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古跡尋蹤—糜伯芹與花將軍廟楹聯(lián)
在雪浪鎮(zhèn)廟橋村廟橋街的北街頭,原有一座花云將軍廟,主要是祭祀元末跟隨朱元璋抗擊元軍的花云將軍而建的廟宇,1954年以前廟里香火甚旺,在錫南地區(qū) 頗有影響。每年農(nóng)歷8月12日廟會,其場面與靜慧寺、成性寺、方湖寺等毫不遜色。
據(jù)村里老人回憶,花云將軍廟的將軍殿中,有花云將軍及夫人的塑像,而花云塑像是個大花臉,因而地方上多稱他為花臉將軍。塑像坐北朝南,東西各置幾個差役 塑像,手里還拖著一根竹棒,人稱“拖竹爿”的,十分威武的站立著,此外還有兩塊“肅靜”、“回避”的牌立在殿門之兩側,整個將軍殿正像一座府,引人注目的是在殿 中兩根庭柱上,曾掛著硬匾半圓楹聯(lián)一副,黑底紅字,字體蒼勁有力,頗有功底。
楹聯(lián)的內(nèi)容為:
何佛非人,得悟三生便入圣;即空是色,能持半偈便超凡。
下面的落款為:里人糜宗讓謹撰并書。
此聯(lián)是清末時期重修花將軍廟時,由廟里的方丈專門約請地方名士糜伯芹題撰書寫而成的。糜伯芹先生運用佛經(jīng)中的內(nèi)容起聯(lián),將善男崇神拜佛的本意描述得 一清二楚,是一副難得的佳聯(lián)。為此,此聯(lián)掛在廟里殿堂之中十分得體合適,深受當?shù)匚幕撕托欧鹫叩暮迷u。
糜伯芹,字宗讓,號敏行,乳名又叫福培,故地方上都喊他福培先生。生于1867年,卒于1929年,享年53歲。其父糜倬云是清朝秀才,他博覽群書,學 問很高,常為百姓做好事,伯芹是其長子。伯芹自幼聰穎過人,又受其父親諄諄教誨,也有著很高的學問,加上他品行端正,辦事公正,又有一手好字,所以鄰里鄉(xiāng)親均愿 意與他家往來,而他又常為里人排憂解難,凡遇紅白喜喪事,常請他參與幫忙,并請他寫對聯(lián)、拜帖、訴狀之類,而他總是樂于幫忙,決無拒絕之時,同時他又經(jīng)常幫助貧 窮之家,經(jīng)??犊饽遥诖謇镄迾蜓a路,深得鄉(xiāng)親們的愛戴。
糜伯芹是雪浪鎮(zhèn)廟橋村南糜巷人,出身書香門第,上下幾代都出讀書人。其子糜定一自幼也受其父親善做學問的熏陶,勤奮學習,幼時入無錫縣第三小學讀書,并 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輔仁中學讀書。輔仁中學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教學水平無錫最高的一所中學,就讀者大多學有所成。畢業(yè)后考入當時的華新絲廠工作。1935年,他26 歲時被廠里選派往日本留學,專門研習繅絲新技術?;貒笤谌A新絲廠擔任技術工作。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他于1939年回到家鄉(xiāng),在南糜巷上創(chuàng)辦小絲廠,并運用在日本 學到的新技術,采用鍋爐蒸汽煮繭技術和機器繅絲法,所以當時絲廠雖小,但產(chǎn)量高,質量優(yōu),經(jīng)濟效益高,在南三鄉(xiāng)及無錫市場上頗有名氣,產(chǎn)品遠銷滬寧線各埠??箲?zhàn) 勝利后,他又回到華新絲廠任總工程師,積極而潛心推廣繅絲新技術。由他主持攻關的AAA級白絲質量享譽國內(nèi)外。解放以后,他的新技術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應用,他 的多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絲綢》、《浙江絲綢》等大型專業(yè)雜志上。五十年代末,他服從國家輕工業(yè)部的安排,帶領部分技術人員和職工奔赴河北省承德市去創(chuàng)辦中國第1 1座中型絲綢廠,幫助新桑區(qū)就地消化蠶繭發(fā)展經(jīng)濟。1966年,他57歲時在“文革”之中因病逝世,從而使我國繅絲界失去了一位高級專家,定一先生對我國繅絲工 業(yè)現(xiàn)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前后一百多年時間里,糜氏三代在地方上樂善好施,頗受鄉(xiāng)親們的崇敬,留下了不少佳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展開-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