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全真教的修持理法――降心
全真教的修持理論雖多,但“降心”是其要領(lǐng)部分。修持理法的降心理論由來已久,道教是由道家思想演繹而來,道家思想是以黃老為核心的,黃帝《陰符經(jīng)》中講“天性人也,人心機(jī)也”。人稟天地間的一點(diǎn)太和真氣,賦諸人身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點(diǎn)虛靈不昧,虛白朗耀,至為純凈,無有任何雜質(zhì),故經(jīng)中講“天性”,這種性(虛靈不昧),常清常靜,即佛經(jīng)中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五色聲香味觸法……”而《道經(jīng)》中講的“……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儒家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由此可見,道、佛、儒雖說各異,但殊途同歸,均指人們稟賦太和中的一點(diǎn)不昧虛靈――天性。這種天性,是人之真性。人之真性因與后天事物接觸,則見景生情,隨物逐流,就產(chǎn)生萬般情感、念慮、思維、欲想,這種百般的情欲因事、因物,時時變化萬端,而無定蹤,故曰:“人心機(jī)也”。
人之心機(jī)逾動,而先天的一點(diǎn)虛靈(天性)逾蔽。久而久之,使人重情欲,淡真性。流于苦海,無有休止。故《清靜經(jīng)》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警其神,既警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是煩惱,煩惱妄想,尤若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早壇?丘祖懺悔文》中云:“……戀香味色聲而觸法,貪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恣情縱欲……昧理欺心,遂致報(bào)對升沉,輪回展轉(zhuǎn),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想六塵之幻,沉溺愛河……”。以上弊端,種種苦惱,皆由后天之心機(jī)所致。
所以王重陽祖師創(chuàng)立了全真教,度人證果成真,必須永全真性。如何能永全真性,乃降伏后天的一切情欲,返歸先天本性,故道教日常功課經(jīng)《早壇》將降心止念這一理法而章章有論述?!肚鍍艚?jīng)》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yuǎn)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定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人真道,既人真道,名為得道……”。以及《功課經(jīng)》中講的“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回五苦門”。都將清靜六根,斷諸邪障,“降心”止念,為證果成真的唯一妙法。這處講的“但憑慧劍威神力”的“慧劍”是說每在欲念邪思妄想始動時,必用高度的體道之覺悟(慧)來分辨邪正,以斬鋼削鐵之志,當(dāng)機(jī)立斷,故曰“威神力”。
儒家思想以《大學(xué)》為中心理論,《大學(xué)》開宗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道講“致虛守靜”’,儒曰“欲明明德”,釋說“了悟真如”。無論道家的“證果成真”之妙法,儒家的“修齊治平”之正道,釋倡的“了悟圓覺之真諦”,都以降心、止念、返情歸性為唯一的根蒂。儒曰“致知”,釋說“覺悟”,道講“慧劍”,其主旨者d是“降心”。
全真教修煉中主張的“降心”之法,非但能修真悟道,證果成真;其宗旨妙法,于為人處事亦有實(shí)際功效。在日常生活行事中,能體悟禍福安危之因,是由本身惡善正邪之行為所構(gòu)成,而惡善、正邪之行是由心念所導(dǎo)致,動之于心,付諸于行動,就必有禍福安危之結(jié)局。例如歷代官場,仕宦貪婪之心猖狂,導(dǎo)致身敗名裂;常人奢侈之欲甚濃,為得一時私利,行竊作弊,而遭刑罰,吸毒販毒,危害社會、家庭及生命。在此境界,即是國家法律,只能在正面起些威震作用,那么根本問題,還須自身在心靈中體悟,這些不良動機(jī),有不善之結(jié)局。
也就是經(jīng)中講的“但恁慧劍威神力,跳出輪回五苦門”,道教經(jīng)中還講道“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老子講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