間的“研究成果”,或者簡直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如同雪芹先生用“原應(yīng)嘆息”的諧音將賈府四位千金命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一樣——這已無從稽考。但是“十三點”竟能攀附上傳統(tǒng)悲劇“梁?!?,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表現(xiàn)力”!
“十三點”的基本義就是“呆”、“傻”、“不識數(shù)”的意思。時鐘上的刻度只有十二點,他卻要多出一點,智商可謂低矣!不過日常生活中的“十三點”,其含義之豐富,色彩之多變,使用之靈活,已遠遠超出了它的基本義。“撥勿通”、“拎勿清”、“無可理喻”,固然可以稱之為“十三點”;做事“毛毛糙糙”、“勿著勿落”,也可以稱之為十三點;思維一反常規(guī),說話幽默俏皮,明智而故作愚憨之態(tài),也可稱為“十三點”。在后一種情況下,受體并不因為自己得了“十三點”的雅號而慍怒,他們往往與眾同樂,哄然一笑,有的甚至還洋洋自得 。
筆者曾與幾個朋友開過一個玩笑,說“人生”一詞至今尚無科學(xué)的界定,可以用“12+1”對它詮釋?!?2”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耙率匙⌒小笔俏镔|(zhì)需求,“生老病死”是生命過程,“喜怒哀樂”是情感體驗。但這還不夠全面,還要加一個字,即永恒的“愛”字。合起來13個字,一字一點,便是“十三點”。說完在座的就像聽到相聲中的“抖包袱”一般,哈哈大笑起來,齊聲道:“好,好,我們活了這么多年,都成了‘十三點’!”
由此看來,“十三點”不像調(diào)皮好動,“賊不空手”的“猢猻精”那樣詞義單純,也不同于怒其不爭、感情色彩鮮明的“開蓋貨”,更有別于“罵你沒商量”的“豬頭三”,實在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詞。正因為如此,所以特別要注意時、地、對象和語言環(huán)境,切不可濫用。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