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戲曲—安慶黃梅戲—黃梅戲的表演圓熟有致的當代表演形態(tài)(二)
有人稱黃梅戲具有“陰柔美”,這不僅僅是指黃梅戲的角色以女角為主,也正說明了旦角唱腔在黃梅戲聲腔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嚴鳳英、吳瓊的演唱,標志著當代黃梅戲旦角唱腔的最高水平。
嚴鳳英的演唱藝術(shù)是其表演藝術(shù)中最魅力、最獨特的部分之一,清亮甜美、委婉飄逸是其演唱藝術(shù)特色,亦可以用“甜、軟、嗲、糯”四字來概括?!短煜膳洹分械摹皹渖哮B兒成雙對”等七仙女的唱段抒情優(yōu)美、委婉動聽;《打豬草》中的陶金花那“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的清純、活潑的唱腔,一下子便將人們帶到了山野田園風光之中,她在《女附馬》“洞房”一段唱中,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似說似唱,如行云流水,表現(xiàn)出很高的演唱技巧,給人以美的享受。
為了適應(yīng)黃梅戲的發(fā)展和時代要求,為了讓黃梅戲好聽易學,嚴鳳英和戲曲音樂工作者密切合作,對黃梅戲旦角聲腔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創(chuàng)造。她廣納博采,從兄弟劇種汲取營養(yǎng),并將民歌、說唱音樂與黃梅調(diào)有機地糅合在一起,按照新奇、熟悉、好學、好聽、合理布局和使聲腔完整規(guī)范的原則來提煉、改革黃梅戲聲腔。經(jīng)她革新后的唱腔、一改過去那種粗獷、平淡、單調(diào)的舊貌,變得柔和、悠揚、流暢,使黃梅戲聲腔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唱腔更加優(yōu)美動聽。由于黃梅戲早期旦角大都由男性演員扮演,唱腔的音高、旋律的發(fā)展等,都是按照男性的生理條件形成的。嚴鳳英按照女性嗓音的生理特點,拓寬聲腔的音域,增加了聲腔的起伏流感,不僅適合女性演員演唱,而且其旋律流暢動聽。嚴鳳英深諳黃梅戲以唱為主的表演特色,在當時既沒有無線話筒,又沒有錄音機可預(yù)先錄好播放,全靠演員憑真夫在臺上硬唱,如《小辭店》這個戲,男女主演在臺上要唱一個多小時,光女主角一人就要唱50多分鐘,因而便有“男怕《會網(wǎng)》、女怕《辭店》”之說。像這種令一般演員望而生畏的戲,嚴鳳英不僅能唱下來,而且每次演完總要找劇場后面賣香煙、瓜子的小販,詢問他們是否聽得清?只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才會露出笑容。正是嚴鳳英對自己演唱藝術(shù)的如此苛求,才使得她唱出來的黃梅戲贏得了眾人的喝彩。人們用盡各種各樣的詞語來描摹、贊美她的唱腔,什么“清亮質(zhì)樸”,“優(yōu)美動聽”、“委婉甜美”、“余韻繞梁”,什么似一股“山野里吹來的風”,“清新?lián)涿妗?……而這一切詞語都不足以表達出嚴鳳英演唱藝術(shù)的豐富內(nèi)蘊和風采。除了唱腔,嚴鳳英還調(diào)動起一切表演手段,將表演、念白、做功、身段、舞蹈等有機結(jié)合,運用自如,其藝術(shù)感染力震撼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她在表演中對眼神的運用,較為獨到。有人夸她的眼睛會說話,有人說她的眉目會傳情,善于通過眼神來參與人物塑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嚴鳳英扮演七仙女,當她唱“鐘聲催得眾姐姐回宮轉(zhuǎn)”的時候,那精彩的眼神運用,通過大特寫鏡頭將七仙女的反抗精神和內(nèi)心情感暴露無遺。