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民間文化—木偶簡介
木偶戲又稱為傀儡戲,在中國歷史悠久。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它的品種繁多、制作技藝精湛。原形來源于俑。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春秋、 戰(zhàn)國有了木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fā)掘出的樂俑、歌舞俑。最初的木偶,經歷了從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開始由祭儀上的表演到以后木偶能表演各種雜技,開始在宴會上演出。敦煌莫高窟壁畫“弄皺”的形象,就是古代木偶的生動寫照。元、明、清以來,木偶戲因地域不同,出現(xiàn)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等等,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yè)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xiàn)代化,雕繪工藝也達到了相當難度。木偶的類型: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
杖頭木偶主要流行在陜西、甘肅等地,唱腔以秦腔為主,不但善于表演傳統(tǒng)戲,而且能把傳統(tǒng)的操縱技巧應用到現(xiàn)代戲表演上。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它與頭相連,兩根手桿是與手相連,而進行表演。杖頭木偶頭為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手桿與手、肘相接。動作靈活。經藝人改進,有的已用紙殼制偶人頭,轉動靈巧,便于控制。手的材料也不斷更新,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也能做出“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演起來情趣橫生,引人入勝。
陜西的木偶表演使杖頭、布袋、提線幾種形式根據(jù)劇情需要綜合使用,整個造型優(yōu)美、詼諧。陜西的木偶因造型、制作、表演、舞美和音樂藝術上,尊重傳統(tǒng)技藝,又有創(chuàng)新,加之唱腔優(yōu)美,有淳郁的鄉(xiāng)土味,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陜西民間藝術劇院就曾赴德國柏林藝術節(jié)演出《孫悟空三調芭蕉扇》。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它的五官表情豐富。胸腹是竹制的;手有文、武之分,可以舞槍弄棒,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jié)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提線一般為16 條,根據(jù)木偶動作需要定數(shù),陜西合陽線戲基本是提線5條,如果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多條,表演起來細膩傳神。
鐵枝木偶,流傳于粵東、閩西,據(jù)說是源自皮影戲。一般人偶高1至1.5尺。是彩塑泥頭及桐木軀干,紙手木足;形象規(guī)整,結構獨特。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木偶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是以樟木雕頭,內部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還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表演者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布袋木偶的劇目很多,神話、童話等題材也豐富。
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與時代是同步發(fā)展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