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散文的古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
文學散文的古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近來重讀沈天鴻先生《中國新時期散文沉疴初探》、《散文文體非文學成分研究》兩文
近來重讀沈天鴻先生《中國新時期散文沉疴初探》、《散文文體非文學成分研究》兩文,見于其重要理論著作《現(xiàn)代 詩學———形式與技巧30講》(昆侖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附錄”部分,寫作時間分別是1988年1月上旬,1989年3月。雖然早于20年前,但于今仍然是重要的理論文本,對我們寫作當下散文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贊成沈天鴻先生關于當代散文必須具有“當代性”的結論,但我對沈先生推論所依據(jù)的事實持有另一種理解。因為我是一個必須天天講析“傳統(tǒng)散文”的中學語文教師,按規(guī)定必須要發(fā)掘一些傳統(tǒng)的“好”以啟發(fā)學生。所以我暫時只能對中國散文的“ 古典性”史實“務必寬容”。盡管我也希望找到更多更新穎更優(yōu)秀的“當代散文”。
當面求教于沈先生,他解釋“當代性”即“現(xiàn)代性”。同樣是基于“哲學意義的”思考。
沈先生認定當代散文必須具有當代性,當代性不是時間的當代性,而是審美的當代性,思考的當代性。我理解此即依據(jù)現(xiàn)代哲學對當代社會、當代生活、當代人的關照進行文學散文的藝術表達。這種表達就是一種立足于“人”的生存的當代性思考。使閱讀者通過對當代散文的閱讀,從而使人“生活得更多”。語言必須超越事實!這個“多”并不是對內容進行“量的疊加”,而是由作品結構“形式”和“語言”表達本身生發(fā),即“多”是由創(chuàng)作者的“思”表達出來并由讀者的閱讀之“思”獲得。
沈先生無疑是中國散文“載道”傳統(tǒng)的反對者,我們由此可以理會出這種“載道”傳統(tǒng)實質就是對“人”之作為人的精神的異化,是儒教集權政治對語言的干預過度而造成散文藝術形式生命的喪失,人的內在精神本質的喪失。那些載道散文并不能由文本結構和語言到達由人所組成的社會的本質,生存的本質,亦即藝術精神的本質。沈天鴻先生質疑得更多的是其“道”本身,以及古典散文“載道”的目的。我以為這無疑是秉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科學精神,對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所作的深刻反思。
當代散文并沒有如當代 詩歌、當代 小說甚至當代影視藝術那樣,或多或少在藝術哲學上與中國傳統(tǒng)異質。這是事實。即當代散文仍然處境于 歷史“載道”傳統(tǒng)之中,處境在相當于儒教的集權政治語境之中。對這個結論我也是支持的。是不是對中國散文的閱讀如果過多,閱讀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喪失自我。亦即喪失對存在進行獨立的深層次的“思”的可能性。
但我思考之后,有兩個推論使我疑惑。在中國歷史上其散文不是由專門的散文家來完成的,傳統(tǒng)散文本身大多就是政治的附屬物。創(chuàng)作散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說言語不是目的。在古代,文人即官吏,或者官吏即文人??赡芪ㄒ焕獾木褪?莊子的散文表達了。沈先生是推崇 莊子的。我理解莊子似乎有這種“自由”的可能,“獨立”的可能,也就是他有獨立“自我”的可能。當然,看莊子的散文似乎也有了如此“可能”的事實。讀莊子的散文可以理解莊子就是言語而已,為什么說話?目的大概不追究也行。而其他人則不是散文家,他們并沒有從文本形式到文本內涵創(chuàng)造散文,他們只是寫出了某種“載道”的實用文本而不是散文的藝術文本。這同樣包括那些雖然不多但很耀眼的依“佛”依“道”而暫時逃避“儒教”現(xiàn)實的文人們的生死參悟與隱士情懷。因為“暫時”是不可靠的,生活的“不得已”也是不可靠的。
當然,我注意到莊子的時代以及莊子在他的時代里的身份。那時候他就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俺唷鄙星揖芙^,于他還有什么“政治”的!放到其他時代,我們就會為他是不是能夠生存擔心。
