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文化—歷史形態(tài)—唐初的“贈堂大儺”
唐代的宮廷儺禮有四種形式:①除夕堂贈大儺,唐初用此制而不用隋代儺制;②顯慶儺制,唐高宗開始依隋代儺制,只對人物、程序等作了些調(diào)整。尤其是增設了祭告太陰之神(月神)一節(jié),使古儺最終脫離了原始狀態(tài),第一次進入禮拜神仙的階段;③開元儺制,是唐代最完整的禮制。但實際上很少照章辦事,大多以娛樂為主要目的。事先在太常寺預演(閱儺)時,百姓都可以進去觀看,成為官民同樂的一個文化節(jié)日;④晚唐儺制更走向樂舞化,主角從蒙熊皮變成穿熊皮大衣,更華貴了,并且戴上了木面具。假面?zhèn)E子達到500名之多,不再唱“十二獸吃鬼歌”,而是“呼(十二)神名”。有了大型的樂隊和50 人的大合唱,獅子舞也第一次進入宮廷儺禮表演。
在這四種儺制中,唐初的堂贈大儺最為嚴肅。堂贈,本是周代的“男巫冬堂贈”,是季冬晦日(除夕)大儺之外的一種驅(qū)邪儀式,與宮廷其他祓禳雜祀有相似的辟邪功用。堂贈的“贈”是“送”的意思,即在堂屋里把不祥和噩夢送走。很客氣,很禮貌,其禮意與大儺驅(qū)疫的“驅(qū)”大不相同。少數(shù)民族出身的李淵及其子李世民(618~649年在位)學漢制,卻并未弄清漢禮本意。把大儺改為堂贈,有點文不對題,但基本意圖卻大致相似。堂中舞侲子,以禮送不祥,這是歷史上的例外。
后晉劉昫《舊唐書》所記載這種“武德、貞觀之制”,比周代“男巫冬堂贈”稍微復雜一點:①堂贈本來是在季冬(陰歷十二月)之內(nèi),依占卜制定的日期舉行,不在除夕日。堂贈大儺也在季冬之晦(除夕)舉行;②人員分侲子和鼓角兩組。侲子組由七品下的太卜署令帶領(lǐng)驅(qū)儺,不用方相氏,而是由男巫擔任主角。這是堂贈大儺的主體,也是一支歌舞隊,他們在儀式中又舞又唱地趕鬼。太卜署令下面還有丞二人(從八品下)、卜正、博士各二人(從九品下)。他們除了負責龜、兆、易、式四種卜筮為祭祀活動服務,除日為侲子參加堂贈大儺服務。鼓吹組。由從七品下的鼓吹署令率領(lǐng),以鼓、角為侲子歌隊伴奏;③男巫從正殿大堂開始,按事先占卜確定的方向和路程禮送鬼疫出宮,占卜要求送多遠就送多遠。④唐初堂贈大儺的儀式末尾,要在宮門和城四門各磔一雄雞,這比以往朝代大為節(jié)約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