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新聞動態(tài)

                  孔子觀史:中國歷史“百世可知”

                  2017-06-30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507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孔子觀史:中國歷史“百世可知”,章太炎云:“孔子刪定六經(jīng),與太史公、班孟堅輩初無高下,其書既為記事之書,其學(xué)惟為

                  孔子觀史:中國歷史“百世可知”

                  章太炎云:“孔子刪定六經(jīng),與太史公、班孟堅輩初無高下,其書既為記事之書,其學(xué)惟為客觀之學(xué)?!?/p>

                    提到孔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儒家學(xué)說、人倫、禮儀制度,讀 《論語》 也是為了更深一步去領(lǐng)會怎樣做人處世。我今天則想講講孔子的歷史觀,讓大家了解一下孔子少有人知的一面。

                    中國古代有“一個人”和“一本書”引起了世界極大的興趣。這個人是指孔子,這本書則是指 《老子》。 《老子》 這本書,經(jīng)常有西方的譯本出現(xiàn),過幾年就有一本。這個“道”字不知有多少種譯法,想方設(shè)法要把它譯出來,但是都譯得不準確。因為 《老子》 說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蹦憔褪亲g不好,所以就很奇妙??鬃觿t是中國的大圣人,大家認為他的思想可以跟耶穌比、跟釋迦牟尼相提并論。 《論語》 里的內(nèi)容我們都可以聽懂,教導(dǎo)好像不是很高深,但是都有道理,所以外國人也容易懂,就像 《圣經(jīng)》 一樣。相對而言,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jīng)理解起來就比較麻煩一些,思想內(nèi)容比較深一些。

                    不同文明,不同史觀

                    埃及不要說公元前841年以前,再朝前一千年,他們也是一年一年有記載。我們沒有那么細致的記錄。而對于一件事的發(fā)生,印度人總想追問它的意義。至于這件事在哪一年發(fā)生,他們倒無所謂

                    傳媒上經(jīng)常說埃及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這句話初看沒有錯,實際上是有問題的?,F(xiàn)在的這個埃及已經(jīng)不是五千年前的那個古國了?,F(xiàn)在的埃及人跟五千年以前的文明沒有關(guān)系,不是一回事。

                    五千年以前的那個埃及屬于法老文明,后來被希臘羅馬化了。為大家所熟知的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 VII),就是埃及羅馬化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再后來,埃及又化了?,F(xiàn)在生活在埃及的那些人、當(dāng)?shù)夭┪镳^所存的那些東西,都跟他們的祖先沒什么關(guān)系。因此,準確地說來,埃及這塊土地上有五千年的文明存在,這是沒錯的。但如果說埃及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就不夠嚴謹。在這一點上,我們中華文明就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不同。

                    如果要“算”明確的紀年,中華文明比不上埃及文明,這是有證據(jù)的。你到埃及去看,人家?guī)浊?,不要說公元前841年以前,再朝前一千年,他們也是一年一年有記載,很了不起。但是我們沒有那么細致的記錄。中國做過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目的就是要研究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想把它一年一年排出來,起碼要把“武王伐紂”那一年排出來。那么,到現(xiàn)在為止, “武王伐紂”在哪一年還不能說已經(jīng)完全確定了。當(dāng)然,這也是有原因的。這是一項需要將天文、考古和傳世文獻結(jié)合起來的研究,需要理科、文科一起合作,要花很大功夫。目前的進展是能夠把武王伐紂年代大致確定,到這個程度其實已經(jīng)不錯了。

                    雖然關(guān)于我們的歷史,有些事情尚且不一定能夠搞清楚,但從長遠來說,我們要盡量把它搞清楚。再者,由于各種原因,具體到一時一地,歷史的真相不一定能夠全部弄清楚。比如文獻的缺失、傳播過程當(dāng)中的流變、政治因素對于歷史記錄的影響等,都會影響歷史記錄的準確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前大都認為近代史、當(dāng)代史肯定最清楚了,古代史才會模糊啊,其實未必。

                    中國人有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喜歡歷史。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但并不是每個民族都這樣。比如我們的鄰居印度,他們對歷史就不大看重。他們很看重思維、擅長思辨,喜歡爭鳴、喜歡邏輯。中國人是不大講邏輯的,當(dāng)然,先秦的時候也曾經(jīng)有過邏輯的苗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因為中國人有個很大的偏好,就是極端崇尚“經(jīng)世致用”。這本來是個好事,但一旦走到極端,就變成壞事了。中國人經(jīng)常要問, “這個有什么用?”乍一聽,這問得很有道理啊。但是這也有毛病,它導(dǎo)致了對于那些看上去或者感覺上沒有什么用的東西,我們就不研究、不愿意做了。也因此,在中國,就沒有產(chǎn)生類似幾何學(xué)這樣的學(xué)問,就沒有產(chǎn)生近代科學(xué)。實際上,中國人之所以對歷史很感興趣,也是因為要“用”。