在現(xiàn)代戲《柳樹井》中,嚴鳳英扮演一個受盡欺凌的的苦媳婦,表演時她運用了顫抖的雙手、散亂的頭發(fā)、難以遮體的破衣,尤其是那一雙充滿恐懼、慌亂、絕望的眼神,給廣大觀眾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在《女附馬》“狀元府”中的一場表演,突出展現(xiàn)了嚴鳳英的藝術(shù)風采,從女扮男裝出場亮相、念引子賦,到“女狀元”的走、立、坐都非常灑脫,自然,可以說,唱、念、做俱佳,柔、嗲、俏兼?zhèn)洹H宋锏膬?nèi)心活動被抒發(fā)得豐富、明白,表演層次安排得循序漸進、密密嚴嚴。因此,人們說黃梅戲是與嚴鳳英的名字、聲音緊緊連在一起的。在她逝世20多年后,仍榮獲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這不僅說明了嚴鳳英唱腔藝術(shù)的無限魅力,也證明了嚴鳳英在黃梅戲乃至整個表演藝術(shù)中難以逾越的高峰位置?!?/p>
在新一代黃梅戲演員中,馬蘭、韓再芬、楊俊等人承繼了嚴鳳英的藝術(shù)風采,都以清麗、委婉動聽的歌喉迷倒一大批黃梅戲觀眾,各自都在黃梅戲舞臺上爭奇斗艷,各領(lǐng)風騷。但是僅以唱功來衡量,吳瓊便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在新一代黃梅戲演員中,單單以演唱而獲獎的,吳瓊為第一人。不僅有戲曲的、也有通俗的、民族的唱法。吳瓊的演唱圓潤甜美、嬌俏可愛、余韻無窮。她演唱的黃梅戲廣播連續(xù)劇《鳳靈》震動了無數(shù)聽眾,被譽為“小嚴鳳英”;她演唱的清唱劇《孟姜女》更是技驚滿座,人們交口稱贊她的演唱“時而激憤,時而抒情,時而悲壯,把孟姜女這個千古流傳的美麗傳說表現(xiàn)得十分動人”,“吳瓊的演唱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把音樂會推向了高潮。”有“金嗓子”之稱的吳瓊,把黃梅戲的演唱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雖然黃梅戲一般是以女角為主,也出現(xiàn)了如嚴鳳英、馬蘭等一批著名的女演員。但是如果沒有男演員的配合和襯托,黃梅戲女演員的光彩就要遜色許多,黃梅戲的“陰柔美”也顯現(xiàn)不出。以王少舫、黃新德為杰出代表的黃梅戲兩代男演員,以自己出色的唱腔,既豐富了黃梅戲的演唱藝術(shù),又甘作扶花的綠葉,為黃梅戲流傳大江南北,立下了汗馬功勞。王少舫的演唱寬厚洪亮,質(zhì)樸醇厚,震人心魄,黃新德的唱腔則清脆、流暢,富有“磁性”,在繼承了老一輩藝術(shù)家的演唱特色后,又有出新,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演唱藝術(shù)。
在王少舫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大大小小幾十個人物形象。他在創(chuàng)造這些角色時,注意發(fā)揮唱腔的表現(xiàn)功能,根據(jù)角色所處的行當,選擇不同的唱腔,設(shè)身處地地去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狀態(tài),并根據(jù)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語言、聲調(diào)、感情的內(nèi)在節(jié)奏等方面的不同,在旋律的長短高低、腔音的襯字、板式的安排、演唱的音色、發(fā)聲的位置諸多方面,進行統(tǒng)一權(quán)衡,精心設(shè)置,因而使他塑的人物聲情并茂,極富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晚年為豐富黃梅戲花臉行當?shù)穆暻凰鞯呢暙I,他在《陳州怨》、《包公賠情》中扮演的包拯形象,其唱腔對后來的黃梅戲有關(guān)作品,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正如嚴鳳英對黃梅戲女聲唱腔的杰出貢獻一樣,王少舫對黃梅戲男角(主要是生行)唱腔的貢獻亦是有目共睹的、無與倫比的。
