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 頭條 歷史文化

                  五帝時代中華文明的重

                  2017-06-01
                  出處:族譜網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510
                  轉發(fā):0
                  評論:0
                  五帝時代中華文明的重,前面的討論清楚地表明,由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各諸侯國史籍全被焚毀,因此儒家經典成

                  前面的討論清楚地表明,由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各諸侯國史籍全被焚毀,因此儒家經典成了傳世先秦秦漢文獻中記載中國上古文明史的重要資料。但由于周公、孔子的“夷夏之辨”,又使得這批儒家經典記載上古文明的內容基本局限在中原地區(qū)。當然夏商周三代的活動中心都在中原地區(qū),因此利用這些儒家經典資料研究中原地區(qū)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也就是把握住了中國上古文明的核心問題,這是肯定的方面。但是我們又不能僅據這些儒家經典資料而把握中國上古文明的全貌。八十多年來的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已以大量的事實證明,中國古文明是多源并起,相互影響的。中原地區(qū)的古文明只是整個中國古文明的一部分而已。要全面把握中國上古文明,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在這方面已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例如,蘇秉琦先生的考古文化區(qū)系類型說、張光直先生的考古文化交互作用圈、李學勤、李伯謙先生的青銅文化分區(qū)分支發(fā)展說等等,都是有價值的貢獻[7]。但是,中國上古文明的具體情況還要更復雜、更豐富,有待于我們去做更多的探索。以下試從三個小題略作分析。

                  1.就現(xiàn)有考古所見區(qū)域文化資料看,五帝時代的文化中心實際上不在中原。

                  2.就現(xiàn)有出土文獻資料看,有關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山川神怪論以至五帝、夏商周民族發(fā)展史詩的完整資料不在中原所傳的六經之中。

                  3.就現(xiàn)有的甲骨文、青銅銘文、簡牘帛書看,各區(qū)域古國的歷史文化資料相當豐富,可以極大地補充中原地區(qū)所傳文獻資料之不足。

                  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間的五帝時代,黃河中下游、長江南北、長城內外,都同時出現(xiàn)了文明的曙光。當然,各地的文化發(fā)展有自己的特色與路向。這里試以山東全境,包括豫東、皖北、蘇北在內的所謂海岱地區(qū)的考古事實為例加以說明。海岱地區(qū)的原始初民總稱為東夷民族,其所創(chuàng)造的五帝時代文化主要是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

                  在大汶口文化前期,已出現(xiàn)了私有制的萌芽狀態(tài)。在劉林、王因、大敦子墓葬群里,已出現(xiàn)了少數脫離一般氏族成員之上的和富者,在他們的墓葬里,隨葬品比一般氏族成員墓要多一些。到了大汶口文化后期,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如莒縣陵陽河發(fā)現(xiàn)的45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第19號墓中隨葬有象征權力的石鉞,象征財富的骨雕筒、陶號角,還有用于宗教祭祀的大口尊,墓主顯然是酋長貴族。在莒縣大朱村發(fā)現(xiàn)的35座墓葬群中,有大中小三個等級之分。其中隨葬品多達百件以上的大墓有二座,但也有一些小墓地卻無任何隨葬品[8]。這說明在同一氏族群內已存在著鮮明的貧富分化和階層對立。

