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氏起源
( 杭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2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50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69 |
1995年 | 332 | 1987年 | 376 | 1982年 | 223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83 |
杭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杭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戰(zhàn)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jì)寧),世稱其為“亢父”。據(jù)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
在亢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后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杭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三伉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wèi)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為漢中太守?!比?,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沙店一帶。據(jù)典籍《說文解字》中的注釋,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后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分別有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xiāng)侯”(今浙江余航),定居于云陽西鄉(xiāng)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后改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后代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這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痹谔颇┪宕鷷r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后人為了避亂,又從云陽遷至余杭泊水灣。
到了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xì)J訓(xùn)跋山涉水輾轉(zhuǎn)抵丹陽郡(今江蘇鎮(zhèn)江),再返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于新埭村,此后在新埭村繁衍壯大,分播四方,稱云陽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yán)謹(jǐn)?shù)男帐蠈W(xué)專家和音韻學(xué)專家進(jìn)一步考證。
杭姓起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后代,屬于以國名改字為氏。杭氏源于國名。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后,剩余和留下來不少舢板、船只,把九州內(nèi)所有的船只統(tǒng)統(tǒng)交由庶子管理,封國于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稱“余航”。在典籍《禹貢》中記載:“余航,揚(yáng)州之域。宋鼌無咎曰:左浙江,右具區(qū),北大海,南天目?!痹诘浼短祈崱分幸灿涊d:“杭,與航同。方舟也?!?/p>
其后世子孫有人將“航”字的“舟”偏旁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氏,稱杭氏,世代相傳至今。
杭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哈勒斌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氏族,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lbin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哈勒斌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蒙古族杭津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in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杭津氏后多冠漢姓為杭氏。
⑶.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稱杭阿覃氏,世居羅和邁蘭(今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東北部與遼寧交界處)。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atan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杭噶坦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杭姓起源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杭佳氏,亦稱杭錦氏,滿語為Hanggiya Hala,世居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滿族自稱其為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fèi)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魯特、歸化城、土默特。后多冠漢姓為杭氏、張氏、尹氏、章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⑶.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顏部,以部為氏,金太祖建國后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qū))、訥圖(今俄羅斯境內(nèi)能圖河)、喀拉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杭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族、錫伯族也有完顏氏,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
杭姓起源六
源于維吾爾族,高昌回鶻王火赤哈兒的斤之后,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主要分布于安徽無為、廬江二縣。
古居于火州城。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發(fā)動叛,叛元攻打高昌回鶻,史稱海都之亂。至元二十年(1283)哈密力失守,火赤哈爾戰(zhàn)敗身亡。國滅,其子紐林的斤奉旨遷往關(guān)內(nèi),世襲亦都護(hù),官居要職。
