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歷史-西漢的中央官制
西漢官僚機構(gòu)的設置,基本上沿襲秦制而有所更新。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外朝官。包括自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官,在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后領銜上奏。
第二,內(nèi)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后將軍,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所謂內(nèi)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zhì)的正規(guī)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第三,宮廷官。包括詹事、內(nèi)侍等。宮廷官依其職守是專門處理皇帝家庭事務的,但在皇權(quán)專制時期,這些官員實際上已介入了政治活動,掌握了部分權(quán)力,所以應該包括在中央政府的官僚機構(gòu)中。
由此可見,西漢官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行政性質(zhì)的與宮廷服務性質(zhì)的兩套并立,而其間又有互相交叉互相關聯(lián)。關于這個問題,可以作如下的說明:
第一,中央最高政務機構(gòu)掌握在丞相(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三人手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丞相有所請求,皇帝無不應允。由于丞相權(quán)位太重,威協(xié)了皇權(quán),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zhuǎn)歸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從此,丞相的權(quán)力逐漸縮小,但是還保留著領銜上奏的形式。例如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事,總攬朝政,但在廷議廢昌邑王時,還是以丞相楊敞領銜上奏。其后只有領尚書事才是掌握實權(quán),不領尚書事,雖位至三公,也無實權(quán)。這是西漢政治重心轉(zhuǎn)移的一種趨勢。太尉是最高的軍事長官。御史大夫一方面為丞相之副貳,一方面供內(nèi)廷的差遣,同時又握有監(jiān)察行政官吏的權(quán)力。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雖然都是政權(quán)實際的負責人,但三者品秩并不相同。丞相、太尉秩萬石,月俸六萬錢,率以列侯為之。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月俸四萬錢。御史大夫秩級在三者之中為最低。武帝元狩四年,(前120年),罷太尉,置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其官俸提到與丞相同等。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更名丞相為大司徒。這時外戚王氏(皇后王政君諸弟)以大司馬秉政,地位反在大司徒之上。
第二,中央行政機關本身兼有業(yè)務。例如大司農(nóng)是國家財政總匯,所管的有倉儲、水利、貨運及官賣的各種事業(yè),甚至管治安的中尉(執(zhí)金吾)也管造船,管祭祀的太常也管醫(yī)藥。這種相互交叉的關系在當時是怎樣調(diào)節(jié),就不清楚了。
第三,漢代有一種無職務、無官署、無員額的官名,不在正規(guī)編制之內(nèi),而直接與皇帝接近,能起相當?shù)恼巫饔谩_@些人都屬于郎的一類。郎是殿廷侍從的意思,其任務是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皇帝顧問及差遣。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別。中郎、郎中的首腦稱將。中郎分別屬于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統(tǒng)謂之三署。郎中則有車、戶、騎三將。在此以上又有大中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諫大夫等,則純以議論政事為職。又有博士,為學術顧問官性質(zhì),也有參加政事討論的義務,這些都可以作為中朝官或內(nèi)朝官的成員。
這些都說明西漢官制是有系統(tǒng)的,但也是不很明確的,在西漢二百余年間(前206――公元8年),官制是不斷變革的,其中重大改革大約有四次:
第一次,在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在蕭何、叔孫通等的輔佐下,制定了新官制,大體沿用秦制,但有所增減。這次改革是開國的草創(chuàng)階段,機構(gòu)簡單,官員不多。
第二次,在漢景帝時,更改一些官名,如改“奉?!睘椤疤!保桓摹靶l(wèi)尉”為“中大夫令”;改“廷尉”為“大理”;改“典客”為“大行令”;改“治粟內(nèi)史”為“太農(nóng)令”等。更重要的改革是在平定吳楚七國叛亂之后,《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景帝中五年令諸侯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边@是一次加強中央集權(quán),削弱諸侯勢力的重大改革。
第三次是在武帝時,這次改革的要點有:
?。ㄒ唬σ恍┕倜髁烁?,如改“中尉”為“執(zhí)金吾”,改“大行令”為“大鴻臚”,改“郎中令”為“光祿勛”等。
?。ǘ┰鲈O一些官員,《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痹O立十三部州刺史;設立大批的郎官;設立掌管水利(“水衡都尉”),山林、鐵官等掌管生產(chǎn)部門之官;設五經(jīng)博士等。
