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人物春秋—忠憲公高攀龍
高攀龍和顧憲成都是東林黨的主要領(lǐng)袖,他比顧憲成小12歲。他們在東林書院講學(xué),時稱“高顧”,后顧憲成病故,高攀龍專任講席。顧憲成、高攀龍、顧允成、安希范、錢一本、劉元珍、葉茂才、薛敷教等8人,史稱“東林八君子”。
高攀龍(1562-1626),初字云從,更字存之,別號景逸,無錫人。萬歷17年(1589)進(jìn)士,授行人(明代掌管傳旨、冊封等事的官員),因上疏評論輔臣王錫爵等,被貶官去廣東揭陽縣任典史(為知縣下掌管緝捕、監(jiān)獄的屬官)。萬歷23年(1595),高攀龍從揭陽卸職還鄉(xiāng),家居近30年。
天啟初年,熹宗又起用高攀龍,官光祿寺丞,進(jìn)少卿,后提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來,因為彈劾首輔方從哲,追論“挺擊”、“紅丸”兩案,揭露魏忠賢專權(quán)、閹黨崔呈秀的罪狀,閹黨懷恨在心,就羅織罪名,又被革職歸故里。
明萬歷23年(1595),高攀龍第一次罷職回?zé)o錫后,為了躲避閹黨的陷害,他在五里湖畔、無錫市西南距南橋一里許的漁池頭建“水居”,在那里湖中筑堤,造了幾間房子。水居有一個圓形的臺,名“月坡”,有一座小樓叫“可樓”。高攀龍除了講學(xué)外,在這里隱居、讀書,所以,“水居”又稱“讀書處”。他這里住了近30年,后來,“水居”在抗戰(zhàn)期間焚毀了。 現(xiàn)在遺址可尋。
高攀龍是無錫歷史上的一位名儒與耿直之臣,他在“水居”閑居期間,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與憤慨,常常去黿頭渚散步。如今在黿頭渚涵碧亭之下的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字的石刻。天啟6年(1626)3月14日,魏忠賢派黨羽崔呈秀往捕高攀龍。3月16日,高攀龍得知消息,即從“水居”回到無錫城南水曲巷,寫了《遺表》和《別友柬》,認(rèn)為士大夫受屈不受辱,即赴后園投池自沉,享年65歲。今“高子止水”為市文物保護(hù)單位。
高攀龍死后,墓葬今梅園南華利灣。崇禎2年(1629),高攀龍得到平反昭雪,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憲。到清朝順治3年(1646)墓遷粲山南麓,這就是后人常說的河埒口高攀龍墓,1985年又移建于無錫西郊青山。
高攀龍能詩善文,他的詩文素雅清遒,有《高子遺書》22卷、《高子別集》、《春秋禮義》、《正蒙釋》、《周易簡說》、《周易禮義》、《二程節(jié)錄》、《水居詩稿》、《毛詩集注》等著作,均傳于世。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