                  山東大汶口文化相當于五帝時代前期,而龍山文化相當于五帝時代的后期。龍山時期的東夷民族群中,已出現(xiàn)了王權,形成了禮制,確立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已出現(xiàn)了發(fā)達的城市群組。據張學海先生統(tǒng)計,在山東、河南、內蒙、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發(fā)現(xiàn)龍山時代的城邑數十座,其中最多的是山東地區(qū),共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城17座[9]。它們大致可以按照泰沂山脈為界,分南北兩線。其中北線由東而西共12座,即壽光邊線王古城、臨淄桐林田旺古城、鄒縣丁公村古城、章丘城子崖古城、茌平縣的尚莊古城、樂平鋪古城、大尉古城、教場鋪古城、東阿縣的王集古城、陽谷縣的王家莊古城、景陽崗古城、皇姑冢古城。泰沂山脈以南的龍山古城由東而西共5座,即五蓮縣的丹土城古城、費縣的古城遺址、蒙陰的呂家莊古城、兗州的西吳寺古城、滕州的龍樓古城。考古工作者根據這些龍山文化城的規(guī)模和社會功能等情況,將其分為中心王都、中等城邑和基層城聚落三個等級。其中城子崖、田旺、丁公、邊線王、教場鋪、丹土等城址可以視作中心王都城。在這些王都城的周圍,則依次分布著數量較多的中等城邑和基層聚落。張學海先生曾對以城子崖王都為中心和以教場鋪王都為中心的“都”“邑”“聚”龍山城邑群組進行過分析,提供了其三級城邑的示意圖。例如,在城子崖中心王都周圍,有黃桑院、馬彭南、季官莊、馬安莊、牛官莊、小坡等六處二級城邑。在這些城邑周圍,又有40多處基層聚落。就這樣,“都”“邑”“聚”就構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級社會結構。張學海先生指出:“城子崖龍山城和大批村落,把城鄉(xiāng)分離狀況清晰地展示于世,證明龍山時期,這里已是個古國。”[10]

                  城市與經濟的發(fā)展,必然促進文化的進步,這一點可以從東夷民族率先創(chuàng)造的文字中得到說明。大汶口文化后期,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諸城前寨、日照堯王城、安徽蒙城尉遲寺等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大口尊的外壁腹部顯要位置上,發(fā)現(xiàn)了原始刻劃文字。古文字學家已將其考釋為“炅”“炅山”“斤”“戌”“凡”“封”諸字[11]。而這些帶有原始刻劃文字的“大口尊是一種神圣的祭器。最初所見的只有代表天象、農具的意符,所以可推測大口尊應用于祭天祈年”[12]。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原始刻劃文字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原始刻劃文字在總體結構上基本一致,可以聯(lián)系起來作同樣方式分析。如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炅”“炅山”“封”“凡”“皇”等字,全部見于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這些原始文字在大致相同的空間與時間背景下產生,有相當廣泛的約定俗成之基礎,推測當時的文化交流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這也正是我們推測這些原始刻符具有文字性質的理由[13]。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劃符號還只是單個的文字,不能成句。而到了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則出現(xiàn)了成句的原始文字。這就是丁公陶文、龍虬莊南蕩陶文。丁公陶文于1992年發(fā)現(xiàn)于山東鄒平丁公村龍山文化城址里。陶文刻于陶片內面,共5豎行11字,都作圓筆道,應該是可以連讀的,具有完整意義。馮時先生曾將其試釋為:“魅卜,阿普瀆祈,告,吉長,百雞拐爪”。其內容是以雞骨占卜,招祖驅邪,屬于祖先崇拜的宗教活動[14]。

                  1993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江蘇高郵縣龍虬莊南蕩龍山文化晚期的遺存中發(fā)現(xiàn)了一片刻有類似丁公文字的陶片[15]。陶片分左右兩直行,其中右邊直行4字也作圓筆道,但更似動物象形,左邊直行4字則作直筆,已經比較接近商周文字了。很有可能右邊圓筆道的4字是原始文字,而左邊直筆道4字是為了解讀右邊四字的。因為丁公陶文與南蕩陶文都屬于東夷先民創(chuàng)造的龍山文化遺存,因此可以聯(lián)系起來考慮。俞偉超先生推測:丁公陶文與南蕩陶文可能是同“一種文字的三個階段的形體的表現(xiàn),即南蕩陶文右側四字極似象形符號,是這種文字的最初階段;丁公陶文好像剛從象形符號演變出來不久,所以皆作圓筆道,可認為是第二階段;南蕩左側四字已從圓筆道變?yōu)橹惫P道,這一點同更晚的商代甲骨文有相似處,應是第三階段,而且此時很多人對最初那種象形符號式的字體已不認識,所以用這種直筆道的字體來解讀最初通行的象形符號?!盵16]