                    對歷史的興趣,是普遍存在于思想家的思想里的。然而,印度也有很多思想家,但他們不大講歷史。印度也有很長的歷史,但像我們這樣統(tǒng)一的國家在印度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幾回。印度次大陸經(jīng)常是一個個分裂的土邦或者小王國。有兩次比較重要的統(tǒng)一時期是外族入侵的時候。例如在莫臥兒帝國時期,信奉教的蒙古人的到來大致統(tǒng)一了印度。后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來了,印度有了更大范圍的統(tǒng)一。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全部起初都是在東印度公司治下,而不是在英國治下。但是,在印度的文化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對于一件事的發(fā)生,他們總想追問它的意義。至于這件事在哪一年發(fā)生,他們倒無所謂。在他們看來,一件事背后最要緊的,是它本身的道理。至于它是發(fā)生在五百年以前,還是一千年以前,沒有多大關(guān)系。所以,他們在講歷史的時候,經(jīng)常講起某某國王,但如果我們問“哪一年呢”,他們不知道。法顯到印度去的時候?qū)懥艘槐?《佛國記》,也就是 《法顯傳》。玄奘去的時候?qū)懥艘徊?《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哪一年到了哪里,看到什么東西、碰到什么事情。印度古代史里最清楚就是這兩段,所以來自中國的歷史記載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中國歷史記載對朝鮮、日本和越南也都很重要,中亞地區(qū)也受惠于中國的歷史記載。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有重史的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一個文化特點,也是一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雖然我們上古的年代不能像埃及那樣排得那么清楚,但我們對于具體的事情非常清楚。除了夏商周三代具體從哪一年開端不是很清楚,我們對于商以來的歷史基本上是清楚的。尤其在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以后, 《史記》 里商朝、先公的名號跟甲骨文可以對照得起來,地下的文物跟地上的記載完全可以吻合。這兩重證據(jù)證明了,中國人的歷史感是非常強的。

                    孔子還是個大歷史學(xué)家

                    孔子寫這個《春秋》 當(dāng)然是在著史,為什么偏偏強調(diào)它是“經(jīng)”呢?因為,《春秋》的意義主要在于褒貶。孟子說過,“孔子成 《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眾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位大歷史學(xué)家,而且是一位對中華文明而言很重要的歷史學(xué)家??鬃右蛑昔斒范鴮憽洞呵铩贰5鋵?,《春秋》除了是一部編年史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在里面。那就是,寓褒貶之意于其中。所以,后世就將《春秋》歸之于“經(jīng)”,而不是“史”。

                    中國的正史里有六部附有“藝文志”或“經(jīng)籍志”。它記載了在編纂該部斷代史之前存在的所有圖書典籍。比如《漢書·藝文志》 里記載了《春秋》 一書,但當(dāng)時還沒有歷史類這樣的分類法。當(dāng)時歷史類的功能尚且附在“經(jīng)”里頭,還沒有獨立出來。到南北朝的時候,歷史類的書的地位提高了,才有獨立意義上的歷史著作出來。到《隋書·經(jīng)籍志》 時,人們才算是把“四部分類法”正式利用了起來,才有了嚴格意義上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

                    那么,孔子寫這個 《春秋》 當(dāng)然是在著史,為什么偏偏強調(diào)它是“經(jīng)”呢?因為, 《春秋》的意義在于褒貶。孟子說過,“孔子成 《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說的就是,之所以要寫 《春秋》,就是要讓亂臣賊子心里感到畏懼,不敢隨便做壞事。中國人這個“筆”、這個漢字都是很厲害的。

                    比如,同樣是表達“殺”的意思,漢字里除了“殺”還有“弒”,但兩者有所區(qū)別。比如寫“趙盾弒其君”。它講晉靈公是個很糟糕的君主,整天不務(wù)正業(yè),拿彈弓打人。這個彈弓打出去打到人,他很愉快; 打不到人,他很喪氣。臣子當(dāng)然勸他不要這樣,尤其趙盾就老是勸,于是晉靈公就煩了,派人去殺趙盾,沒殺成。但再后來,真的有人殺了晉靈公。結(jié)果,寫史書的人不說那個人“殺”了晉靈公,而寫“趙盾弒其君”。

