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0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1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02 |
1995年 | 272 | 1987年 | 241 | 1982年 | 28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24 |
晏姓主要源自:子姓。
晏(Yàn)姓源出有三:
晏姓起源一
來源于子姓,一說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為子姓,出土的叔弓鐘,叔弓鎛中記載了靈公在晏弱滅萊后,賜予三千家食祿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湯”語。齊靈公曾經(jīng)打算嫁女給晏嬰,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則,晏弱不可能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時候,晏嬰用殷人的禮儀給父親服喪。由《叔夷鐘》和《左傳》等證實,晏氏乃商湯王后代,春秋時宋穆公曾孫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難,靠姻親關(guān)系遷入并仕齊,晏弱后代人才濟濟,其子晏嬰為國之棟梁,晏氏從此在齊國發(fā)揚光大。
晏姓起源二
來源于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后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為姓氏。西周時期,晏安的后代曹俠來建立邾國(鄒國),故又為曹姓、邾姓、鄒姓的始祖。見《世本》、《史記》等。
晏姓起源三
來源于晏龍。晏龍是唐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為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認為是晏氏的始祖。晏龍的父親是帝嚳,而帝嚳的曾祖父就是黃帝。見《山海經(jīng)》。但因《山海經(jīng)》大多數(shù)歷史學(xué)家都認為是傳說而不是歷史,所以我們一般不采用這種說法。
晏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36%左右。)晏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他的氏族崇拜龍圖騰。黃帝有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顓頊又有一個曾孫,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在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晏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齊郡,即是今天的山東臨淄一帶。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布頗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324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ぁ?/p>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濟陽郡:戰(zhàn)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shè)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qū),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shè)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定陶區(qū)一帶,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后期晉室南渡后,濟陽郡被廢黜。
東??ぃ阂喾Q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nèi)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lǐng)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ぁ?;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ぃ笠浦嗡骄┛?今江蘇鎮(zhèn)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qū);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fù)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fù)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qū)。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ぃ嗡陔陨?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h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qū)。
齊郡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廉儉堂: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晏嬰,他雖然身居高位,卻嚴格要求自己,力行節(jié)儉,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鬃訉λ钠沸泻苜澷p。
久敬堂:同廉儉堂。
一、晏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峽江、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經(jīng)》云:“唐堯臣有晏龍,當為晏氏所自出?!?/p>
2、又注引《世本》云:“陸終第五子曰晏安”,其后亦為晏氏。
3、鄭樵注云:或云:齊公族。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聘于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與政乃免於難,故晏子因陳桓子納政與邑,以免欒、高之難?!贝水斚党鼋?。以邑為氏。春秋齊有晏嬰(字平仲),著名政治家;宋代有晏殊,著名詩人;明代有晏士翹,嘉靖進士;清代有晏斯盛。
三、晏
晏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7%。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均有此姓,三省晁姓約占全國漢族晏姓人口82%。
晏姓起源:
1、古帝顓頊之裔陸終第五子晏安,其后以晏為氏,見《世本》。
2、古帝堯臣晏龍,見《山海經(jīng)》。當為晏氏所自出。
3、系自姜姓。春秋時齊大夫晏弱桓子之后。
4、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晏姓名人:
晏稱,漢時司隸校尉。
郡望:齊郡,齊國。
晏姓古代名人