                  南蕩、丁公這種圓筆道古文字大概在東夷民族中一直延用到西周時期,因為1981年在山東萊陽前河前征集到一件當地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陶。在陶的頸部有14個刻劃文字,皆作動物形的圓筆道,在腹部又刻有3字,流部刻有2字,都用圓筆道。一看就知道與南蕩、丁公陶文屬于同一種文字。李步青等先生將頸部刻文試釋為:“己國父乙作酉午未宅□□*[+噩]、鹿、龜”,認為這是己國名為父乙的首領的作器,有時間,有地點,“*[+噩]”“鹿”“龜”當為下屬小部落的圖騰[17]。以上三種古文字都涉及氏族祖先與動物圖騰,當與氏族部落的集體祭祀活動有關。俞偉超先生據此指出:“丁公、南蕩、萊陽陶文既可歸為同一類文字,首先就可肯定在山東半島至江淮東部,從龍山至西周中晚期,存在著一種后來亡佚的象形特征顯著的文字;其次,按之分布范圍,又能推斷即為古之東夷文字?!盵18]

                  龍山文化丁公陶文、南蕩陶文也可在良渚文化里找到其同類。1985―1987年在浙江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上,也有上下兩行,由右而左起讀的原始文字,也作圓筆道。其中下行右起第二字作四足獸形,與南蕩陶文與萊陽前河前陶文里的獸形極為相似[19]。

                  從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單個原始刻劃文字,到龍山時代的丁公、南蕩、直到西周時期的萊陽前河前陶片上的圓筆道成句文字,都可視作東夷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古文字。這種古文字雖然可以與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單個原始文字、陶器上成句的圓筆道文字相比較,卻與中原地區(qū)的甲骨文、金文等漢字系統(tǒng)很難找到前后聯(lián)系的跡象。也就是說,中原夏商周前后相因的三代所用的是同一套文字系統(tǒng);而大汶口到龍山時期東夷族所使用的是另一套古文字系統(tǒng)。這套文字系統(tǒng)可能與長江下游的良渚先民所用的文字有相同處,但與中原文字系統(tǒng)不同源,且早于中原文字。

                  由以上墓葬、城市、文字等考古現(xiàn)象表明,在五帝時代,最先進的民族是東夷民族,最先跨入文明門檻的是東夷民族,因此,最先建立文明王朝的民族應該是東夷民族。先秦儒書以外的文獻曾記載,有一個由東夷族虞舜所建立的虞代,可能就是這一事實的反映(詳下)。然而,在周公、孔子的“六經”與司馬遷的《史記》里,中國文明史上最早建立王朝的卻是中原的夏民族,而夏代之前的虞代則不見了;流傳到秦漢以后的文字是夏商周甲骨、金文系統(tǒng),而東夷古文字卻消失了;夏商周三族的都城成了政治文化的中心,而東夷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城市中心卻逐漸被廢棄乃至消失。出現(xiàn)這種歷史錯位的時間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其客觀原因可能是當時的一場洪水泛濫和海水倒侵自然災害[20];政治原因則是中原地區(qū)夏商周三代王朝文化上的前后相繼,以及周公、孔子等人對三代文化的有意弘揚。

                  對于這一現(xiàn)象,俞偉超先生有過精彩概括:“我們現(xiàn)在已經可以描繪我國考古學文化譜系的基本支干,并能看到距今5000―4000年期間,從黃河中、下游到長江中、下游,乃至長城地帶,都陸續(xù)由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而東方的龍山文化是其中生產技術最高,從而大概也是社會發(fā)展程度最接近于具有文明時代諸特征的一支文化。……長江三角洲的良渚文化,……是同時期文化發(fā)展水平更高的另一支文化。這就是說,在4000―5000年以前的我國的文明曙光時代,以東方的龍山和東南的良渚文化的光芒最亮,同時期黃河中游及長江中游的龍山階段諸文化,其發(fā)展水平還達不到這個高度。”

                  然而,距今4000年左右的一場特大的洪水泛濫與海水倒侵災難,使得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遭受了滅頂之災。山東龍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良渚文化之后的馬橋、湖熟等文化,都明顯要低于其前身,便說明了這一事實。而“對大河、大江的中、上游流域來說,所受災害當然要小于下游。于是,黃河中游的河南龍山文化仍正常地向前發(fā)展,從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出現(xiàn)了夏王朝。如果4000多年前不發(fā)生這場連續(xù)若干年的大洪水,我國最初的王朝也許而且應該是由東夷建立的?!比拿飨喑?,中原文字(如甲骨文、青銅銘文)成為三代王朝的正統(tǒng)文字,“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丁公、南蕩、萊陽那種東夷文字,只能成為個別族群的區(qū)域性文字,時間一長自然就慢慢消亡掉了?!盵21]

