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國的具體位置究竟是哪里?在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賴字在古代的讀音與厲字相通,根據(jù)古漢語同音通假的規(guī)則,常常與厲字混淆在一起,賴國也因此被稱為厲國。如在《<春秋>三傳》中,同樣記載昭公四年楚滅賴國一件事,【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伍)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巴鯊闹_w賴于鄢。楚子欲遷許于賴,使斗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吭凇蹲髠鳌分凶鳌百嚒?,在《谷梁傳》、《公羊傳》中都作“厲“。故而有人認為,古代的賴國就是厲國。但事實上把所有的賴國”以為即厲非也“。特別是歷史上并不僅有一個賴(厲)國,更使賴國的歷史顯得撲朔迷離。僅在賴國地望問題上,就存在以下六種說法:
說法一
賴國在湖北隨州。主張這一說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晉人杜預。他在《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注中說:”賴國在義陽隨縣?!斑@里所說的義陽即義陽郡,當時郡治今湖北桑陽東南。隨縣即今湖北隨州東北殷店(舊稱殷家店)一帶。由于賴、厲通假,這里的賴國也稱厲國,賴國滅亡后的地方也稱厲鄉(xiāng)或古厲鄉(xiāng)。如《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隨縣注曰:”厲鄉(xiāng),故厲國也?!邦亷煿抛ⅲ骸眳枺x曰賴?!坝衷凇段髦芙鹞霓o大系圖錄考釋》一書中,收錄有一首中鯽銘文,其中有”王錫中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認為其中的”隘“即厲字,說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隨州一帶就有一個厲國。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一厲國也僅是厲國,與賴國無關,杜預所說的在隨州的賴國實際是厲國之誤。
說法二
賴國在河南鹿邑。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書中,不贊成杜預對《春秋·僖公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一句對厲國地望的注釋,認為厲國不可能像杜預所說的那樣是”楚與國,義陽隨縣北有厲鄉(xiāng)“,而應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縣厲鄉(xiāng)?!妒酚洝だ献恿袀鳌芬灿涊d:”老子,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白ⅲ骸闭x曰:厲,音賴。“《普太康地記》:”苦縣東有賴鄉(xiāng)村,老子所生地?!啊段簳さ匦沃尽罚骸蔽淦接匈囙l(xiāng) 城?!吧鲜鏊付际且惶?。此外,近人楊伯駿也在《春秋左傳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說法,認為”以地理考之,齊移救徐之師以伐厲,《裨疏》之說較合“。事實上,當時齊、曹兩國的軍隊討伐厲國,是因為楚國軍隊入侵徐國,伐厲的原因是為了救徐。從方位上看,假設杜預所說的厲國在湖北隨州符合事實,但徐國在今安徽泗縣一帶,與厲國相去甚遠,中間又有其它國家相阻隔,齊、曹顯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況且從齊曹兩國的力量看,在齊國最為強盛的齊桓公時期,曾聯(lián)合宋、陳、衛(wèi)、鄭、許、曹六國軍隊與楚國作戰(zhàn),但也僅得以進軍到遠離楚國腹地的楚國邊境陘(今河南方城一帶)。更何況這時的齊國已經(jīng)衰落,又缺乏當年七國聯(lián)軍的聲勢,僅以齊、曹兩國綿薄之力,斷然不可能進軍到楚國腹心之地的厲。所以,這里所說厲國顯然不是遠在湖北隨州的厲國,而只能是距徐國最近的鹿邑一帶的厲國;
說法三
賴國在河南息縣。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西晉的司馬彪為代表。他在《后漢書·郡國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縣東北包信鎮(zhèn))曰:”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按撕?,宋朝人鄭樵、羅泌、元朝人馬端臨等都贊同這種說法。如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賴,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昭四年為楚所滅?!傲_泌《路史·國名紀》、馬端臨《文獻通考》中有也有同樣說法。清朝人顧棟高著《春秋大事表》,兩次提到賴國在息縣東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說:”昭四年滅賴,今河南光州息縣東北為賴國地?!坝衷凇读袊匦稳老噱e》中說:”賴在息縣東北?!傲硗猓诩螒c年間編修的《息縣志》中,也說”褒信在息縣東北七十里,……后廢為集。古賴國,今賴亭是“。上述主張賴國在息縣東北的人都是不同時期歷史地理學界的權威人物,言之鑿鑿,且記載聯(lián)貫,具在較大的可信性。況旦從魯昭公四年的歷史事實考察,當時的楚國軍隊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動,其滅賴是在東伐吳、取朱方、殺慶封之后、取山東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動,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象杜預所說的那樣去滅掉早已歸屬楚國并遠在楚國心腹之地的隨州之厲,而只能在回到自己邊邑地區(qū)稍作休整時滅掉息縣之賴。關于這點,從楚國滅賴后對賴國后事的處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據(jù)《左傳》記載,楚滅賴后,欲遷許于此,并使斗韋龜、公子棄疾城之,而楚大夫申無宇卻說:”城竟莫校?!岸蓬A注:”謂筑城于外竟,諸侯無與爭。“楊伯駿注:”筑城于邊境。“這些實際上都是在告訴我們,楚國滅賴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國邊境,由于這里是賴國故地,因此賴國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縣之賴,而不可能是別的地方的賴國;