晏弱春秋,宋國公室子姓。晏子之父桓子晏弱見于《左傳,?宣公十四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于谷,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缸痈娓咝樱唬骸缸蛹移渫龊?!懷于魯矣。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觀人論世,皆極中肯,顯見其胸中素有所懷,日后事功非僥幸而致。除上引之外,晏桓子之重要事跡見諸《左傳》者如下:《左傳?宣公十七年》: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盂,高固逃歸。夏,會于斷道,討貳也。盟于卷楚,辭齊人。晉人執(zhí)晏弱于野王,執(zhí)蔡朝于原,執(zhí)南郭偃于溫。苗賁皇使,見晏桓子。歸,言于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執(zhí)吾使?!还矢咦蛹皵坑鄱印7蛉诱咴唬骸喝艚^君好,寧歸死焉?!粸槭欠鸽y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者。吾又執(zhí)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逸?!蹲髠?襄公二年》: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左傳?襄公六年》: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于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huán)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于襄宮。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晏桓子卒于魯襄公十七年,《左傳》云: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缞斬,苴绖帶,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乖唬骸肝ㄇ錇榇蠓颉!龟袒缸右陨希鱽須v。上引《史記,?管晏列傳》載晏嬰為「萊之夷維人」,則其先萊人,至其父晏弱奔齊仕為大夫歟?然則晏氏于萊或有來歷,一旦入齊,竟為寒門小家,終不得比國、高、崔、慶之豪門強宗,于鬯香草校書云:春秋時齊晏氏為齊世民,嬰父弱,謚桓子,桓子以上無聞焉?!豆茏?大匡篇》有晏子,房玄齡注但謂「平仲之先」,不能實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見矣。
晏嬰春秋后期,字仲,謚平,習(xí)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jié)儉,謙恭下士著稱。據(jù)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晏嬰病逝??浊鹪澰唬骸熬让癜傩斩豢洌醒a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xiàn)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zhèn)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nèi)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wèi)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北宋,字同叔,宰相,著名詞人,臨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為進士,慶歷中官集賢殿學(xué)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他填詞擅長小令,承襲南唐風(fēng)格,多表現(xiàn)士大夫階層的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音調(diào)和諧。他的《浣溪沙》中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句,傳誦很廣。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珠玉詞》等。他喜好賢能,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都曾是他的學(xué)生。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詞人。
晏鐸明朝,自貢富順縣人,永樂十六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福建道御史。他學(xué)問淵博,才華出眾,為官清正,政績斐然,受到人民愛戴,是明英宗時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幾道北宋,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有名的詞人,他的詞多感傷情調(diào)。
晏天章宋朝,棋師。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著有《元元棋經(jīng)》一書,為后世研究下棋理論提供了材料。
晏敦復(fù)宋朝(1120-1191),字景初,晏殊曾孫,臨川文港沙河村人。少就學(xué)于程頤。宋徽宗大觀三年中進士。初任御史臺檢法官。紹興元年,由禮部郎遷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呂頤浩,貶為貴溪知縣。后改臨江軍通判。不久,復(fù)召為吏部郎,轉(zhuǎn)左司諫,進中書門下諸房公事。晏敦復(fù)為人剛直敢言,曾彈劾準西宣撫使劉光世強換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彥之子汪召嗣無德無才,反對派他擔(dān)任江西鹽司和袁州知州。紹興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來議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詔書。吳敦復(fù)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上疏堅決反對。宰相秦檜派人暗中拉攏,許以高官厚祿:“公能曲從,兩府旦夕可致”。他橫眉冷對,聲裂金石:“吾決不以身計誤國家,吾乃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苯B興十五年,曼敦復(fù)代理吏部尚書,兼江淮經(jīng)制使。因與秦檜不合,改任寶文閣直學(xué)士,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亳州提舉。后閑居數(shù)年卒。宋高宗曾給予“嚴峻耿直,敢于議政”的好評。
晏斯盛清朝,字虞際,號一齋,清朝新喻滸江(現(xiàn)為上高縣蒙山鄉(xiāng)所轄)人??滴跷迨拍辏?720年)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次年舉進士,為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順天鄉(xiāng)試,授翰林院檢討。五年為會試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寵兒、當朝宰相朱軾(高安人),于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績的地方。因此,當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賜他浮水古硯及筆墨時,鄭重說明:“此太學(xué)士朱試所進,今以賜汝,汝可時時把玩,勉為朱軾可也?!庇赫@番話,晏斯盛當然心領(lǐng)神會,銘記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腦。當時清政府派往山西駐防、監(jiān)視人民的鑲黃旗軍胡作非為,恣意要馬匹,凌辱官紳。晏斯盛了解到這情況,即向雍正如實報告。雍正閱后即批;“晏斯盛據(jù)實陳奏,甚屬可嘉,若隱忍不言,則此輩愈多事矣,晏斯盛著交部議敘?!标痰桨不盏牡谌?、第四兩年,連年旱災(zāi),安徽江北州、縣人民大量逃荒,離鄉(xiāng)別井,外出求食。旱災(zāi)原因,主要是沒有修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賑辦法抓興修水利,同時寫了江北水利書二卷,總結(jié)水利興修與否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及其興辦措施等等。