                    明明殺了晉靈公的不是趙盾,那位史家為何還這樣寫呢?他的理由是, “子(趙盾)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說,有人殺晉靈公的時候,你為了逃避責(zé)任就走人了; 既然你還沒有走出國門,到國境就停了下來,而且你“反不討賊”,回來以后沒有利用權(quán)力把殺晉靈公的人給抓起來,所以“非子而誰”,不是你弒君,是誰弒君?要是讓外國人來看“趙盾弒其君”這五個字,肯定就認為是趙盾一刀把晉靈公給殺了,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這就是“一字寓褒貶”。一個字背后,蘊含著對一個人、一件事的觀點,這也揭示出在中國著史何以如此重要。

                    正因為中國人喜歡歷史、注重著史,這使得我們的文明能夠長久,使得我們的子孫后代都能夠知道我們過往的文明是如何發(fā)展而來的。我們的文明并非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是只有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是最最了不得的,足以讓我們驕傲。就算是曾經(jīng)異族入侵了中國后,也沒有把中國在文化上給亡了,他們只是做了統(tǒng)治者,而且這些統(tǒng)治者在進入中原以后,大都學(xué)習(xí)、繼承了原來就存在于中國國土之上的文化。

                    歷史的“變”與“不變”

                    從租庸調(diào)制到兩稅制,再到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賦稅制度,都是有“損”有“益”的。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演變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孔子“百世可知”的觀點

                    我們現(xiàn)在多半認為 《論語》 是教人怎么處世的,但其實不是?!墩撜Z》里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在第二篇《為政》的倒數(shù)第二段,就有“百世可知”一語。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張問道:“十世可知也?”這句話問得很有意思??鬃踊卮穑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就是說,殷朝的制度、禮儀是從夏朝來的,所以它刪減了哪一些、增加了哪一些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同樣,“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笨鬃铀诘臅r代是春秋末期,他看到了春秋的亂,知道這個周朝總有一天也是要被代替的,于是又說,“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一百世是多少時間?在中國,“一世”是30年,一百世就是3000年??鬃訛槭裁匆@么說呢?因為他知道,自己眼前的這個社會跟前面的社會相比,只是略有損益而已,并沒有太翻天覆地的變化??鬃拥倪@樣一個歷史觀,多少也能啟發(fā)我們,怎么看中國的歷史經(jīng)數(shù)千年而沒有中斷的道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孔子看出來了中國歷史的特點是“損益”。換言之,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把前面朝代的制度“一掃而光”。它一定是把前面朝代的制度接受一部分、改革一部分,然后形成自己的新制度。此后的朝代,差不多也是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鬃诱驹谧约核幍臅r代,看出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是由“損益”變遷而來的,于是他可以有把握地說“百世可知也”。然而,在西方學(xué)者看來,這樣的一個歷史脈絡(luò)其實是沒有什么變化的。為什么呢?因為在他們的史學(xué)傳統(tǒng)里面,若只是一個王朝替代另一個王朝,就意味著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實質(zhì)性的變化。所以黑格爾在《歷史哲學(xué)》中就說,中國是沒有歷史的,因為中國歷史沒有什么變化,從古到今都是如此。但其實,我們自己知道,它是有變化的。變化是什么?就是孔子所說的“損益”。這就是中國歷史變遷的奧妙所在,很要緊。

                    研究歷史地理的人都知道,行政區(qū)劃、地方制度就是慢慢變化的,不會一下子變過來:由郡縣制變成州、郡、縣,以后變成州、縣,變成路、府、州、縣,省、府、州、縣,省、地級市、市、縣……人們不會完全突然重新地創(chuàng)造一個制度。它一定是在前面的制度上進行調(diào)整,變成現(xiàn)在的制度。中央集權(quán)在中國歷史上其實也有過很多變化,猶如“鐘擺”一般。到宋朝的時候,它就發(fā)展為高度的皇權(quán)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無論是調(diào)動軍隊、開倉賑災(zāi),還是要調(diào)撥錢款,都要皇帝親自下令。到了明朝,朱元璋非常羨慕宋朝的這種制度,就在此基礎(chǔ)上作了改進,搞了一個皇帝內(nèi)閣制,六部直接向皇帝匯報,使政權(quán)牢牢控制在了皇帝手里。所以,這個“損益”就是這樣來的:前一個朝代是怎么樣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那么后一個朝代就會對它進行調(diào)整、改進,讓它變得更合適。中國的政治是如此,經(jīng)濟也是這樣。從租庸調(diào)制到兩稅制,再到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賦稅制度,都是有“損”有“益”的。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演變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孔子“百世可知”的觀點。

