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2 | 2018年 | 62 | 2014年 | 63 |
2013年 | 62 | 2007年 | 60 | 2006年 | 64 |
1995年 | 65 | 1987年 | 69 | 1982年 | 56 |
明朝 | 51 | 元朝 | 45 | 宋朝 | 95 |
北宋 | 29 |
金姓起源一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即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云: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后”。少昊是古代東夷部落首領,東夷部落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號為金天氏?!兜弁跏兰o》上說:少昊自窮桑登帝,后徙曲阜。窮桑在今山東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孫中,有一支簡化他的號“金天氏”而為姓氏,就是金氏。
金姓起源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屬于帝王賜姓為氏。西漢王朝時期,南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名叫日磾,在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隨母親歸順于漢室,漢武帝因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賜其姓為“金”,曾為馬監(jiān),后以功拜車騎將軍。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威休屠人(今甘肅民勤)。著名西漢大臣,車騎將軍,有遠見卓識的匈奴族政治家。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農歷9月,金日磾病逝于長安(今西安市),終年四十九歲,陪葬于茂陵,謚為“敬侯”。金日磾長期生活在漢王朝,勤學苦練,鉆研漢朝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進步文化。因此,他在供職中央期間,盡力維護統(tǒng)一,反對任何破壞和分裂統(tǒng)一的行為,他一生多次識破并挫敗叛亂活動,在維護漢王朝的統(tǒng)治和社會安寧方面,建立了不朽功績。
金日磾?shù)暮蟠訉O,就以漢武帝所賜之“金”為姓氏,盡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金姓起源三
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時期吳越國劉氏一族,屬于因謚改姓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時期,吳越大豪錢镠創(chuàng)建了吳越國,他成為開國第一任君主。
由于錢镠的“镠”與“劉”為同音字,為了令轄下皆避自己的名諱,錢镠便下詔將吳越國中所有的劉氏族人皆改為金氏,世代相傳至今。
金姓起源四
相傳古有金國,國人以金為氏,伏羲臣金堤為其后(見《姓考》)。
金姓起源五
賜姓而來。明代蒙古王子也先土干,元人額森圖克、阿爾哈特實哩等受賜金姓;清乾隆帝賜臺灣土著七姓有金姓。
金姓起源六
改姓或其他。元人金履祥、清人金圣嘆均系改姓;景頗族金劈氏、恒滾氏,達斡爾族索曲氏、德力根氏等漢姓為金;南北朝時羌族,唐時新羅國,金時女真族,今日回、蒙、土等族均有金姓。
金姓起源七
朝鮮族中源自“王”姓。公元1392年,高麗王朝大將李成桂廢黜高麗王自立為國王,改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欲將蒙古血統(tǒng)很濃的原高麗王朝王室家族(王姓)斬盡殺絕,于是朝鮮王姓之人紛紛改姓金、全、玉,現(xiàn)多分布于東北三省。
根據(jù)《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65年脫解尼師今聽到慶州西部的樹林傳出公雞的鳴叫。于是派宰相瓠公前去看個究竟。瓠公在林中發(fā)現(xiàn)一個掛在樹上的金盒子。還有一只公雞在金盒子下不停地鳴叫。脫解尼師今令人將金盒子取下。打開盒子后,竟然發(fā)現(xiàn)盒子中有一個小孩。脫解尼師今于是將這個小孩收養(yǎng)。由于小孩來自金盒子,故而被脫解尼師今定為金姓。發(fā)現(xiàn)金盒子的樹林因此也被改名為雞林(公雞鳴叫的樹林)。《三國史記》記載:“改始林名雞林,因以為國號”。
金姓起源八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西北金城郡,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前漢·地理志》中記載有金城郡。金城郡,是漢昭帝劉弗陵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開始設置的。原為古匈奴之地,后在農歷7月,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傳說當初筑城得金,故稱金城。而且稱“金”,取其堅固之意。金城郡轄今甘肅省蘭州以西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即皋蘭縣西北黃河北岸一帶地區(qū),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漢朝時期的金城即指今蘭州,但不在金城郡轄區(qū)之內。西晉朝時期初治榆中(今甘肅榆中),東晉時期移治金城(今甘肅皋蘭),北魏時期金城郡初治榆中,后徙金城(今陜西漢陰)。隋朝時期廢郡,改置蘭州,移治皋蘭。唐朝時期先稱蘭州,后改金城郡,再后又改稱塵州。宋朝時期干脆稱蘭州金城郡,南齊因之,治所在今陜西南鄭。
古代居金城之民,多為故匈奴、西羌之民,因而有取金城之名為漢化姓氏者,稱金氏。