長子鈕林的斤承襲亦都護(hù)位,封綬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襲高昌王爵;次子朵爾的斤,官至中書省右丞相,追封荊南王,生六子皆顯宦,次子名子用不花。子用不花,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遂以杭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亂,先祖潔身致仕,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著戶部安插無為州” 旨,遷居無為。
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yàn)榈谝话侔耸婚T閥。
關(guān)于杭氏起源的說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關(guān)。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yè)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這些船只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并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余杭)。后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并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陽郡。杭氏族人落戶丹陽后,杭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杭柳茹,九世孫杭誠徙居榨上(今江蘇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杭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構(gòu)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lián)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xiāng)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后定居于云陽西鄉(xiāng)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云陽遷至余杭泊水灣。此后很長一段時間,該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為聚居之地。后隨著戰(zhàn)亂等原因,逐漸向沿海其它地區(qū)遷徙。當(dāng)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東北地區(qū)。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fā)區(qū)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云陽鎮(zhèn)等。
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shí)施郡縣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于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dāng)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qiáng)溪以此地區(qū)。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后轄區(qū)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后南朝陳國后曾廢黜,后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zhèn)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dāng)涂縣一帶,唐朝時期被并入當(dāng)涂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xiàn)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
余杭郡:本來是秦朝的會稽郡所管轄的余杭縣。東漢的時候又隸屬于吳郡。南朝陳國在此設(shè)置錢溏郡,隋朝的時候改名為余杭郡。其時轄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杭山一帶,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東鄉(xiāng)堂:東漢時期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dāng)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當(dāng)農(nóng)民,境內(nèi)遂無盜賊。后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xiāng)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xiāng)”為堂號。
一、杭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東平、龍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廣東之高要,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初見于《姓苑》,稱:“杭氏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據(jù)此,《姓氏考略》云:“《后漢書·度尚傳》作‘抗徐’;《江南通志》作‘杭徐’;《尚友錄》抗徐、杭徐并收;《圖書集成·氏族典》承之;《通志·氏族略》‘抗氏’下云:‘后漢泰山都尉抗徐?!弧际稀略疲骸魏奸_,饒州人?!呛夹沾加谒螘r??肌墩f文》‘杭’為‘抗’之重文。徐鉉云:‘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p>
杭姓古代名人
杭徐東漢,丹陽人。字伯徐。初任宣城長,政績卓著,境內(nèi)無盜賊。后升為中郎將,攻破泰山守敵,封東鄉(xiāng)侯。官至長沙太守。
杭景漢朝,祖孫都注意修養(yǎng)身心,謹(jǐn)慎行事,愛幫助孤寡貧窮的人。后來杭景的兒子杭華官至睢陽太守,世人都認(rèn)為是他們善行的報答。
杭淮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丞。廉明平恕,以志節(jié)著稱,與其兄杭濟(jì)并負(fù)詩名,著有《雙溪集》。
杭雄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都督同知。鎮(zhèn)守寧夏,為正德、嘉靖年間西北名將。
杭世駿清朝(公元1696-1773年),浙江仁和人。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著名清朝學(xué)者。清朝雍正年間舉人。博覽群書,擅長詩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舉博學(xué)鴻詞,授編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經(jīng)》、《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著有《石經(jīng)考異》、《史記考異》、《漢書疏證》、《道古堂詩文集》等。
杭姓近代名人