而當代散文寫作的語境到底有怎樣的改變呢?我們不得而知。而有建樹的創(chuàng)造性的散文家依然罕見,散文好像仍然是其他行業(yè)者行業(yè)之余的附屬之物。所以仍然在“載道”,載家國之道,載自我的性情之道。尤其是更多的報紙副刊上冠以散文之名的文章其“時效性”、“針對性”十分強烈。上一周可以發(fā)表的文字在下一周則是“過時”的了。我不說“載道”與否,就說春天有春天的散文,冬天有冬天的散文吧。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對待生活,對待社會的仔細周到。當我們在春天的早晨從“晨報”上讀一篇秋天的散文,大約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即使就是那些對詩歌、小說文體有了極高文本建樹的大師,他們于散文也同樣只能拘于“中國傳統(tǒng)”,大概不會立意高屋建瓴地創(chuàng)造新的散文文本形式。我們面對散文是不是缺乏藝術的嚴肅和崇高,而只是仍然把散文作為“實用文體”了呢?如我一貫以為的,被稱為專門散文家應當是散文寫作者的羞恥。散文誰都可以來兩篇,散文對創(chuàng)作者既不能專業(yè),就文體而言當然不能專門。散文文體就不能成為無可替代之物了。
沈先生推崇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與反思,但魯迅似乎始終是中國的唯一,無有其二。我們也如同面對莊子,應當感恩于一個時代必不可少的時間的罅隙之多,給散文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萬般不同的思考的可能。因此我們有必要考究當代人實質性的哲學處境,并不是我們向西方引進了時新的現(xiàn)代哲學,中國人就可以立即具有現(xiàn)代哲學的修養(yǎng)。從而當代散文寫作就有了當代的審美標尺。我看不是的,因為我不能列舉更多這樣的事實。沈先生也同意這樣的結論,他自己在論述當代散文的當代性特征的時候也沒有更多地進行范文舉例。當代散文當代性(現(xiàn)代性)的可能依然是有限度的。但散文我們依然在寫,且寫得更多,但都不檢討,這似乎是中國人自以為是的聰明之處。只有沈天鴻先生要揪出這個話題,以期大家洗心革面,有所建樹。
因此我就只能同意沈天鴻先生關于當代散文必須具有當代性(現(xiàn)代性)的結論,但保留一份懷疑,現(xiàn)在我們真要作如此建樹仍然沒有廣泛的可能性。因此我集中閱讀了沈天鴻先生的散文,希望從理論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找到關于散文當代性(現(xiàn)代性)的更多更具體的例證,甚至找到可供我們借鑒如何寫作當代散文的標尺。我不是惡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相反是要“以子之盾”為另一矛,繼續(xù)攻“彼之盾”。我并沒有失望,我喜歡的散文比比皆是,沈天鴻先生于散文寫作像他的詩歌文本一樣,他同樣在創(chuàng)造某種“范本”。我極喜歡他的《纖夫》、《不醒之塔》等散文。在簡潔的表達中有相當深刻的思想難度。他寫出的無疑就是具有現(xiàn)代審美意識的散文范本。我閱讀之后的確可以“生活得更多”。這種“多”正是散文在恰當?shù)摹爱敶问健毕碌呢S富與深刻,符合哲學的現(xiàn)代性要求。而沈先生所作的“思考”也無疑具有哲學現(xiàn)代性的“思”的深度。其特征之核心恰在于“思”的獨立性,他的散文是與別人不一樣的散文。盡管某些表達的“對象”也是司空見慣的“日常中事物”,但他表達的恰恰是這些“日常中事物”的“不庸?!?。語言已經(jīng)超越事實!他的語言總是展示出更多的“意味”。
我看,具有現(xiàn)代性的當代散文是有了的。且肯定不止沈天鴻先生一個人。他作為理論家和創(chuàng)作者都不會孤獨。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更清醒的認識和更加純粹的實踐。
我仍然要提一個問題,沈先生其文是不是也“載道”呢?我看見了,“道”是在的。沈先生解釋說“我說過其實散文仍然要載道的,只是載什么道的區(qū)別?!贝颂幍摹暗馈碑斎痪筒皇侵袊皞鹘y(tǒng)散文”庸俗的政治之道,而是關于“人”的生存的“哲學之道”。即他試圖回答我們這個世界是個什么世界?“物物對稱”或者“人物對稱”或者“人人對稱”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的目的無疑是使我們超越“庸?!倍畹酶?,更有趣味。無論是我們身邊亙古不歇的滔滔長江或者熟視無睹的安靜的振風塔,還是異國他鄉(xiāng)的大師列賓以及列賓油畫內外的纖夫都可能是與我們無關的事物,但經(jīng)過了沈先生散文言語,由我們閱讀,因而就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他已經(jīng)在他的文學散文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存在。對此“深層”“呈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不能擺脫它對我們生存的干預了。
我贊成沈天鴻先生關于當代散文必須具有“當代性”的結論,但我對沈先生推論所依據(jù)的事實持有另一種理解。因為我是一個必須天天講析“傳統(tǒng)散文”的中學語文教師,按規(guī)定必須要發(fā)掘一些傳統(tǒng)的“好”以啟發(fā)學生。所以我暫時只能對中國散文的“ 古典性”史實“務必寬容”。盡管我也希望找到更多更新穎更優(yōu)秀的“當代散文”。