                  其實,就先秦儒書以外的文獻記載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一個虞代來判斷,東夷族可能已經在夏代之前建立過一個初型的國家,只是由于自然災害,使得東夷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虞代初型國家沒有很好地發(fā)展下來。但是在五帝時代,東夷民族在中華民族歷史舞臺上是一個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主角,確是一個歷史的事實。我們甚至可以說五帝時代中華文明的重心不在中原而在山東。然而,這個歷史事實卻在中原夏商周王朝政治中心的影響下,在周公、孔子整理六經時的“夷夏之辨”思想的指導下,被人為地改造了,而這種改造又經司馬遷“考信于六藝”的《史記》作系統(tǒng)總結,而在之后二千余年的中國正史中一直處于正統(tǒng)地位而深入人心。因此,為了還一個歷史的本來面貌,我們必須借助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對先秦秦漢有關文獻進行合理的辨析。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對中國上古文明史的認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五帝時代前期:少昊、太昊、蚩尤。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吳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注:窮桑地在魯北)《左傳》定公四年:“分魯公以大路……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薄秶Z 楚語》、《山海經 海內經》也有少昊的記載。

                  再看太昊?!蹲髠鳌焚夜荒辏骸叭?、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吳,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杜預注:任,今任城縣,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須句在東北須昌縣西北。四國封近于濟,故世祀之)《左傳》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悾恢撘?。”就以上資料可知,少昊氏發(fā)源于山東曲阜。曲阜原稱窮?;蚩丈#缴檀鷦t為奄國所在。關于少昊與太吳孰先孰后,過去學術界有爭論?;蛞詾樘幌扔谏訇?如傅斯年說)[21]。其實,應該是少吳先,太吳后。正如徐中舒先生所指出:“所謂大夏、小夏,太吳、少昊,大雅、小雅,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區(qū),新舊的民族而言。新發(fā)現(xiàn)的較遠的地區(qū)稱大,故地或較近的地區(qū)稱??;民族的本支稱小,分支稱大?!盵23]太吳是從少吳中發(fā)展而來,所以《左傳》僖公二十一年稱其本地在濟水流域,正在魯國曲阜的西北向。后來太昊族向西南發(fā)展到了河南的淮陽一帶,所以《左傳》昭公十七年稱“陳,太吳之虛也?!?/p>

                  以上材料中,關于少昊、太吳的記載尚沒有文化偏見,郯子說起自己的祖先少昊,還十分自豪,將少昊與黃帝、炎帝等并稱。以下敘蚩尤更具有民族英雄色彩。《逸周書 嘗麥解》:“昔天之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臨四方?!闭f“蚩尤宇于少吳”即指蚩尤活動于原來的少昊活動區(qū)域內。又《逸周書 嘗麥解》:“蚩尤乃逐(炎)帝,爭于涿鹿之河(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边@里的“赤帝”即炎帝。涿鹿的地望說法不一。呂思勉《先秦史》據《帝王世紀》引《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而推測在今徐州境內。聯(lián)系炎帝的居地“陳”(淮陽)在徐州之西南,而蚩尤的居地(“宇于少吳的曲阜”)在徐州之東北,正好在一條斜角線上,可見涿鹿在徐州說較合理。涿鹿之戰(zhàn)以蚩尤族獲勝炎帝族挫敗而告終。炎帝族于是又求助于兄弟族黃帝。《逸周書 嘗麥解》接著說:“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边@里的“中冀”或即“冀中”之倒。有關這場戰(zhàn)爭,又見于《山海經 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边@里的“冀州之野”大概在今河北的中南部與河南北部。 蚩尤族先是向西南方向“逐”炎帝族,接著又西北向“伐”黃帝族??梢姈|夷民族在蚩尤領導下的對外擴張勢力曾經很猛。再聯(lián)系上文的少昊、太昊,可知在五帝時代的前期,東夷民族在黃河流域是一支實力強大的民族,其勢力足以與中原炎、黃族抗衡,甚至有超過炎、黃之處。這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汶口文化先進于中原文化是一致的。