?。ㄈ┘訌娋┏堑能娛路佬l(wèi)力量,設司隸校尉和城門校尉,又設京城八校尉(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校尉),這些校尉品秩都很高(皆為二千石)掌握駐京武裝力量。
?。ㄋ模┰O立管理邊疆地區(qū)及少數(shù)民族之官(如在“典屬國”之后,設都尉、丞、侯、千人、九澤令等)。
這次的改革面比較廣,加強了朝廷對州郡的控制,也注意到生產(chǎn)部門。但有些官吏的設置較濫,改變也較頻繁。
第四次,在成帝、哀帝時,改革了一些官名。如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改州“刺史”(秩六百石)為州“牧”(秩二千石),這時各地人民起義漸多,故提高州官品秩、加強州官之權(quán),以起義的群眾。
漢代機構(gòu)的名稱,除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外,一般只以其官署所在稱為“寺”,不象后代先有一個機構(gòu)名稱,然后設一個主官。所以往往官名即是機構(gòu)之名。大概每一主官都有一個事務長,如丞相則有長史,御史大夫及其他則有丞。至于內(nèi)部的屬官則不立專名,由長官自行征辟任用,一般統(tǒng)稱掾?qū)佟?nbsp;
漢代高級軍職多以校尉稱呼。如城門校尉、屯騎校尉等,各有所統(tǒng)之兵,皆隸于中央,而地方則無正式常設之兵。因此也就沒有地方之軍職。最高級的統(tǒng)帥稱將軍。將軍有兩種,一是常設將軍,如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前后左右將軍等,于掌軍之外兼參預政事。一為臨時派遣出征之將軍,多在其上特加名號,如伏波將軍,度遼將軍之類,戰(zhàn)爭結(jié)束,名號隨之撤銷。
校尉中比較特別的是司隸校尉,本來也是一種督察官,職在察舉官吏的不法行為,后來逐漸變成了京畿地區(qū)的高級行政督察官。
西漢官制不斷改革的原因有二:第一,由于商人地主與貴族地主的矛盾不斷加深,西漢政府為了加強貴族地主的實力,所以不斷改革,增設某些官稱,變動官員機構(gòu)的職權(quán),以鞏固中央集權(quán)。尤其是武帝時,為了重用外戚貴族,便廢棄太尉而以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為事實上的執(zhí)政,丞相府就逐漸變成了只能奉行既定政策的機關。從此以后,外戚之權(quán)日重,而商人地主的實權(quán)日受侵奪;第二,西漢政府為了農(nóng)民的反抗,就多次調(diào)整軍事設施,增強武裝力量。所以,西漢官職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加強武官和州官的實權(quán),如以大將軍執(zhí)政,改州刺史為州牧,秩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漢代官員是以俸祿多少來表明其職位之尊卑,所以官稱往往叫若干“石”(音d4n)《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
漢制三公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稱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所謂“谷”是指原糧,每石重約一百二十斤,如果以數(shù)量言,一石相當于一斛,一斛有十斗,一斗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二千毫升。漢以石數(shù)為官秩名,應是根據(jù)秦制而來的。一般說來,九卿是中二千石,郡守次一等,是二千石,其他再次一等的是比二千石。
西漢的中央政府,組織甚為龐大,皇帝之下,內(nèi)分三公、九卿、列卿、宮官四大部門。其中三公地位最高,九卿次之,列卿又次之,宮官為皇帝御用的家奴。中央政府本為最高的行政機關,但在漢初,因為前有異姓諸侯王,后有同姓諸侯王的割據(jù),中央政府的權(quán)力并不甚大。直至武帝時,由于集權(quán)政治的建立,才成為最高的權(quán)力機關。
所謂三公,就是指總理庶政的丞相(又稱大司徒),總理軍政的太尉(又稱大司馬),主司糾察彈劾的御史大夫(又稱大司空)。
丞相,又稱相國,秦官,為天子之丞,助理萬機?!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睗h王元年(前206年),以蕭何為丞相,二年(前205年)以曹參為假左丞相,屯兵關中。劉邦即帝位后,任命樊噲以相國名義出擊盧綰?!妒酚?蕭相國世家》載:漢十一年(前196年),“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率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wèi)”?;莸鄱辏ㄇ?93年),蕭何死,以曹參為相國。五年(前190年)曹參死,此后置左、右丞相,以右丞相為首。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劉屈?游?左丞相,分丞相長史為兩府,意欲重擇一右丞相,但最終未能實現(xiàn)。
漢本以列侯為丞相,而公孫弘以布衣為御史大夫,后擢升為丞相,武帝特封之為平津侯。此后,便有先為丞相后再封侯的慣例。凡丞相必為列侯,故稱丞相為君侯。因武帝封公孫弘為列侯,食邑為高成縣平津鄉(xiāng),此鄉(xiāng)范圍很小,僅六百五十戶,從此有丞相封侯不過千戶的慣例。
皇帝對丞相禮遇隆重。凡拜相,天子臨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員皆得朝會。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由此可見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掌握選舉、任官、黜陟刑賞之權(quán)。如武帝時,田?`為相。他入朝奏事,皇帝言聽計從。文帝時,申屠嘉為相,入朝,見鄧通在文帝旁邊禮節(jié)怠慢,他返回相府,立即寫檄文召通。鄧通至相府,免冠赤足,頓首謝罪。但申屠嘉還是不放過,說他戲弄殿廷,準備殺他,后來還是皇帝出面說情,鄧通才免于一死,可見丞相權(quán)力之大。