當面求教于沈先生,他解釋“當代性”即“現(xiàn)代性”。同樣是基于“哲學意義的”思考。
沈先生認定當代散文必須具有當代性,當代性不是時間的當代性,而是審美的當代性,思考的當代性。我理解此即依據(jù)現(xiàn)代哲學對當代社會、當代生活、當代人的關照進行文學散文的藝術表達。這種表達就是一種立足于“人”的生存的當代性思考。使閱讀者通過對當代散文的閱讀,從而使人“生活得更多”。語言必須超越事實!這個“多”并不是對內容進行“量的疊加”,而是由作品結構“形式”和“語言”表達本身生發(fā),即“多”是由創(chuàng)作者的“思”表達出來并由讀者的閱讀之“思”獲得。
沈先生無疑是中國散文“載道”傳統(tǒng)的反對者,我們由此可以理會出這種“載道”傳統(tǒng)實質就是對“人”之作為人的精神的異化,是儒教集權政治對語言的干預過度而造成散文藝術形式生命的喪失,人的內在精神本質的喪失。那些載道散文并不能由文本結構和語言到達由人所組成的社會的本質,生存的本質,亦即藝術精神的本質。沈天鴻先生質疑得更多的是其“道”本身,以及古典散文“載道”的目的。我以為這無疑是秉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科學精神,對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所作的深刻反思。
當代散文并沒有如當代 詩歌、當代 小說甚至當代影視藝術那樣,或多或少在藝術哲學上與中國傳統(tǒng)異質。這是事實。即當代散文仍然處境于 歷史“載道”傳統(tǒng)之中,處境在相當于儒教的集權政治語境之中。對這個結論我也是支持的。是不是對中國散文的閱讀如果過多,閱讀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喪失自我。亦即喪失對存在進行獨立的深層次的“思”的可能性。
但我思考之后,有兩個推論使我疑惑。在中國歷史上其散文不是由專門的散文家來完成的,傳統(tǒng)散文本身大多就是政治的附屬物。創(chuàng)作散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說言語不是目的。在古代,文人即官吏,或者官吏即文人??赡芪ㄒ焕獾木褪?莊子的散文表達了。沈先生是推崇 莊子的。我理解莊子似乎有這種“自由”的可能,“獨立”的可能,也就是他有獨立“自我”的可能。當然,看莊子的散文似乎也有了如此“可能”的事實。讀莊子的散文可以理解莊子就是言語而已,為什么說話?目的大概不追究也行。而其他人則不是散文家,他們并沒有從文本形式到文本內涵創(chuàng)造散文,他們只是寫出了某種“載道”的實用文本而不是散文的藝術文本。這同樣包括那些雖然不多但很耀眼的依“佛”依“道”而暫時逃避“儒教”現(xiàn)實的文人們的生死參悟與隱士情懷。因為“暫時”是不可靠的,生活的“不得已”也是不可靠的。
當然,我注意到莊子的時代以及莊子在他的時代里的身份。那時候他就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俺唷鄙星揖芙^,于他還有什么“政治”的!放到其他時代,我們就會為他是不是能夠生存擔心。
而當代散文寫作的語境到底有怎樣的改變呢?我們不得而知。而有建樹的創(chuàng)造性的散文家依然罕見,散文好像仍然是其他行業(yè)者行業(yè)之余的附屬之物。所以仍然在“載道”,載家國之道,載自我的性情之道。尤其是更多的報紙副刊上冠以散文之名的文章其“時效性”、“針對性”十分強烈。上一周可以發(fā)表的文字在下一周則是“過時”的了。我不說“載道”與否,就說春天有春天的散文,冬天有冬天的散文吧。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對待生活,對待社會的仔細周到。當我們在春天的早晨從“晨報”上讀一篇秋天的散文,大約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即使就是那些對詩歌、小說文體有了極高文本建樹的大師,他們于散文也同樣只能拘于“中國傳統(tǒng)”,大概不會立意高屋建瓴地創(chuàng)造新的散文文本形式。我們面對散文是不是缺乏藝術的嚴肅和崇高,而只是仍然把散文作為“實用文體”了呢?如我一貫以為的,被稱為專門散文家應當是散文寫作者的羞恥。散文誰都可以來兩篇,散文對創(chuàng)作者既不能專業(yè),就文體而言當然不能專門。散文文體就不能成為無可替代之物了。