                  五帝時代后期:虞舜、皋陶、伯益

                  五帝時代后期,東夷各族更加強盛發(fā)展。同時,中原地區(qū)的諸夏民族也開始發(fā)展強大起來。于是東夷各部落與中原諸夏部落首先建立起了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在這個聯(lián)盟組織中,東夷族首領虞舜、皋陶、伯益與中原諸夏的唐堯、夏禹、夏啟共同輪流執(zhí)政,這就是歷史上艷稱的英雄禪讓制時代。

                  就較早的文獻看,虞舜為東夷人?!睹献?離婁上》明確指出:“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睗h代趙岐注曰:“諸馮,負夏,鳴條,皆地名,負海也,在東方夷服之地?!本唧w地說,“諸馮”在菏澤境內,“負夏”在兗州境內,“鳴條”在河南封丘境內,均在魯西、豫東一帶?!睹献?公孫丑上》、《墨子 尚賢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說明舜為東夷族首領應該沒有問題。

                  《墨子 尚賢中》說:“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睋渡袝?堯典》可知,舜是由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民主推選出來與堯共同執(zhí)掌聯(lián)盟大事的:“帝(堯)曰:‘咨,四岳。朕在位十七年,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我其試哉。’”“四岳”“師”都是各氏族酋長,在部落聯(lián)盟大會上擔任委員。在部落聯(lián)盟大會委員之上還有兩位最高執(zhí)行長官,所謂二頭首領。五帝時代后期,原來這二頭首領是摯與堯。當摯死了之后,就由堯向大會提出補任摯位的候選人。結果是大家推選舜。據《尚書 舜典》可知,舜被選出后第三年始涉帝位,與堯共同主持部落聯(lián)盟事務二十八年之后,堯才死。

                  由舜與堯共同主持聯(lián)盟大會可知,東夷族在當時黃河流域的重要地位。以舜為代表的東夷族與以堯為首領的華夏族,既有聯(lián)合,也有斗爭?!俄n非子 說難》說“舜逼堯”,暗示東夷族的力量曾超過華夏族。張學海先生指出:“堯舜的斗爭,實質上是華夏和東夷集團的斗爭,是昔日以炎、黃與蚩尤所代表的這兩大族團的斗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演?!逼浣Y果“是東夷勢力集團的勝利”[24]。

                  堯死之后,夷夏聯(lián)盟集團的最高權力實際由舜所掌握。按照當時聯(lián)盟的傳統(tǒng),仍需由舜來主持聯(lián)盟議事會,推選繼堯的人,與舜共同執(zhí)政。結果是推出了禹來。《尚書 舜典》:“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史記 五帝本紀》曰:“舜乃豫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笨梢?,舜與禹還共同執(zhí)政了十七年。

                  舜死之后,禹又主持聯(lián)盟大會,推選東夷人皋陶來繼任,但由于皋陶早卒,于是禹又推薦東夷人伯益繼皋陶之位?!断谋炯o》說“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舉益,任之政?!苯Y果伯益又與禹共政十年?!断谋炯o》說“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p>

                  皋陶與伯益都是東夷人,古文獻也有明確記載。《史記 夏本紀》正文引《帝王世紀》曰:“皋陶生于曲阜。”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皋(陶)、(伯)益,同族而異支?!?/p>

                  總之,在五帝時代后期,虞舜、皋陶、伯益曾先后與中原各部落結成聯(lián)盟,并在聯(lián)盟議事會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再聯(lián)系五帝前期少昊、太昊、蚩尤的地域擴張,說明在整個五帝時代,東夷民族確實是實力強大,影響深遠,在中華古文明起源過程中,擔任了主要角色,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先秦六經之外的文獻里,曾記載夏代之前有個虞代。把東夷族虞舜及其皋陶、伯益等,專列為一代?!赌?所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逼渌墨I也有相同記載,《韓非子 顯學》:“殷、周七百余歲,虞、夏二千余歲?!薄蹲髠鳌非f公三十二年:“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薄秶Z 周語上》:“昔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韓詩外傳》:“虞、夏有傳政,不如商、周之察也?!庇纱丝磥?,夏代以前東夷族確曾進入文明時代,建立過初步的文明國家虞代。