說法四
賴在山東聊城西。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東漢人服虔為代表。他曾著有《春秋左氏傳解》一書,提出這一觀點。后來,唐朝人裴捆為《史記·齊太公世家》”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集解,又引他的話說:”賴,齊邑?!按撕螅宄私乐洞呵锏乩砜紝崱?,也認為《左傳·哀公十年》”毀高唐之郭,侵及賴而還“中的賴”地近東昌府高唐也“。這里所說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帶。
說法五
賴在山東章丘西北(或歷城東)。主張這種說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學家。他們認為,《左傳·哀公六年》所記”齊侯陽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之賴所指即此,并引《后漢書·郡國志》曰:”菅縣有賴亭?!拜芽h即今章丘西北一帶。
說法六
賴國在河南商城南。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顧祖禹為代表。他在《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汝寧府光州商城縣》注中說:”賴亭,在縣南,春秋時賴國也。昭四年,楚滅賴,楚子欲遷許于賴即此?!按撕?,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存滅表》中也主此說,認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賴亭“。但當代研究者認為,這種說法”與較早的文獻記載不合“,是”清初《讀史方輿紀要》以來的誤記“,因而不足取信。
上述六種說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關于賴國地望的主要觀點。其中隨州、鹿邑之賴多稱厲國,聊城、章丘之賴一般認為是邑名,商城之說形成較晚,只有河南息縣賴國被較多的人認為是《左傳·昭公四年》所記被楚國滅掉的賴國。也正因如此,《通志·氏族略》才說這一賴國在”魯昭四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成為賴姓人得姓的淵源之地。
《賴氏起源研討會會議紀要》
由河南省僑辦、省僑聯(lián)和息縣賴氏研究會聯(lián)合發(fā)起,于199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河南息縣召開了“賴氏起源學術研討會”。來自西安、鄭州、開封、信陽等地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共30余人出席了會議。經(jīng)過現(xiàn)場考察和學術論證,對如下問題取得了共識:
1、 與會學者列舉大量古代文獻資料,認為今息縣包信鎮(zhèn)古稱褒信,乃古代賴國故地。賴于公元前538年為楚所滅,其后以國為氏,稱為賴氏。
2、 息縣包信鎮(zhèn)東南2公里的閭河之濱,有一座古代城址,與會專家學者考察認為該城址即是周代賴國故城。
3、 與會學者經(jīng)對賴氏起源全面深入分析,一致認為,賴氏祖根在息縣包信鎮(zhèn)。
4、 為了進一步對賴氏起源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建議有關部門對賴國故城進行全面勘察發(fā)掘,加強對賴國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并將賴國故城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
1、《左傳》。在卷十《昭公四年》中詳細地記載了楚滅賴的情形:“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日:‘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于鄢?!?/p>
2、《后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
3、《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國》載:“賴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p>
4、宋代羅泌著《路史》載:“賴,子爵,蔡之褒信有賴亭,楚滅之?!?/p>
5、元代史學家馬端臨著《文獻通考》載:“賴姓,子爵,國在……今蔡州褒信縣”。
6、清代顧棟高編《春秋大事表》卷四載:昭四年滅賴。今河南光州息縣東北為賴國地。卷六載:“息縣西南七里有息城,賴在息縣東北。”
7、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載:“昭四年……(楚)執(zhí)齊慶封殺之,遂滅賴?!逗鬂h志》褒信有賴亭,故賴國?!?/p>
8、《文獻通考》云:“賴國在褒信縣。漢褒信縣劉宋改苞信,元省為包信鎮(zhèn),今在息縣東北,其賴亭則在?!?/p>
9、清代學者張澍編《姓氏尋源》載:“賴氏《風俗通》云:春秋時有賴國,其后以國氏。澍按:司馬彪日:汝南褒信縣有賴亭,故賴國。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賴古作厲,世以為即厲,非也。《晉志》云:厲、賴二國?!?/p>
10、清代史學家沈欽韓《春秋左傳地名補注》載:“汝南褒信侯國有賴亭?!?/p>
11、清順治年間《息縣志》載:“賴子未詳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國,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遂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日:‘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楚子從之,遷賴于鄢。遂亡。傳國歷五百八十五年?!?/p>
12、清成豐年間桂文燦編繪的《春秋列國圖》標志賴國于息縣東北處。
13、近代學者童書業(yè)著《春秋史》載:“楚靈王……用諸侯的兵攻滅賴國(約在今河南東部,與安徽接界處),把賴民遷到鄢地?!?/p>
14、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等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同樣標志賴國于息縣東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