金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執(zhí)金吾,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前漢·百官公卿表》中,記載有官吏執(zhí)金吾。金吾,是古代的一種祥鳥的名稱,專避不祥之兆。后在帝王國君出行時,“執(zhí)金吾先導,以御非常,故執(zhí)此鳥之象,因以名官?!睂嶋H上,在侍衛(wèi)一類官中,金吾,就是一種武器,為金屬棒,多以銅棒制造,以黃金涂抹在兩端,上刻有“金吾”,樣子好似孫悟空的金箍棒,職位到了校尉之屬者方能執(zhí)有,謂之“金吾御史大夫”,為武職,護君懲佞,簡稱“執(zhí)金吾”。執(zhí)金吾多是帝王的親信,對君主忠心不二,受封“執(zhí)金吾”者,一直是門庭榮耀之極的美事。在唐朝時期,分為左、右金吾衛(wèi),負責掌管宮廷河京畿的護衛(wèi),為禁衛(wèi)軍之一。在金吾衛(wèi)中設有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等官職,官秩衛(wèi)正二品,屬大員。這種官制一直沿用到明朝時期。
在執(zhí)金吾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金吾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金氏。
金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三國后期曹魏時期官吏金曹,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金曹,為曹魏、晉朝以后,在丞相、三公府中設置的一種官職。曹魏時期,在丞相府專門設有金曹官署,長官稱金曹掾,官秩三百石,下設金曹屬一人,官秩二百石,官位七品。金曹官署主要負責掌管貨幣、鹽鐵之事。到了晉朝、南北朝時期,丞相府內均將相應官職改稱參軍,但南朝劉宋政權在太尉府中仍設為金曹。
在金曹掾、金曹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金曹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金氏。
金姓起源十一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蒙古王室,屬于帝王賜姓為氏。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率二十萬大軍伐漠北,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的后裔、蒙古王子孛爾只斤·也先土干率妻子及其部族眾人歸降,明成祖大喜,特賜其漢姓為金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阿勒特氏,源于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以部為氏,世居塔巴克努圖克哈喇。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lte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
⑵.蒙古族阿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te Hala。所冠漢姓即為金氏。
⑶.蒙古族阿蘇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以地為氏。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suke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
⑷.蒙古族阿蘇特氏,以部為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zhèn))。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sute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
⑸.蒙古族阿嚕羅特氏,源于元朝時期蒙古阿魯剌惕部,世居察哈爾。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rote Hala。所冠漢姓即為金氏。
⑹.蒙古族阿穆尼布塔斯氏,世居蓀尼喀扎哩。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munibutas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
蒙古族博爾濟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后裔,世居東城(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邊氏、季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博羅特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后裔,世居察哈爾。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lot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包氏等。
⑻.蒙古族博爾吉津氏,亦稱白爾濟吉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后裔,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zhèn))。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gin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包氏、陸氏、王氏、梁氏等。
⑼.蒙古族博爾齊特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后裔。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kit Hala。所冠漢姓即為金氏。