                  然而,這一歷史事實,在周公、孔子的“六經”直至司馬遷的《史記》里,沒有能夠得到客觀的反映。在《尚書》里,是將堯舜禹作為中心來敘述的,皋陶與伯益僅僅以配角出現(xiàn)?!俄n詩外傳》的“虞、夏有傳政,不若商、周之察也”這一事實,在儒書《荀子 非相》里卻說成是“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沒有了虞代。在《大戴禮記 五帝德》、《史記 五帝本紀》里,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其中黃帝、顓頊、堯、禹全為中原部落首領,舜因為曾經建立過虞代,才勉強進入五帝系統(tǒng)(帝嚳在神話傳說中實與帝舜為一人)。至于東夷部族的少昊、太昊、蚩尤、皋陶、伯益全被排除在外。這是極不公正的。

                  因為在五帝時代,東夷集團一直處于生產力最發(fā)達、文化最先進的地位,甚至還建立過一個虞代。所以,當中原夏部落建立王朝,破壞了部落聯(lián)盟禪讓制后,東夷民族一直不甘于這個現(xiàn)實,于是有了以下兩項歷史事件。

                  1.東夷伯益與夏啟的斗爭

                  按照民主禪讓制,當禹死后,應當由東夷族的伯益來主持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推舉補禹之缺的首領。然而,歷史在此時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禹啟父子要求變革以民主選舉為實質的禪讓制,實行以財產私有為實質的父子世襲制?!俄n非子 外儲說》對此有所交待:“禹愛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于益;而勢重盡在啟也。已而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而實令啟自取之也。此禹之不及舜明矣?!庇淼淖龇ㄊ遣环袭敃r的傳統(tǒng)習慣的,因此,只能暗暗進行,這便是表面“傳天下于益”,而實質上“勢重盡在啟”的原因。這之間肯定是伴隨著一場斗爭的,所以說“已而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當然,東夷族伯益也不會輕易罷休?!短靻枴放c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益與啟的斗爭過程。《天問》說:“啟代益作后,卒然離孽。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皆歸射*,而無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當“啟代益作后”時,益也起來斗爭,把啟拘禁起來,使啟“卒然離孽”(遭受災害),益還對啟施行射革巫術,這就是“皆歸射箱”“后益作革”。當然最終還是啟成功了,所以說“無害厥躬”“而禹播降”。古本《竹書紀年》則將這整個過程概括為“益干啟位,啟殺之”。