                    我曾寫過一篇隨筆 《中國文化的變與不變》。這里面說到的“變”與“不變”,其實就是“損益”的意思。有損有益,就是變了,但這個“損益”是不斷發(fā)生、逐步進行的。于是,在這個過程里,它就有變、有不變。在一些西方人的眼中,沒有變化就沒有歷史。但事實上,如果變化太大,歷史早就不是原來那個歷史了。就拿誕生于尼羅河中下游的埃及文明來說,它的變化就非常大,因而早就變得面目全非。從今天來看,古埃及文明就是中斷了,而我們中華文明就是有變、有不變。因為它從來沒有全變,所以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當(dāng)然,如果一個文明完全不變,也不行。為什么要有損有益?因為要適應(yīng)時代的變化。如果真的一點都不損、不益,那么你這個制度也就沒有了彈性,也就可能夭折。

                    孔子說過的很多話,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所以我們要讀《論語》。不單是為了學(xué)習(xí)處世之道,里面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智慧。如果我們想要使自己聰明起來,當(dāng)然還要讀讀包括《老子》、《荀子》、《韓非子》、《墨子》、《管子》 在內(nèi)的諸子百家學(xué)說,中國文化最大的智慧都在里面。等把這些諸子百家讀完了,你會感到有一些提高,而且感覺還要再讀書。為什么呢?因為你會感到,兩三千年前的人怎么那么聰明?!他們把我心里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有些恐怕比我們說得還要好一些。其實不單中國是這樣,外國也一樣。大家可能聽說過“軸心時代”。世界上有大智慧的人都出現(xiàn)在那幾百年間,西方、印度、中國概不例外。最聰明的大道理,那時候的古代人大都已經(jīng)想到了。《金史》里有一句重要的話,“善吾師,惡亦吾師”。古人寫史,其實就是為了讓后來的統(tǒng)治者可以垂鑒資治。當(dāng)然,除了這一點以外,歷史還有懲惡勸善的功能。對一般人而言,讀史會使人變得更聰明。

                    中國人最愛聽歷史故事,到現(xiàn)在簡直是“歷史熱”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特點,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傳統(tǒng)。但是我們的問題就是太注重“經(jīng)世致用”,太強調(diào)這一點就會變成一個毛病,就可能以論代史,產(chǎn)生影射史學(xué)這樣的東西。所以,若要讀史書,就一定要多看幾部,要盡量看原著,要對照著看,這樣你才會得到接近歷史真相的機會。追求百分之百的歷史真相,應(yīng)該說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接近歷史真相是有可能的。尤其是那些跟人物的評論沒有關(guān)系的典章制度,歷史上的記載基本上是靠得住的。

                    章太炎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學(xué)以求真,不在致用。用以濟民,不在干祿?!睂τ跉v史的態(tài)度也應(yīng)如此。研究歷史首先是求真,而不是致用。當(dāng)然歷史天然有致用的一面,那也是用來服務(wù)人民,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