丞相對皇帝詔命若有不同意見,可拒絕執(zhí)行或面折廷爭?!稘h書?王陵傳》記載漢惠帝死后,呂后欲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碑斆娴种屏藚魏蟮倪`法主張。景帝欲封后兄王信為侯,因丞相周亞夫的反對而作罷。哀帝想要加封董賢食邑二千戶,丞相王嘉封還詔書,拒不執(zhí)行。這些都說明丞相權(quán)力之大。后來,政權(quán)逐漸移歸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這樣,丞相的行政權(quán)力便大大削弱。
丞相之佐官有長史,司直,諸曹掾?qū)俚取?nbsp;
長史,《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遍L史為相府諸吏之長,職無不攬。丞相有事,則召長史付諸施行。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職在監(jiān)察官吏,位在司隸校尉之上。
諸曹掾?qū)伲韶┫嘀苯游?,任職期間若成績優(yōu)異,丞相可薦舉于朝廷。據(jù)《漢書?翟方進傳》載,丞相掾多達三百余人。掾是各曹的主官。屬,位居掾之下,《翟方進傳》注引《漢儀注》云:“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正曰掾,副曰屬?!比_府,分閣下與諸曹,三公治事之處為黃閣。設有主簿、省錄眾事,負責檢點收錄;閣下令史,負責威儀諸事(即儀仗執(zhí)事之類);記事令史,負責奏報文書;門令史,負責府門。其余令史,分別典管各曹文書。
諸曹,為分曹辦事之所。各置掾?qū)伲蚤L史總置諸曹事。西曹主相府諸吏之任用,蕭何曾為丞相西曹掾;東曹主二千石長吏之任用,嚴延年父曾為丞相東曹掾;奏曹主奏章,陸賜曾居奏曹;議曹主參謀議,李尋曾為議曹掾;侍曹主賓客;集曹主廷議記事。大車屬,主管車馬,鄭崇曾任其職。其他諸如辭訟、決獄、錢谷、盜賊、罪法諸務,也各有所主。有丞相徵事,《漢書?功臣表五》云:“弋陽節(jié)侯任宮,以故丞相徵事,手捕反者左將軍桀?!薄稘h儀注》:“徵事,比六百石。”丞相史,尹咸、孫禁任其職,據(jù)《漢舊儀注》,秩四百石。丞相少史,王山壽、王禁曾任其職,《漢儀注》:“武帝又置丞相少史,秩四百石?!庇嬒?,《西漢會要?職官一》云:“張蒼為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為主計四歲。蕭何為相,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郡國上計者?!逼浜螅喔闹饔嫞从嬒啵┮灿幸粤泻畛淙?。宰士,《漢書?翟方進傳》師古注:“謂丞相掾史為宰士者,言其宰相之屬官,而位為士也?!?
太尉,《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薄稘h書?爰盎傳》云:“太尉本兵柄?!辈怀V?,如果罷太尉,則以其職歸丞相?!妒酚?將相名臣年表》云:“高帝二年(前205年),太尉長安侯盧綰。”始以盧綰為太尉。五年(前202年)罷太尉官,十一年(前196年)又以周勃為太尉,以后便取消太尉官稱。直至惠帝六年(前189年)再以周勃為太尉。文帝三年(前177年),又罷太尉,權(quán)歸丞相。其后或置或廢?;蛞源笏抉R大將軍掌軍政大權(quán)。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將軍衛(wèi)青功多,特加大司馬稱號,以表尊崇。后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宣帝地節(jié)三年(前67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也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始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號。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再除去大司馬印綬,官屬依舊加將軍稱號。元壽二年(前1年)再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號,位在司徒之上,有長史秩千石。西漢末年,王氏相繼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至王莽則借此地位而篡漢奪權(quán)。
太尉職掌軍政,對武官的功過,至年終則課其殿最而行以賞罰。太尉的屬官除長史外,其他就極少見了,有時就根本不置屬官。太尉沒有調(diào)兵遣將主權(quán)。假如沒有皇帝的兵符,也不能統(tǒng)率軍隊。這從諸呂之亂太尉周勃所處的地位就可看出:當呂后死后,呂祿為上將軍,居北軍;呂產(chǎn)為相國,居南軍。周勃想要進北軍而不得入。后紀通持符節(jié)偽稱帝命,始納周勃入北軍。勃又使酈寄詭稱帝命要呂祿交出兵權(quán),周勃才統(tǒng)率北軍。從這段史實便可看出太尉不能調(diào)兵,也不能統(tǒng)率軍隊,這個大權(quán)掌握在皇帝手里。西漢太尉屬吏不多,但若大司馬領尚書事,則應設置管理行政的屬吏,若不領尚書事,則不開府置官屬;而冠將軍之號,則應有部曲(即軍隊的編制:大將軍營有五部,每部設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設軍侯一人)。其屬吏有:
長史一人,《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尉有長史,秩千石?!贝笏抉R司直一人,《西漢會要?職官一》云:“平帝召金欽為大司馬司直?!薄稘h舊儀》云:大司馬司直于“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大司馬史,張戎曾任。功曹,《西漢會要》載:大將軍王鳳除蕭育功曹。議曹史,《西漢會要》云:“大司馬史高辟匡衡為議曹史?!遍T下史,《西漢會要》云:“大司馬車騎將軍召揚雄以為門下史?!敝鞑?,《西漢會要》云:“大司馬商除杜鄴為主簿?!?nbsp;