⑽.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后裔,突厥語“藍眼睛的人”。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zhèn))、巴岳特(今山西天鎮(zhèn)、陽高)等地。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⑾.蒙古族特濟氏,亦稱臺吉氏、唐基氏,漢義“太子”,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后裔,世居扎庫塔。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egi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云氏、鄂氏、趙氏、敖氏等。
金姓起源十二
源于改姓,屬于冒改姓為氏。元朝時期有個金覆祥,原先本為劉氏,后改為金氏,其后裔子孫遂皆為金氏,世代相傳至今。
清朝初期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本名張采,字若采;明朝滅亡后,他改名為張人瑞,字圣嘆;后又改姓為金氏,目的就是為了在衡文評書中響亮其筆名,因此在金圣嘆的后裔子孫中,便有人干脆以先祖筆名為姓氏者,稱金氏,世代相傳至今。
金姓起源十三
源于景頗族,出自明朝時期景頗族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西南地區(qū)景頗族中有復姓金劈氏、恒滾氏。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嚴禁胡姓,因此多取漢姓為金氏。
金姓起源十四
源于達斡爾族,出自明朝時期達斡爾族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精奇哩氏,斡爾族著姓之一,世居精奇里烏喇(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噶哈里碧漢額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黑龍江沿岸等地。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ngciri Hala。后多冠漢姓為金氏。
⑵.達斡爾族索曲氏、德力根氏,到清中葉以后,多取漢姓為金氏。
金姓起源十五
源于滿族,出自清朝時期滿族諸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在清興祖佟·福滿、清景祖佟·覺昌安的清朝滿族皇室后裔愛新覺羅氏族人中,皆取意為漢姓金氏,時代相傳。
⑵.滿族楚庫勒氏,亦稱車勒庫勒氏、褚?guī)鞝柺?、車克里氏,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褚?guī)鞝柎澹缘貫槭?,后多冠漢姓為金氏、楚氏等。
⑶.滿族金佳氏,滿語為Gi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qū))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金氏。
⑷.滿族精吉氏,滿語為Ginggi Hala,世居烏拉(烏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漢姓為金氏、精氏等。
⑸.滿族精格哩氏,亦稱精厄禮氏,滿語為Ginggeri Hala,漢義“潔凈”,世居烏拉(烏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漢姓為金氏、精氏、孫氏、景氏等。
⑹.滿族索爾濟氏,滿語為Sorg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烏拉(烏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漢姓為金氏、索氏、鎖氏、關氏等。
⑺.滿族錫爾馨氏,亦稱謝京氏,滿語為Sirhin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姓為氏,世居和托阿拉(今遼寧新賓),后多冠漢姓為金氏、謝氏等。
⑻.今遼寧丹東東溝大孤山鎮(zhèn)滿族金氏的始祖為佟·猛特木,他曾在后金時期督師南關,連戰(zhàn)連捷,深受后金大汗佟·努爾哈赤所器重。后因為恃權私收降女為妻,被佟·努爾哈赤定罪處斬。經諸位大臣力保其征戰(zhàn)之功,方予免死,卻被貶配至遼東。其后裔愛新覺羅·塔石后來乘船過海,隱居在遼寧丹東的大孤山下,后代子孫散居在東溝金大嶺、三道洼等地。滿族金氏顯祖愛新覺羅·塔石的后裔皆為宗室金氏。
金姓遷徙傳播
金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舊百家姓排名29,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九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六十七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9%左右。金氏姓源較多,發(fā)源地主要有山東和陜西及浙江、江蘇間地。
先秦時金姓的活動僅有點滴資料,秦漢以后,金姓活動地區(qū)很快擴展到西北、東北、中原和江浙閩地區(qū),河南一直是金姓的活動中心。到唐宋時期,由于中國人口重心的南迂,金姓的重心向東南移動,最終形成今天的以河南和江浙為主要聚集地的分布格局。
