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戲曲—安慶黃梅戲—黃梅戲的表演豐富多樣的未來表演趨勢(二)
兩相對照,孰優(yōu)孰劣,不言而喻。由此也可知,以京劇為代表的講究精細行當劃分的古老戲曲,若不及時加以變革,跟上時代的發(fā)展節(jié)奏,則那種所謂的“危機”或“消亡”之說,就決不只是危言聳聽了。黃梅戲的年輕、活潑和純真,使她時刻得以汲取、學習最新、最時尚的風氣,她在當代話劇及影視的影響和熏陶之下,正力求揚已所長,避已之短。隨著未來影視藝術的飛速發(fā)展,黃梅戲與影視的結合日顯緊密,日益融洽,超越行當的制約的表演風格必將占據主流,成為時尚。
演員和觀眾,猶如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僅僅從表演的主體――演員來談,這只是主觀的一面。我們還必須從表演的客體,即表演接受的主體――觀眾方面來推測未來黃梅戲在表演上行當所應具有的特色。每一時代都有自己的時尚,都有不同于其他時代的獨有的審美情趣和習慣。未來的年代里,人們對事物、對社會、對人類等方面的認識將是豐富多樣的,對人的內心情感認識也是立體、細致的。因此,如果僅僅依靠角色行當來表現人物、框定角色,勢必顯得力不從心,過于簡單、機械,也不符合未來社會成員的審美口味和思維定式。只有超越僵化的行當限制,以寫實的、靈活的、體驗人物情感的、影視化、性格化表演的方式,也許恰好能符合當時社會審美心理,從而將黃梅戲表演引入一個嶄新的境地。但愿這不是一個美妙的幻想,而是不久將來的現實。這也正是今天我們在黃梅戲表演上應該努力探索,并為之追尋的目標之一。
2.無程式化表演
在戲曲表演中,唱、念、做、打(或舞)一般都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其中內蘊著戲曲表演體系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程式。黃梅戲作為戲曲的一支,自然也擁有自己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只不過,由于黃梅戲的年輕,以及來自鄉(xiāng)野的緣故,黃梅戲在表演上的條條框框、陳規(guī)舊矩較少,也以說是家底。因而,其表演中的程式亦顯得少而又拙,根本無法與京、昆等大劇種那種豪華、綺麗、完整的表演程式體系相比擬。這種原本屬于“先天不足”的黃梅戲,卻趕上了一個很重要的發(fā)展時機,在吸取、借鑒話劇、影視表演的同時,強化了其注重學習生活、描摹生活、高于生活的傳統(tǒng)表演特質,找到了一條比較適合自己風格的表演形式。
那么,進行21世紀后,未來的黃梅戲表演程式將呈現何種狀態(tài)?根據黃梅戲的發(fā)展過程來看,黃梅戲的表演程式經歷是的從無到有、從簡單摹仿到日益豐富,但卻尚未定型的發(fā)展進程。由此,我們不妨大膽地推測:黃梅戲的表演程式將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螺旋式發(fā)展態(tài)勢。只是前一個“無”和后一個“無”的內涵絕不相同,前者是簡單的代名詞,而后者則是一種高級階段的形態(tài)了,那是一種極致狀態(tài),即黃梅戲的表演程式已徹底融化在演員的表演中,令人遍尋不著,卻又時時見其蹤影,程式化的表演與劇情的內容、音樂的節(jié)奏、觀眾的審美口味等嚴絲合縫,不露痕跡,成為“看無卻有,說有看無”的形式。這里所謂的“無程式化”表演,是一種更高級形態(tài)的表演方式,它銷蝕了程式的外在形式,而保留了程式的內核,將程式化表演與生活化表演最大限度地融合、統(tǒng)一起來,目的是為了使黃梅戲更能適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更適合未來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愛好。對于這種探索,我們在當代黃梅戲影視作品中已可尋見蹤影,而在一些以黃梅戲音樂劇、風格劇等命名的黃梅戲作品中,也有意或無意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對此,我們不能苛求在探索中的失敗或不成熟,而應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因為戲曲的出路和只有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一切因循守舊、陳陳相襲,以不變應萬變的思想,對包括黃梅戲在內的所有戲的前途和發(fā)展,都是極端有害、毫無裨益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