御史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背傻劢椇驮辏ㄇ?年),更名大司空,祿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臀?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前1年)再改為大司空。秩中二千石,《漢書?朱博傳》云:“故事,選郡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丞相位缺,往往以御史大夫繼其任。故俗稱丞相、御史大夫為二府。張湯為御史大夫,每奏事,直至日晚,天子忘食,而丞相則徒有虛名,天下事皆決于湯。甚至連皇帝的詔令也都由御史大夫下達,例如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下求賢詔:“御史大夫(周)昌下相國,相國?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蔽牡凼辏ㄇ?67年)詔:“制詔御史,其除肉刑?!庇反蠓蛴质亲罡叩姆ü俸捅O(jiān)察官,例如有人盜發(fā)文帝陵園埋葬的錢,帝命御史大夫張湯治其事。又郡國所上的計簿不符實際,宣帝命御史復核對簿籍。
御史大夫有兩丞,一個是御史丞,是御史大夫之助理。一個是御史中丞,《漢書?百官公卿表》云:“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nèi)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敝胸┯纸兄袌?zhí)法,《漢書?薛宣傳》云:“成帝初即位,宣為中丞,執(zhí)法殿中,外總部刺史?!睂Υ淌泛涂叵嗨H退和舉薦,涇渭分明,豪無徇私。御史大夫之所以是最高的執(zhí)法官,就是其所屬的御史中丞的職掌所決定的。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又恢復御史大夫的官稱。元壽二年(前1年),再改為大司空,并改御史中丞為御史長史,御史長史為御史臺之主官,而大司空就不是最高的執(zhí)法官吏了。
御史大夫所領的侍御史15人,皇帝有時可派以特殊任務,如惠帝三年(前192年)派遣御史監(jiān)三輔,稱為監(jiān)御史。也有特派監(jiān)軍的,稱為監(jiān)軍御史。武帝時,曾派遣繡衣直指御史書討奸猾,治大獄。又有治書御史(皇帝時,命御史持書)、符璽御史,皆有印綬。這類御史官稱,隨事而設,廢置不定。
御史大夫的屬吏還有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屬、柱下令等。
九卿
漢承秦制,在中樞機構(gòu)設列卿,分別主管一部分事務?!段鳚h會要?職官一》引劉熙釋云:“漢置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仆,三曰衛(wèi)尉,四曰光祿勛,五曰宗正,六曰執(zhí)金吾,七曰大司農(nóng),八曰少府,九曰大鴻臚,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長秋,十二曰將作大匠?!眲⑽跽J為漢有十二卿,但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所列,自太常至執(zhí)金吾計十卿,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又《漢書?何武傳》及《朱博傳》都有九卿的說法。對于這個問題,韋昭辨云:“漢正卿九:一曰太常,二曰光祿,三曰衛(wèi)尉,四曰太仆,五曰廷尉,六曰鴻臚,七曰宗正,八曰司農(nóng),九曰少府,是為九卿。執(zhí)金吾為本故中尉,掌徼巡宮外,司執(zhí)奸邪,至武帝更執(zhí)金吾為外卿,不在九卿之列。大匠,次金吾。長秋,自皇后宮,非天子卿員?!弊皂f昭辨析之后,便有正卿、外卿的提法。九卿之說,源于周代,但漢代的所謂九卿,既不是從職掌上區(qū)分,也不是從祿秩上區(qū)分,只是沿襲古稱而已,并無實際意義。
漢代的九卿,屬于行政性質(zhì)的實在只有管刑獄的廷尉,管招待外賓的大鴻臚,管國家財務的大司農(nóng)。其他都以皇室的禮樂、車馬、宗族、侍衛(wèi)為主要職務。所以宮廷服務的性質(zhì)在漢代的官制中是非常突出的。九卿職掌如下:
一、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鳖亷煿耪f:“太常,王者旌旗也。王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也。后改曰太常,尊大之義也?!睋?jù)《漢書?叔孫通傳》載,漢七年(前200年)高帝命叔孫通制定朝儀禮樂。叔孫通受命召集了30人共同編排了一個十分隆重的朝禮儀式,并在長樂宮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彩排。高祖看了,覺得這樣才能正君臣之禮,十分高興,便拜叔孫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梢娞T跐h代即是掌宗廟祭祀與禮儀。王莽時曾改為秩宗。其屬官據(jù)《百官表》載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y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有?b太宰,太祝令丞,五疇各一尉。”太丞令、丞,掌伎樂,國家有祭祀,請奏樂。太祝令丞,掌讀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饌具。太史令丞,掌天時星歷。太卜令丞,掌卜筮。太醫(yī)令丞,掌巫醫(yī)。令秩皆六百石。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稱廟祀,初置太卜。
太常機構(gòu)龐雜,其屬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書令史、待詔、大典星、治歷、望氣、望氣佐、高廟仆射、廟郎、寢郎、園郎、禮官大夫、曲臺署長、寫書官等,吏員多至二千人。
