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吳地風(fēng)物—陽羨茶
宜興古稱陽羨,其南部山區(qū)多產(chǎn)茶葉,是我國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區(qū)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茶葉基地之一。
據(jù)史載,早在漢朝便有“陽羨買茶”和漢王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記載,這表明宜興早在兩千多年前已開始招收學(xué)童,傳授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了。到了三國孫吳時代,宜興所產(chǎn)“國山茶”便已名傳江南。至唐代,茶圣陸羽為撰寫《茶經(jīng)》,曾在陽羨南部山區(qū)作了長時間的考察,認為陽羨茶“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并認為其“芬芳冠世產(chǎn),可供上方”。由于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名揚全國,聲喧一時,并被納為貢茶,上供朝廷。
據(jù)史籍記載,唐肅宗年間,自常州刺史李棲筠開始,每到產(chǎn)茶季節(jié),常州、湖州兩地太守便匯集于宜興茶區(qū),朝廷特派的茶吏、專使、太監(jiān)于此設(shè)貢茶院,茶舍、專司監(jiān)制、品嘗和鑒定之職。采摘下來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趕送京城,務(wù)必趕上朝廷的“清明宴”,謂之“急程茶”。當時詩人李郢的詩“凌煙觸露不停采,官家赤印連帖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qū)夫誰復(fù)見?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便是真實的寫照。
陽羨茶不僅得到朝廷帝王的賞識,也倍受歷代名士的盛贊。唐代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杜牧等均曾為紫筍茶吟詩作賦。詩人盧仝更留下了“聞道薪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fēng)起。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宋代蘇東坡在“耳根洗盡功名話”以后,更是愛上了陽羨香茶、甘泉、紫砂壺,卜居陽羨,寫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yīng)餉惠山”的名句?!罢糁ブ銊倜贰钡年柫w唐貢茶,不僅名滿海內(nèi),還飲譽海外,公元八世紀日本奈良時代,還遠銷東瀛,被視作珍品。
陽羨貢茶因鮮芽色紫形似筍,故又稱“紫筍茶”,它的特點是形美、色鮮、香高、味醇。在焙制時,唐貢山下有泉水“從砂礫涌出,泉色金黃……上貢汲完就枯”,故稱金沙泉。
古時在金沙泉邊焙制春茶,茶灶成排,灶火不熄,香飄十里,醇郁不散,有“焙茶十里水泉香”之說。明代周高起在《洞山茶系》中曾如此評價陽羨茶: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制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茅香藏味中,空蒙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p>
陽羨春茶在谷雨前采制,焙制后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后,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其“陽羨雪芽”和“荊溪云片”在1989年全國名茶評比時,雙雙獲冠。現(xiàn)以水質(zhì)上乘的金沙泉(又名玉女泉)泡陽羨茶,盛于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的宜興特有的紫砂壺中,已成“江南飲茶三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