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中國百家大姓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東周春秋時(shí)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據(jù)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jì)結(jié)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50余萬,約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0.52%。
余姓來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shí)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后
由余在任期間,為秦穆公制定攻討西戎蠻族的策略,助秦滅西戎十二國,使之拓地千里。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為姓氏,稱由氏和余氏。
源流二、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大禹有妻涂山氏,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傳夏禹之后有余氏”。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繼禹而為天子。次子宰,被封為顯。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余度王,其后以封地為氏,稱余氏。
源流三、源于余丘氏
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齊魯?shù)貐^(qū)的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稱余丘氏,后簡化為單姓余。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棧道(褒斜亦稱褒余),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世代居于褒余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锏?,其中以陜西漢中一帶秦姓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讀音作xié。
源流五、源于他族改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1)出自滿族尼瑪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shí)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漢義“魚”,后多冠漢姓為余氏、俞氏、于氏、勝氏等。
2)源于赤狄,傈僳人,畬人,黨項(xiàng)人等,如唐朝時(shí)期白馬氐族等等,即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