博士也隸屬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博土,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shù)十人。”又據(jù)《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為魯博士?!稘h書?賈山傳》載,賈山祖父祛,曾任魏王博士弟子。可見博士這一官稱六國時就已經(jīng)有了。初期的博士掌望氣迎神和卜筮諸事。至武帝建元五年(前186年)立五經(jīng)博士,專以講授經(jīng)學,宣帝黃龍元年(前49年)員額增至12人。博士的考試也歸太常主持。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詔征賢良文學,?川推薦公孫弘。太常奏弘第居下,武帝擢弘為第一。
二、光祿勛,《漢書?百官公卿表》云:“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祿勛?!蓖趺Ц拿局?。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高帝時,審食其當過郎中令,其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沿秦制。此外,還有期門、羽林,都是光祿勛的屬官。
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shù)十人?!边@些都是屬于參謀顧問之官,初由武士任職,后才改用文學之臣。諫大夫原為秦官,漢初廢,至武帝元狩五年復置,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當時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議論,法令政策也多由此作出。賈誼、晁錯、董仲舒、主父偃都曾任過大夫。
郎,《漢書?百官公卿表》云:“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背h郎外,皆主執(zhí)戟宿衛(wèi)。中郎三將分統(tǒng)三署諸郎。又有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分統(tǒng)虎賁、羽林諸郎。羽林有令、丞。
郎的屬官還有:外郎,也稱散郎或郎署長,馮唐曾任其職。車郎,主管車輛。輦郎、戶衛(wèi)、騎郎將、郎中騎千人等。所以郎官的數(shù)量相當多。凡在殿中為郎,常遞補長吏?!稘h書?董仲舒?zhèn)鳌氛f:“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所以郎為士人作官為宦的一個階梯。
謁者,《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謁者掌賓?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薄稘h書?周勃傳》云:“(滕公)乃奉天子法駕,迎皇帝代邸,報曰:‘宮謹除?!实廴胛囱雽m,有謁者十人持戟衛(wèi)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不得入。太尉往喻,乃引兵去,皇帝遂入?!笨梢娭]者除掌傳達,接待賓客外,還是宮廷的守衛(wèi)。有時還受臨時差遣,《漢書?朱博傳》載,哀帝詔“假謁者節(jié)召丞相詣廷尉詔獄?!?nbsp;
期門,掌執(zhí)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初置,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屬官有給事期門。
羽林,也掌送從,位僅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初置,名為建章營騎,后改名羽林騎。又把從軍死事者的子孫養(yǎng)在羽林,進行訓練,號稱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jiān)督羽林,秩比二千石。屬官有羽林黃頭郎。
仆射,秦官,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設置?!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孟康注:“皆有仆射,隨所領之事以為號也。若軍屯吏則曰軍屯仆射,永巷則曰永巷仆射?!?
三、衛(wèi)尉,《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衛(wèi)尉,秦官,掌宮門衛(wèi)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復為衛(wèi)尉?!毙l(wèi)尉秩中二千石;設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時李廣為未央衛(wèi)尉,程不識為長樂衛(wèi)尉。宣帝時范明友為未央衛(wèi)尉,鄧廣漢為長樂衛(wèi)尉。西漢只有未央宮常設衛(wèi)尉,其他如長樂、建章、甘泉等宮則不常置。故《百官公卿表》所列僅未央宮之衛(wèi)尉,其他宮則缺。屬官有公車司馬令、丞,掌守司馬門,凡天下奏事,四方貢獻和征召均總領之。衛(wèi)士令丞,掌守衛(wèi)護從。旅賁令丞,奔走之役。令秩六百石。又諸屯衛(wèi)侯,司馬二十二官員皆在其屬下。
四、太仆,《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仆,秦官,掌輿馬,有兩丞。”王莽改名太御。秩中二千石。高帝時,夏侯嬰當過太仆。丞秩千石,掌乘輿并主馬政,有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邊、西邊,分養(yǎng)馬三十萬頭。景帝與武帝時為伐匈奴,大量飼養(yǎng)馬匹,天下馬匹往來長安者,經(jīng)常數(shù)以萬計。
中太仆,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
農(nóng)官,據(jù)《漢書?食貨志》記載,武帝時水衡少府,太仆,大農(nóng)各置農(nóng)官,專司耕種官田。
此外,還有駿馬監(jiān)、平樂監(jiān)、?刂屑唷⒕撬居?和家車吏(掌漢王之家車,非軍國所用。)
