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有著怎樣的成就?他有著哪些著作理論
先秦宇宙生成論
《文子》的首篇《道原》即開宗明義地解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說:“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泉浡,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靜,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烏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歷以之行,以之取存,是天地萬物的起源。道先天地而生,窈冥無形,渾而為一,一分為天地,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四時陰陽亦依此而生,萬物乃得以生存活動。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自然萬物皆循道而行?!吧锒挥?,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悖之而死,莫之能怨。”道無形無狀,無所不包,無處不在。道也是氣,“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p>
道是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德是萬物各得于道的一部分,蓄養(yǎng)成長為具體事物,道與德相輔相成。道是萬物的主宰,以無為方式生養(yǎng)了萬物,道使萬物生長,而德使萬物繁殖。道是整體,德是部分。《文子》中的《道德》、《上德》、《下德》諸篇都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認為“天道為文,地道為理,一為之和,時為之使,以成萬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絕。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yǎng)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澤也,天高澤下,圣人法之,尊卑有敘,天下定矣。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p>
道亦是自然規(guī)律?!暗勒撸镏酪?,”是陰陽陶冶而變化萬物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又認為:“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币虼耍叭f物變化,合于一道?!?/p>
《文子》對老子的無為思想也進行了發(fā)揮,認為無為并非絕對消極的不動,而是排除主觀偏見,按規(guī)律辦事,指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也就是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成事。
確立了“道”是物質(zhì)的生成本源后,即發(fā)現(xiàn)了天地間最深微的奧妙,認為道不僅是物之所原,而且也可以導引向人事,為人之所由?!毒攀亍菲屑炊嗵幷摰金B(yǎng)生之道。他指出:“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原。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币詾闃O力追求物質(zhì)利益,縱情于聲色,則不得終其天年,只有不追求這些東西,淡泊名利者,才可長生。又曰:“所謂圣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yè),夫哀樂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無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合德,動則與陽同波?!币詾槭ト?,即得道之人不貪求榮華富貴,依據(jù)自己所處的時代安居樂業(yè),沒有喜怒憎恨等情緒擾亂道的修行,因此他的生死都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與萬物變化一樣。
《文子·九守》的宇宙生成模式“一→天地→四時→陰陽→人蟲→剛?cè)帷f物”
審美性批判思維
老子的理論追求是救世。為救世,老子先必須對社會現(xiàn)實子以剖析和批判;為了救世,老子要求人們超越不合理的現(xiàn)實社會制度向大道回歸,從天道的高度救世。文子沿著老子救世的道路吸取他的救世方法,發(fā)展了老子思想中積極入世成分,同時又給予后來的墨家、法家、陰陽家以積極的影響。
老子針對孔子不懂大道而嗜談仁義的做法,主張“絕仁棄義”,認為只有“絕仁棄義”才能“.民復孝慈”。孝是一種血親之情,慈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人之情??鬃右仓鲝垺叭收邜廴恕?,但又說“克己復禮歸仁”。如此,孔子的愛人服從于禮的等級制度,這就不合大道。
不以大道為本的仁義,就違背了人的孝慈之本性。文子深諳老子的思想,他認為“仁莫大于愛人”,“兼愛無私”(《文子·道德》),以兼愛反對有差等的愛,因為兼愛體現(xiàn)了“天道無親”這個意義上。大道的眾愛是沒有等級的。
文子以為,得道之人是可以達到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對事物,從而得到一種超然的自由?!段淖印さ篮瘛吩唬骸罢嫒苏撸蠹憾√煜?,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cè)峋硎?,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庇址Q:“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惡,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邇于心者,公吾俗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其所謂是非也?!释ㄓ诘勒呷畿囕S,不運于己,而與?殳致于千里,轉(zhuǎn)于無窮之原也;故圣人體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動而無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逍遙無為的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于自然,從而獲得至道。
“道”也是統(tǒng)治者必由之路,“圣人所由曰道”?!胺虻溃瑹o為無形,內(nèi)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苯y(tǒng)治者要能很好地進行統(tǒng)治,就要修己體道。又曰:“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是以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奸邪畏之,以其無爭于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敝鲝埐挥萌耸禄蜇澯葋砥茐淖匀灰?guī)律,要按道為政,不用謀略欺詐,不加重人民負擔,由此爭取人民的擁護,爭取政治上的勝利。文子還注重“得人心”的統(tǒng)治方法,稱:“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也,自得者,必柔弱者?!?/p>
即得道者其德柔弱,用柔弱容眾,可以以柔克剛。又稱:“用眾人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而知其所終?!薄暗帽娙酥φ呒礋o不勝也,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薄胺e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千人之眾無絕糧,萬人之群無廢功?!边@是論述得眾人之力來統(tǒng)治才可以無往不勝,才可以成事,而要得眾人之力,就須順民心,即要“用眾人所愛”,“舉眾人之所喜”。他認為:“故云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nèi)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xiāng)歸之,無此四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即危道也?!彼@種對于政治的看法,即加入了仁、義、禮的內(nèi)容,與老子學說稍有不同。
此外,《文子》指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辈⒖隙▽α㈦p方可以轉(zhuǎn)化,指出“陽氣盛變?yōu)殛?,陰氣盛變?yōu)殛??!薄疤斓罉O即反,盈則損,物盛則衰,日中而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