如果說早期王少舫對黃梅戲的聲腔表現(xiàn)所進行的革新尚屬一種無可奈何的“借用”或“化用”的話,那么,在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與一批戲曲音樂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他早是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大膽革新。自此,他的聲腔演唱藝術(shù)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進入了他藝術(shù)上鼎盛而輝煌的階段。他曾說:“音樂是戲曲組成的重要部分,黃梅戲要發(fā)展,音樂要起重要的帶頭作用,這是我們的特色,有別于其他劇種。觀眾喜歡聽我唱,無非是黃梅戲易懂好聽,我唱的一些唱段符合了人物情感,把劇中人的心情給唱出來了,因此能感染打動觀眾。”例如,“朱筆頭上一點紅”這段唱,是在排練《女附馬》時王少舫為劉文舉精心設(shè)計的一段唱,這個腔原來是老藝人馬維喜唱的[平詞]的一個起板句,安慶的同行說馬老的唱腔是“歪歪腔”意思是說馬老演唱時音色不好,演唱的聲音直而且不達調(diào)。但是王少舫獨具慧眼,認為馬老的起板腔很有特色,經(jīng)過加工潤腔后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特別是在唱到“一點紅”中的“一點”二字時,用他那寬厚的音色以情帶聲,演唱得韻味醇厚,獨具一格。再如,在《天仙配》“路遇”一場中董永的‘含悲忍淚往前走’一段唱,王少舫運用了[平詞邁腔]的旋律,把節(jié)奏打散拉寬,運用力度型和裝飾型的潤腔手法,聲音由弱漸強,音色從澀滯到明亮,把一個賣身葬父、滿腹辛酸、忠厚老實的人物形象通過音樂送到了觀眾的耳中,讓人“未見其人,行鏡子其聲”,起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后來,這種[導(dǎo)板]成了黃梅戲常用一種板式了。不僅如此,王少舫在把握劇目中一些大的關(guān)鍵性唱段時,還精心為黃梅戲鋪排了一些類似京劇[反二簧]式的慢板唱段,如《梁?!分械摹吧讲R終”、《羅帕記》中的“描容”、《風塵女畫家》中的“急聽琵琶”等唱段,他都逐字揣摩推敲,在節(jié)奏上安排得張馳有度,演唱時常常高潮迭起,蕩氣回腸,給人一種完美的享受,也給黃梅戲唱腔藝術(shù)寶庫中增添了許多精美的唱段。
與黃梅戲演唱藝術(shù)的紛繁多彩、日臻完滿相比,當代黃梅戲在念白藝術(shù)上并沒有太大的跨越,只是出現(xiàn)了些許細微的差異。隨著語言的時代化和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為了開拓黃梅戲演出的新疆界,為了保障演員與觀眾交流渠道的順暢,當代黃梅戲表演中對演唱和念白語言已有所取合,對一些外地人很難懂的本地生僻語言及語匯進行了揚棄。另一方面,許多方言在黃梅戲的演出實踐中已有很大的變革,并已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如像“搬、盤、端、滿、斷、團、船、亂、官”等字的讀法已為普通話所代替了,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有現(xiàn)代戲與古代戲、唱與念、韻白與小白之分的區(qū)別,同時,還存在有些許地域性的差異。如合肥一帶的劇團在演出中對安慶方言運用時改變的力度要大一些,道白中對普通話的運用也多一些,有些劇中(特別是一些黃梅戲影視?。┥踔寥闷胀ㄔ捘畎祝云谀塬@得最廣泛的觀眾群。但安慶一帶的劇團,則更強調(diào)對黃梅戲傳統(tǒng)唱腔、念白的繼承和保留,講究和追求的是那種“猶如來自山野里的一陣風般的純樸、可愛、充溢鄉(xiāng)土氣息、“原湯原汁”式的黃梅戲表演風格。不可忽視的還有“湖北版”的黃梅戲,有“一定要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的決心下,湖北的黃梅戲依托本省的深厚戲劇資源,汲取漢劇、楚劇等姐妹藝術(shù)的營養(yǎng),形成了有別于安徽的、帶有楚天鄂地印痕的湖北風格的黃梅戲,其最顯著標志就是在語言、念白等方面有所差異的表演風格的存在,恰好顯示了當代黃梅戲表演形態(tài)的紛繁多樣,圓熟有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