五、廷尉,《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jiān),秩皆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臀?廷尉。宣帝地節(jié)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臀?大理。王莽改曰作士。”應劭注:“聽獄必質(zhì)諸朝廷,與眾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爸戎卸?,為最高司法官。朝廷每有大獄,皆由廷尉審理,又有“雜治”之法,相當于后代的會審?!稘h書?刑法志》載:“高皇帝七年,制詔御史:‘獄之疑者,吏或不敢決,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系不決。自今以來,縣道官獄疑者,各讞所屬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當報之。所不能決者,皆移廷尉,廷尉亦當報之。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隙魅绱?,吏猶不能奉宣?!边@段記載說明了廷尉是審判全國疑難案件的最高機構(gòu),除個別特難案件上報皇帝裁決外,有終審裁判權(quán)。
屬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讞掾、從史、廷尉文學卒史、書佐等。
六、大鴻臚,《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鴻臚?!敝戎卸┲惹?。掌諸王列侯與內(nèi)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饗、郊迎之禮儀。又接待地方上計諸吏。屬官有行人令、丞,譯官令、丞,別火(獄官)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改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為典樂。最初置郡國邸屬少府,繼而屬中尉,最后屬大鴻臚。
典屬國,《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敝榷?,置都尉、丞、侯、千人。凡邊疆各族降服于漢,仍保存其國號者,稱為屬國。由典屬國掌管其事。蘇武從匈奴回漢后曾任此職。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設置五個屬國以處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為降羌置金城屬國,王鳳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屬國,處理匈奴降者之政事。據(jù)《漢書?地理志》載:安定屬國都尉治三水;天水屬國都尉治勇士;上郡屬國都尉治龜茲;西河屬國都尉治美稷;五原屬國都尉治蒲澤。此外又有張掖屬國都尉、居延屬國都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省典屬國,并入大鴻臚。屬官有九澤令,主客,大鴻臚文學,大行治禮,大行卒史等。
七、宗正,《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王莽并其官于秩宗。”秩中二千石,丞一人,秩千石。掌序?h王國?m庶六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當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報后執(zhí)行。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nèi)官長丞。都司空令丞,掌治宗室罪人;內(nèi)官長丞,《漢書?律歷志》云:“主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長短也?!敝T公主家令、門尉皆屬之。最初內(nèi)官屬于少府,繼而屬于主爵,后來才歸宗正。平帝元始五年(公元五年),詔郡國置宗師,掌皇室宗族之散居郡國者,考察不從教令與有冤失職者,上之宗正。吏員有主傅、主府、舍人等。
八、大司農(nóng),《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治粟內(nèi)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農(nóng)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農(nóng)……王莽改大司農(nóng)曰羲和,后更為納言。”秩中二千石。兩丞秩千石。掌谷貨,是主管財政之官。凡各地田祖口賦之收入、鹽酒專賣、鼓鑄的統(tǒng)制、平準、均輸與漕運的管理,以及各地物產(chǎn)的調(diào)度,國家的開支等,均由大司農(nóng)掌管。據(jù)《漢書?食貨志下》載,武帝元狩中,桑弘羊曾任大司農(nóng)中丞,管會計之事。在桑弘羊任職期間,提請置大司農(nóng)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郡國,均輸鹽酒事。平帝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農(nóng)部丞13人,各主一州,勸課農(nóng)桑。王莽時置部丞6人,分掌州農(nóng)桑事。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nèi),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又郡國諸倉農(nóng)監(jiān)、都水共65名官長,丞都為其屬下。?p粟都尉,武帝時掌軍中財政,不常置。其他吏員有大司農(nóng)史,大司農(nóng)斗食屬、治粟都尉(《食貨志》載,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司農(nóng),盡斡天下鹽鐵),農(nóng)官(《食貨志》載,武帝水衡少府、太農(nóng)、太仆,各置農(nóng)官。)稻田使者,榷酤官(昭帝始元六年罷)等。
