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
內(nèi)容
《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rèn)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jié),最長的詩有58節(jié),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兩岸,對神的贊歌。
雅利安人將宇宙分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個神,三界共33個神,天界的神有帝奧斯、婆樓那、蘇利耶、烏莎、羅底利;空界的神有因陀羅、阿邦那波陀、魯陀羅;地界之神有潑利提韋、阿耆尼、蘇摩,這些深厚而豐富的精神思維體系,反映出雅利安人對于先智慧開導(dǎo)者們的崇拜與向往。因陀羅是古印度人部落的首領(lǐng),驍勇善戰(zhàn),在公元前2000年征服印度,古印度人的詩人為了歌頌他而創(chuàng)作出200余首神曲。
《梨俱吠陀》中所記載的妖魔,后人推斷為古代印度的奴隸,西來的雅利安人又以“瓦爾那”來分別其階級,最后再轉(zhuǎn)義為“種姓”,《梨俱吠陀》末卷出現(xiàn)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
《梨俱吠陀》除頌神的詩歌外,還有世俗詩歌,有一些以婚禮、愛情、巫術(shù)甚至是賭博為內(nèi)容的神曲,例如第六章俗諦神曲序《賭徒懺悔錄》,描寫擲骰子的迷人之處,一位教徒賭輸后跪在神像前懺悔,哀號凄切,以及家中母親和妻子的憂傷。這些作品都反映著吠陀時期人民的生活習(xí)俗。
傳播
《梨俱吠陀》的成書時間大致是在公元前2000至1500年之間,由于本地印度人沒有慣用文字記述,《梨俱吠陀》實際上是靠婆羅門祭司們代代口耳相傳,爾后才有手稿。玄奘在迦濕彌羅的時候就曾讀過“四吠陀”。19世紀(jì)歐洲人第一次刊印《梨俱吠陀》,有德、英、法等譯本。
參見
吠陀
奧義書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