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高祖劉邦到底是仁義之人還是不仁不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劉邦“仁而愛人”,可是,文中的劉邦卻與“仁愛”有相當(dāng)?shù)木嚯x。最有名的場面當(dāng)屬項羽以烹殺劉老太公威脅劉邦,那時,劉邦是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竟然不仁不孝地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還大大咧咧地請求項羽分一杯羹。老爹的生死問題,仁孝的問題就是“一杯羹”的問題。對此,項伯看得很透,他對項羽說:“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爭天下的人,是不顧家的。項伯的這句話,精確地點出了中國古代政治斗爭的殘酷程度。
網(wǎng)絡(luò)配圖
這是說大凡欲創(chuàng)天下大業(yè)的人,每每在爭權(quán)奪位利害相關(guān)的時刻,往往把親情看的很薄,沒有多少道德觀念的顧忌,因而才能辦成大事。此時,不要說劉邦講仁孝重親情,哪怕是稍微表現(xiàn)出對老爹的一絲關(guān)注,一點人的惻隱之心,不但救不了老爹,而且會成為項羽要挾劉邦的籌碼,親情此時會成為自己的羈絆,成為射向自己心口的利箭。劉邦確實是有大智慧的人,只有讓項羽認為老爹沒什么價值親兒子都懶得理的垃圾一堆,老爹才不會死。他懂得孰輕孰重,什么才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話又說回來,難道大智慧就得親情澆薄?!
劉邦算是摸透了項羽的貴族脾氣,可是項羽卻不懂劉邦的思維,他又被繞暈了,到底沒有殺太公。非但如此,一旦約定鴻溝為界,“即歸漢王父母妻子”,以為大家從此相安無事了。劉邦呢,老子老婆一回來,立即毀約攻打楚軍。難道劉邦不知道要失信于天下嗎?他當(dāng)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大信不信,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所謂“大信”“大行”“大禮”統(tǒng)統(tǒng)要讓位于政治上的盤算、利益的最大化。
網(wǎng)絡(luò)配圖
劉邦對自己的老子無所謂,對自己的兒女后輩也好不到哪里去。劉邦要搞掉趙王張敖的時候,呂后站出來為自己的女婿求情,認為女婿怎么可能害你這個岳父呢?可是,劉邦不屑地說:“要是這小子能獲得天下,他還會顧及到你的女兒嘛?”劉邦這話說的好,好就好在實在,一語中的,也可以說是奸人知奸,賊人知賊。
當(dāng)初,劉邦被楚兵追趕,因車上帶著一兒一女,車速緩慢,便三次把孝惠、魯元推落下車。駕車的太仆夏侯嬰馬上停車,將小孩抱到車上,反復(fù)三次,才被夏侯嬰勸止。但是,劉邦進了長安,卻懂得“約法三章”,安撫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與民休息”。這絕不是他愛百姓勝過愛老爹以及子女、女婿,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楚漢相爭之時,丁公和季布同為項羽的部將。季布曾經(jīng)多次讓劉邦困窘不堪,丁公在危機之時,曾放了劉邦一馬??墒牵瑒畹桥R大位以后,仇敵季布赦而不殺,并委以重任。恩人丁公卻被斬首示眾,并公開宣布:“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網(wǎng)絡(luò)配圖
從表面看,劉邦性格真是不仁不義寡恩薄情。其實,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使后世為人臣者毋效丁公”,情勢變了,如今必須提倡臣下對君主的絕對忠貞,危難時應(yīng)以死相報,終生侍奉一主。叛逆不忠背主偷生的行為必須無情鞭撻,絕不能容忍。他對叛逆行為的處治標(biāo)準也只有一個,就是一切從維護劉氏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來考慮。
對于劉邦以及其它劉邦來說,他的“仁而愛人”絕不僅僅是仁愛之情,更是仁政之術(shù)。仁是用來收買人心的,要能夠轉(zhuǎn)化成政治上的優(yōu)勢。如果會錯了意,糊里糊涂講起仁愛來,那可就糟了,準保壞事。劉邦本是沛縣一個鄉(xiāng)野之人,文化水平也就是《大風(fēng)歌》這樣的三句半水平,他究竟是如何參悟透了其中三昧,搞清這里邊的彎彎繞兒的,確實讓人費解。俗話說“問事不問心,問心天下無完人”,不管其動機如何,劉邦治國時是推行仁政的,是“仁而愛人”的,“使人不倦”,百姓得到的好處多一些。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