九、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供養(yǎng),有六丞……王莽改少府曰共工?!敝戎卸┣?。凡皇帝衣食起居,醫(yī)藥供奉,園林游興,器物制作,皆歸少府所領。其屬官甚多,據(jù)《百官公卿表》載有“尚書、符節(jié)、太醫(yī)、太官、陽官、導官、樂府、若?R、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鹽,又中書謁者、黃門、?^盾、尚方、御府、永巷、內(nèi)者、宦者八官令丞。諸仆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
尚書令、丞,漢承秦制,置“六尚”,即尚書、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食后并入太官)。尚書掌收受章奏,出宣詔命。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fā)書,稱為尚書。依舊例,諸臣上書,都要分寫兩份,一份作為副封。尚書受書后先拆看副封,若見文意不佳,便不予上奏。御史大夫魏相請廢除副封,以防止尚書從中徇私舞弊,欺蒙呈上。對于頒發(fā)的詔令,尚書也留有底稿備查。如竇嬰自稱曾受景帝詔,說“事有不便,可上書天子”。武帝時,嬰上奏其事,武帝令尚書查閱存稿,卻不見景帝遺詔。大臣上奏,常使尚書讀奏,如大將軍霍光聯(lián)名上奏請廢昌邑王,使尚書讀奏。大臣有罪,也命尚書問狀。如元帝懷疑丞相朱博、御史趙玄受傅太后指使,就召趙玄到尚書問狀。武帝游宴后廷,用宦者主尚書,改稱中書謁者令,成帝時,罷去宦者,再用士人為尚書,尚書之稱如故。據(jù)《漢舊儀》載,最初以尚書四人分為四曹,常侍尚書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書主庶
人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事,成帝置五人,設三公曹主斷刑獄。
符節(jié)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調(diào)兵用銅虎符,其余征發(fā)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與郡守,右在天子。遣使至郡,持半符節(jié)勘合以驗真?zhèn)?。符?jié)令丞即司其事。
太醫(yī),主皇家醫(yī)藥;太官,主膳食;謁官,主餅餌;導官,主擇米;樂府,主宮廷樂律兼采民風;若盧,如諄注:“若盧,官名也。藏兵器”?!镀妨睢份d:“若盧郎中二十人,主弩射,《漢儀注》有若盧獄令,主治庫兵將相大臣”;考工室,主作器械;右弋,地名;東園匠,主作陵內(nèi)器物;胞人,即庖人,主掌屠宰諸事;鈞盾,主近苑囿;尚方,主作禁器物;御府,主天子衣服。
中書謁者令,宦官。漢初中人有中謁者令。武帝加中謁者令為中書謁者令,置仆射。宣帝時,任中書官弘恭為令,石顯為仆射。元帝即位數(shù)年,弘恭死,石顯代為中書令,專權(quán)用事,成帝廢其官,從此由宦官專權(quán)?!稘h書?霍光傳》載霍山語:“后上書者益黜,盡奏封事,輒下中書令出取之,不關尚書,益不信人?!笨梢娭袝?、尚書是兩種官。《司馬遷傳》云:“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边@就是武帝加中謁者令為中書謁者令之徵象?!稘h書?蕭望之傳》云:“望之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說明中書地位的顯要,所以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才稱為“尊寵任職”?!敦覀鳌吩疲骸吧袝俟僦?,國家樞機”,尚書即中尚書之略,也就是中書。
黃門令丞,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給事黃門,小黃門,皆以宦官任之?!逗鬂h書?朱暉傳》載,朱穆因事進見皇帝,陳述說:“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fā)書奏,皆用姓族?!笨梢娢鳚h黃門侍郎的職掌是傳遞書奏,并關通禁省內(nèi)外。給事黃門,黃門侍郎,位在郎將、大夫之下。成帝以孔光子男放為侍郎,給事黃門。哀帝時李尋遷黃門侍郎。
其他吏員還有:尚書郎(西漢原置4人)、尚書御史、給事尚書、尚符璽郎,太醫(yī)監(jiān)、侍醫(yī)、太官獻食丞、太官獻丞、食監(jiān)、尚食、尚席、樂府音監(jiān)、樂府游徼、令史、東織室令史、中書仆射、黃門倡、倡監(jiān)、馬監(jiān)、黃門駙馬(天子駙馬在黃門任職者)、狗監(jiān)、給事狗監(jiān)、鈞盾冗從、尚方待詔、掖庭獄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戶衛(wèi)、少內(nèi)嗇夫、暴室丞、暴室嗇夫、農(nóng)官、中謁者(閹人為之)、中涓(主清潔灑掃之事)、協(xié)律都尉、海丞(主海稅)、果丞(掌諸果實)等。
執(zhí)金吾,《漢書?百官公卿表》云:“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zhí)金吾?!敝戎卸?,丞千石。掌京師門內(nèi)屯兵,為京師巡邏以備盜賊?;实鄢鲅矂t為前導,儀仗威容甚壯。所以劉秀未當皇帝時說:做官當做執(zhí)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都船獄令,掌治水。寺互最初屬于少府,繼而屬主爵,最后屬執(zhí)金吾(中尉)。
將作大匠,《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敝榷?,丞秩六百石。主治宮室、宗廟、陵園、土木之事、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前22年)罷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水衡都尉,《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應劭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諸池苑,故稱水衡?!睅煿抛?;“衡,平也,主平其稅入”?!稘h書?食貨志》載,自從楊可告緡打擊富商大賈,取得大量財物,充溢上林苑以后,就以水衡主管上林苑。此后水衡的職掌甚廣,不單是山林之官了?!稘h書?龔遂傳》說:“水衡典上林禁苑,供張宮館,為宗廟取牲,官職相近?!睂俟儆猩狭?、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辨銅九官令丞。御羞,地名,在長安城南御宿川,其土肥沃,多出可供進貢的御物,故設官主之。羞,與宿字聲近,《揚雄傳》作“御宿”;輯濯,即揖濯,主行船:鍾官,主鑄錢;六廄,《漢舊儀》云:“天子六廄,未央、承華、?P◆、騎馬、輅?C,大廄也,馬皆萬匹?!眲e設技巧之徒主六廄。此外又有衡官,水司空,都水,農(nóng)倉等均屬之。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屬官還有虎圈嗇夫,輯濯士(主用輯及濯行船),農(nóng)官,領護三輔都水。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廢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尉為予虞。