宋朝時期,金姓大約有13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宋朝姓氏第九十五位。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金姓總人口的22%,占安徽總人口的0.6%。金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集中全國金姓人口的九成。全國形成了以皖南為中心的皖、湘、豫、浙、贛金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金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一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金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金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二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這二省的金姓又集中了14%。浙江為金姓第一大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47%。宋元明時期,金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qū)遷移。全國的金姓聚集區(qū)仍在江南地區(qū),但金姓的人口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金姓的人口已近38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九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金姓人口由44萬增加到380萬,增長了8倍多,金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金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二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山東、遼寧、安徽、江蘇、湖北、上海,這六省市的金姓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33%。浙江為當代金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金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東南皖蘇滬浙、中原豫鄂、東北三省三塊金姓聚集區(qū)。在近600年期間,金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qū)別,主要的流動是向西和向北的強勁回遷。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京兆堂:以望立堂。
麗澤堂:宋朝的時候金履祥最長濂洛之學,進入元朝,元帝召他任國史館編修,沒到任就死了。他曾在麗澤書院講學,所以稱“麗澤堂”。
一、金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淄博、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云南之瀘水、隴川、路南、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鮮、傣、苗、彝、侗、水、瑤、傈僳、拉祜、布依、哈尼、景頗、達斡爾、鄂溫克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金天氏之后也。黃帝之子元枵,亦為少昊氏,曰少昊摯,亦為青陽氏。己姓。后為贏姓,鳥官?!贝艘悦麨槭??!霸铡?,或作“玄囂”。
2、《姓氏考略》據(jù)《廣韻》注云:“漢休屠王太子日?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賜姓金氏?!贝讼党鲎孕倥?。
3、又據(jù)《前秦錄》注云:“符秦時羌酋有金氏。”則此出自古代羌族。
4、又據(jù)《唐書》注云:“唐時新羅國王姓金?!庇帧肚逋ㄖ尽な献迓浴份d:清代高麗族有金姓,“散處易州、蓋州、得州等地方?!被驗樾铝_王之后裔?朝鮮《三國史記》載:脫解王“夜聞金城西始林間有雞鳴聲。遲明,遣瓠公視之,有金色小櫝掛樹枝,白雞鳴于其下。瓠公還告。王使人取櫝開之,有小男兒在其中。姿容奇?zhèn)?。上嘉,謂左右曰:‘此豈非天遺我們令胤乎?’乃收養(yǎng)之。及長,聰明多智略。乃名閼智,以其出于金櫝,姓金氏。”
5、又據(jù)《吳越備史》注云:“吳越避錢镠嫌名,改劉為金。”
6、又據(jù)《元史·儒學傳》注云:“元金履祥,其先本劉氏,亦改金氏。”(按:《續(xù)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則云:“元金履祥,其先本姓劉氏,吳越時避錢镠嫌名,改姓金氏。”與《姓氏考略》所說有別,錄以備考。)(7)或為賜姓?!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額森圖克曰金忠、阿爾哈特實哩曰金順?!贝私鹚瞥鲎悦晒抛?。
8、回族男子因信奉伊斯蘭教而多名“以卜拉欣”者,其后或取其末音“欣”諧以近似音“金”而為單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回族》。
9、達斡爾族亦有金姓,其源有三:或直取漢姓為姓;或為精奇里“哈拉”所改,蓋取其首音“精”,諧以近似音之“金”而為單姓;或為阿爾丹(亦作“阿勒丹”)“哈拉”所改,“阿爾丹”意譯為“金”,遂以漢意“金”而為單姓。
10、民國初年,滿族愛新覺羅氏、金佳氏或改單姓“金”。漢代有金尚,京兆人,兗州剌史;唐代有金忠儀,新羅人;明代有金圣嘆;清代有金門詔,江都人。
金姓古代名人
金日磾西漢,西漢大臣。匈奴休屠王太子,歸漢。其后世代代官宦,且多為侍中。金姓歷代名人中地位最顯赫者。
金忠儀唐朝,新羅人,唐德宗時朝官將軍。
金崇岳北宋,系金氏始祖日磾公第33世裔孫,北宋末年禮部尚書,上書極言奸臣蔡京、童貫誤國,被貶謫為象州司戶
金文剛宋朝,宋代之龍圖閣直學士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隨從明成祖北征;宣宗時命修兩朝實錄,任總裁官。
金履豐南宋,南宋浙江蘭溪人,抗金名將,官至駕前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后宋亡于元,憤時事不可復為,歸隱福建侯官,建有將軍廟現(xiàn)存。