其時又奉上級命令,要他暫時管理好龍江、西新各關(guān)口稅務(wù),并要將這些稅務(wù)關(guān)口的積弊上奏,要實事求是,不以隱以私情。大概是這兩件事情都辦得不錯,乾隆比較滿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為山東巡撫。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調(diào)湖北巡撫。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聞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駕,兼述衷腸。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壽。乾隆問斯盛:“汝母年幾何?”對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賜晏母“春永萱庭”匾額及內(nèi)緞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諭祭。晏著有《易學(xué)初津》、《禹貢解》、《楚蒙山房易經(jīng)解》、《詩集》數(shù)十卷,皆梓行。
晏姓近代名人
晏慶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時代,靠替地主放牛和賣長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縣河口參加赤衛(wèi)隊。1930年2月后,歷任大悟縣赤衛(wèi)隊排長、隊長等職,率領(lǐng)部隊經(jīng)常活動在紅安、河口、劉集一帶,打擊地方民團的反動勢力。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任紅4軍團長。在攻打七里坪戰(zhàn)斗中,親自率領(lǐng)突擊排,插入敵人的陣地直搗敵軍老巢,給敵軍以重創(chuàng),并活捉了敵團長,為奪取整個戰(zhàn)斗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紅四方面軍西征后,留在鄂豫皖蘇區(qū)堅持游擊斗爭。1933年9月,在紅安大山寨戰(zhàn)斗中,胯部受傷,寄住革命群眾家中療養(yǎng)。不久因國民黨進攻,轉(zhuǎn)移到劉集新屋咀養(yǎng)傷。由于醫(yī)藥缺乏致傷口惡化而去世,時年33歲。
晏維貴(1912-193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參加革命。1928年參加黃安縣赤衛(wèi)隊,積極發(fā)展地方武裝,參加懲治土豪劣紳等農(nóng)民運動。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4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zhuǎn)移入川后,根據(jù)中共黨組織安排,留根據(jù)地繼續(xù)堅持斗爭。同年轉(zhuǎn)入紅25軍,任紅25軍游擊師師長。1936年率部轉(zhuǎn)戰(zhàn)麻城,在一次與敵激戰(zhàn)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
晏八風(fēng)(1905-1932),安徽省金寨縣人。幼入私塾讀書10余年,輟學(xué)后在家鄉(xiāng)教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隨周維炯、李升武等到武漢入東湖農(nóng)民運動講習(xí)所。后以教書為名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春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共進第五小學(xué),和毛紹成等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秘密組織有志青年結(jié)拜“三十六弟兄”,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立夏節(jié),率領(lǐng)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裝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32師。同年冬奉調(diào)中共赤南縣委任秘書。1931年夏調(diào)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任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1932年春調(diào)中共固始縣任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作戰(zhàn)時犧牲,時年27歲。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在貧寒家庭。十幾歲時被父母送到武漢紗廠做工,結(jié)識了忠厚淳樸的碼頭工人潘家年,在患難中結(jié)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時期,1927年和丈夫帶著兩個小孩回到他的家鄉(xiāng)河南省光山潘家灣(現(xiàn)河南省新縣郭家河)務(wù)農(nóng)。潘家灣與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區(qū)的楊家洼隔河相望。當時北伐軍已攻克武漢,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楊家洼的農(nóng)民運動搞得轟轟烈烈,直接影響到河對面的潘家灣。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9年夏帶領(lǐng)潘家灣一帶貧苦農(nóng)民,參加了鄂豫邊區(qū)的白沙關(guān)暴動,并當選為婦女主席,后任中共河南省新縣潘家灣黨支部副書記。1932年秋任中共新縣潘家灣黨支部書記,兼管婦女工作。經(jīng)?;b成賣燒餅、油條的小販,來往于七里坪、潘家灣一帶,搜集敵情,散發(fā)傳單,幫助紅軍照看傷病員,購買糧食、食鹽、藥品、電池等生活必需用品。1933年5月,在組織發(fā)動婦女的一次活動中,不幸被國民黨“清剿隊”發(fā)現(xiàn),在灣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種種酷刑。一天佯裝忍受不了酷刑,答應(yīng)愿意帶路去找游擊隊,敵人將她反綁起來,用鐵絲穿透其手腕,荷槍實彈地跟在后面。當她把敵人帶到懸崖陡壁的大花臺頂后,“清剿隊”問她:“紅軍在哪里?”“就在這里,你們跟我來?!苯又吆簦骸爸袊伯a(chǎn)黨萬歲!紅軍萬歲!”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時年40歲。
晏 (0頁)
晏氏宗譜 [20卷,首1卷] (44頁)
1.晏氏宗譜 [4卷,含卷首], 卷首, 1600-1995 (49頁)
晏氏宗譜 [20卷,首1卷] (51頁)
12.晏氏宗譜 [20卷,首1卷], 卷14, 1373-1863 (54頁)
14.晏氏宗譜 [20卷,首1卷], 卷16, 1373-1863 (58頁)
晏氏宗譜 [9卷,首2卷] (67頁)
2.晏氏宗譜 [20卷,首1卷], 卷1-2, 1373-1863 (69頁)
9.晏氏宗譜 [20卷,首1卷], 卷10, 1373-1863 (72頁)
2.晏氏宗譜 [4卷,含卷首], 卷二, 1600-1995 (76頁)
晏氏宗譜 [4卷,含卷首] (76頁)
5.晏氏宗譜 [9卷,首2卷], 卷三, 1600-1994 (76頁)
晏氏宗譜 [9卷,首2卷] (85頁)
晏氏宗譜 [4卷,含卷首] (101頁)
晏氏宗譜 [9卷,首2卷] (108頁)
4.晏氏宗譜 [9卷,首2卷], 卷二, 1600-1994 (121頁)
3.晏氏宗譜 [4卷,含卷首], 卷三, 1600-1995 (122頁)
10.晏氏宗譜 [9卷,首2卷], 卷八, 1600-1994 (166頁)
東南山前晏氏重修族譜 [不分卷] (280頁)
萬載饒?zhí)镪淌献遄V [5卷,首末各1卷] (7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