宮官
詹事,《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敝榷?。師古注:“皇后、太子家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比玳L信宮詹事稱長信詹事。屬官有太子率更(掌知漏刻);家令丞(太子稱家,故曰家令。太子家令秩八百石);仆、中盾(主周衛(wèi)徼道,秩四百石)、衛(wèi)率(主門衛(wèi),秩千石)、廚廄長丞(掌膳食,廄馬諸事)。
皇后之官有中長秋、私府(主財物)、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及諸宦官。成帝鴻嘉三年(前18年),除皇后詹事,并屬大長秋。
長信詹事,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長樂少府。此后凡有太后,均置少府。諸公主家令隸屬宗正。
大長秋,《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笔腔屎髮m官,秩二千石。中人,即閹人,就是宦官。因是后宮官員故用閹人,偶用士人。
太子太傅、少傅,《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屬官有太子門大夫5人,秩六百石;庶子5人,秩六百石;洗馬16人,秩比六百石;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驂乘、護太子家等。
黃門侍郎,秦官,漢代沿襲,無常員?!冻鯇W記》引董巴《漢書》曰:“禁門曰黃闥,中人主之,故號黃門令矣。然則黃門郎給事于黃闥之內(nèi),入侍禁中,故號曰黃門侍郎?!眲⑾颉督渥屿吩疲骸敖袢裟晟俚命S門侍郎,要處也?!笨梢婞S門侍郎地位之顯要。李尋、董賢并為黃門侍郎。應劭說:“黃門郎每日暮向青瑣門拜,謂之夕郎?!庇钟薪o事黃門,揚雄、劉向均任過給事黃門。成帝以孔光子男放為侍郎,給事黃門。
領尚書事,中朝官自大將軍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騎以及光祿勛所屬,都是侍衛(wèi)之臣,當時謂之宿衛(wèi)。高帝死,陳平畏呂須讒言,固請宿衛(wèi)。宿衛(wèi)近在君主左右,故可以免受讒言。因丞相權(quán)勢發(fā)展,皇帝收其權(quán)于近臣,于是尚書權(quán)勢日增。但尚書權(quán)重而位卑,不能與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將軍以下諸將領尚書事,以參決政事。例如張安世以車騎將軍領尚書事,掌管機要。他以善于保密著稱,每參決大政,作出決定后,就稱病移居省外,聽說有詔令,佯作不知,派吏人去丞相府問明。所以大臣都不知道他參加議政。
“加官”是武帝時期官制改革的要點之一,《漢書?百官公卿表》說:“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shù)十人。”
侍中,《初學記》云:“古官也,黃帝時風后為侍中,周時號常伯?!鼻厝」殴僦檬讨兄?,為丞相史。丞相史五人來住殿內(nèi)奏事,故謂之侍中,漢沿秦制,作為加官。得出入禁中?!独m(xù)漢志》引蔡質(zhì)《漢儀》說:“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禁外,有事乃入,畢即出。”其職掌據(jù)《初學記》引《齊職儀》云:“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碑敃r侍中品類職守不一,大約有三種不同情況:(一)漢初用舊儒德高者任其職,以備切問近對。武帝時以孔安國為侍中,兼掌皇帝唾壺,朝廷以之為榮。因為侍中兼侍候皇帝起居,是皇帝最為親近的官員,所以時俗稱之為“執(zhí)虎子”?!盎⒆印本褪且C器;(二)當時權(quán)貴子弟及幸臣以侍中為榮,紛紛爭任其職。有的還在父母懷抱就授受這種寵位。如貴戚子弟有張辟強年十五,霍光年十八,金日◆之子金賞、金建年八、九均受其職,與昭帝略同年,共臥起。洛陽賈人子桑弘羊年十三為侍中,日夕與皇帝嬉戲。高帝時的籍孺、惠帝時的閎孺,文帝時的鄧通、哀帝時的董賢都任過侍中,西漢無常員,有多至10人的。
左右曹,《漢官儀》云:“左右曹受尚書事?!鄙蚣s《宋書》云:“漢使左右曹諸吏分堂,尚書奏事?!币驗樯袝窃诨实圩笥姨幚砦臅墓賳T,左右曹實際上就是分科辦事的尚書。
諸吏則是受特別委任察舉不法的官吏,職如御史中丞,武帝初置??坠鉃樯袝睿苊苤斏?,未嘗有過,故特加諸吏官。元帝時,太子少傅周堪為諸吏、光祿大夫。
散騎常侍,本二官,皆秦置?!稘h官儀》云:“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鄙ⅡT,騎從乘輿車后,獻可替否。中常侍得出入禁中,常侍左右。漢因秦制,兼用士人,無常員。元帝時,劉向累遷散騎常侍,與蕭固大儒同侍左右。
給事中,《漢官儀》云:“給事中,秦官也,漢代沿襲,無常員,皆為加官?!苯o事中就是在內(nèi)廷行走的意思。《初學記》引《漢儀注》云:“上朝謁,平尚書奏事,以有事殿內(nèi),故曰給事中?!贝蠓?、博士、議郎兼加之。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如孔光遷諸吏、光祿大夫、給事中領尚書事。大臣若加有這些名號,就以一身兼中朝外朝兩重身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