金履祥宋末元初,宋元間蘭溪人。理學大家,宋亡入元,不仕,專意著述,晚年筑室隱居金華仁山下,講學于麗澤書院,以淑后進,為浙東金華學派中堅,尊稱為仁山先生。
金幼孜明朝,明朝,江西人,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兼大學士,擔任翰林學士
金忠明朝,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明朝大臣,官至兵部尚書。死后追贈榮祿大夫、少師,謚忠襄。
金圣嘆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
金農清朝,清代書畫家兼詩人,揚州八怪之一。
金之俊清朝,清代中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太傅。
金侃清朝,清代名畫家。
金榜清朝,清代名學者。
金和清朝,清代名詩人。
金門詔清朝,清代名史學家。
金旋東漢末年,字元機,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京兆人,擔任過黃門郎、漢陽太守,也當過拜議郎,中郎將等官職,最后成為荊州的武陵太守。
金祎東漢末期,人物,金旋之子。
金姓近代名人
金樹仁民國,民國時期新疆軍閥。
金立群歷任世界銀行中國副執(zhí)行董事、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亞洲開發(fā)銀行副行長,現(xiàn)為中國投資公司監(jiān)事長
金世遺民國,民國時國民革命軍軍長
金仲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社會活動家,曾任上海市副市長
金耀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36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37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40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44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44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44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44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49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50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55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55頁)
金氏宗譜 [3卷] (76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78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87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91頁)
金氏宗譜 [3卷] (112頁)
浦陽金氏宗譜 [11卷] (131頁)
浦陽金氏宗譜 [4卷] (140頁)
浦陽金氏宗譜 [4卷] (176頁)
金氏宗譜 [不分卷] (255頁)
族譜網用戶打賞金規(guī)則
2024-03-22
?歡迎來到族譜網。寧波族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用戶提供信息存儲、交流空間,是供網友在線查閱、上傳、分享族譜、文檔、視頻、音頻的線上開放平臺。您在注冊平臺用戶或使用平臺打賞服務前,請您務必仔細閱讀并充分理解本協(xié)議的各項條款內容,如果您對本協(xié)議的任何條款表示異議,您可以選擇不進入族譜網;進入族譜網則意味著您將同意遵守本協(xié)議下全部規(guī)定,并服從族譜網的統(tǒng)一管理。
蘭溪市長樂古村的金大宗祠懷古
2024-10-21
在金華蘭溪市,有著非常多的老祠堂,它們既是家族歷史的真實見證,也是一種傳承。長樂村,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的村落,它靜靜地躺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走進村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古樸的民居和錯落有致的巷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面斑駁的墻壁,都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在褚姓向導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金大宗祠前。這座宗祠,是長樂金氏家族的圣地,也是整個村莊最為莊重的建筑。它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呈“回”字形結構,前后共三進,總建筑面積達一千五百平方米。站在宗祠前,我深深地被它的氣勢所震撼。那高聳的馬頭墻、精美的雕刻、以及那歷經風雨仍顯威嚴的牌樓,都讓人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走進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對高2米、直徑1.3米的游龍吐珠抱鼓石。這對抱鼓石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寓意深遠,它們象征著金氏家族的尊貴與顯赫。穿過門廊,我們來到了中廳。中廳為單檐歇山頂,四根金柱分別選用柏木、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