                    今天我借著講孔子的歷史觀,跟大家講了講歷史里面有很多可以讓我們思考的問題。希望跟各位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xué)之風(fēng),倡導(dǎo)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  孔子是當(dāng)時社會上最博學(xué)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quán)。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tǒng)一南方,后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tǒng)的皇朝,國號“大明”。在位期間,下令農(nóng)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nóng)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jīng)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jīng)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辉O(shè)立錦衣衛(wèi)等特務(wù)機構(gòu),清洗權(quán)貴勢力;并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lǐng)各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6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漢時為避漢宣帝諱,取漢代古音中同音的“孫”代替“荀”,故又稱孫卿。周朝戰(zhàn)國末期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八特村)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人們常將之與所謂的孟子“性善論”比較。荀子曾三次擔(dān)任齊國稷下學(xué)宮的祭酒,兩度出任楚蘭陵令。晚年蟄居蘭陵縣著書立說,收徒授業(yè),終老于斯,被稱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儒家正統(tǒng)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性惡論,重視習(xí)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并強調(diào)學(xué)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書中。荀子還整理傳承了《詩經(jīng)》《尚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典籍,荀子所作的《樂論》是自成完整體系儒家音樂思想代表作品之一。這些惦記為傳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貢獻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回復(fù)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孔子觀史:中國歷史“百世可知”
                  章太炎云:“孔子刪定六經(jīng),與太史公、班孟堅輩初無高下,其書既為記事之書,其學(xué)惟為客觀之學(xué)?!碧岬娇鬃?,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儒家學(xué)說、人倫、禮儀制度,讀《論語》也是為了更深一步去領(lǐng)會怎樣做人處世。我今天則想講講孔子的歷史觀,讓大家了解一下孔子少有人知的一面。中國古代有“一個人”和“一本書”引起了世界極大的興趣。這個人是指孔子,這本書則是指《老子》?!独献印愤@本書,經(jīng)常有西方的譯本出現(xiàn),過幾年就有一本。這個“道”字不知有多少種譯法,想方設(shè)法要把它譯出來,但是都譯得不準確。因為《老子》說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就是譯不好,所以就很奇妙??鬃觿t是中國的大圣人,大家認為他的思想可以跟耶穌比、跟釋迦牟尼相提并論。《論語》里的內(nèi)容我們都可以聽懂,教導(dǎo)好像不是很高深,但是都有道理,所以外國人也容易懂,就像《圣經(jīng)》一樣。相對而言,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jīng)理解起來就比較麻煩一些,思想內(nèi)容比較深一些。...
                  · 孔子觀史:中國歷史“百世可知”
                  章太炎云:“孔子刪定六經(jīng),與太史公、班孟堅輩初無高下,其書既為記事之書,其學(xué)惟為客觀之學(xué)?!碧岬娇鬃?,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儒家學(xué)說、人倫、禮儀制度,讀《論語》也是為了更深一步去領(lǐng)會怎樣做人處世。我今天則想講講孔子的歷史觀,讓大家了解一下孔子少有人知的一面。中國古代有“一個人”和“一本書”引起了世界極大的興趣。這個人是指孔子,這本書則是指《老子》?!独献印愤@本書,經(jīng)常有西方的譯本出現(xiàn),過幾年就有一本。這個“道”字不知有多少種譯法,想方設(shè)法要把它譯出來,但是都譯得不準確。因為《老子》說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蹦憔褪亲g不好,所以就很奇妙??鬃觿t是中國的大圣人,大家認為他的思想可以跟耶穌比、跟釋迦牟尼相提并論?!墩撜Z》里的內(nèi)容我們都可以聽懂,教導(dǎo)好像不是很高深,但是都有道理,所以外國人也容易懂,就像《圣經(jīng)》一樣。相對而言,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jīng)理解起來就比較麻煩一些,思想內(nèi)容比較深一些。...
                  · 參觀孔子廟
                  對于孔子,我對他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位知識淵博、學(xué)問高深的圣人。我懷著對他的敬仰之情,一次回景東縣老家,就迫不及待地來到孔子廟。到了廟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堵十分高大的宮墻。這堵又厚又大的墻是比喻孔子高深的學(xué)問和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進了門,我看到一個半圓形的池子,池子中間有一座石拱橋,這個池子叫泮(pan)池,俗稱“學(xué)?!?。中間的石拱橋叫“狀元橋”,據(jù)說,過了這座橋就能金榜題名,為此,我邁著大步走上了狀元橋,心想:我也要當(dāng)狀元。泮池后面有兩塊青草地,草地上各有一座假山。花花草草點綴在泮池邊,給泮池增添了不少美意。走下了狀元橋,我又登上了泗(si)水牌坊,它由四根柱子支撐著,分成了一個大門和兩個小門,為什么要修這個泗水牌坊呢?傳說泗水是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境內(nèi)著名的河流,孔子生前在泗水岸邊教他的弟子們讀書,去逝后又埋在泗水南岸,為了紀念他修了這泗水牌坊。走過了泗水牌坊,我來到了魁星樓,魁星樓原來...
                  · 孔子的君子觀
                  可以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而孔子的君子觀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礎(chǔ)與核心。在今日中國,了解孔子的君子觀,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對于社會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我們知道,任何一種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礎(chǔ)之上?,F(xiàn)代中國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倫理,必須在中國固有文化傳統(tǒng)中尋找自身的人文精神,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介紹孔子的君子觀,為了便于總結(jié),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達德”的觀念來敘述孔子的君子思想。君子一詞,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國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員,常與小人對舉,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君子務(wù)治,小人務(wù)力”(《國語》)。但是,孔子把這個只是身份、地位含義的稱謂一變而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種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對門人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孔子熱”面面觀
                  孔子從來都是處于風(fēng)口浪尖上,從來不會寂寞。西方人說,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中國,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個孔子。特別是,在目前聲勢漸大的“孔子熱”中,孔子的面相更是呈現(xiàn)復(fù)雜多元的趨勢。政府似乎在反省自己先前對待孔子的大批判政策,而開始小心翼翼轉(zhuǎn)到利用孔子上來。畢竟,孔子思想及儒家學(xué)說,能為信仰危機、道德失范、社會失衡等一系列的緊迫問題,提供某些借鑒。所以,政府在海外,即使推廣漢語教育的機構(gòu),也要掛上“孔子學(xué)院”的牌子。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