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的良渚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的環(huán)太湖流域,南到錢塘江,北達江蘇省中部地區(qū)。
1936年被首次發(fā)現(xiàn)于良渚,1959年被證實命名。
良渚文化與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一脈相承,代表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有璧、琮、璜、瑗、玦、環(huán)、鐲、鉞、帶鉤、紡輪、匕、勺、“耘田器”(刀)、三叉形器、錐形器、柱形器、半圓形器、月牙形器、圓牌、圓飾、梳背(冠狀器)、鉞冠飾(瑁)、鉞端飾(鐓)、杖端飾、端飾、柄形器、彈形器、條形飾、半瓣形飾、管、珠、墜、串飾、人、蛙、鳥、魚、龜、蟬、鑲嵌片等40余種,其中以琮、璧、鉞、梳背、錐形器等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質,根據(jù)反山、瑤山、福泉山、寺墩等多處遺址出土玉器的礦物學鑒定,以具有膻狀交織纖維顯微結構的透閃石-陽起石系列閃石玉為主力軍,也有部分蛇紋石岫玉,其他葉臘石、螢石、綠松石、菱鎂礦、迪開石、玉髓等豐富多樣的美石類“假玉”,也被不同程度的使用。
良渚文化玉器是神崇拜的載體,同時也是世俗生活的反映。不同種類、不同數(shù)量、不同體量、不同組合關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載“事神致福”的神圣內容外,更已成為世俗社會中舉足輕重的物質財富,它既是顯貴者階層攫取“祀與戎”權力的象征,也是平民階層樸素情感與信仰的外在體現(xiàn),妝點著社會各階層的精致生活。
...