                  以上《韓非子》、《天問》、古本《竹書紀年》所載有關益啟相爭的過程應是事實。然而儒書《孟子 萬章》卻對此進行了西周禮儀倫理化的改造:“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币鎲⒅g在社會變革過程中的一場斗爭,就這樣被孟子用禮儀的溫紗遮蓋起來了。而《史記 夏本紀》則完全繼承了《孟子》的儒學思想,也把益啟之爭說成是益的自愿推讓:“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边@完全是改造失實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6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漢時為避漢宣帝諱,取漢代古音中同音的“孫”代替“荀”,故又稱孫卿。周朝戰(zhàn)國末期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八特村)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人們常將之與所謂的孟子“性善論”比較。荀子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兩度出任楚蘭陵令。晚年蟄居蘭陵縣著書立說,收徒授業(yè),終老于斯,被稱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儒家正統(tǒng)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性惡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并強調學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書中。荀子還整理傳承了《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典籍,荀子所作的《樂論》是自成完整體系儒家音樂思想代表作品之一。這些惦記為傳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貢獻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五帝時代中華文明的重
                  前面的討論清楚地表明,由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各諸侯國史籍全被焚毀,因此儒家經典成了傳世先秦秦漢文獻中記載中國上古文明史的重要資料。但由于周公、孔子的“夷夏之辨”,又使得這批儒家經典記載上古文明的內容基本局限在中原地區(qū)。當然夏商周三代的活動中心都在中原地區(qū),因此利用這些儒家經典資料研究中原地區(qū)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也就是把握住了中國上古文明的核心問題,這是肯定的方面。但是我們又不能僅據這些儒家經典資料而把握中國上古文明的全貌。八十多年來的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已以大量的事實證明,中國古文明是多源并起,相互影響的。中原地區(qū)的古文明只是整個中國古文明的一部分而已。要全面把握中國上古文明,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在這方面已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例如,蘇秉琦先生的考古文化區(qū)系類型說、張光直先生的考古文化交互作用圈、李學勤、李伯謙先生的青銅文化分區(qū)分支發(fā)展說等等,都是有價值的貢獻[7]。但是...
                  · 論五帝時代
                  【關鍵詞】五帝時代/中國古代文明起源/酋邦漢代司馬遷《史記》首篇為《五帝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時期的歷史,并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開端。這無疑代表了漢代史官和史學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初期的認識,這種認識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并未改變。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顧頡剛為首的疑古派,對上述中國古代歷史的體系進行了否定,提出了“東周以上無史論”的觀點,否定了五帝時期的歷史(注:《古史辨》,1~8冊。),一時風靡史學界。疑古派是近代史學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出現(xiàn)是必然的。盡管他們對于古史的批判過頭,但對于歷史學研究,尤其是對文獻史料寫定時代的清理依然是有所貢獻的。與此同時,以田野考古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在中國開始興起??脊艑W家徐旭生對記載五帝時期的文獻史料進行了清理,1943年出版了《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肯定五帝時代的存在,稱關于五帝時代的文獻記載為傳說,稱五帝時代為傳說時代,并提出傳說時代存...
                  · 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及商族遠祖
                  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及商族遠祖商王世系,以成湯立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從商族起源開始到成湯代夏立國之前,稱為先公世系;從成湯立國到帝辛(紂)之亡,稱為世系。傳說,商族以黃帝為遠祖。黃帝是少典氏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秶Z?晉語》曰:“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秉S帝,號有熊氏;炎帝,號神農氏。這些雖為傳說,但定有其史影??傊?,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融合,為中華民族文明之始。黃帝、炎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應該是可信的。黃帝的時候,炎帝神農氏的勢力已衰。黃帝與炎帝在阪泉經過三次交戰(zhàn),黃帝勝。時,各路諸侯都服從黃帝領導,唯蚩尤不服,作亂,不聽黃帝命令。黃帝親率各路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擒而殺之。經過阪泉、涿鹿之戰(zhàn),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一統(tǒng)中原。各路諸侯都尊黃帝為天子。傳說,黃帝為五帝之第一帝,號有熊氏。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十...
                  · 中原訪古—尋根中原—五帝時代的城址與中原早期文明
                  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系指從黃帝歷經顓頊、帝嚳而至堯、舜的時代。根據許順湛先生選定的年代框架:帝舜一世50年,約為公元前2150—前2100年;帝嚳十世(包括堯)400年,約為公元前2550—前2150年;顓頊九世350年,約為公元前2900—前2550年;黃帝十世以上1520年,約為公元前4420—前2900年。大體而言,五帝時代的上下限主要在距今4100年前至6500年前之間,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約2400年之久。①從宏觀上進行考察,這個年代構架基本上可以作為研究五帝時代的重要參考數據。根據文獻記載,黃帝之世已有城邑出現(xiàn)?!妒酚洝し舛U書》謂:“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薄稘h書·郊祀志》云:“黃帝為五城十二樓?!薄妒挛锛o原》引《黃帝內傳》說:“黃帝既殺蚩尤,因之筑城闕?!庇忠盾庌@本紀》云:“黃帝筑城造五邑?!薄吨兄蓦s俎》載:“黃帝筑邑造五城?!薄痘茨献印ぴ烙枴吩唬骸包S帝始立城邑以居。”李白《...
                  · 中華文明的過去和今天
                  思想者小傳余秋雨1946年生,漢族,浙江人。文化史學家、藝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文化顧問。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辭職后十余年來越野歷險數萬公里,實地考察了中華文化在內的人類各大文明的興衰脈絡,沿途所寫《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著作,一直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世界各地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無可置疑,但對中國的文化形象仍然比較陌生,認為兩者之間落差太大。我們和下一代需要了解中華文明的驕傲和弊病,了解自己安身立命的文化是什么,帶著這種意識走向世界才會更自足自在。為了說明中華文明,我先在國內考察,寫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但是身在廬山可能不識其真面目,我又去國外做對比。首先是和中華文明同年齡的文明對比。我在槍林彈雨、綁架危險中去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從埃及、中東、伊拉克到尼泊爾等地,經歷了人生中最恐怖的半年,寫出了《千年一嘆》。這些...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