沈先生推崇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與反思,但魯迅似乎始終是中國的唯一,無有其二。我們也如同面對莊子,應當感恩于一個時代必不可少的時間的罅隙之多,給散文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萬般不同的思考的可能。因此我們有必要考究當代人實質性的哲學處境,并不是我們向西方引進了時新的現(xiàn)代哲學,中國人就可以立即具有現(xiàn)代哲學的修養(yǎng)。從而當代散文寫作就有了當代的審美標尺。我看不是的,因為我不能列舉更多這樣的事實。沈先生也同意這樣的結論,他自己在論述當代散文的當代性特征的時候也沒有更多地進行范文舉例。當代散文當代性(現(xiàn)代性)的可能依然是有限度的。但散文我們依然在寫,且寫得更多,但都不檢討,這似乎是中國人自以為是的聰明之處。只有沈天鴻先生要揪出這個話題,以期大家洗心革面,有所建樹。
因此我就只能同意沈天鴻先生關于當代散文必須具有當代性(現(xiàn)代性)的結論,但保留一份懷疑,現(xiàn)在我們真要作如此建樹仍然沒有廣泛的可能性。因此我集中閱讀了沈天鴻先生的散文,希望從理論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找到關于散文當代性(現(xiàn)代性)的更多更具體的例證,甚至找到可供我們借鑒如何寫作當代散文的標尺。我不是惡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相反是要“以子之盾”為另一矛,繼續(xù)攻“彼之盾”。我并沒有失望,我喜歡的散文比比皆是,沈天鴻先生于散文寫作像他的詩歌文本一樣,他同樣在創(chuàng)造某種“范本”。我極喜歡他的《纖夫》、《不醒之塔》等散文。在簡潔的表達中有相當深刻的思想難度。他寫出的無疑就是具有現(xiàn)代審美意識的散文范本。我閱讀之后的確可以“生活得更多”。這種“多”正是散文在恰當?shù)摹爱敶问健毕碌呢S富與深刻,符合哲學的現(xiàn)代性要求。而沈先生所作的“思考”也無疑具有哲學現(xiàn)代性的“思”的深度。其特征之核心恰在于“思”的獨立性,他的散文是與別人不一樣的散文。盡管某些表達的“對象”也是司空見慣的“日常中事物”,但他表達的恰恰是這些“日常中事物”的“不庸?!?。語言已經(jīng)超越事實!他的語言總是展示出更多的“意味”。
我看,具有現(xiàn)代性的當代散文是有了的。且肯定不止沈天鴻先生一個人。他作為理論家和創(chuàng)作者都不會孤獨。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更清醒的認識和更加純粹的實踐。
我仍然要提一個問題,沈先生其文是不是也“載道”呢?我看見了,“道”是在的。沈先生解釋說“我說過其實散文仍然要載道的,只是載什么道的區(qū)別?!贝颂幍摹暗馈碑斎痪筒皇侵袊皞鹘y(tǒng)散文”庸俗的政治之道,而是關于“人”的生存的“哲學之道”。即他試圖回答我們這個世界是個什么世界?“物物對稱”或者“人物對稱”或者“人人對稱”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的目的無疑是使我們超越“庸?!倍畹酶?,更有趣味。無論是我們身邊亙古不歇的滔滔長江或者熟視無睹的安靜的振風塔,還是異國他鄉(xiāng)的大師列賓以及列賓油畫內外的纖夫都可能是與我們無關的事物,但經(jīng)過了沈先生散文言語,由我們閱讀,因而就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他已經(jīng)在他的文學散文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存在。對此“深層”“呈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不能擺脫它對我們生存的干預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藏文化—古典文學—碑銘散文
在土蕃時期的古藏文文獻中,有一批盟誓碑文和鑄鐘銘文,大都是和約盟誓、祝頌祈禱一類的記述性文字。按其內容大致可分為記述漢藏友誼的,歌頌贊普德政功勛的,記錄臣屬忠貞公績的,盟誓信佛崇法的,頒賞王族特權的,等等。一、記述漢藏友好的:根據(jù)漢、藏文史資料記載看,唐朝與吐蕃之間,藏漢民族之間,互相通婚、吊慶、修好、獻禮、互市、和盟等往來頻繁,累世不絕。兩族人民友好團結是漢藏關系的主流。在唐朝與吐蕃的多次友好會盟中,只有兩次留下了盟文:一次是公元783年(唐德宗李適建中四年;赤松德贊時期)雙方派使盟于清水,在漢文《冊府元龜》中記有當時盟文。但是,不見藏文著錄。另一次是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長慶元年;赤祖德贊時期)雙方派使節(jié),先在唐京師長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邏些(拉薩)重盟。公元823年,將盟文刻石立碑,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樹于拉薩大召寺門前。即歷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稱唐蕃會盟碑或長慶會盟碑。它是漢...