杭辛齋(公元1869~1924),名杭慎修,又名杭鳳元,別字一葦;長安鎮(zhèn)人。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杭辛齋與嚴(yán)復(fù)、夏曾佑等創(chuàng)辦《國聞報》,鼓吹變法維新。曾上書光緒帝,條陳變法自強(qiáng),兩次被密旨召見,并賜“言滿天下”象牙章,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銳意革命,遂到北京辦《京話報》、《中華報》,“以恢復(fù)國權(quán)、啟導(dǎo)民智”。杭辛齋因揭露清廷腐敗,報紙遭封閉,被捕下刑部獄,經(jīng)全省各界人士王國維等申訴營救,終于獲釋。亥革命前夕,參加光復(fù)會,常與陳英士等聚會密商。杭州新軍起義時,旗營清兵五千人企圖負(fù)隅頑抗。杭辛齋只身冒險入營說降,使全城順利光復(fù)。后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領(lǐng)導(dǎo)成員,他堅辭不就,致力創(chuàng)辦《漢民日報》。杭辛齋積極參加改組國民黨的活動。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1月20日,“一大”在廣州開幕,因病未能參加,不久在24日逝世于上海。消息傳出,“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特致電哀悼。杭辛齋靈柩由專車護(hù)送回鄉(xiāng),葬于長安鎮(zhèn)鐵路南側(cè)(今海寧中學(xué)附近)。墓碑為嘉興褚輔成手書。
杭樹卿(公元1931-2001年),安徽無為人,中共黨員,建國初期任安徽無為縣紅廟鄉(xiāng)村干部兼會計,文革時期,后調(diào)任安徽省無為縣民政局工作,在自然災(zāi)害時期,動亂時期,為做好無為縣的民政工作,立下不小功勞,深受人民感激,但文革時期遭到迫害,文革后,平反安排到,無為縣稅務(wù)局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在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稅收的工作崗位上,付出過多的勞動,因身體原因,1985年離休,離休后,仍然關(guān)注國家稅收事業(yè),關(guān)心下一代成長,是的一名好干部。病逝于2001年8月8日。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59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66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67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75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89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98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98頁)
夫椒柴泉杭氏宗譜[8卷] (128頁)
維揚(yáng)江都杭氏族譜 [4卷] (498頁)
杭氏宗譜 [16卷, 首末各1卷] (3153頁)
杭氏宗譜 [16卷, 首末各1卷] (3169頁)
6.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6, 卷6, 功德錄 傳 序 略 等, 2014 (59頁)
5.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5, 卷5, 目錄 世表: 站頭支 9世汝楫公起, 2014 (66頁)
7.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7, 卷7, 序 詩 傳 行述 行實(shí) 等, 2014 (67頁)
2.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2, 卷2, 目錄 世系代數(shù) 世系圖: 伯徐 惲公 1世道善公起, 2014 (75頁)
4.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4, 卷4, 目錄 世表: 智公(樂耕)三房 6世果公起, 2014 (89頁)
8.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8, 卷8, 先世遺像 贈言 文類 詩 編后記 修譜紀(jì)名錄 等, 2014 (98頁)
3.夫椒柴泉杭氏宗譜, 3, 卷3, 目錄 世表: 智公(樂耕)大房 6世槃公起, 2014 (128頁)
1.維揚(yáng)江都杭氏族譜 (498頁)
2.百瀆杭氏宗譜續(xù)編, 5-12冊(卷5-11,卷末), 1936 (747頁)
浙江及杭州周邊特色姓氏宗族祠堂一覽
2024-05-30
姓氏祠堂、宗祠從本質(zhì)上來說自古便是家族中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而在全國各地姓氏祠堂也有著宗祠、家廟、祖祠等稱呼,在我國南方,尤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地區(qū)中,一些和家族姓氏相關(guān)的宗祠、祠堂不在少數(shù),有不少祠堂歷史悠久且保存的相對完好,尤其在祠堂的古建筑以及在建筑內(nèi)的雕刻、文物遺留以及各類人文文化的遺跡對后世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一些宗族的祠堂往往多分布于鄉(xiāng)村,尤其在外出游玩去一些古村的落途中,還會與我們不期而遇,所以在不少時候祠堂還會和古村落文化息息相關(guān),而一些古村落還和古代姓氏的遷徙與后世聚居地有關(guān)。今天族譜網(wǎng)阿族帶大家來看一下在浙江省內(nèi)以及在杭州或杭州周邊的一些有名且較為有特點(diǎn)的姓氏宗祠。1、武義俞氏宗祠武義俞氏宗祠地理位置位于武義縣俞源太極星象村,相傳在明嘉靖年間,俞源出了5位名人,分別是明朝時期禮部觀政俞大有以及俞昭、俞款、俞彬、俞世美,在當(dāng)時武義當(dāng)?shù)赜崾?..
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年度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杭順利召開
2024-01-22
1月21日上午10點(diǎn),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舉辦的專家委員會年度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杭州蓮花賓館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回顧2023年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學(xué)術(shù)活動成果,規(guī)劃2024年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的學(xué)術(shù)活動及研究會的未來發(fā)展設(shè)想。亂世藏金,盛世修譜。家譜是一個人尋根問祖、追根溯源的重要載體,是傳承家風(fēng)、教化子孫的絕佳教材,既是一個家族的發(fā)展奮斗史,也是中華民族的血緣發(fā)展史,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史料,對我們了解民族發(fā)展史、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會議由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寧波大學(xué)教授錢茂偉主持。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黨支部書記兼執(zhí)行會長周全行對與會的各位專家學(xué)者作了簡要介紹,感謝大家在周末撥冗前來參會。新提名的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會長黃金寶致歡迎辭,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2023年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碩果累累,大家辛苦了。新的一年,對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