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音義
瑜伽 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應(yīng)義故,亦即 相應(yīng) ”,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yīng)。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shù)息觀與不凈觀。
瑜伽師 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偫▉碚f,“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作者
此論相傳為無著經(jīng)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于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并傳述后世 。
內(nèi)容
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補充說明。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廣說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內(nèi)容可以歸納為境、行、果三相。
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隱要義。
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十七地中諸經(jīng)的儀則。
攝異門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釋十七地經(jīng)典中諸法名義差別。
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十七地三藏中眾要事義。
評價
《瑜伽師地論》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種性或無種性” ,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令具有“菩薩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諸乘之文義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斷除一切障礙、修學一切善法、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利利他永無止盡 ,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jīng)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并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其范圍涵蓋“害怕生死轉(zhuǎn)回、急于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小乘佛法、緣覺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因為眾生對于修學佛法的發(fā)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如此對于深習佛法,尤其是對于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終極道路。
漢譯版本
全譯本
漢傳譯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師于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間,在東都弘福寺所翻譯者,共一百卷。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于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 ,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講了三次。第一次講了十五個月,第二次講了九個月,第三次無相關(guān)記載時間。
部分譯本
在玄奘漢譯之前,另有部分譯本。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jīng)》十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jīng)》九卷,以上兩譯均相當于奘師百卷譯本中《本地分·菩薩地》。
曇無讖另譯有《菩薩戒本》一卷,相當奘譯《本地分·菩薩地·戒品》。
陳朝真諦譯《十七地論》,共五卷,相當于瑜伽師地論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識身相應(yīng)地》和《意地》。
《決定藏論》相當于玄奘譯《攝抉擇分·五識身相應(yīng)地意地》。
后代注釋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玄奘大師譯《瑜伽師地論釋》
玄奘門人窺基著《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
玄奘門人新羅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四十八卷。
近代歐陽竟無撰《瑜伽師地論敘》。
近代韓清凈撰《瑜伽論科句》和《瑜伽師地論披尋記》。
近代太虛大師撰《瑜伽真實義品講要》、《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
近代羅時憲撰《瑜伽師地論纂釋》四卷
近代美國法云寺妙境法師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
現(xiàn)代考證
現(xiàn)代佛教研究者多認為《瑜伽師地論》來自論師的集體創(chuàng)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攝抉擇分”以下四分是后來逐漸增入 。
參見
近代韓清凈居士注釋《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簡稱《披尋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