· 中國文學的后發(fā)現(xiàn)代性語境
【內容提要】后發(fā)現(xiàn)代性是在假定現(xiàn)代性是一種普泛化的、全球性的過程和社會發(fā)展性質的情況下,針對并非原發(fā)的現(xiàn)代性,也就是受到現(xiàn)代性的影響而興起的現(xiàn)代性運動而提出的。后發(fā)現(xiàn)代性作為當今中國文學的語境,它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點,同時也應該作為文學研究的基點。后發(fā)現(xiàn)代性在積極跟進現(xiàn)代性這樣一個目標的前提下,也有著不同于原發(fā)狀態(tài)的現(xiàn)代性的特性。既要承認席卷全球的現(xiàn)代性對于全球所在之處的共同影響力,也要充分考慮到并非原發(fā)的現(xiàn)代性對于所在國家文學的特殊影響?!娟P鍵詞】現(xiàn)代性后發(fā)現(xiàn)代性語境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系。它是理解中國近代以來文學所發(fā)生的變革的背景,也是影響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坐標。那么如何來認識這種現(xiàn)代性,就成為背景的背景、坐標的坐標,具有研究的出發(fā)點層次上的意義。文學的現(xiàn)代性和社會本身的狀況有著密切關聯(lián)。從歐美發(fā)達國家角度看,中國在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推進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屬于...
· 古典主義文學
連結TheAmericanPhilologicalAssociation,foundedin1869,istheprincipallearnedsocietyinNorthAmericaforthestudyofancientGreekandRomanlanguages,literatures,andcivilizations
· 當代文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精神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當代文壇就開始探討“中國文學如何走向世界”、“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等系列話題,到了90年代,一些作家又提出“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文學的關系等問題,及至2000年以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興起之后,我們日漸清晰地發(fā)現(xiàn),傳承中華民族悠久之文化,書寫中華民族偉大之性格的文學成為我們的期待,也成為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條大道。尤其是在中國經(jīng)濟崛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慢慢升起的近幾年,我們迫切地期待一些能夠呈現(xiàn)復興中的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文本,讓世界真正了解和敬重中華文明,一如托爾斯泰用一部《戰(zhàn)爭與和平》讓我們看到偉大的俄羅斯性格,羅曼·羅蘭用一部《約翰·克利斯朵夫》讓我們感受同樣偉大的歐羅巴精神一樣。我們期待這樣的文學既能夠寫出我們偉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熱情的性格,又能體現(xiàn)我們民族為獨立、復興而奮勇抗爭、敢于犧牲、樂于奉獻的精神,還能夠用優(yōu)美而...
· 藏文化—古典文學—古典小說
藏族文學經(jīng)過長期的醞釀和發(fā)展,到16、17世紀,已經(jīng)具備了民間詩歌、民間故事、英雄史詩《格薩爾》、傳記文學、歷史文學、作家詩、話本小說、戲劇作品等文學品類。到18世紀,藏族文學進一步趨于成熟,以長篇小說的成熟為標志。長篇小說以其篇幅較長、人物眾多、情節(jié)復雜、表現(xiàn)手法多樣見長,表明乃至藏族作家文學從長期的文史哲不分的樊籬中解脫出來,最終走上“純文學”的創(chuàng)作道路。這無疑是乃至藏族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部長篇小說《勛努達美》作者朵喀夏仲·才仁旺階(1697——1764年)出生于拉薩以北的達龍地方,自云遠祖屬藏族古代六大種系之一的“熱”種系。才仁旺階家族世代執(zhí)掌著達龍寺和林周等縣的政教大權,是當?shù)貏萘艽蟮馁F族。才仁旺階自幼聰慧,6歲起識讀文字,10歲習書法及籌碼計算等知識,15歲到山南敏珠林寺師從當時的著名印度學者法祥,習五明之學及寧瑪派教典,并掌握了一些實用知識,特別擅...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