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煎餅是山東人的一種藝術(shù)
山東人愛吃煎餅早有耳聞,前段時間去山東才知道,山東人對煎餅豈是愛,而是把煎餅當(dāng)作食文化的一種藝術(shù)來展示。
山東人把煎餅當(dāng)作主食,與南方人愛米飯、新疆人愛馕、陜西人愛杠子饃、洛陽人愛漿面條一樣愛著煎餅,特別是農(nóng)村,幾乎家家戶戶隔幾天就要攤一大摞子煎 餅,夠吃個十天八天的。
山東是煎餅的王國。據(jù)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一個叫候仁的火頭軍發(fā)現(xiàn)蒸的饃頭遇到陰雨天兩三天就發(fā)霉了,他就改烙餅。但這餅雖然不怕陰雨天,可兩天后卻變得像石頭一樣咬不動。統(tǒng)領(lǐng)命令他盡快想出好辦法。他被逼得猴急,一次烙餅時,鏊子已經(jīng)放到火上了,但面卻和稀了,時間來不及了,他只好將稀面糊倒在鏊子上攤成了薄餅。沒想到這薄餅既不怕陰雨天,也不怕干燥天,放十天八天都沒事。
山東的煎餅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譬如,濟南的煎餅有上百種,有咸的、甜的、辣的、海鮮的,煙臺的煎餅多是海蠣子、大蝦、巴魚等味的,而沂蒙山區(qū)則以酸煎餅最有名。雖然做法都是在鏊子上攤或推,但主要原料的配法是關(guān)鍵。有單一玉米面的,有大麥面和黃豆面的,有綠豆雜面的。
攪煎餅面糊很講究技術(shù)。譬如沂蒙山區(qū)的酸煎餅,吃起來很筋道。它的用料主要是白苞米、黃豆和大麥,比例為5∶2∶3,將它們浸泡一晝夜,泡得有點酸味最好,用石磨磨,之后濾渣,濾好的面糊放上面起子,用棍使勁往一個方向攪,攪的過程中要把味精等佐料倒到里邊,啥時面糊成面筋狀就可以上鏊子了。
做煎餅有兩種操作法,一種是用小鏊子,將倒在小鏊子上的面糊用T型推子推成與鏊子大小后就熟了。另一種是用大鏊子,這要用T型推板在鏊子上不停地推,將面糊推成與鏊子大小,發(fā)黃即可。
高手做的煎餅,紙一樣薄,一邊是油黃色,一邊清亮雪白,對著太陽能見到亮。
就像吃北京烤鴨必須配薄餅一樣,吃煎餅必須卷大蔥蘸醬。如果再喝上一口海蠣子鮮湯,有點騰云駕霧,那就是人間最美好的感覺了。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